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4099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又称之为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已取代感染、肿瘤、饥饿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1】。掌握心血管疾病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活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国民体质的水平。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与特点1.1

2、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据国家卫生部门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十八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八,有260余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仅占总患者总数的30.2%,而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人仅占6.1%【2】,中国内地目前高血压患者呈快速增长势头,已达到一亿六千万人。估计到2015年,几乎有2000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死于心脏病和中风。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2006年我国

3、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预计到2008年,该比例将占总死亡人数的36。2006年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为183.7人/10万,2008年为241.0人/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27%【3】,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同时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经达到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增加了约7倍。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

4、0万人,下肢动脉硬化症患病率为2.1%22.5%【4】。2006年4月20日中国卫生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05年城乡居民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心脑血管疾病所占的死亡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在以往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50岁以上则更为常见。但近几年来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也会成为猝死的牺牲品。小学生中也有高血压,中学生中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1999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3474岁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分别为413/10万和389/10万,其中冠心病死亡率

5、分别为64/10万和106/10万,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43/10万和217/10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为360/10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30/10万和41/10万【5】。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具有如下的特点:(1)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长;(2)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3)目标人群转向中青年。(4)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接近或超过了城市。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在刚刚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

6、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7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0.3%,而在心血管病死因中有3/4以上可归因于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6】。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三分之一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7】。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全世界带来新的严峻挑战。1.2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包含了不同的病种。这些病种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常见

7、的病种有冠心病和心绞痛(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重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造成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高血压(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高血脂(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全身性疾病)等等。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调查和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科学资料,显示出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首先,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冠心病发病率,二者之比为男性为3.7:1,女性为4.

8、0:1【8】,而西方人群则与之相反,冠心病发病率高于脑卒中发病率;其次,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十分明显,脑卒中相差约10倍,冠心病相差超过百倍,远远高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与西方人群相比,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保持在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低体重指数的特点。然而,同为中国人,没有种族的不同,不同地区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发病的决定因素,而膳食因素是生活方式中影响危险因素水平的首要因素。再次,多数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水平,如血压、血清胆固醇、体重指数等呈现上升趋势;最后,前瞻性研究表明在个体水平上,血压升高,超重,吸烟室我国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血清胆固醇过高或过低均增加脑卒中的发

9、病危险。血压升高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低血清胆固醇和高血压可能是我国人群脑卒中高发的原因,吸烟可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分别增加2.2倍和96%,是总死亡和癌症死亡危险分别增加21%和45%【9】。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的介绍,可以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区别不同特点的人群,认识主要发病因素,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为辅,已达到降低脑卒中发病率,防止冠心病发病率上升。1.3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自1961自1961年在Framingham随访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这个词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又进行了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0、一致证明了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与冠心病发病有因果关系【10】。年代以来又有一个新的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证实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上述三大危险因素有了深入细致地定量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其致病作用的认识,纠正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1.1):(1)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指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可靠的研究结

11、果不多,需要进一步研究)。表1.1 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年龄家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血清TC升高血清LDL-C升高血清HDL-C降低糖尿病肾功能受损超重/肥胖血清TG升高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血清LP(a)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升高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血浆HCY升高睡眠呼吸障碍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职业及其变动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劳动过量饮酒精神紧张(压力)某些精神疾病1.3.1 传统的危险因素(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了,男性的发

12、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11】。(2)家族史: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0%,是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人群,女性吸烟率近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结果也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高血压患病率成呈上升趋势,吸烟率和饮酒率仍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国家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心血管疾病在中国很可能出现更大的流行。2.2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20世纪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发展为将来的进步奠定了良

13、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应该大有可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是指消除或减少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可能性,可通过人群策略和高位策略的双向策略实现。前者是指降低整个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减少个体发病几率,降低人群发病率;后者是指识别、评价并且干预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个体,减少其发病风险。一级预防要求采取综合性的社会卫生措施,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经济有效的干预办法,做好环境保护,改善卫生措施,树立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维多利亚宣言指出,保证健康心脏的主要措施有合理膳食、禁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20】。与任何治疗手段相比,戒烟无疑是避免心血

14、管疾病死亡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INTERHEART研究提示戒烟越早,获益越大。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要控制住“烟草不断蔓延的瘟疫”,必须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健康促进事业。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早期检出和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预防病情的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涉及两方面:提高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针对发病后期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合理,适当的康复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尽量延长有活力的健康的期望寿命。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进行康复治疗,开展功能性及心理康复指导,建立

15、社会康复组织,开展家庭护理和社会伤残服务,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克服孤立感和社会隔离感,减少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2.1 人群干预血压计其他危险因素的社区干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由了较大幅度比例的降低,这些都归功于对处于危险人群进行了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干预。然而,大多数心血管疾病事件往往发生在具有平均或稍微高的危险因素水平个体中,这个水平也是人群中大多数人所位于的水平。因此,为了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要围绕高危和人群的两个策略。例如,Stamler等表明适度地减少人群中盐摄入量可能显著的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在美国,

