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3112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27160.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要1Abstract1引言31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31.1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31.2融资相关概念介绍51.3企业上市的条件规定62 浙江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查分析82.1浙江省总体情况介绍82.2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调查102.3浙江省民营企业对政府扶持力度的看法调查142.4浙江省民营企业自身问题情况调查143 “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153.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153.2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163.3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184 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措施建议204.1政府应从规范融资渠道等方面来改善融资环境204.2银行应从贷款政策等方面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224.3民营企业应从加强

2、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素质23结论25参考文献26致谢27西 南 大 学 学 士 学 位 论 文居中、黑体、三号我国企业IT审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居中、小四号、宋体摘要仿宋、五号、加粗:随着信息化深入到各行各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也带来了风险,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IT审计正在成为一个上自国家审计署,下至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国际上信息系统审计发展迅速,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理论和实践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审计制度建设以及审计软件、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认清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存在的

3、问题,并做出相应对策日渐凸显其重要性。本文首先对信息系统审计进行理论综述出发,对比国外IT审计的发展状态主要从人员组织、制度标准、风险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我国IT审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针对IT审计在我国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的合理对策,并对我国IT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关键词宋、五号、加粗:IT审计;信息系统;现状;策略方法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 Wang X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

4、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小五号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ll walks of lif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roves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s well as risks and its turning into a realit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

5、udit. IT audit is becoming a significant issue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from the National Audit Office to large enterpris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elecom operators. In the contexct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ings rapid development, there is a certain evolvement of information sy

6、stems audit, but the lev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re is a clear ga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n the building, and audit software audit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7、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ighlights its growing importance. Firstly,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Theory Review, the contras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ign IT aud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T audit staff organization, syste

8、m standards, risk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for the IT audit in our country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T make an outlook.Key words必须用复数: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 ; Information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9、; Countermeasures(空1行)引言正文开头必须有一段引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推动了在信息处理、存贮、交换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在金融行业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IT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IT审计于20世纪60 年代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地深入各行业,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更是一直位于前列。但是由于我国IT审计的制度标准还不够完善、人才较匮乏、风险控制及IT管理有待加强的种种原因使得

10、审计失败的例子时有发生,日益成为制约IT审计在我国发展新挑战。本文主要对我国目前IT审计的现状进论述,对比国外IT审计的发展状态分别从人员组织、制度标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IT审计在我国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的合理对策,希望能对加快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产生积极意义。1信息系统审计基本概念与理论综述1.1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史1.1.1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背景在人类文明史上曾记载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18世纪发生在欧美国家的蒸汽技术革;19世纪末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11、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明为成果的信息技术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表性成就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技术同样给会计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地改变着传统会计和审计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条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就开始应用于会计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高速和准确性使得信息化会计系统很快应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而今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企业没有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信息。随着信息系统的深入渗透,对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手工会计系统的变革进而引起了审计的变革。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及有效无疑成为审计的重点、信息

12、化的基础,成为健全地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环节。1.1.2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IT 审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称为计算机审计,是随着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相应地计算机审计也仅仅是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过程,应该讲这个时期的审计还称不上真正的IT审计。从传统审计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发展阶段看,由于信息技术在该领域中的逐步运用,IT审计早已陆续贯穿于各项审计之中。作为审计业务的一个专业技术分支领域,根据IT审计在审计发展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IT 审计的萌芽、发展、成熟、普及四个

13、阶段。(1)萌芽阶段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1954年,通用电气公司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资计算成为基于计算机的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开端。最初的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审计时, 首先在利用计算机较早、较为深入的金融领域实施, 但还未作为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进行实施。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IBM出版了Audit Encounter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In - line Electronic Processing and Audit Trail等文献给出了新的电子处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规则和组织方法,成为该领域的

14、原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逐步扩大,复杂化,审计人员意识到手工的方法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必须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s)进行审计。(2)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电子数据处理的继续发展,计算机欺诈舞弊的犯罪开始出现,如1973年1月美国“产权基金公司”的保险经营商就利用计算机诈骗了数亿美元。这件事令负责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与与信誉上蒙受巨大损失,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强烈震荡,美国审计界开始意识到IT审计的必要性。197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内部管理的调查与评价对EDP 的影响,随后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提出了IT 审计师必须执行的标准。

