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4239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G移动数据业务平台中增值业务的开发与研究 全球3G市场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电信市场的发展之间形成互动:一方面2004年全球电信业的回暖为全球3G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产业环境;另外一方面,3G健康、迅速发展是全球电信业良性发展的基本驱动和激励因素。中国3G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3G发展分析前言 前言:3G及3G演进的国际市场大小预根据UMTS预测,至2010年,全球3G年收入可达320亿美元,而亚太地区约为118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3G制式的选择将会影响全球所有的无线设备供应商,尤其是对TD-SCDMA如何选择非常关键。据信息产业部的预测,2006年中国3G市场的结构将会是WCDMA约占65、C

2、DMA20001x约占20、TD-SCDMA约占15。中国之所以积极进行自主的3G技术开发,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这一项目对填补中国与国际先进手机厂商之间的技术鸿沟的重要性,并且有可能成为改写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结构的契机。中国市场目前存在3种3G标准,中国运营商具体如何选择3G标准存在图1所表示的各种路径,部分新进入的运营商可能由于自己没有2G网络而直接在3G网络上选择他们的标准。图1 中国2G向3G演进路线图预计中国移动会采用GSMGPRSEDGE(可能局部地区推出这项服务)WCDMA(或者TD-SCDMA)的演进路线。中国联通则可能在CDMA1xCDMA1xEV-DO的路线上发展。新进入的3G运营

3、商则可能结合自己的情况直接在CDMA2000、WCDMA、TD-SCDMA三种标准中选择。中国政府推进政策分析 1.政府的3G发展政策3G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这项新技术的进程,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政府是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来考虑发展进程的,同时借鉴欧洲市场的发展经验,并不存在提前和推迟发展的问题。影响中国3G决策的问题主要是市场,运行市场、服务设备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能否达到平衡。中国3G的政策制定要达到3点预期:第一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是竞争格局;第三是培养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3G,要实现的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整体跃进,而不是运营市场的单方突进。2.

4、3G发展决策部门目前国家在3G发展中相关的决策机构以及相关职能机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信产部无线电管理局和国资委。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包括信息产业部,主要关注的是引入3G的必要性,3G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然后根据这些制定中国3G发展的战略规划或者是整体政策。而国家的主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产业的主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3G的技术标准、3G的市场规模、3G对市场发展的实际影响以及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等问题,最终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战略决策,确定国内现在3G的立场、部署中国3G的进程、发放牌照、启动市场,并且发布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监察政策。3.3G标准化研究目前,中国政

5、府正在积极倡导其科研机构和移动通信企业尽早参与后3G时代技术的研发,以期在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上争取发言权,摆脱2G时代的困境和3G上的尴尬。关于超3G的研发不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对超3G的研发预拨款100亿人民币。此间有专家指出,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给予未来移动通信前所未有的重视,希望在3G之后的技术发展上能够参与标准的制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中国超3G标准有望在2007年完成标准化进程。这些标准包括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制定的超3G标准也是超3G技术HSDPA的演进技术

6、。目前相关标准制定的专家组也已经成立。按照规划,超3G标准有望在2007年完成标准化进程,并最终在2008到2009年左右实现商用,整个技术超前了大约5年左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WCDMA、CDMA2000两大标准上唱主角的仍是欧美厂商,他们是否会参与该标准的制定,并最终是否会接受仍然存在一定变数。4.3G技术开发截至2005年8月,中国3G技术TD-SCDMA研发人员投入2750人左右,累计投资超过3.5亿美元。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信产部2003年已经为TD投入了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先期资金,2004年7月,信产部、发改委、科技司又共同向TD联盟发放7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累计9亿元。其中,系

7、统设备的投入占全部投入的2/3左右。终端的投入最少,研发投资金额仅占投资总额的8%左右。5.3G测试情况(测试目的、形式、历程、意义等)(1)3G第一阶段测试(室内)2001年开始,2003年9月结束,测验是在实验室进行,除测试单机外,还测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2G和3G之间的漫游等功能。这个测试是在一个测试平台上测试的,也是在信息产业部MG-NET平台上测试的。第一年的测试中,信产部清醒地看到,3G距离中国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到2003年9月,当室内测试正式结束时,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科技司司长闻库曾代表信产部表示:“对这个测试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考虑到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上必将由众多的厂商共

