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563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昌师范学院自学考试2011级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 目 论儒家管理思想对 学校德育管理的启示 姓 名 所学专业 教育管理(本科)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09月 第 2 页 共 22 页第1页 共10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学 生姓 名专 业班 级教育管理学号(论文)题目论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启示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论文设计评语 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5 页 共 22 页第1页 共10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答辩评判意见学 生姓 名潘轻轻专 业班 级教育管理学号(论文)题目论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启示指导教

2、师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评语 评定成绩: 答辩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8 页 共 22 页第1页 共10页论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启示自考2011级教育管理本科 潘轻轻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从儒家思想的起源 发展 成熟以及系统化来讲诉。自教育行业伊始到当今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至始至终维系教育领域的要属管理方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在于管理。管理方式的好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兴衰。而真正的管理方式的来源,还得从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谈起。关键词:儒家思想; 起源;发展;成熟;系统化;学校教育管理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3、the origin of the 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 to tell. Since the education industry to todays education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constantly enrich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 mode, throughout to maintain to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one

4、hundred, the education for this; Education, lies in the management. The stand or fall of management style, determin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ducation career. But the real sources of management style, also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management thinking about.Keywords:Confucianism; Origin; Deve

5、lopment; Mature; Systematic; The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一、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 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人类部落形成之初至儒家学术萌芽之际,这种管理思想历经了起源、发展、成熟和系统化四个阶段。这是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源泉;因此,要想清楚地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历程,就必须从原始的管理思想说起。1.1起源 从人类出现在社会之中开始,无论是当初的穴居和之后的部落,都离不开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最原始的生活交往。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使自身能够适应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

6、社会环境。而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形成过程之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最原始的管理模式。第 10 页 共 22 页1.1.1.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为了种族繁衍和生存而使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抵御野兽的入侵和狩猎时相互之间的配合而构成的一个集体。1.1.2特征 (1)生存是其目的。在当时,无论是何种管理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生存。比如: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和以母系为主体的群居结构,其最终的动力就是生存。 (2)群体是其对象。这种管理是针对每一个部落而言的,不同的部落有其自身独特的管理方式,也就是由于这种管理上的差异性,才使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不断以及图腾上的矛盾。为此,尽管这样的管理方式不能够有

7、效地制止冲突的产生,但至少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和愿景。也就是说,管理的对象是群体;但反过来,群体也会对管理产生反作用力。 (3)总体上的脆弱性。由于目的上的单纯性和管理上的原始化,决定了这种最初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就具有脆弱性。一旦种族或部落灭亡,管理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要想种族壮大,部落振兴,就必须使管理方式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1.1.3 影响(1)开创了古代管理模式的先河,初具雏形的原始型管理形式开始形成,并逐步走向系统化和体制化。(2)利用管理的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交流和共通性得到了加强,培养了人类最初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3)如同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一样

8、,这种管理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共同发展,息息相关。1.2 发展 在原始社会当中,当各个部落和群体的势力不断壮大时,管理的作用力在这种人们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在日渐增强。在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段时期内,早期的管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2.1.演进过程实际上,真正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因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外,还有就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纷争使得这种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无论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部落内部的团结,都需要依靠这种管理的手段来协调,从而使自己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因此,早期的管理思想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1.2.2 表现形式 (1)军队管理。前面已经提到,

9、解决部落之间的纷争就必须调配好军队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从而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从长远来看,暂时性的战争有利于长久地安定与和谐。这也是管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 (2)社会管理。这个部分包括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交换。文化上,例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遗留下来的壁画.彩绘和制陶等手工生产技术。而真正能够对当代学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几乎可以忽略。1.2.3历史渊源首先,明确一点:在历史上的长河中始终流淌的东西,是最具生命力的。而管理即使如此。虽然,此时的体制都处于落后阶段。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

