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35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体育尤其是竞赛体育历来都是大学生最热爱的活动。以竞赛体育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德育功能指向的特点,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

2、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均有积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高校 体育文化 德育功能 实现形式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因此,体育尤其是竞赛体育成为当今大学生最热爱的活动。以竞赛体育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它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起着熏陶作用。积极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结构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在学校体育教学、

3、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其结构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表层文化,主要是外显形的物质文化,表现为校园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等可直观感觉到的形态;二层面是中层文化,主要是混合形的制度文化,它是学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的组织、体育政策、体育制度、体育的管理体系、体育竞赛及其运动会等;第三层面是深层文化,属内隐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娱乐

4、观、意识形态、参与体育的心理等,它包含了公平竞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等精神。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认为:“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指出:“体育一道,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除了具有引导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等功能外,还具有如下所述的德育功能。1.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5、,是体育精神中最为突出,最为核心,最为崇高,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神,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功能。高校可通过充分运用高校体育传媒,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体育比赛中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挑战自我、不断进取,为国家多做贡献,从而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集体主义教育功能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对开展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各种艺术形式和竞赛场面出现的,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比赛,多数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参加者都是集体的一员,受规则的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校际间开展的各项

6、体育活动是各校为单位的,人人都是参与者,师生同喜同乐,不仅参赛者,旁观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群成员的角色,或鼓劲、或欢呼、或沮丧,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在体育活动中,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成员之间的感情对于群体团结起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密切形成并增加集体荣誉感,无疑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体育的趣味性以及赛事活动的竞争性无疑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增强校园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生存、竞争、民主、公平、进取等现代人格塑造功能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人意识,才可能在竞争中

7、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以竞技体育项目为手段,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超越意识;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的广泛开展,能培养大学生在一定规则指导下形成公平竞赛、平等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务实等体育道德规范。虽然,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不尽相同,但求真务实、公正公平、明理诚信却是每一个社会人应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恰好能帮助大学生在形成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人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三、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形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师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开展思想教育

8、工作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正确定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高校必须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它要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和突出僵化知识与机械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但追求生理效应,强健体魄,而且追求心理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性格,使学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从心理上逐渐成熟,身

9、体上达到完美,道德上得到规范,精神上得到快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合理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因此,必须在组织管理、理论教育、营造氛围、经费投入、参与主体等方面上下功夫,合理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1)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运行网络,使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工作。(2)深化体育理论教育。体育理论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因此,应根据大学生具有独立思维和善于思考问题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10、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一是继续利用体育理论课为载体,普及基本体育理论知识。二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体育理论知识讲座。一方面,在各类竞赛及课余活动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项体育知识讲座、举办学生裁判员培训班等;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适合时代发展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改变以往高校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方式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三是建立体育网站,开发体育资源。开展网上咨询、体育信息发布、网上体育知识竞赛和网上体育知识指南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又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3)营造良好的体育文

11、化氛围。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越多,体育文化所发挥的效果越理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要求的同时,更多的是倡导积极的体育氛围,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一是开设早操与各种体育课外活动,这些活动锻炼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它的灵活性、选择性能较好地满足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的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12、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形式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不同要求,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形成个人个性心理特征有着积极的作用。二是组织各类体育比赛,这些比赛项目多种多样,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能激发参加者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三是组织运动队训练,一方面,能参加一些系统的比赛,为校争光;另一方面,能培养出一批运动骨干,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

13、开展。四是举办体育文化节和体育活动月,以节日的方式开展趣味体育休闲活动,增加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4)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经费投入。校园的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必须注重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经费投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资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购置体育用品,不断提高和改善师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热情。(5)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人翁作用。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运行网络中,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

14、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发挥学生在体育文化活动中主体性,充分调动各体育积极骨干和体育社团的积极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3.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实践渗透式的思想教育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育人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身心双育,即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有着独特的动力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力度,使之与思想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形成具有活力的校

15、园体育文化;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契机,开展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校园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园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丰富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建构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参考文献:1黄正初,潘友莲,俞美芳.体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12).2赵建斌.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须晓东.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安徽体育科技,2004

16、,(6).4李迎春,刘坚.谈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体育科学研究,2004,(6).5杨威,刘晓军.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6戴志燕,黄欣加,曹桂祥.高校体育文化与学生德育关系的研究.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12).(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

17、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18、,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

19、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