15、1977 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发表了著名的系统可审计性及规则的研究,称为SAC报告。该研究在全球多国企业的调查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审计方法详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3)成熟阶段20 世纪80 年代,网络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再加上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以共享资源,使计算机的应用空前普及,从而导致了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迅速提升,引起各国政府和企业高管的高度重视。据1983年日本“警察白书”记载,1982年以前确认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为30件,而1982年一年内日本利用磁卡欺诈的案件就上升至321件。而在美国,仅1987年因公司间间谍利用信息技术窃取信息所造成损失高达500亿美元。这一

16、时期,日本政府设立了相应机构,发表了有关计算机的安全对策和IT 审计标准等,提出了尽早引入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且与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的观点;紧接着,日本政府又推出了IT 审计师的资格考试,培养从事IT审计的骨干队伍。(4)普及阶段到了20 世纪90 年代,计算机技术持续高速发展,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大型化、多样化和网络化。企业外联网、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成为企业实现目标重要保证。INTERNET 使信息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作为电子商务、金融证券的支撑平台,同时也变成了计算机犯罪的温床,日益严重的软件项目失败问题使得信

17、息系统的安全也逐渐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主权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确保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和有效变得愈发重要。1994年,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并在1996 年制定了信息系统的审计标准COBIT,用来指导IT 审计人员的工作得到业界高度认同;同时,它也推出了IT 审计师(CISA) 的资格考试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IT 审计从业者的素质,成为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驱动力。1.2 IT审计的定义及内涵1.2.1 IT审计的定义IT审计(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又称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

18、it),简而言之,是指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审计,直至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定义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国际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权威专家Ron Weber 将IT 审计定义为“收集并评估证据, 以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日本有1985年和1996年的两次定义,其中日本通产省情报处理开发协会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1996年的定义为:“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

19、IT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IT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邓少灵在企业IT审计的框架中定义:“IT审计是指对信息系统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行维护各个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以审查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得出准确可靠的数据”。综合以上众多观点,笔者可以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定义, 我们都应认识到IT 审计涉及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管理问题。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的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审计的主体是“有胜任能力的信息系统独立审计机构或人员”并且工作的核心是“客

20、观的收集和评价证据”。1.2.2 IT审计的特点(1)IT审计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为确保IT审计公正性,IT审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过程,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2)IT审计对象的复杂性IT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覆盖从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必须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审计。(3)IT审计目标的扩展传统审计总目标仅包括“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而IT审计的目标扩展到还包括信息资产的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以及系统可靠性、有效性与效率性。(4)IT审计的

21、内容更宽泛IT审计包括一切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审计,除了整个生命周期及相关的业务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延伸出电子商务审计、网站审计、联网审计等。1.2.3 IT审计的业务内容IT审计包括计算机资源管理审计、软硬件获取审计、系统软件审计、程序审计、数据完整性审计、系统生命周期审计、应用系统开发审计、系统维护审计、操作审计及安全审计,其相互关联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IT审计业务关联图Figure 1-1:Business Connection Diagram of IT Audit1.3 IT审计方法与技术IT审计方法是IT审计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审计主题与客体的中介,对于完善审计理论、指导审

22、计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目标,针对审计内容与范围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才能保证完成任务。1.3.1面谈法面谈法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并且利于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其对组织的影响情况。该方法便于得到定性与定量的信息,在访问与被访问者的沟通之间平衡。面谈法的过程一般分为:面谈准备、面谈实施、面谈后分析。1.3.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便于高效、广泛地了解大众意见,并成为收集审计证据的有利工具。审计师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的控制情况并对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做出初步评价。1.3.3流程图检查流程图作为对信息系统结构的描述工具在审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查流程图

23、便于审计师对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结构深刻理解并能有效分析系统运行效能。以下为常见的流程图类型:数据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文件流程图、控制流程图。通用流程图模型如下图所示:图1-2:通用流程图模型Figure 1-2:The general flow chart model资料来源:CISA Review Manual 20101.3.4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IT 审计的方法与技术除常规的问卷调查法、系统评审会、流程图检查、程序代码检查、程序代码比较、测试等方法与技术外,目前最常用的是采用计算机对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审计CAATs,其原理是先在应用系统中建立一个虚拟实体,然后处理审计测试数据,利