10、进,它能留下的痕迹就更深,走出的道路也会更宽。那么,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在其发展阶段的历史渊源有哪些呢?(1) 是对起源时期管理形式的细化和扩展,也就是继承和发展。在早期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鲜活元素(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东西),并随着社会的变迁的人类部落的不断扩大而产生新的因素(成熟阶段的产物)。(2) 有继承和发展,就必然会有批判性的摒弃某些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管理方式,这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中不自觉的理性反应。自古至今,一贯如此。因此,摒弃那些管理方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承上启下的,既然这些是对起源时期的继承,那么也就是成熟阶段的开端,并为传统

11、的管理思想走向成熟与系统化提供可持续性的条件。1.3成熟 当人类社会真正发展到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阶段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步入了成熟时期。春秋时期,诸侯并起,战争不断,烽烟四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儒家的治世之道就显得格格不入,并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反响。而要真正了解儒家的管理之道,就必须理解儒家对于如何管理人、塑造人的基本思想。1.3.1内容 原始的儒家思想来源于儒家的经典之作:“四书”,“五经”。(1) 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这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也就是说,

12、我们人要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这是一种“尊生”、“生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

13、,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助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原始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生命的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2) 其次,就是各位儒家先圣对于如何教育人、管理人、塑造人的思想。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

14、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从忠的方面说,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从恕的方面说,就是自己所

15、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出席世界宗教大会的几千宗教领袖或代表,签署了全球伦理宣言,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文明间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己所

16、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诚恕之道,彼此尊重,加强沟通、理解与对话,是调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良方,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思路。(3) 最后,说说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它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但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在现世伦常的义务中,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非常崇高的生活,忠于职守,勤劳奋发,不苟且,不偷惰。只要我们对生活有高度的觉解,我们所做的平常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能否成就某种外在

17、的功业,有赖于各种机缘;但只要我们顺着本性内在的禀赋有所发挥创造,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某种精神的满足,这就实现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1.3.2 特征 (1)“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而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这里所说的,是儒家对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就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重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

18、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格修养的阶梯。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19、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主义色彩的人生追求的阶梯。它成功地塑造、教育、管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 “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儒家管理思想对于人们心灵的塑造,体现在以下三种观点上:第一,孔子与荀子所提倡的“自然论”。这个和“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观点殊途同归;都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的作用。这就好比人从自然万物的孕育之中出生到最终归于尘土,是一样的道理。第二,就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有神论”。把人的意志归咎于上天的旨意,实际上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论。如今,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

20、种观点早已在社会之中站不住脚,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大众。第三,还有孟子和宋儒的“心性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滕文公上)就给我们明确指出,每个人生来向善,只是由于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使其变坏;这就凸显出“礼仪”和“道德”对于人们后天良好品德的养成的重要性,就需要凭借高尚道德的熏陶和正确思想的引导,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止于至善”的“仁爱”之人。1.3.3 贡献 (1)成熟阶段的儒家管理思想已经具备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型,私塾和早期学堂的出现,真正使儒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开启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学之门。 (2)百家争鸣的浓厚文化氛围为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既可

21、以相互借鉴,又能够取长补短,为之后的儒家管理思想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各种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文献相继问世,对儒家管理思想的内容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1.4 系统化 自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层出不穷。唯独只有儒家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并逐渐成为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系统化的儒家思想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各朝君王维护封建统治强有力的思想武器。1.4.1.涵义 (1)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传道准绳。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倡导天地万物,众生平等的道德伦理观。只要是存在于天地间的“人”,都

22、可以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同时,这也是儒学所推出的“仁德”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既然实行了教育方法,就不应该“独善其身”,而应“兼济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是儒家思想改造人类,改造社会的措施;而要想改造社会,就必须首先使人向善,教人习礼。年龄上不分长幼,地位上不论高低,财势上不谈贵贱,能力上不比智愚,一律实行同样内容、同等方式的教育。这种拓荒式的教学宗旨首先肯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让人感受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亲民性;并非高高在上的荒谬论调。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观是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观,它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深刻地思想基础。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兴办私学至今,“有教无

