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815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吉林大学发展学院毕业论文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是中日建交38周年,38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合作关系作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可喜成果。日本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在2006年首次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但中日贸易结构仍较落后。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关系不断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在经济日益趋势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

2、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个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指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关键词】中日贸易 互利共存 相互竞争 长期合作 垂直分工体系 反倾销目 录引言1一、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总体状况1(一)中日两国贸易现状1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12、中日两国贸易统计上的不平衡13、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转移2(二)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21、从资源上看22、从农业上看2(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31、贸易规模扩大3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33、对日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且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大的进口成分4二、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4(一)垂直分工体系未

3、改变4(二)双边贸易不平衡51、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52、两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53、两国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同5(三)日元的不断贬值6(四)两国贸易摩擦增多61、日方设置贸易壁垒62、日方在政治和外交上制造紧张气氛73、日本设置双重生产标准7三、中日两国贸易问题对策建议7(一)中日贸易中发展的互利共存7(二)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进行长期合作8(三)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协调型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健全9参考文献11引 言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持续快速发展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构也发

4、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出口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产业内贸易比重也不断提高。这种变化对中日间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做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两大国家,中日关系的变化将对这个区域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带来的巨大影响。当前的中日关系就总而言处于一种僵持状态,但是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双方达成重要贸易伙伴。然而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两过内自身情况的变化,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就贸易总量而言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贸易的结构同时在发生着变化。一、中日两国

5、对外贸易总体状况(一)中日两国贸易现状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 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中可知:中日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只有8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07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3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2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将近增长了12%,连续9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1980以来,中日两边的贸易额一直呈增长趋势,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

6、伴。但自200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开始贸易增长速度有所缓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下降至9.8%、12.4%、11.9%。这其中不乏因为全球或地区经济动荡、政治关系多变、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增长曲线中的断点和增长趋势的不连续2、中日两国贸易统计上的不平衡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分别对中日贸易额的统计数据表明,中方和日方对中日贸易的统计数据严重不平衡。90年代以来,对日贸易收支除少数年份外都是逆差。而日本统计中对华贸易则有巨额的逆差。例如,2000年中国统计的对日贸易收支为1.4亿美元的顺差,

7、而日本的统计中对华贸易则有247.4亿美元的逆差。 2002年以来,中国对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逆差分别为2002年50亿美元、2003年121亿美元、2004年209亿美元、2005年165亿美元、2006年241亿美元。除2005年略有起伏外,总体呈现逐年扩大态势。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日方统计则出现相反的结果,日方在双边贸易中一直逆差,逆差分别为2002年219亿美元、2003年180亿美元、2004年204亿美元、2005年286亿美元、2006年257亿美元。由于中日贸易存在逆差使得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断然认为结构性的贸易不平衡,由此进行反倾销调查,紧急进口限制,引起贸易摩擦。日本

8、对中国大葱,香菇等出口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的背景正在于此。 3、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转移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向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消费品、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成套设备;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主要是煤炭等原材料产品和粮食食品等初级产品(80年代中期以前);电机、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及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日本向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高级数码相机和高级轿车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多数以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和计算机、计算机显示器、电话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和少数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机电)。

9、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成为中日之间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上面分析可知:中日贸易由原材料、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贸易结构转移。(二)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10、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2、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在研制出新材料之后,能迅速地将其转化成独领风骚的新产品,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 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

11、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1)、在汽车领域,目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率极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中国汽车企业与丰田、本田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日本国内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更新而更新量又不足以支撑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因此,日本汽车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谋求发展。而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得到

12、了改造和升级。(2)、在农业领域,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其进口额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耕地资源有限、农业机械无法大规模使用和土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等不利因素导致日本粮食的自给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由于日本国内农业劳动力的急剧减少,导致其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日本国内的农产品消费基本上都依赖进口,其进口额约为农产品消费额的60。而中国则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国可生产各种优质农产品,加上产品价格低廉、供应充足,所以一直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尽管日本在农业生产上所处的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一些限

13、制性措施,以保护国内脆弱的农产品市场,但考虑到中国是邻国,运输成本较低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的设限一般来讲不是很大。(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众所周知,日

14、本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基本上都用于消费,而且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日本不仅向美国出口质优价廉的产品,而且还转移了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以维持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这一意义上看,美国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个终端市场。因此,虽然美日贸易摩擦不断,但美日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中日贸易与美日贸易则完全不同,它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成为日本企业生产基地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此,加工贸易成了中日贸易的主要方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实上,如果没有加工贸易,中国

