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097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发散思维 知识的辐射性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某种信息中,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其它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在自然学科中,最常见的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

2、能力的培养方式是一题多解,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更广泛的途径。下面,我就以全国很多外国语学校采用的精读教材展望未来中第三册第13单元中的内容为例,谈一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本单元第一课“Is it art?”中,作者介绍了一位艺术系的学生以果冻为展览品,以此来告诉人们,当我们死去以后,我们的身体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认为课文内容与艺术并无多大关系。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位学生为什么选择果冻作为自己的展品?”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尽可能得出更多的答案,并解释理由。大约在五分钟后,我要求每组的代表

3、发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作者之所以用果冻作展品是因为果冻比较便宜,容易得到,不用花多大的代价;另外,果冻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这恰好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后,我继续鼓励他们从艺术本身的角度出发,从艺术的类别出发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问题。那位艺术系的学生想展现给我们的则是视觉艺术的魅力,而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展现艺术品中的变化,包括艺术品外表上的变化以及质的变化。而果冻正好能够给观众非常明显的展示这些变化,从新鲜到不新鲜(freshstale),从红红的亮亮的到暗暗的发霉的(red, shinydull, moldy)。可能这才是那位艺术系的学生选择果冻作展品的真正原因。当

4、然,这一选择可能还有其它原因。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以“art in my eyes”(我眼中的艺术)为题写一篇作文。上面的这个例子是我在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时的一种尝试。我觉得这种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大有好处的。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到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发散性思维在英语学习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一、记单词例如,在学习imagination这个单词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一下我们最近学过的有关这个单词的其它单词,如image;imaginary; imaginable,并要求学生了解其区别,并造句以加深记忆和

5、理解。二、关于课文背景的介绍还是在展望未来第三册第13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childhood”的诗,此诗的作者是Frances Cornford,一个相当有名,但学生们都不太熟悉的诗人,我们可以介绍其祖父查尔斯•达尔文及其作品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祖先来加深其了解。三、在讲解课文方面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们时刻都有新东西可以挖掘,例如还是在展望未来第三册第13单元Learning Experiences一课中,作者在介绍国际红十字会这一组织时,提到了Henry Durant这个人,但未做详细的介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此人,他不仅是建立国际红十字会的发起者,而且还是

6、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个获得者。另外,他的出生日五月八日还被定为国际红十字会日。课本外的知识通常更能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能让他们懂得知识的辐射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形成发散性的思维。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

7、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8、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

9、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