23、类”的教育思想就一直引领了历代教育的教学宗旨,也是当今社会检验是否成为一名真正“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的试金石。 “因材施教”(论语为政)的教学方法。孔子近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入微。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实行相应的“教”。那么,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哪些呢?大致有二:其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的听,二是

24、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典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蔽之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其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的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其所结交的人来间接的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也即

2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 (2)道德修养 主要内容:儒家道德修养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在“人性论”的观点上,各家虽持不同主张,不管人性是善是恶,儒家认为,通过后天的努力,人是可以成为善人的。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也就是保持人的本心,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最终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目标:其一,完善人性的追求“止于至善”。儒家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人经过不断的修身努力,在现实世界就可

26、以成就理性人格。儒家“人性论”认为“性”是自然的最高目的。人性之善也就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善,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等过程,人性可以像更加完善的境界发展,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善的境界。 其二,完满人格的目标“圣人君子”。儒家道德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就是成就“圣人君子”。这可以说是儒家追求的道德修养理想境界“止于至善”目标的具体化。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圣人具有与天一样崇高而伟大的美德和功业。儒家认为,完善自己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推的“八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治国”、“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圣人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民生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27、集,第376页)的崇高使命,须有博大的胸怀,能博施济众,行仁安民。 圣人如此高贵,神圣,即便是在孔子心目中,也是不可企及的。“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之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因此,与圣人相比,君子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人格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也更有感召力和现实性。君子这个概念更多的是“道德之称”。君子求道。君子之志在终生求道。道即“仁道”。所以,君子崇仁。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包括君子在内的一切人的精神原动力,是其他道德人格的基础。作为人格典范的君子,更应当对“仁”推崇倍至。重义是成仁的内在要求。 其三,最高价值目标“仁”。儒家的修身思想主

28、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仁”是其核心。人的本质就是“仁”,即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就是“仁道”。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成就仁德。孔子把“仁”视为做人的根本,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充塞于心中。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由此可见,儒家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境界。1.4.2.特

29、征(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论是教育原则的确立还是道德修养的培育,儒家的管理思想始终围绕“安身立命”于世间的“人”。这不仅仅是对“人”的高度重视,还在于儒家管理思想充分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其思想得以绵延发展、生生不息,同时感染更多同时代和未来的人。这样的管理理念无疑是先进的,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要早将近两千年。(2)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儒家管理思想所追求的一切,除了表面上的“仁”以外,就是成为“仁人”之后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这就希望以“仁”之义去感化更多的人,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处世的态度,现实、乐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而前面所提到的塑造人、改造社会,无非也就是引导人们积极入

30、世、继往开来,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服务人类社会之中去。(3)为人师表的推行方法。这里的“师”,并不一定就是老师,只要是在某一方面明显胜于别人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这就是为何“圣人无常师”的缘故。在实行儒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儒家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只有当自己做好了,才有能力去教育别人。如此之方法,既可以激励每个人去学习自身所不能之术,又能够增强本身所拥有之才;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的理想社会。1.4.3.影响 (1)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理论,儒家的管理思想已经历尽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和实践检验,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依然焕发出它

31、璀璨的光辉,继续指导我们如何去教育人、管理人。因此,从纵向来看,它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性。 (2)对于当今学校的德育管理而言,儒家的管理思想直接作用于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借鉴和启发性的,更是创造性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儒家的管理思想首先也是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要搞好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好人的作用。所以,从横向上来看,它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 (3)从此以后,各种管理学说的可以从这里追根溯源。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世界各地。比如:海外各国“孔子学院”的相继创办,既是对儒家管理思想的宣扬,更是对其精华的吸收、发展和应用。因而,可以说,儒家的管理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指导意

32、义上的深远性,而且在当代社会的继承过程中更具有广泛性。以致于,对当代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二、当今的学校德育管理2.1德育的含义 德育即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的总称。德育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概括的说,就是育德。它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等等。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教育、传统教育与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