15、的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但从长远角度看,中国还是应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适当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3、对日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且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大的进口成分过去,中国对日出口商品大类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一直保持第一大商品的地位,约占对日出口总额的1/3;食品居第二位;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第三位,其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而近年来,纺织品、食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其比例已超过4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举措。它表明: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不再以纺织品、食品等产品为主,产品结构逐渐得到改善

16、。另外,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中大约有73的企业将在中国境内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本国市场。因此,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产品中实际上含有大量的进口成分。以数码产品为例,索尼、松下等全球知名企业就先后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加工企业,把从日本进口到中国的零部件组装成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产品,然后返销日本。二、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虽然中日贸易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贸易额逐年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垂直分工体系未改变中日双方由于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两国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垂直分工体系。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日贸易属于单纯的垂直分工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种类较少,主要是以原

17、油为主的原材料及粮油食品等;而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其他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日本内需的扩大,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长,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1989年的51.5。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加速经济建设,需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日本对华出口机械设备占日本对华出口的比重开始逐年攀升。90年代,两国分工体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垂直分工体系。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不断调整其产业结构,使出口商品中粗加工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下降,精加工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其中以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最为明显。这个时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仍然以高附加值

18、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是机械、电气设备、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等。这些商品占中国从日本进口总额的50以上。步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数码产品、IT产品等高端产品的比重开始迅速增加,当然,这些出口品中含有大量的进口成分,两国的分工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但这并非表明两国的分工体系已由垂直分工发展为水平分工。两国仍是以垂直分工为主。就以上面提到的高端产品为例,这些产品的零部件都是由日本生产的,中国只是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出口到别的国家,形成明显的日本居上游,中国处末端的垂直分工结构。这种垂直分工体系主要是由两国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所决定的,因此很难在

19、短时期内改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逐步缩小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两国的分工体系才会发生质的改变,即由垂直分工逐步转变为水平分工。 (二)双边贸易不平衡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亿美元。2003年中方逆差达134亿美元,2004年208.6亿美元,2005年164.6亿美元,2006年接近250亿美元。出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1、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

20、而低附加值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差甚远,两国的贸易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两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逐年降低进口关税,国内市场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因此,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迅猛。而日本则由于种种原因,如保护本国民族企业,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市场开放空间相对狭小。此消彼长,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 3、两国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增长最为迅猛;而日本生产的高端产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使日本的出口额得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则仍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特

21、别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居多;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需求弹性,需求量总是维持在固定水平,所以日本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相对慢了很多,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额无法大幅提高。 为此,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研发出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从而扭转这一局面。此外,在重点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对日出口规模。(三)日元的不断贬值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问题。首先来看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机电

22、产品、农产品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相应较低,换言之,中国出口产品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优势。而一旦日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如此一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也就会相对上升,价格竞争力就会减弱,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这对中国的出口就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日元汇率每贬1,我国对日出口增速就下降0.7个百分点。 其次来看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的影响。毫无疑问,日元的贬值使日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加之产品质量有所保证,使得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日本出口额也因此迅速增长。事实上,日元贬值也是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一个重要原

23、因。 对此问题,中日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探索出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日元贬值的同时,日本可以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产品适当降低关税,以减少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同时,中国则可以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综合优势,而不再仅仅依赖价格优势。(四)两国贸易摩擦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

24、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 1、日方设置贸易壁垒。近几年,日本虽然处于经济复苏时期,但并未完全摆脱过去十年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影响,国内经济仍然不景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使得本国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而中国的这类产品在价格上则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日本政府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设置了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例如:在农产品方面, 日本是农产品市场保护最多的国家之一。以大米为例,早在1999年,日本对大米进口实行关税化,将关税定为351.17日元公斤(相当于近400的税率),而这几年,大米的关税税率一直徘徊在777左右;大米的允许

25、进口量只占日本国内消费量的5。而且从2003年起日本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 2、日方在政治和外交上制造紧张气氛。近年来,日本政府官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并在钓鱼岛的归属、东海划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等问题上多次制造事端。结果,严重影响了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成为两国产生贸易摩擦的催化剂。 3、日本设置双重生产标准。在双重生产标准下,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发生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26、例如:2001年,在中国销售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的刹车系统频频发生故障,其主要原因就是产品实行了双重标准。日本本国市场上销售的帕杰罗越野车装备了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因此不需要安装感载阀。而当时在中国国内ABS并非必须的装备,因此,日本三菱为了降低成本,出口到中国的帕杰罗越野车没有安装ABS而是安装了感载阀,导致了刹车系统出现问题。类似的还有:东芝笔记本事件,2005年10月索尼公司六款数码相机不合格事件等。三、中日两国贸易问题对策建议(一)中日贸易中发展的互利共存1、中国加入WTO为发展和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提供了良机中国加入WTO可使各国企业获得更多市场商机,而对以“贸易立国”起家的日本来说

