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2964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格决定命运——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性格决定命运 试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这出戏剧在戏剧史上是一个奇观。哈姆雷特命题是振聋发聩的。直至今日,西方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还被它所纠缠。有人作了这样一个统计,从1877年开始直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研究哈姆雷特的论文或者专著问世,一直延伸到现在。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下分析了在这部悲剧中造成哈姆雷特命运悲剧的性格因素。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善于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他的著名戏剧中的一些人物如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夫妇、李尔王、罗密欧、朱丽叶、夏洛克等,

2、都已成为世界文学中杰出的艺术典型。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悲剧故事来源于古老的丹麦历史传说,莎士比亚把时代的精神注入到古老的故事中,赋予旧人物以新的生命,从而使一个古老的题材获得了不朽的艺术价值。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巅峰,是西方戏剧史上的奇观。哈姆雷特的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之一。这个剧本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但在复仇过程中由于哈姆雷特的一些性格特征,最终导致他的悲剧。悲剧深刻的揭示出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的“颠倒混乱的时代”的种种罪恶,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家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抗。其中哈姆雷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

3、的性格和悲剧充分体现了欧洲特定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本特征。在剧中,犹豫悲观的情绪从开始至终一直与他相随。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造成哈姆雷特悲剧其中的性格因素。一、 犹豫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的个性是以忧豫寡欢、内心世界充满矛盾著称于世的,有人曾称之为“忧郁王子”。在行动中表现出了延宕和迟疑。而这些都源于他犹豫的性格特征。下面我们从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冲突和与其他人对比中来说明哈姆雷特的犹豫性格特征。(一)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冲突哈姆雷特描写的最深刻动人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一冲突鲜明的表现在哈姆雷特犹豫的情绪上,特别是表现在复仇问题的延宕蹉跎,贻误时机。比如说有一次,

4、他的叔叔奸王克劳狄斯在神像面前忏悔,周围什么人都没有。这时候哈姆雷特可以一剑刺过去,一下子把他的复仇任务完成。但哈姆雷特想,他现在在忏悔,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一个人忏悔时,你把他杀了,他就会进入天堂。他的这种基督教观点控制了他,犹犹豫豫没有下手,痛失了一次复仇的机会。他常常在思考各种各样的跟复仇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譬如,有一段很有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5、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未能摆脱了这一具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天才的汗水所换来的小小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附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

6、苦飞去?这样,这种理智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1从基督教的观点看,人活着是一个自赎的过程,而死后要根据你的表现,或去天堂或去炼狱或去地狱,而且还有末日审判,任何人都逃不掉的。所以哈姆雷特就在考虑能不能用一把小刀把人世间的苦难统统割掉。如果能就太好了。但是,他有很多的踌躇和顾虑,其一就是在他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回来过,所以他不知道那儿比人世间是否还痛苦。关于活与不活的考虑使得他在复仇上总是在犹豫和迁延。(二)与雷欧提斯和挪威人行为的对比在作品中通过描写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和挪威人所形成的

7、对照,主要是为了凸显哈姆雷特犹豫缺乏决断的性格特征。1、与雷欧提斯的对比当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知道父亲被杀后,便奋不顾身回到丹麦替父报仇,并率领一群人去与国王对质。“他怎么会死的?我可不能受人家的愚弄。忠心到地狱里去吧!让最黑暗的魔鬼把一切誓言抓了去!什么良心,什么礼貌,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决:死也好,活也好,我什么都不管,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的父亲复仇。”2而哈姆雷特却整天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正如他所说的 “嗨,我真是个蠢才!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空言发牢骚,学起

8、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不得了的了!”3在莎剧中,雷欧提斯的鲁莽直率和不记后果更多是为了显示哈姆雷特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显示他由复仇行动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宗教的、道德的、社会的、政治的、存在的等)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病态的思虑和犹豫。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的对峙完全是为了凸显哈姆雷特的极端无能。2、与挪威人的对比在哈姆雷特去英国的途中看到了福丁布拉斯领导的去攻打波兰的挪威军队。那支勇猛的大军,领队的是一个娇美的少年王子,勃勃的雄心振起了他的精神,是它崇视不可知的后果,他们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