24、用测试数据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并核实处理过程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常见计算机辅助审计类型包括:集成测试(ITFIntegrated Test Facility)、快拍/扩展记录(Snapshot/Extended Record)、系统控制审计评审文件(SCARFSystem Control Audit Review File)、连续与间歇模拟(CIS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imulation)。2国内外IT审计的现状对比的分析2.1国外IT审计总体情况介绍2.1.1国外IT审计相关制度在信息系统审计制度的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

25、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 Audit)。1969年,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在美国洛杉矶成立,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其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ISACA成立后,通过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它还设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使该组织的成员能够享用其最新研究成果。(1)国际IT审计公认标准COBIT目前,国际上最为IT审计界广为接受的标准是“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它是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发布的IT治理及审计标准。COBIT

26、从体系化、标准化的高度,构建了关于信息系统投资、建设、控制、评价、审计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在业务风险、控制需求和技术问题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COBIT通过对域和流程的框架提供最佳实务以确保IT与业务保持一致、IT促进业务实现利益最大化、IT资源得到有效使用以及IT风险得到适当管理。COBIT是当前国际上公认最先进、最成熟的IT治理框架,已在160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得到应用。COBIT框架将34个IT流程组合到4个域中:计划和组织(PO)、获取与实施(AI)、交付于支持(DS)、监督与评价(ME)(如图2-1所示)。计划和组织域中,审计师的关键处理是质量管理。它包括对战略性IT计划和信息

27、架构的评估,技术指导、IT组织和关系、项目管理和IT投资管理等。在获得和实施域中,审计师的职责是评估过程。如对获得和维护应用软件的评价和支持,获取和维护技术架构,开发和维护过程、安装和认证系统的评价等。在交付和支持领域,审计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和支持。如定义和管理服务级别、管理第三方服务、管理性能和能力、保证连续性服务、鉴定和分配费用,教育、培训和支持用户,管理配置、管理问题和事件、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行动等的检查和评估,保证系统安全的检查、评估和支持。在监控与评价领域,审计师的角色是监控过程,评价内部控制,以提供独立审计的检查、评估和支持。图2-1:COBIT整体框架Figure 2-

28、1:COBIT Integral Frame资料来源:CISA Review Manual 2010(2)国外IT审计相关准则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需要开展由独立的第三方(信息系统审计师)进行的信息系统审计。从各国情况看,美国EDP审计师协会于1984年发布的EDP控制的目标及1987年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准则,ISACA准则委员会制定和颁布了一套规范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来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加拿大审计长公署长期以来就致力于计算机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拿大出版的综合审计指南一书,专门论述了计算机审计,并详细说明了相关要求和控制措施等内容。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29、协会于1986 年颁布的计算机审计指南也对如何实施EDP环境下的审计,EDP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的控制目标、控制标准、控制环节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1984年,日本通商产业省设置了“信息化对策委员会系统审计分会”,就系统审计基准审定进行多方研究。此后,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5年1月25日正式公布了系统审计基准,这是日本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另外,如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共同提出了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2.1.2国外IT审计人员组织与培养(1)国外IT审计人员职责与覆盖范围由于IT技术深度渗透至企业业务的各个领域。将IT审计与业务审计紧密结合,从战略的角度审视IT审计工作职责和范围显得

30、尤为重要。如北美电信企业Verizon、Bell Canada根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IT部门的工作重点制定IT审计的范围,IT审计人员职责基本覆盖了信息系统建设生命周期中的所有IT活动,包含了各种技术平台、软件开发、项目投产、系统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此外,企业会针对自身信息系统技术特点与资源对IT审计人员按不同技术领域角色划分,全面覆盖整个IT技术体系。从新加坡发展银行和美国大通银行的IT审计人员配备上看,IT审计由于涵盖了系统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因此IT审计机构设置基本采用在总审计师领导下,与业务审计两条线并列的模式,人员专业化分工明确、技术水平要求较高,IT技术人员的比例一般占内部审计人员的

31、40%-50%左右。(2)国外IT审计人员队伍与比例北美企业非常重视IT审计队伍建设,通常在内部审计部门中约有20%-30%是IT审计人员。早在2002年ISACA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公布的对美国162个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家公司的IT审计人数为4.1人。目前汇丰银行仅香港分行就配备了30多名IT审计人员,而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当中约有30%-50%是IT审计人员,。其目的一方面是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学习审计技巧,掌握新的方法。花旗银行稽核部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审计培训部,并且专职从事信息科技和计算机辅助

