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199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 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中生考场病态作文及其疗救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生考场作文的种种病态:病态之“眼睛失神”;病态之“思维紊乱”;病态之“别字连篇”;病态之“满目疮痍”。同时,笔者指出了疗救措施。关键词高中生 病态作文

2、疗救措施期末考试结束了,但阅卷的感受,尤其是批阅作文的感受令人数日不能忘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我一个语文教师难过,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他们的作文得分大都在及格分以下。我将其称之为“病态作文”。一、病态之“眼睛失神”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读者来说,标题是“第一引力”。可惜,部分同学的标题大都不巧不俏。其一,标题一般化;其二,标题与话题无关联;其三,标题有错别字;其四,无标题。那么,如何拟题呢?用谐音法、双关法拟题,使作文题目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例如,“年年长相伴,久久勿相忘”。点评:这是某杂志1999年的广告语,“久久”与“99”既谐音又双关,标题寓意隽永,

3、编辑用心诚恳。 用古典诗词名句拟题,使作文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于文学情趣。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点评:这是一篇介绍荔枝品种、栽培等内容的科普说明文,但文章的题目却具有散文趣味,这得益于作者拟题时对古典诗句恰到好处的引用。文题出自明朝诗人陈辉的诗荔枝。对名诗名句、成语俗语等进行翻新改造,使作文标题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例如,“题”海无边,回头是岸(1998年语文报高中版)。点评:佛教用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俗语,在这里,作者只改动一个字,便将意义翻新,对于沉迷于题海中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运用逆向思维,以违反生活常理的语言拟题,使作文题目醒目夺人,让读者

4、一看题目,就产生阅读欲望。例如,刑场上的婚礼(197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点评:刑场上怎么能举行婚礼?婚礼又怎么会在刑场上举行?标题具有摄人心魂的吸引力。再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点评:“忘却”与“记念”是一对矛盾概念,两者怎么能融合在一起呢?鲁迅先生要表达怎样复杂深沉的感情呢?标题不但设置悬念,而且还是理解文章感情的一把钥匙。二、病态之“思维紊乱”指文章结构散乱,没有统一构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缺少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有时令人感觉是在凑字数。其结果必然是形败神散。如何避免作文思维混乱呢?1.拟定提纲,罗列事件。作文时间紧,同学们往往不打草稿就直接下笔,所以文章内容往往容易偏题,思路不清

5、。因此,作文前必须用58分钟时间认真思考,根据作文题目要求拟好提纲,罗列要写的事件。这样,心里有了底,作文起来就得心应手。2.紧扣题目,选择材料。一篇作文要写的材料很多,范围也比较广,但必须要选择最能突出文章主题和紧扣文章中心的材料。先要聚集各种与题目有关的材料,选出两三个较为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一笔千里”,要“拉车看路。”经常回过头来,看所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如有偏题,赶快回笔。这样,所写内容才不离题,使人一看就感到内容新颖,材料典型。三、病态之“别字连篇”学生错的可都是常用的汉字,如西装革领(履)、借签(鉴)、即(既)然、游咏(泳)、主载(宰)、必(毕)竟、状(壮)志、

6、弃磊(气馁)、卖(麦)当劳、饿其匹(体)肤、记忆尤心(犹新),等等。一篇文章,区区数百字,就有一二十错别字,让人看得寒心啊。避免写错别字的办法:牢固掌握正确的字形,消灭错别字。 笔者认为,消灭错别字的根本方法,是要认真学好每一个生字,牢固地掌握正确的字形。每学一个生字,一笔一划,一点一撇,都要看清写准。既不能缺胳膊短腿,也不许添枝加叶,特别是一些笔划繁多的字,更要细致认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对消灭错别字很有好处。1.利用汉字造字的原理,消灭错别字。在汉字之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字是形声字。这类字,一部分表示字音,另一部分表示字义。例如,“蜻”、“清”。“青”,是这两个字的字音,而“虫”、“氵

7、”分别表明这两个字的字义。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区别字形相近的字,避免出现错误。例如,树梢与捎信两个词,“树梢”的“梢”,是树木上的一部分,偏旁用“木”。“捎信”的“捎”,表示用手传递,用“扌”旁。因此,不能把“树梢”写成“树(捎)”,把“捎信”写成“(梢)信”。 3.通过比较,抓住特点,消灭错别字。有一些汉字,字形相似,只有细微的差别,十分容易混淆,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字写错。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抓住特点,是避免把这一类字写错的好方法。例如,已(y,半封口)己(j,不封口)巳(s,封口);再如,戍(sh,中间是一点)戊(w,中间是空心)戌(x,中间是一横)4.通

8、过组词,理解字义,消灭错别字。由于字义不懂而写成错别字,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就要在理解字义上努力,然而,孤立地理解字义,往往是记不牢的。如果把容易写错的字用来组词,把字义和词义结合起来理解,效果就好多了。例如,坚坚固,艰艰苦,经过组词,深入理解到“坚”字是硬的意思,“艰”字是“难”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坚固”写成“(艰)固”,“艰苦”写成“(坚)苦”。例二,常经常,长长久,通过组词,确切地了解“常”表示不变的意思,“长”表示时间长久的意思。这样就不会把“经常”写成“经(长)”,“长久”写成“(常)久”了。其实,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岂止以上这四种?据我了解,有一个同学,他订了一个搜集错别字的小本

9、本,把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抄下来,加以订正,每个字按照正确的写法写五遍,他还经常翻阅这个小本本,防止忘记。以后,在他的作文中,很少出现错别字了。这个同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很好。还有一个小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隔一段时间,把大家作文本里的错别字集中起来,搞一次消灭错别字的比赛,这对消灭错别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法。 四、病态之“满目疮痍”前面的几种病态已让人阅尽卷面灰色了,如今,加之脸上又有些伤疤、血迹,怎不让人痛心?你看那“龙飞凤舞”的文字,真是行书可胜王右军,草书可比张长史。不过,给人的不是美的视觉享受,而是满目疮痍呀。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精辟地说过:“学语文就是要学写

10、字”。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也有“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之要求。可他们仍书写潦草,“节外生枝”,“缺胳膊少腿”,卷面乱涂乱画、乱标乱点,用圆点替代句号等处处可见,这又如何能让人笔下留情呢?再一次忠告亲爱的学生:“勿以分少而不为”。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文观和评价观,我们语文教师可是格外信奉的哦。最好的办法是一笔一划地写字。期末考试已经过去,但新的考试又将到来。学生作文的病态远远不止这些,一言难尽。想想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仍将“上下而求索”,不断钻研医术,以图疗救那些病态的文字。(作者单位:华北油田第二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11、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12、.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

13、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