9、危险的时候,既是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看着这两万个人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的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目的只是争夺一方还不够作为他们埋骨之所得土地。哈姆雷特对比自己,深感惭愧,觉得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他要干的事,但是他始终不曾再行动上表现出来。他的父亲被人残杀,他的母亲被人侮辱,他的理智和感情都被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他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哈姆雷特说出了他在第四幕第四场中的独白:“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象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在全剧,挪威人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对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强烈对照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

10、深刻用意,这就是在显示福丁布拉斯的决断和行动能力的同时,凸显哈姆雷特的冥思与无能。他犹豫不决、蹉跎岁月、贻误时机,始终不能付诸于行动,为父报仇。这种嘲讽和贬损性的对照所产生的意义为全剧定下基调。二、 由个别导向一般的世界观哈姆雷特性格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喜欢从个别导向一般,他常常因为一件事而否定一切,这体现了哈姆雷特性格中悲观的一面。父亲的猝死这件事导致他对整个世界观看法的改变,由于母亲的改嫁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女人的看法,导致对全体女人的否定。并且否定了自己,从而上升到对全人类的否定,形成了哈姆雷特人性恶的观点。这种深刻的悲观注意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罕见的。(一)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改变作为一个

11、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雷特所受的教育、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品格是与当时的先进分子完全一致的。他虽然出生于封建王室,但作品暗示他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从而形成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新看法。与封建社会认为人间是苦海的看法针锋相对,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好的天地。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帐幕”。他热情的赞美人类,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讴歌人的仪表、举止、理性和力量,即赞美人的一切。他追求爱情,在内心深处强烈而真挚的爱着奥菲莉娅。他珍视友谊,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12、他心地纯洁善良,多才多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人的理想。奥菲莉娅曾赞美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甚至连克劳狄斯也承认,他为人厚道,不会算计别人,也想不到会遭人暗算。哈姆雷特还熟悉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文艺学术有着一套全新的见解。这一切说明,在他王子的外衣下,跳动着的是一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心。父亲猝死这件事导致他对整个世界观看法的改变。这些意外的变故使他受到巨大的震动,也使他迷惑不解作为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的人,为什么变的这样卑鄙和龌龊。现实的一切完全打碎了他心目中对人的美好幻想,对人类的美好看法在丑恶的现实面前

13、化为泡影。因而他叹息:“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是一个到处都长满了恶毒莠草的荒芜不治的花园”。在剧本后边的情节中有他和他的同学谈话,其中还讲到世界是一个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牢房。由父亲猝死一系列事使哈姆雷特改变了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并全是消极的。体现了他性格中悲观的一面。(二)由母亲改嫁导向人性恶的观点母亲的速嫁对哈姆雷特的刺激是极大的。在第一段独白中,在“恶毒的莠草”之后他用了一个“想不到”,不是想不到父亲的猝死,也不是“想不到”叔叔上午继位,而是:“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啊!罪恶

14、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囊被,决不是好事情,也不会有好结果!”4母亲在天神般的父亲去世还不到两个月就轻易委身于这样一个猥琐丑陋的浊物,使哈姆雷特心目中关于“人”的理想陨落了。联系到第二幕中在讲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之后的那个“可是,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的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便可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哀是对整个人类的绝望,是建筑在对人类本体的悲观认识上的情感。在讲了他对母亲速嫁感到的极度痛苦之后,在独白里出现了非常有名的警句:“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剧中交待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前对奥菲莉娅是非常热爱的。是由于母亲的改嫁叔叔,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女人的看法,所以他对奥菲莉娅

15、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虽然,这时奥菲莉娅也接受了克劳狄斯的指使,但是奥菲莉娅是无辜的,她完全是出于对哈姆雷特的爱来看望他的。哈姆雷特连起码的判断也失去了,说了一些相当下流的话。他说:“奥菲莉娅,你进尼姑庵去吧,没有哪个傻瓜会和你结婚,因为和你结婚不知会生下来什么有罪的人”。还说:“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由母亲改嫁导致对全体女人的否定,可见母亲委身于奸王这件事对哈姆雷特的伤害有多深。在哈姆雷特辱骂奥菲莉娅的一段中,他有一段自我剖白值得注意:“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还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

