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396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各专业完整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图纸西安数字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姓 名 _ 学 号 _ 专 业 _ 指导教师 2012 年 10 月 20 日摘要内容提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一大问题,不时能看到万人攒动争职位的景象。不过,这并非中国独有。而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和实际需要较少之间的不匹配是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扩大,高职院校的规模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难以解决挑战和问题。因此,做好大学生尤其是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关键词 就业 市场 方针目录绪论1.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11.1需要就业的人数增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11.2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专业技能不够娴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11.3用人标准不断提高,甚至有拨高趋势,增加了就业难度11.4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11.5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相对滞后22. 就业指导对策3 2.1提高认识,加强就业指导32.2 及时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习实践44. 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好转变观念55. 201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66.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

3、点8总结10致谢12参考文献13绪论就业压力大决定了我们找工作时,只能找到我们能力所能胜任的,而非努力工作还难以胜任的较高职位。名校毕业生,可以考虑名企,一般本科就不要做名企梦,高职大专就要先解决就业问题再说。工作问题,最好在春节前搞定,即便春节前未能解决,但一定在毕业离校前解决,否则一旦到明年离校后,你会发现,两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而工作并不好找,而很快2013届的毕业生又到了找工作的旺季,找工作只会更难。自己是个普通螺丝的材料,就不要顶替膨胀螺丝的位置,发挥好普通螺丝的作用就好了。所以,应届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自己,肯降下身段从基础做起。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金子总会被发现,是金子就

4、不要太在乎今天的命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1.1需要就业的人数增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1.1.1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据教育部资料,“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5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毕业生规模增长到2010年可能达到峰值,之后才逐步趋缓。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将有超过600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如何找工作、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1.1.2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加,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不断挤占有限的就业空间据资料显示,2009年存有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员近800

5、万。根据近几年的统计也发现,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而2009年全国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人。致使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8年的31(571万人)上升到目前的42(795万人)。预计今后几年,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这为本来就日益研究的大学就业形势平添了更大的障碍。1.2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专业技能不够娴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都是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并且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难以胜任工作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要重点注

6、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抓毕业生技能的提高,如专业技能 、实用文体写作技能(如策划书、合同书、会议纪要、市场分析报告、广告文体)等方面技能的提高和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1.3用人标准不断提高,甚至有拨高趋势,增加了就业难度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门槛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高,而且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

7、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增加了难度。1.4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根据广东一所高职院的调查,有46.4%的同学因期望值过高而影响就业。一方面整个社会人多岗位少,毕业生增多,造成有些人无业可就。另一方面,许多人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环境、薪酬、职务等),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非天南海北( 天津 、 南京 、海南、北京)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岗位不去,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待价而沽,造成

8、有业不就。几年后的今天,这一问题并未改观,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1.5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对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重视不够,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对象仅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教育仅仅限于几场报告,而没有做到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四化”。既就业教育早期化、就业指导经常化;教育手段多元化 ;就业工作专门化 ;就业工作全程化。这就影响了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就业指导对策2.1提高认识,加强就业指导2.1.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就业工作的好坏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

9、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小康大业、人才为先,民生之本,就业为先。就业工作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抓改革发展必须抓毕业生就业,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抓学校改革发展,今天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有多大,明天学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2.1.2调整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就业工作应成为高校“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可以成立以书记、校(院)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招生就业处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教学系成立就业指导服务小组,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形成院级领导、职能部门、各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

10、组成的就业工作专、兼职队伍。2.1.3 制订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相关制度制订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毕业生就业指南、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各校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2.2 及时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2.2.1就业教育早期化、职业指导经常化。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是在学生毕业毕业之际的就业阶段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就业教育提前到入学教育阶段,将就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这样,一方面对学生心理进行调整,以尽快适应由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

