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360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试对霍桑作品中有关基督教的成分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挖掘出霍桑自己的宗教哲学。关键词:罪;理性;救赎;宗教意识;宗教哲学1、引言歌德在文学上的暴力主义中这样写道:“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

2、内,都在某些方面受到时代的束缚,正如在另一些方面得到时代的优惠一样。”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的纳撒尼尔 霍桑于1804年出生于新英格兰州的一个没落贵族世家。他的一生都处于西方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是:阶级对立依然存在,严酷的阶级统治使一些人丧失了往日的天堂,贫富分化益趋严重,广大的社会下层群众再度失去了自我,宗教的慰藉又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必需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此时,“一些激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他们对各种丑恶,暴政和压迫进行猛烈攻击的时候,也带有强烈地要到基督教中寻求解脱的思想情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启蒙思想的破灭以及对当时

3、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满,也迫使霍桑回到基督教中寻找思想武器,创作了大量深深烙有基督教痕迹的作品。本文想对霍桑作品中有关基督教的成分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挖掘出霍桑自己的宗教哲学。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宗教不是指宗教崇拜,而是指也作为现代人类进步的必要指南的宗教意识。正如刘建军教授指出的:“在19世纪里,被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提起来的和所用的基督教,已经演变成为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了。”因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早在1781年就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造成了摧毁性的影响。康德瓦解了传统的上帝存在论证,因为这些论证依赖于由心灵提供的诸种观念(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因此它们就不能再为我们提供通往上帝存在的道路

4、了。在当时包罗万象的唯心论体系中,上帝自身包含在动态的过程之中。要想真正理解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施莱尔马赫对宗教的看法。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中请求当时有文化的宗教蔑视者“离开一直被算为宗教的东西,将你们的关注放在内在的情感和禀赋上”。霍桑作品中并没有对上帝的赞美,对宗教习俗和礼仪的维护,有的只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哲学思想,或象托尔斯泰认为的那种宗教意识“每个人和天父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而得出全人类的博爱和平等”。 2、“罪”的问题霍桑在许多作品中描述和探讨过有关人类 “罪”的问题,比如:红字、好小伙布朗、教长的黑面纱、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罗杰马尔文的殡葬地、温顺的男孩、哈钦森夫人等。

5、神学家梅宁格曾经讲:“罪这个似乎已经销声匿迹的词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词,它曾经是一个充满力量、象征和严肃的词,它描述了每一个开化之人的生活规则和生活方式的核心之处。”“罪”曾被看作是基督教信仰的两根支柱之一,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宗教像基督教那样对罪做出如此广泛的论述。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罪是个难以说清楚,却又无法让人保持沉默的问题。对于罪恶问题的探讨不但贯穿着整个基督教史,而且也是各大世界宗教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生存本身的力量。因为正是罪构成了人之生存的基本现实,罪的奥秘与生存的奥秘隐藏得一样深,就此而言,不了解罪的奥秘便难以洞悉生存的奥秘,反之依然。尽管“罪”令人难

6、以接受,但却是人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因为没有对于“罪”的洞察和反省,人就根本谈不上对自己有所理解。神学家巴温克(Herman Bavinck)断言,罪恶的根源乃是仅次于存在之根源的第二大人生之迷,而且它自然也是人的理性所承受的最大难题。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理解霍桑的作品,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天国铁路里“畅捷先生”(Mr. Smooth-it-away)欲将天国之路变成一条快速铁路的狂妄和自大;红字中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婚外恋”给彼此带来的痛苦,以及海斯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沃思对妻子不忠的愤怒;哈钦森夫人、温顺的男孩中宗教(派系)之争的残酷;以及罗杰马尔文的殡葬地中背信弃义的鲁宾所遭受的痛苦自

7、责等等。所有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些人物的命运也就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命运,因为这是我们无法逃脱、无法推诿的生存现实。潘能伯格讲,人在世界中安身立命,每个人都生存于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的开放性这对矛盾之中。人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的开放性之间很难达到某种内在的和谐,这种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的开放性的冲突,似乎是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定命,人生的悲剧性由这种冲突而不断加剧。霍桑对于“罪”问题的思考,致在丰富和深化人们对自己这种生存处境的理解。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得不面对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曾经在19世纪流行一时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破灭,人类愈加重视探讨和发

8、掘人类的生存困境。现在如果重新阅读和阐释霍桑作品中对人性“罪”的思考,我们会得到更多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理解,提高我们对自身的“自省”能力。我们不是神,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缺陷”、“罪过”的人,面对这个纷尘繁杂、物欲横流、人类的贪欲极度膨胀的时代,如何对待自身的“罪过”是放纵?是竭制?这是个人类不得不扣心自问的难题。3、理性在康德去世之后的欧洲知识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浪漫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早期表现形式是反文化,即反启蒙运动。约翰 乔治哈曼(Johanna George Hamann,1730-1788)曾攻击启蒙运动中冷酷的理性主义,在他的激励下,浪漫主义拒绝让理性担任守门人,不再由它

9、来决定人类经验中哪些方面可以有效地指向实在。浪漫主义要求我们人类生存中能够最直接地通向人类感情和欲望的领域:情感、直觉、神秘和审美。霍桑被后人称为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从反理性这一点来看,他的观点确与浪漫主义观点相吻合。他在其短篇小说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中,描述的拉伯西尼医生是位学识渊博,医术高明,谙熟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他虽然声誉卓著,地位显赫,但并不满足于现状,仍然孜孜追求,希冀研制出世界上威力强大无比的“神奇药液”,来改变人类的本性,以抵御各种力量的袭击,为了科学需要,他不惜以亲生女儿比切莉斯作为试验对象,最终科学实验失败导致女儿去世。在胎记中,霍桑描述的艾尔默是位精通自然

