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244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是慈母?是恶婆? .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是慈母?是恶婆? 是慈母?是恶婆?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是慈母?是恶婆?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是慈母?是恶婆?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寒夜作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已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它的赞誉更多集中在艺术技巧方面,即便肯定了它在思想方面的成就,也多是从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入手,在社会政治层面给予肯定,对于

2、作品在更为内在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思考,直到最近一些年才开始为人关注,并由此使寒夜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汪文宣的母亲不同于任何一个婆婆形象,她心胸狭小、守旧落伍,又充满母爱、自尊要强;整天絮絮叨叨、满腹牢骚,又终日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儿媳面前既自傲又自卑,既气愤又无奈,总之,她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集母亲、婆婆、女人于一身,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深刻的思考。作为母亲,汪母是一个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德的家庭妇女,吃苦耐劳、牺牲奉献、自尊要强。她爱儿子也爱孙子,为了他们,她肯吃一切的苦,受一切的罪,甚至肯放下架子做二等老妈子,自然博得了儿孙的敬重。作品多次通过汪文宣的视角

3、描写了汪母辛勤劳作的情形,“他的眼光停留在母亲的头上,她的头上象撒了一把盐似的。他才注意到她竟然这样衰老了,头发全变了颜色。她忽然取下眼镜,用力柔了几下眼睛,又把眼镜戴上,继续工作。”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在儿子失业、重病的时候,她始终不离左右,细心呵护,任劳任怨。看着儿子一步步走向死亡,“母亲的心还是不能轻易放弃。她继续给他吃药,给他喝鲜牛奶和鸡汁,她帮他穿衣,伺候他大小便,她为他做着一切连老妈子也不愿意做的事。”曾树生离家出走后,全凭她一人顽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甚至连一直与之不和的儿媳,在不满于她的保守封建的同时,也不得不暗自佩服:“她也在吃苦啊她看见母亲

4、那种吃力的样子,不禁这样想到。”“她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她暗暗地责备自己”尽管贫穷困苦,但汪母始终要强自尊,无论多么艰难绝不张口求人。汪文宣死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尸体搁在屋里,东西都没预备,她在门口摆地摊,将家里东西卖光,没通知任何人,自己跑了两个整天,安葬了儿子。这是一个刚强的母亲,即使有着明显的局限,依然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作为婆婆,汪母是一个封建父权思想严重的家长。她“从前念过书,应当是云南昆明的才女”,封建正统的文化教育在她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一切思维都是按照古老的既定的模式运行。时代己经变了,但她却依然拿旧的规矩去衡量家人,时时处处用自己年轻时候为榜

5、样,对并不逆来顺受的儿媳非常不满,“我十八岁嫁到你汪家来,三十几年了,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我就没有见过像她这样的女人!”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显然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承担的责任:“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只顾自己打扮得漂亮,连儿子也不管在银行里

6、做体面事情,可是就没有看见她拿过几个钱回家用。”她爱儿子,愿意跟着儿子吃苦,为儿子做能做的一切,然而她的爱又是自私的,当汪母受尽一切人间凄苦,把儿子养大成人之后,似乎有一种变态的心理,盲目而自怜自恋,认为她为儿子做了许多,儿子就应该回报她,她仿佛债主般要求收回投资,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强加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儿子身上,始终难以认清儿子是另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一切得听凭她的安排,以她的喜乐为喜乐,以她的意志为意志。这时母爱转化成一种可以使自己随心所欲的东西,在她的母爱中包含着浓郁的封建专制色彩和明显的自私心理。作为儿子的汪文宣,早年生活的不幸经历使他对母亲产生了一种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情感,尽管

7、从理智上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所说的和让他去做的事不合道理,不近人情,但往日生活中对母亲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母亲扶孤的艰辛使他产生一种自己再不幸也比不得母亲的感情,所以无论如何不敢对母亲的意愿有任何反抗,尽管他深深地爱着妻子,也只能每一次次默许或迁就母亲对妻子的指责,结果妻子在感情上离自己越来越远,直至最后的离家出走,汪文宣在极端寂寞中死去。可见,汪母这种专制自私的母爱不仅伤害了儿子儿媳,而且也伤害了她自己。将母爱的高尚和纯洁加以消解,并由此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反思,还原她作为人的复杂性,使汪母形象达到了少有的深度。西方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最先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即人的精神领域可以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