32、审计的人员占全部审计人员的比例也超过20%。信息技术已与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作为审计对象或是审计工具,内部IT审计人员的工作已难以离开计算机技术支持。在任用IT审计人员时候,北美企业重视IT 方面能力和工作经验。IT 审计人员的技术背景应覆盖系统、硬件、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同时又具备审计知识和经验,能将IT 技术与审计手段结合运用,能更有效地防范公司的IT风险。2.1.3国外IT审计架构与组织机制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在1996 年推出了用于“IT 审计”的知识体系COBIT,作为IT 治理的核心模型,COBIT 目前已成为国际通用的IT 审计标准。北美企业在IT审计工作中一般

33、采用COBIT框架。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和细化组织架构、技术框架和工作机制,由独立的IT审计师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形成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客观评价,使IT审计能涵盖包括系统运行、操作管理及风险防范,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和风险评估等,建立适应企业特点的IT审计框架和标准。如美国大通银行设有专职的IT审计机构,其IT审计包括系统开发审计、系统切换审计和技术框架审计。新加坡发展银行也设有专门的IT审计机构,其IT审计包括综合、技术框架和软件系统生命周期三个方面。花期银行对新系统的起用、迁移、转换、合并均由内审部门进行风险审计,还根据特殊事件或法规要求的需要,开展专项审计,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如采用新

34、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发生停运等问题,都要进行审计评价。2.1.4国外IT审计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状况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加快IT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美国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Verizon公司建立了SOX 资料管理平台支撑SOX 测试工作,福特公司通过应用EDS公司的设计信息系统,仅开发蒙迪欧一款车型就节约2亿美元研发费用,设计效率提高25%。公司在IT 审计工作中积极推进IT支撑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利用IT 技术辅助进行业务审计以及将IT 与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审计,有效的推进了审计工作。对于审计软件,审计师

35、主要用之于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的计算机审计工具软件包。20世纪60年代,许多外国软件商开始开发通用审计软件,目前已审计软件已成为IT审计的重要手段。如加拿大AC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审计软件公司,占据审计软件市场70%的份额,客户遍布全球176个国家,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中超过一半的公司,财富前100强企业中占89个。2.2 国内IT审计发展现状与评价 2.2.1我国IT审计的发展我国IT审计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在审计署的大力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单机应用扩展至网络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审计署于1993 年发布了第九号令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规定“凡使用

36、计算机管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采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1998 年,审计署提出开始筹备审计信息化工程,即“金审工程”。2002年7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审计署申请的“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并下达2002 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500万元专项用于审计信息化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金审工程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启动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2004年9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召开了第二届计算机审计国际研讨会。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致辞中指出“金审工程的实践证明,审计信息化对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的纠错能力,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

37、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具有决定性作用。”2007年5月,金审工程二期审计数据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讨论了金审工程二期即将启动以规范有序地采集、存放、积累、提供审计所需要的数据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的建设,这也是未来数据中心“软实力”所在。2011年4月15日至17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IT审计工作组在南非召开了第20次年会,来自18个国家的近60 名代表出席会议。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率中国审计代表团参加会议,并宣读了题为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IT特色的国家论文。论文中指出:“基于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领域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中广

38、泛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进入审计视野的基本现实,中国审计署总结概括了近十余年中国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的经验,使得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检查、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四个基本环节,均表现出鲜明的关注信息系统、突出信息技术的特色。”2.2.1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企业IT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IT审计信息系统,可辅助企业日常风险管控工作的执行,大幅度减少人为重复工作量,降低人为错误,提升信息的处理能力。根据表2-1对审计署企业审计项目安排统计结果看,2010年至2011年,不同行业共开展企业

39、IT审计项目22个,其中制造业占50.00%,建筑业占18.18%,采矿业、电力及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业各占9.0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4.55%。表2-1:各行业IT审计项目的比例Table 2-2:Proportion of IT audit projects in various sectors行业名称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其他审计项目数1142212所占比例50.0%18.2%9.1%9.1%4.5%9.1%表2-3:浙江各种规模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Table 2-3:Proportion of bank loan which origi

