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414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 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论研究及对策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

2、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关键词偶像崇拜 青少年 教育策略在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等地2710名大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中,有50%的青少年承认有过崇拜明星的经历,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广泛关注。一、偶像崇拜的内涵及特征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对它的认识需从其内涵和特征着手:1.偶像崇拜的内涵偶像崇拜这一概念的指涉非常广泛,在心理学中,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由此我们看出,偶像崇拜通常都伴随着青少年的情感

3、投入行为,并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功能。2.偶像崇拜的特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了以下特征:(1)偶像崇拜的心理特征。偶像崇拜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征:自发性、情感性与阶段性特征,此外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还具有年龄差异特征和性别差异特征。(2)偶像崇拜的文化特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以下方面的文化特征:偶像崇拜对象的世俗化、偶像选择的多元化特征及偶像崇拜的流行性特征。(3)偶像崇拜的行为特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主要有三个行为特征: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与过度的行为冲突。这使得青少年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易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二、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

4、的教育对策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这一行为,并确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机制,对于偶像崇拜教育对策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一)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学校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学校中或青少年学生群体当中普遍流行的、随处可见的,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现象、参与的文化活动或仿效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学校流行文化的自身影响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学校流行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青少年是一个思想敏锐的群体,他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因此,学校流行文化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充满吸引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加入到学校流行文化的队伍当中来。另一方面,

5、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辩证的思想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加强学校流行文化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学校流行文化的文化内涵。学校可利用校宣传栏及班级宣传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流行文化的宣传。加强学校流行文化与大众传媒教育的融合。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传媒成为了大众的声音,并且渗透到了每一个领域当中。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对大众传媒的宣传加以引导。对于媒体宣传中过于物质化、过于商业化的负面内容,应该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具有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来进行学校流行文化的建设。可充分利用媒体的巨大功能,在学生当中开展有关学校流行文化的讨论与宣传,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当中来。关注青少年学

6、生的情感体验并指引其回归现实生活。情感体验对于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流行文化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此外,由于盲目的偶像崇拜容易导致青少年沉浸在对偶像的幻想当中,忽视现实生活,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流行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关注现实生活,把流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具体的、现实的流行文化。(二)学校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校中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我们要以一种宽容、平等的态度接纳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并通过学校的心理干预

7、来引导其发展。让青少年学生对学校心理干预形成正确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导致错误行为。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学校的这项工作,而不是加以排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很多极端的个案都是由于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缺乏及时的输导而造成的。因此,学校的心理干预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动态。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小组和其他组织来开展有关工作。定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测量与分析。这是学校心理干预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中学的这一工作还很不完善。因此,当前学校迫切需要的就是完善这一工作,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8、当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学校更应加以及时了解予以引导。针对偶像崇拜这一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测量来掌握不同学生偶像崇拜的具体情况,进而在偶像崇拜这一行为上掌握主动权。(三)完善偶像教育偶像教育是对青少年自发产生的偶像心理及偶像行为进行科学的调节和合理的干预,使其偶像行为发挥积极的心理功能,并同时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完善的偶像教育应注意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在形成偶像意识的过程中,要让青少年学生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同感,帮助其学会对偶像进行正确的价值分析和价值思考。在进行偶像崇拜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理性的思考,避免盲目地崇拜偶像。2.倡导学生采取

9、合理的崇拜行为。偶像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采用广泛的心理教育手段来调节和控制不良的偶像行为,帮助青少年在内在的偶像需要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有合理的偶像崇拜行为也有过于极端的崇拜行为。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的同时也要倡导其采取合理的崇拜行为,这一点尤为重要。3.推广偶像崇拜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社会涌现出了多元化的偶像,因此,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偶像崇拜模式。其中青少年学生对偶像的选择存在多元化,对偶像的认同也应多元化。在教育中,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此外,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帮助青少年学生发掘偶像积极的因素为其发展提供动力,为其

10、发挥榜样的作用。参考文献:1邱红杰,吕诺,杨维汉我选择我喜欢:共青团十五大代表谈偶像崇拜中央电视台中国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报道,2003,07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 ,1999, (07) 3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 2005,(01)4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65岑国桢,李正云等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9086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 7薛晓阳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J.教育评论,1997,(01) (作者

11、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

12、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