16、大约膳食中的80%的食盐来自加工食品。通过食品政策决策和与食品工业协商,而不是针对个体,就能有效的控盐,病最有效地达到低盐摄入。同时血压水平也能相应的降低,这也减少了高血压患病率。然而我们知道,在具有接近或稍微高于平均水平血压的大比例人群中,血压水平轻度的降低,也会减少脑卒中较大的绝对数量。芬兰的北卡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综合干预项目也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同时,芬兰北卡项目也许是最大、最全面,也是社区人群干预最为基础的策略,该干预项目从1974年到1979年其惯性吧与同期的芬兰其他地方相比降低了两倍。我国“八五”期间对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居民及北京农村农民和首钢工人进行了心脑血管

17、疾病综合干预综合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化干预组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1】。发布禁烟条例的政策干预也能对人群产生影响。例如,美国蒙大那州海伦娜市于2002年6月5日执行了无烟条例。随后,在2002年6个月当中,因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人数低于2001年同期6个月的入院人数一半多,这个结果颠覆了随着年份增加而入院增加的趋势。2003年,由于没有无烟条例,心肌梗死入院人数又回到了高水平。同样在没有执行无烟条例的海伦娜附件的城市中,没有观察到这个现象。最近爱尔兰的一项包含12个研究的二手烟的分析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无烟条例发布后,由于冠状动脉综合征而入院的住院率也降低了,同时也改善了

18、某些健康指标【22】。危险因素水平的改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多数高收入国家中,冠心病死亡率在过去的40年里有一个显著的下降。Ford等检查了多个可能用于解释较低死亡的因素,包括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危险因素水平在人群的变化及使用急慢性冠心病的循证治疗,使用血管重建术,使用一级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水平的改善能解释人群冠心病死亡率降低的61%,但是部分抵消了是由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加了17%的冠心病死亡率,他们估计47%的期望冠心病死亡减少是由于使用了医学治疗,医学治疗和人群危险因素的改善各自能解释45%的预期冠心病死亡【23】。人群干预的策略已经远远的走

19、过了仅仅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而是得到了公共卫生的预防领域。2.2.2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首先,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临床以及预防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高危人群检出和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人群预防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这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人们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家会出台促进心血管和其他慢性疾病预防方面的卫生法规、政策和相关条例,逐步增加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投入,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企业机构参与这些工

20、作,从物质条件上保证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的实施。以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出几点意见:(1)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和人才资源,由国家给予持续性投资,使其有效的运行;(2)应当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确定高、中、低不同优先程度的预防措施,最优先采取经济有效、承担得起的预防措施;(3)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只是卫生部门;(4)要改变目前研究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状况,促使基础、临床和预防工作的协调发展。(5)合理膳食 维护心血管健康需要平衡膳食,即食物所提供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不仅要满足身体需要,还要使各种营养素之间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纤维素、矿物质很重要

21、。还要注意:a.少盐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b.合理减少脂肪摄入量;(6)戒烟禁酒 提倡节制饮酒的良好风尚,降低饮酒量,尤其是烈性酒;(7)适当加强运动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不仅控制体重,增强身体机能及免疫力,而且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8)调节好心理因素 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来自社会、家庭、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9)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于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

22、挑战并存。促进心血管健康已具有较坚实的科学基础,心血管疾病预防对改善我国人民健康状况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和卫生医疗工作者们共同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更上一层楼!参考文献1方玉强.防治心血管疾病,不能过度调脂J.快乐养生,2011,06(2):13.2陈灏珠.心血管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J.前进论坛,1995,02(10):56.3赵冬.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2006,13(4):18.4王秀生.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新疆医师报,2009,15(21):26-27.5刘力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J.中华医

23、学杂志,2008,16(8):32.6王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J.广州中医药报,2009,03(21):45.7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疾病心血管疾病N.特别话题,2009-10-23(5).8周北凡.90年代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特点-对防治策略的启示J.医学研究通讯,1999,28(4):6-7.9胡胜涛.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说防治J.健康报,2009,10(26):12.10李伟天.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的新进展和再认识J.健康档案,2010,03(7):28.11 王凡Howlett S E年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1):36

24、.12刘文斌.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13林玉川.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3):52-53.14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中国心脏调查J.中国医刊,2006,41(8):43.15安家傲.烟草的特性与吸烟的危害J.中国农业科学,2006,06(12):10.16王国祥.浅谈我国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研究进展J.健康报,2008,06(5):21.17徐春苗,刑立辉,王焕.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和护理现状J.中国保健营养,2002,12(4):244.18于普林.加强老

25、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3):55.19马冠生,孔灵芝,栾德春,等.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05(8):99.20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一中国心脏调查J中国医刊,2006,41(8):85-86.21曾春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建议J.快乐养生,2011,06(12):19.22杨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J.健康月报,2011,04(16):39.23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3):115-16.谢 辞本论文是在宋祖荣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老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的确定、写作提纲的编排以及最后论文撰写整个过程中给予我细心的指引和教导,是我对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预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老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创新的工作精神、令我终身受益,是我毕生学习的典范,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宋祖荣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封 底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