16、,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他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5这不是疯话,他还说:“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看来,哈姆雷特对于人类的否定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哈姆雷特关于人性恶的观点,不同于中世纪,这是一种无可救赎的丑恶。哈姆雷特虽然在克劳狄斯忏悔时因不愿送他上天堂而未杀他,但论及人生处,哈姆雷特表现出浓重的死后无天堂的思想,特别是在为奥菲莉娅下葬时他对着死人头骨说的那些话。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绝望和虚无。三、哈姆雷特敏感、脆弱的性格特

17、征在第一段独白之后,很快的哈姆雷特就和自己父亲的鬼魂见了面,父亲向他道出了真情。哈姆雷特意识到了自己有为父亲复仇的义务,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很值得我们注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台词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哈姆雷特对他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给父亲复仇,而是把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重新加以整理。所以他的任务是重整乾坤。在这里再一次显现了哈姆雷特敏感的性格特征。他意识到这不是个人的复仇,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他感到自己身单力薄,感到自己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有了“倒霉的我”的感叹。其中包含着一种和骑士精神或人文主义战士绝不相容的无可奈何。

18、别林斯基的解释是“巨人的雄心与婴儿的意志”的矛盾,是由于对历史任务之艰巨性的深刻认识而发出的感慨。作为一种社会学观点的解释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充分。哈姆雷特并非天生“意志薄弱”,还有更深刻、更隐秘的原因在。哈姆雷特确实意识到宫廷里到处是奸王的耳目,自己必须装疯以掩饰自己,伺机复仇。但当观众希图看到这个身单力薄的年轻人如何在疯癫的外衣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时,却又失望的看到他神思恍惚、忽冷忽热,不仅没有复仇行动,甚至连计划都没有,看上去象个神经失常的可怜虫。泰纳解释说,由强烈打击导致的激愤像风暴一样把哈姆雷特的理智给毁了,使得他无法思考。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脆弱。这种脆弱也可理解是他对他的历史

19、任务理解过于沉重而产生的一种畏怯。性格决定命运,正是由于哈姆雷特以上这些带有悲剧因素的性格特征,所以最终必然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哈姆雷特形象悲剧的意义在于:从积极方面来看,他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同封建没落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历史进步性,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的产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他的悲剧源于两个方面:首先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他与之斗争的对象又是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宫廷。哈姆雷特以个人力量同这种强大的邪恶力量进行较量,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加之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不相信人民群众,认为只有“可怜的我”才能“重整乾坤”,一直孤军奋战,最终也只能抱

20、恨死去。其次,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认识的局限性的结果。他固守着文艺复兴早期关于“人”的理想,不能适应新的历史环境中人的变化的现实,用抽象的人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悲剧也是必然的。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后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文艺复兴晚期特定时代的悲剧。哈姆雷特使人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哈姆雷特极为复杂的个性。哈姆雷特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大都由此引发出来的。所以很难用某一种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其命运悲剧的原因,各家各派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的阐释。而这也是哈姆雷特生命力如此旺盛的真正原因。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性阐释多达十余种。最著名的有歌德说(行动力

21、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所麻痹)、泰纳说(激情杀害了理智)、别林斯基说(巨人的雄心与婴儿的意志)和弗洛伊德说(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姆雷特把自己和叔叔视为同道),等等。从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造成哈姆雷特命运悲剧的性格特征。他就像暴风当中的一扇破门,随着狂风一开一合,他不能自主,这是一个人的悲剧。悲剧分为四大类: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而哈姆雷特是典型的性格悲剧。这出戏据在戏剧史上是一个奇观,如同我国的红楼梦,它像一口涌流不尽的深井,不断显现出一些新的东西,让人们惊讶,让人们深思。注释:1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

22、0.1292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1633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7 4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945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31参考文献:1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851902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 第三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899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假如维纳斯不断臂M. 第一版.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2264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 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33605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 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41306李明滨. 世界文学简史M.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5458致谢 感谢林晨导师的指导,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林晨老师始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写作和修改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林老师严谨的治学学风、渊博的知识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对我的学习、做人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衷心感谢林晨老师的指导! 第 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