27、,加上地缘优势,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据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中国加入WTO为日本带来的年受益额将达610亿美元左右,使日本成为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的最大的受惠国。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滞缩时期,与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的以高通胀、高物价、高失业率、高油价、高地价、低增长率或负增长率为特征的滞胀相比,经济发展出现了低通胀或无通胀、低物价、低增长率或负增长率、低地价和高失业率问题,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的货币和“零利率”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景气的政策,但效果甚微。日本经济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日本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经济政策的障碍,正视其国内市场狭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顺应经济国际化大潮的

28、发展寻求出路。中国加入WTO后,3462项商品已大幅度降低关系,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大量减少,这有利于日本商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中国为加入WTO在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双边协议中,承诺开放国内流通、金融保险、IT产业、部分建筑和内需工程,这些都是日本国内目前遇到困难最多的行业,倘若日本能吸取以往的教训,抓住中国加入WTO后扩大中日双边贸易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加快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对日本国内的最不景气行业走出困境及促进日本经济走出滞缩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来讲,日本企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扩大技术和设备对中国的出口、带来经营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经

29、济发展及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了中日双边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的空间两年来世界经济疲软,全球资本流动放缓,世界贸易遭受到致命打击。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2001年以年增7.5%的速度同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形成了有利于外国企业投资的环境。据英国经济学家集团的商业信息机构发表的“全球商业成本比较”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28位,近于投资成本最低国家,而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投资成本最高的国家。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在世界资本流动放缓的

30、情况下,对中国的投资仍大幅增加的局面。2000年我国引进外资项目22532个,比上一年增长31.8%,是六年来第一次高于上年的水平。日本企业对我国的投资也止跌回升。2001年上半年仍呈增加之势。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对300家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今后三年间,95.7%的日本企业增加投资的对象国是中国。另外,我国正在实施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使日本及欧美企业均感兴趣,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二)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进行长期合作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传统的企业国际竞争观念中,企业竞争的方式是战争型竞争,商场如战场。而当今网络

3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竞争中企业的协调型竞争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这是一种双赢式的竞争。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只有顺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才能有利于双方经济利益的实现。中日首次贸易争端应引以为戒的教训也正在于此。中日首次贸易争端之所以发生在农业领域,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农业长期实行保护政策,使农产品缺乏竞争力。日本的农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一直受到保护,保护的结果是劳动力成本增高、生产效率相对偏低、价格居高不下。日本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而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却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如日本对中国设限的三种农产品在成本上占绝对优势。以大葱为例,在考虑劳

32、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日本比中国高8.7元公斤;在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中国高出3.1元公斤。在这种情况下,当蔬菜等农产品大量进口时,自然会使一些农户利益受损。为此,日本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其国民利益,必然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日本农业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有的经济体制和保护政策,加上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农户拥有的土地分散等原因,农产品降低成本的空间极小。日本农产品既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又促使日本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为获得高额利润而加速向中国及周边国家转移。与日本不同,中国为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采取了开放的政策,积极引进日本的资

33、金、技术和人才。上述日本对中国设限的三种蔬菜,实际上大部分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的生产基地生产的,从日本引进品种和技术,由中国农民生产,然后收购产品,进行加工后返销日本。这说明,近年来中国的蔬菜等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增长,是中国产品提高竞争力的结果,也是日本国内对此需求增加和日本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体现了中日两国在经贸实务与地缘关系方面,各自都有着别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互补作用,对双方都有益。实际上,日本的纺织及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处于这样一种业态中。中日双边贸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发展扩大的。两国企业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并实现了利益共享,虽然也有过一些摩擦,但多数通过友好磋商得到了解决。日本政

34、府如果不能吸取中日首次贸易争端的教训,动辄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招致报复回击造成经济损失不说,对日本的相关产业来讲,短期内可能受益,但长远看,单纯依靠政府的保护,违背了经济规律,无益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受到伤害的仍然是日本的生产者。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中日两国贸易发展中有摩擦,但两国企业之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的趋势良好。如2000年小鸭集团与东芝的“战略合作”、2001年海尔与三洋的结盟,就是中日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力促双方事业全球化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三)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协调型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中日首次贸易争端虽经双方多次磋商得到解决,但如前所述,随着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