40、nates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funds in Zhejiang企业规模(销售额)中型小型银行贷款比例18.60%5.92%资料来源:该生实习期间经资料收集统计得出由表2-3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金额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理论上最需要资金的小规模民营企业来说,银行却不太愿意提供贷款。(1)银行贷款方式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就算它们获得银行的贷款,也往往需要通过保证或抵押等方式取得。在调查的50多家民营企业中,仅就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而言,通过保证方式取得贷款的企业约占25%,通过抵押方式取得贷款的企业约占75%,通过信用贷款

41、几乎没有。可见,抵押贷款是民营企业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2)银行贷款抵押物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可抵押物也少,而银行一般要求以土地、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抵押放贷。根据表2-4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抵押物情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土地在抵押物中所占比例最大,达33%;其次厂房和机器设备也是主要的贷款抵押物,两者合计占52%。另外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银行抵押率普遍偏低(如表2-5所示),土地的抵押率只有70%,房屋建筑的抵押率才50%。表2-4: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抵押物情况Table 2-4::Situ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mortgage ma

42、tters抵押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个人信用其他企业数量17161043所占比例33%32%20%8%7%资料来源:该生实习期间经资料收集统计得出表2-5:目前我国抵押贷款的抵押率Table 2-5:Mortgage rate of our countrys mortgage loan at present资产类型土地房屋建筑机器设备动产抵押率70%50%20%-30%10%资料来源:梅强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银行贷款的满足程度 在“民营企业对银行资金支持的满足程度”调查中发现,其中“非常满足”和“基本满足”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6%,感觉“一般”的占54

43、%,“没法满足”的占14%,“远没有满足”的占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约74%的民营企业对银行资金支持程度还不够满意(如表2-6所示)。表2-6:民营企业对银行资金支持的满足程度Table 2-6::Satisfied degree of bank funds support to private enterprise满足情况非常满足基本满足一般没法满足远未满足企业数量582773所占比例10%16%54%14%6%资料来源:该生实习期间经资料收集统计得出2.2.3浙江省民营企业的民间融资浙江民间金融在市场上主要的组织形式有民间自由借贷、私人钱庄、企业社会集资等,它们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

44、实的资金来源。根据表2-7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中,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获得的资金在企业所需资金总额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表2-7:浙江不同规模民营企业中民间借贷占据的资金比例Table 2-7:The fund proportion of folk loans between different scales private enterprise in Zhejiang类别100万元以下100万元400万元400万元3千万3千万元以上资金比例24.28%49.65%14.62%11.45%资料来源:该生实习期间经资料收集统计得出根据调查,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常采用的民间金融存在方式主要有

45、以下几种:(1)民间借贷 主要是指企业依靠私人、朋友或亲戚等关系来筹集资金。在目前银行存款利率较低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基本保证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高额利息的诱惑下,而又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居民都愿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2)拖欠货款 主要指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拖欠货款,有的甚至完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情况表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就是,该企业的应收应付款数额特别巨大。这种融资方式会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将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3)相互担保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之间的通过彼此成为对方的担保者而使对方从银行获得担保贷款。民间金

46、融由于风险高和收益的不稳定性,借款利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一般借贷年利率高达20%),这一方面使得很多民营企业通过地下金融市场融资,从而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需求的存在,使得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有存活的可能。所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地下金融市场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且使借贷双方都处于高风险状态之中。这不仅会干扰国家的宏观和产业政策,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浙江省民营企业对政府扶持力度的看法调查通过调查(如表2-8所示),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对政府的扶持力度是相当满意的。在被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有13家选择“满意”,24家选择“一般”,合计占比为74%;“不满意”的仅

47、占10%。由此可见,浙江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当地政府的扶持是分不开的。表2-8: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的看法Table 2-8:View of private enterprise to government policy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企业数量1013245所占比例20%26%48%10%资料来源:该生实习期间经资料收集统计得出2.4浙江省民营企业自身问题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如表2-9所示),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差、财务会计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其中“专业人才缺乏”占70%左右,位居首位;其次就是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约占68%;另外,资产质量差和财务会计不健全问题也相当突出。这些企业一致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表2-9:民营企业自身问题调查Table 2-9:Investig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own questions影响因素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差财务会计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其他企业数量3422193630所占比例68%44%38%70%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