8、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如果说人的精神是一座海中的岛屿的话,那么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人的意识,被水淹没的部分就是人的个体无意识,而深藏河床中的不可知的部分就是集体无意识,它存在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最底层,影响每一个人的意识活动却不被人类发觉和意识,它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源。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曾说,母亲辛辛苦苦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又是寡妇的,那么婆婆与媳妇的矛盾就不免发生了。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汪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9、,具有普遍性。因此,汪母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并且值得同情的。作为女人,汪母又是一个封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在新文学有关家庭伦理关系的大部分作品中,父母一辈的家长往往被描写成封建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象征,作为新思想的对立面,通常不在被拯救者之列。而巴金却通过汪母对她们的生存状况和悲剧命运给予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汪母早年失去丈夫,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守着儿子艰难度日。如果她选择改嫁,也许更符合人性,但她所接受的纲常名教却让她必然地选择守寡,这使她一生寂寞孤独。正当的情感欲望长期无法实现,自然形成身心压抑与苦闷,使她产生精神扭曲变态,如恋子情结,她把母亲的爱和女人的爱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

10、潜意识里占有儿子全部的感情,嫉妒儿子对儿媳的爱,正如曾树生所说:“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媳妇,她又不高兴别人分去她儿子的爱。” “我们三个人住在一起,一辈子也不会幸福,她根本就不愿意你对妻子好。你有这样的母亲,就不应该结婚! ”结果家庭瓦解,儿子不堪重负,盛年早逝,她自己也晚年无托,悲苦一生。作者通过对畸形母爱的描写,走进了人物灵魂的最隐秘处,让读者看到封建的伦理道德所犯下的令人战栗的罪行。类似的内容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也有表现,与汪母形象比较,曹七巧身上的母性畸变更严重更触目惊心。同样是缺乏正当的夫妻之爱,曹七巧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儿女长大成人了,她却想着法儿地拖延他们的婚

11、事,直到儿子跑到妓院里鬼混,才慌了手脚。为了拴住儿子,七巧将儿媳娶进门,却又以给自己烧烟为由整夜地扣着儿子。芝寿还没来得及表示任何不满,她已经先发制人,开始四下里说儿媳如何如何耐不住寂寞,而且用语极其狠琐。绕着圈子打听儿子夫妻的隐私,并刻意在亲家母面前当作笑料抖出来,别人怎么打岔都岔不开。最后儿媳芝寿抑郁而死,被扶了正的绢姑娘不上一年也吞了鸦片,儿子不敢再娶任何女人为妻,只在妓院里走走。“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是慈母?是恶婆?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是慈母?是恶婆?是篇质量

12、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是慈母?是恶婆?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作家关注母性畸变的现象,反映出现代人对妇女问题的思考更趋深入,封建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不仅在肉体上残害妇女,

13、而且在精神上挤压妇女,使她们扭曲变形,伤人害己。 同时,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汪母也是黑暗社会制度的无辜者。她含辛茹苦将儿子带大,并供养他上完大学,满心指望着在自己年事已高的时候可以颐养天年,但是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将她的梦想完全击碎。短短几年时间从小康堕入困顿,衣食俱忧,正如曾树生所说:“人到老年,反而尝到贫苦滋味。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从早做到晚,年老体弱、浑身疼痛,内心充满酸楚。抗战胜利了,汪文宣却生命垂危,在一片欢庆的锣鼓声中,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汪母与年幼的孙子无依无助,流落他乡。汪母的遭遇反映了国统

14、区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一个通常被简单的作为批判对象的封建婆婆身上凝聚如此丰富的内涵,古典文学中是从未有过的,只有真实地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才能如此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心灵,写出如此动人的形象。参考文献:1.巴金作品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3.家庭伦理道德,王恒生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4.“挖掘人物内心”的现实主义佳作,唐金海 ,钟山,1985.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15、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16、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

17、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