10、科学各种分支的著名科学家,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科学研究,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坚信人定胜天,人类最终能控制自然,当他看到妻子乔治亚娜脸上的胎记时,他就想方设法提炼药液以消除它,经过艰辛而痛苦的试验和研制,他终于研制出一种药液,消除了妻子脸上的胎记,但随着胎记的消失,妻子的生命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联想一下现时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乐观给人类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损害和破坏,我们会更加深深地理解霍桑在作品中传达的,也是传统教义中曾多次表达的观点:人的有限性为罪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正如冉候尼布尔在人的本性与命运中提到的:“按照先知的看法,人的真正罪恶,乃是不愿承认他的软弱、有限和依赖的地位,而妄想抓

11、住一种人们不能有的权力和安全,同时企图超越被造物的限度,虚张自己的德性与知识。”4、救赎除了“罪”之外,基督教信仰的另一根支柱是人类的救赎。历代教会认为罪与救赎的核心在乎恩典。教会教义学按照奥古斯丁神学来界定恩典,认为恩典主要关乎救赎。天主教教理中曾表述:罪恶存在于人类的历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

12、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史中,任何人企图忽视或以其他名称表达这晦暗的事实,都徒劳无动。罪恶的事实,尤其是原罪的事实,只有在天主启示的光照下才能明了;只有在认识了天主对人的计划,才能明白罪恶是妄用自由,天主赐给受造的人自由,是要人用来爱他人和彼此相爱的。这表明,传统的教义学认为不但知罪和认罪需要上帝的启示,得救也需要上帝的恩典。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随着人的理性意识的崛起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至善”的真理力量形式,越到后来,甚至越成为至高无上的“至爱”的力量象征。 面对人类的救赎,也就是人类的出路问题,霍桑也无法象传统的教义学那样寻求上

13、帝的恩典,他接受了传统教义中人类的普遍罪性观点,在大量的作品中描写了人类的“罪”,但对人类的救赎(出路)问题也是他不得不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胎记、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和罗杰马尔文的葬礼中罪的救赎都是通过让主人公罪有应得,失去他们最心爱的人来换取的。红字中作为宗教意义上的罪人海斯特白兰的救赎也不是靠圣灵基督的指引,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性的善良与对他人的爱来获得的。鬼迷心窍的江湖医生和威克菲尔德中的主人公则是通过知错改错从而得到心灵的再次宁静。而对于温顺的男孩和哈钦森夫人中描述的残酷的宗教迫害以及派系之争等社会性的罪时,霍桑留给我们读者的只有深深的痛楚和惆怅了,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其实

14、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社会性的罪比起个人的罪更加复杂,更加无孔不入,而且它往往以庞大的暴力机器和意识形态做后盾。对于这种非个人的罪,任何处于这种制度下的人都难辞其咎,在复杂的社会制度之中,许多人可以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犯罪的情况下犯罪,任何期望解决社会性的罪的构想均不免要流于徒劳无益和乌托邦空想。人之所以要组成爱的团契不是因为爱太多,而是因为爱的缺乏;人之所以要组成社会不是因为正义太多,而是因为缺乏正义。换句话说,霍桑在作品中竭尽所能地展示人世界的罪恶,不是因为罪太多,而是因为人世界爱的缺乏。综观他在作品中表露的对救赎(人类的出路)的看法,无不浸渗着基督教的救赎观,因为基督的救赎就是出于爱,耶稣

15、最为关心的与其说是amartia(罪),毋宁说是amartwlos(罪人)。他告诉自己的门徒,不仅要爱那些爱自己的人,而且要爱自己的仇敌,因为神爱所有的罪人。耶稣喜欢与罪人在一起,那些被法利赛人看不起的税吏,妓女都是他所爱的,他甚至预言税史和娼妓比那些律法主义者先进天国。因为他来不是为了定世人的罪,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救赎,审判是按照律法,而救赎是出于爱。其实霍桑在其有关人性“罪”的作品中,无处不是渴望和唤求着这种爱人如已的基督教精神。5、总结霍桑的观点与费尔巴哈的观点相近,因为费尔巴哈就是运用辨证哲学将基督教转变为人类学,指出:“我们必须重新宣称,什么才是正当地属于我们的东西:现在引向上帝

16、的爱必须被引回人间。”霍桑的宗教观中也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成分,正如穆勒对宗教的看法:“只有当宗教在民众中推动利他主义情操,成为全体人类获得最大快乐的手段的时候,它才是有益的。”另外,霍桑作品中渴求的“爱”,也是其后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宗教和伦理思想的基础:“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内涵是什么?我再次求助于普世基督教的良知来证明它就是爱。就爱浓缩为一条伦理法则来说,它就是:爱上帝,爱人如已!”实际上,霍桑在村里的大叔一文的结尾,以一位老人的口吻道出了他自己的宗教哲学观:“健康的思想,宁静的心灵,幸福生活的前景,对天国的最美好的憧憬,存在于纯洁热烈的情爱,谦卑的企盼和为达到某个有意

17、义的目的而脚踏实地的操劳之中。”注释: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459页。 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13、248页。史蒂夫威尔肯斯、阿兰G帕杰特: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刘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101、176页。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田薇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52页。哈曼:苏格拉底传略,詹姆斯C欧法拉赫特译。Baltimorn:Johns Hopkins Press,1967。弗里德里克科普尔斯顿:现代哲学,哲学史第7卷第1部分。Garden City,N.Y

18、.:Image,1963,第34页。冉侯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许牧世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第16页。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1996,第94页。刘宗坤:原罪与正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20-246、178页。参见马太福音21:283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

19、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

20、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

21、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