11、目标进行辅导。同时,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还要做到经常化,既要在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又要在毕业前重点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协议使用办法、就业推荐办法、择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择业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知识。2.2.2教育手段多元化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即上上就业指导课,还可以利用网络、讲座、咨询、就业报告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教育。定期在校、院网发布就业信息,向学生提供如何进行心理调试、怎样推荐自己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的能力和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教会毕业生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2.3就业工作专门化、就业指导全程化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到各教学系需要有素

12、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专门负责就业工作。各高校不仅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学校要主动到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毕业学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和不断升华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习实践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就业指导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性、业务性、专业性很强,这对参与就业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整个社会就业的多元化趋势与就业形势的日益困难,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要求职业指导教

13、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熟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尤其是专业教师必须熟悉该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从我国加入WTO,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多极化,使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多元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大量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

14、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服从社会需要。高校应通过就业课程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联手,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自主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就业教育,

15、帮助学生更好转变观念4.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好转变观念大学生作为各种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自如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失败和克服由就业失败产生的心理障碍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给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教育,高校教师是跟大学生直接接触的人群,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最为了解,也是大学生心理直接指导者,所以高校教师要充当就业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心理学方面并不十分专业,只是凭借教学经验和以往人际交往经验,来判断大学生心理状态,而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越来越复杂,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只是学习、工作,出现心理状态多元化,对生活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关注。所以

16、,高校教师应积极为自己补上心理课,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压力,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正确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科学地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

17、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高校应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就业困难的学生,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来自偏远山区,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以及心理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18、,应实施一对一的重点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其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勇于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生源地政府、团委、妇联、残联以及社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大程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201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5.201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

19、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

20、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

21、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

22、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

23、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

24、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

25、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

26、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大学生创业网讯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招工难与部分人群就业难并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来就是社会就业变动剧烈时期,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必然使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如何判断我国目前以至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就业形势?如何应对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变化?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

27、行了阐述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6.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

28、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2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

29、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

30、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

31、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

32、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

33、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总结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有多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织编写并出版的2008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最经常使用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般是指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实际上就是初次就业率的概念。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6%。绿皮书指出,使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实际上处于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被包括在高校就业率统计的“就业”一类中。例如,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实际上找到了工作,但是由于一些用人

34、单位不能为毕业生办理户口等原因,毕业生未能办理正常的派遣手续,学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就不会把这部分学生统计在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这个指标,实际上低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绿皮书透露,很多发达国家也是使用初次就业率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日本这一指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约为80%,目前基本在60%至70%之间。尽管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倾向于低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粗略比较来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不低。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下一代的主编就指出,现在中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而不是中国特有的;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生就

35、业难问题也并不更加严重。探因:六大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绿皮书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由于工作经验缺乏而造成就业困难,这也是所有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研究表明,在目前中国的失业率中,有70%以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完善和公共就业服务不健全等摩擦性、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失业自然也不例外。第三,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任何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状况的好坏,都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1998年高校毕业生数还仅为83万

36、人,2005年达到了307万,是1998年的3.7倍。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劳动力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应该具有优势;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岗位为主,对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大。这样,大学毕业生快速增长的供给和较少的需求,就造成了不匹配问题。第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第五,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

37、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最后,对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对工作的预期过高,也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路径:先积累经验再谋求更好工作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绿皮书建议,首先是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纳入治理青年失业的范畴,在保持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技能。二是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建议对于青年就业能力培训可采取就业见习补贴计划,补贴可以直接补给个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补贴到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等;采取财政、信贷和税收等

38、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促进青年创业。三是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提供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减少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搜寻时间,同时通过充分获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层次设置;此外,加大户籍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上的障碍,提高地区之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帮助青年学生借助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绿皮书还建议,要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辅导,引导大学生改变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比如只有在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才有发展前途,等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内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工作。引导学生不要对工作的期望值过

39、高,在不能一步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先从事一些不十分满意的工作,在工作经验积累过程中,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国际经验也表明,不断增加的工作经验,对于实现就业很有帮助。致谢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悉心指导。老师多次询问论文写作过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细心点拔、热忱鼓励。指导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尊敬的老师致以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们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论文更加的完善参考文献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5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