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775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论文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邓慧君摘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有成绩,也有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阶段,甘肃文化产业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必须从改革的要求出发,结合甘肃实际,走出适合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今天,以娱乐、休闲、知识、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文化产业在短暂的几十年迅速跃升为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如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都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自觉选择,党的十七大明确提

2、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下,甘肃文化产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甘肃文化产业起步早,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读者和丝路花雨作为甘肃文化产业起步发展的标志,影响深远。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旅游带动的文化产业在甘肃悄然兴起,比如依托敦煌石窟和敦煌学兴起的敦煌旅游,依托天水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宇、麦积山石窟兴起的天水旅游都呈现出蓬勃生机。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来自民间的民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以其原创性、质朴性深受市场青睐,最具代表性的

3、是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庆阳民俗文化产业起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庆阳民俗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香包、皮影、剪纸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产业群。 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甘肃深厚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激活了甘肃文化资源。但我们也要看到,如何有效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在产业化发展中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仍然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难点。仅有资源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对文化资源开发不当,不仅不能很好地宣传文化资源,将其推介出去,反而会产生糟蹋文化资源、曲解文化资源的现象,这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来说,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良好发展。 文化产业本

4、质上是创造性产业。甘肃丰厚的文化资源走向产业发展的道路,使甘肃文化产业在全国达到名副其实,进而走向世界,必须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取舍、筛选和再加工上花费不同寻常的精力。 二、甘肃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体制改革力度不大,有效的文化产业体制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不到位。2003年,文化部明确选下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后,文化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发展的道路。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就以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来说,作为从政府包干到市场发展的文化单位,在改革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依赖于政府的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既要狠下心断奶,让其自主创业,

5、自谋生路,不能再依赖政府吃大锅饭,也不能断奶太猛,使一些文化单位的转企改造丧失生存能力,无法适应市场,造成国有资产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消耗。这些难题都需要政府具有高水平的调整、协调、合作能力。另外,政府思想保守,政策措施不到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行。比如,出版社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既要让你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又在书号审批方面层层设卡,处处牵制,使出版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还有设立在县级行政区以上的广播电视行业,人员参杂、机构庞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许多地区和县级广播电视行业仍然与政府行政机构无异,难以走向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甘肃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在文化产业

6、发展方面,缺乏理论作适当引导,常出现盲目跟风、缺乏自主意识,底气不足,后劲不够,半途而废,眼高手低的现象。甘肃省在经济赶超的急逼下,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少了理性和通盘的考虑。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和产业发展,要深谋远略,全盘考虑,看它有没有发展潜力、价值大小、投入高低、成效显著和持续、全面整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前期的论证。而文化产业的前期论证和学理探索极其重要,我们在这方面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机遇难以把握,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回顾甘肃文化产业历程,可以看出,甘肃已经发展起来的几个文化产业都有其兴起的机遇。读者创办在经过十年文革以后人们精神

7、饥渴、情感僵化、人际关系缺乏温情的背景下,民众急需要具有人文情怀、情感饱满、温情含蓄的精神产品满足心灵需要,读者正是适应这一时代心理需要诞生的。而丝路花雨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人们回归传统怀旧心态复归的产物。敦煌旅游和天水旅游则都借助于已有的文化遗址,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中,在珍惜传统文化的期盼中发展起来的。纵观这些文化产业兴起,既得益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也得益于一批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人切中时机的拼搏。应该说,初步兴起的文化产业,机遇大过人才的再创造。虽然,投身在这几个文化产业的人都作出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他们处在文化产业兴起的空白时期,机遇给他们的作用更大。今天,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

8、个被市场认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业项目难度更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而甘肃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后劲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低下、综合素质不高等都严重制约了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政府要认准自己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扮演好从主导性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的角色,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鼓励跨地区、跨行业合作,整合文化行政资源,该破的破,该立的立;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尊重文化产业人才,奖励那些对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同时,政府要适当把

9、握好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度,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放手,政策支持,后续保障。另一方面,要甘做社会的服务员,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基础性的工作,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做好文化产业的推广介绍工作。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既要深入挖掘保护好文化资源,也要防止某些需要进一步筛选的文化资源被文化产业如洪水猛兽一样的污染吞噬掉,充分保证文化资源的生态安全。 其次,在大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做好对文化产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工作。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市场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要求,甘肃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同时要研究市场,注重市场调研,分析市场行情,在学理上掌

10、控市场发展的方向。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这方面美国动漫片功夫熊猫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部好的影视剧,要尽可能多的吸引各个层次、各种需要的观众的眼球。功夫熊猫正是这一策划的成功范例,喜欢看热闹的人,可以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搞笑的无厘头消遣,喜欢思考文化精神的人可以从中看到其中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嘲讽,每一个层次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极大地提高了市场份额。 最后,要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尊重文化产业人才,保护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是创意性产业,所谓创意性产业对创意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发现鼓励支持具有创意意识的人在文化产业开发中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欣赏人才的眼光,尊重人才的修养,宽容人才的胸怀。杜绝通过成 绩再定性的思路,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有判断能力,要有伯乐识千里马的心胸。在民族民俗文化当中,不能忽略那些田间地头的人。因为,文化产业往往体现出个体创造者的智慧和才智,是创造者生命的体验。对政府来说,人才问题就是要对每一个有心者、用心者、热心者、上心者给予支持,善于提前预置结果,积极鼓励,让人才大胆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