33、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品德教育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个方针随着时代发展呵呵社会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总体上并无异处,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方针归方针,如何贯彻,贯彻的怎么样还得看当今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辩证地指出其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2.2学校德育管理的不足之处2.2.1.过分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德育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 古人有云:“欲成才,先成人。”说的就是,要想成就一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必须先使其成为一个“

34、仁义之人”。换而言之,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品德的教育是首要任务。“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一个人的才能再出众,倘若品德与之不相符合,所造成的祸害是不可想象的。不但才能与其社会贡献不成正比;相反,才能越出众,品德不修,危害就越大。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诸多事实依据的。历史上许多贪官污吏,蝇营狗苟之徒,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胜于常人的;可是,由于品行不端正,行为不检点,以致于做出危害社会、损害民族利益的败坏之事来。2.2.2缺乏系统性的德育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没有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 如今的学校课程安排,除了学科性知识就是各种兴趣技能课,完全没有系统

35、化的德育管理。这项工作得开展不仅仅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由于学校这方面工作得纰漏,导致当今学校各种因为品德败坏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某学校学生出于对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不当而谋杀其班主任,全校学生采取集体罢课的方式来反对学校哄抬物价的行为等。这些现象,本不应该出现在当今这个文明社会的,但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漏洞。2.2.3德育管理者自身的修养不够,无法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 在应试教育日益盛行并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培育人才、评判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倾向于其能力的高低,老师的选拔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无法自拔: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36、,主体素质的片面性,受体环境的畸形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问题。只有把德育管理渗透到当代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去,才有可能使得这些问题得到全面改善。那么,参照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当代学校德育管理能够获得哪些启示呢?3、 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启示儒家管理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完美的人性,成就完满的人格,实现最高的仁义价值;而这些,恰恰是学校德育管理所缺失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儒家管理思想的内容上和方法上去学习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3.1内容上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培养德才兼备,品行高尚的新型人才。 品德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不懈的事业。因此,以

37、人为本的思想就显得更加重要。首先,德育管理的主体由人来实施,德育管理的客体由人来承受。只有关注人,才能发展人;只有把品德的教育无时无刻的施加于人,才能感染其周围之人。这样,人的品德修养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3.1.2贯彻教人向善的根本。 儒家管理思想所倡导的“人性论”认为,人心向善是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善良的本性人皆有之,但每个人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是因为他们向善的诚心不同,以及受教育影响程度的高低。以善为本,以真为法,以美为境,是德育管理的根本方法。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向善,使人求真,引人知美。所谓“美德”,其实就是在“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1.3推行仁义之道的修为。 在儒家看来

38、,德的含义包括“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居首位。“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周庄子逍遥游)虽然这是道家对“仁道”的看法,但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也非常注重对“仁德”的修养。无论是做官、为臣、为君者,都不能对仁义之道置若罔闻,更何况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2方法上3.2.1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结合儒家这种独创性的管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论,在德育工作实际中,要真正做到提高教育效果,完成德育任务,对教育者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克服以往把受教育者当成容器,用灌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9、;而应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学校全面、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充满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来制定相应的科学教学方案,最终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道德修养。3.2.2.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这一点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正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这个客观条件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就会之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而这不同制式体现在形式上,从原则上来讲是相同的、平等的。也就是在尊重特殊性的基础上,辅之以公平性的教育原则,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本质和内在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养成平和待人、平等处事的良好品德。在教育的方法和内

40、容上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德育的管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完美地处理好了当代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各种弊端。3.2.3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一腔志士之血,一份坚韧之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持的力量。伟大始于渺小,成功源于点滴。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也是一样,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培育出真正适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 中国文化概论/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1):246-2472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113 教育学/教育学编委会编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2):1104古代汉语 第1册: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3版.北京:中华书局,2012.3重印 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