35、易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而只有在合作、信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协调型竞争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贸易冲突发生的频率,避免贸易冲突的升级。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发生过多次,且均靠双边友好协商获得解决。如1995年,日本根据WTO农业协议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发难,经过双方协商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行进口商申报管理而解决;又如1995年和1996年,日本曾两次对中国纺织品及服装实施紧急设限调查,由于双方互谅互让,最终都以日本放弃限制而告终。中国也从日方的要求和规范出口秩序考虑,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出口管理办法。2001年中日蔬菜贸易战,经过艰苦的谈判

36、、磋商,双方也终于取得共识,避免了贸易战升级。这些贸易摩擦问题的解决为建立和健全双边贸易协调机制积累了经验。纵观历次中日贸易摩擦的解决,最基本的经验在于双方都要遵循WTO的基本原则,构筑公平竞争环境,尽量避免采取限制措施。因为这种有悖于国际贸易发展潮流的措施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反而会因贸易摩擦导致两败俱伤。按照WTO规则,在倡导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同时,也允许各成员在紧急情况下设限。但多年来,日本从未使用过此项条款,2001年日本首次使用,并在美国的绿菜花、洋葱和韩国的西红柿与中国的蔬菜在日本市场上处于同样情况时,选择中国为对象,显示出对中国的不公正与歧视,既造成了经济利益损失,也伤害了两国

37、人民的友好情感。日本对华限制进口的三种农产品涉及的金额约为1.5亿美元,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0.36%左右;中国限制从日方进口的三种商品,在日本对华出口额3.27万亿日元中占2.1%。从宏观方面看,这对双方的外贸发展及对相关产业的冲击都微不足道。但从微观方面看,具体涉及到的生产者、经销商则损失惨重,影响深远。如山东安丘是我国最主要的向日本出口大葱的生产基地,2000年约种6万亩大葱,日本启动紧急限制措施时,葱苗已长出,葱农无奈忍痛拔掉了大部分葱苗,每亩地仅葱种的损失就达200元(一亩地用2两葱种)。按往年种葱的收入计算,每亩地减少收入达七八百元,一户葱农仅葱种损失就达4万元,搞葱加工的小企业则

38、大部分倒闭。这种人为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也必然严重损害两国人民之间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培养起来的情感和文化。因此,中日两国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要遵循WTO的基本规则。两国之间既要加强政府间的协作,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加强对企业的宏观指导,同时双方民间组织也要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信息沟通和协商机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产品的质量、产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及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双边贸易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以利于建立和健全双边贸易协调型竞争机制。结 论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与结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中日之间存在大量的出口雷同的产品,但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

39、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集型产品上,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二是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成阶梯状分布,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高达87.35,中韩产业内贸易次之,达到66.23,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小,只有61.66。三是在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当中,并不是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而是价格和质量有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要作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大部分贸易还是基于双边之间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不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内贸易。致 谢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宋蓝齐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整篇论文的写作过

40、程中,我得到了导师悉心的指点。从题目的确立到结构的形成,再到内容的把握,乃至标点细节,导师均为我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使我在获取新的学术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如何严谨治学,如何真诚地对待别人。我想这些对于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令我终生受益。在此,我要对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参考文献(1)美曼彻斯特:美日经贸关系摩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月,40-42.(2)皮埃尔?阿考斯、皮埃尔?朗契尼克:日本崛起的秘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1月,23-25.(3)西德乌利?弗朗茨:中国经济增长与fats纪要,香港:中原出版社,1992年2月;67-69.(4)南怀瑾

41、:石油战争的经贸历程,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34-37.(5)贺晓东著: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1月,13-15.(6)张广天著:中日贸易摩擦背后的访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4月,31-32.(7)邢军纪等著:大沉浮:1987-1997中国改革风云人物追踪,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年6月,11-13.(8)南振中主编:新华社70年新闻作品选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1月。44-46.(9)贺雄飞主编:亵渎偶像:文坛三隽放言录,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8月,22-23.(10)程中原、夏古珍著:历史转折的前奏

42、:邓小平在197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0月,16-18.(11)广东年鉴编篡委员会编:广东年鉴(199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53-55.(12)李默主编:新中国大博览,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43-45.(13)中国经济年鉴编委会编:1991中国经济年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11月,76-78.(14)二十世纪中国实录编委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实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2月45-47.(15)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25-27.(16)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四卷,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12月,41-43.(17)蒋述卓主编:禅诗三百首赏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58-60.(18)朱大仁主编:分省中国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5月,111-113.(19)方方、叶兆言等著:闲说中国人,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1月,121-123.-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