8、同提供设备,因此在这次历时两年的室内测试中,不同厂商间的设备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以及相互干扰等指标成为信息产业部要求的最重要内容。(2)3G第二阶段测试(外场)3G第二阶段测试于2004年3月启动,2004年9月结束,11月宣布测试结果。主要目的是验证多个厂家的相互操作性,为运营商网络规划、设计和业务提供积累经验,为频谱规划和分配提供技术依据,进一步验证中国制定的3G技术规范的可操作性。试验地点选在技术力量较强的北京、上海、广州,可以看出信产部对于外场测试寄予了厚望,这阶段测试的目的是为运营商对网络规划、设计和业务提供积累经验,同时为无线电频谱规划提供一些技术依据,对信息产业部已经制定的3G技术文

9、件,即将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的文件进行最后一次验证。(3)3G第三阶段测试(专项)3G商用试验网的测试于2005年3月启动,2005年6月结束,9月宣布测试结果。第三阶段的3G测试主要测TD-SCDMA,但是,WCDMA和CDMA2000两个标准也还进行了补充内容测试。运营商参加了第三阶段3G测试才有资格获得牌照,所以,第三阶段的测试仍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卫通6个运营商同时参加,因为不参加就没有任何获得3G牌照的可能性。此阶段测试主要是TD-SCDMA产业化专项测试,是TD-SCDMA整体产业商业路线图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国家3G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体现

10、出TD-SCDMA在3G标准中的重要地位。专项测试中,TD-SCDMA的产业链发展迅速,TD-SCDMA产业趋于成熟,中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参与也为TD-SCDMA日后单独组网埋好了伏笔。6.解析中国的3G频谱规划2002年10月,信息产业部已经正式批复国家无线电管理局提交的“中国3G无线频谱规划方案”,发布关于第三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规划问题的通知,对国际电联承认的3种3G标准的频率做出规划。WCDMA标准获得60MHz的核心频段和60MHz的扩展频段;CDMA2000标准获得60MHz的核心频段和60MHz的扩展频段;TD-SCDMA标准获得55MHz核心频段和100MHz扩展频段,分

11、布在1880MHz到1920MHz、2010M到2025MHz、2300MHz到2400MHz之间。3G频段的规划标志着中国3G市场进入启动期。从3G频段的划分和此后三部委牵头成立TD-SCDMA联盟可以明确看出中国政府发展本土3G产业的决心。政府支持本土企业自主开发的3G标准,希望能在3G时代改变由国外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原因。虽然分配给3个标准的频段中都有国际电联规定的核心频段,但是分配给的TDD频段中的23002400MHz的100Hz扩展频段被看成是政府的精心安排。因为这频段一直归军方所有,清理出来用于TD-SCDMA的发展,这包含了政

12、府的良苦用心。因为TD-SCDMA如果仅仅拥有国际电联规定的核心频段,即使在中国商用成功,也未必能够推广到世界上去。国外对中国标准TD-SCDMA的态度以打压为主,同时很多国家都已经把国际电联规定的TDD的核心频段分给了其它两个标准。这样,TD-SCDMA很难实现国际漫游,而国际漫游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意义所在。但是如果使用新的扩展频段商用成功,则能够影响到周边国家,进而推广到世界。据了解,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23002400MHz之间的频段大多为空闲。7.3G知识产权目前,3G知识产权大部分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TD-SCDMA标准中,目前为止大唐只有16项专利,在信息产业部研究

13、院组织的专利测算中大唐占基本专利的7.3%。2005年6月23日,根据ETSI上各公司的WCDMA基本专利申明,华为公司以46项WCDMA基本专利占到整个WCDMA基本专利的5%,跻身全球前五。而在CDMA2000中,专利拥有就更少了。3种制式的产业化进程 截至2005年8月,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标准在内,全球共发放3G牌照146张,大部分集中在日韩及西方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刚刚启动发牌照。1.各制式的优势TD-SCDMA的优势主要在于:频谱利用率高,支持多种通信接口,频谱灵活性强,系统性能稳定,与传统系统兼容性好,系统设备成本低,支持与传统系统间的切换功能。

14、当然,与前两种标准相比,尤其是与WCDMA比起来,TD-SCDMA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对CDMA技术的利用方面,TD-SCDMA因为要与GSM的小区兼容,小区复用系数为3,降低了频谱利用率。又因为TD-SCDMA频带宽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实现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较困难。另外,TD-SCDMA系统要精确定时,小区间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高。而WCDMA则不需要小区间同步,可适应室内、室外,甚至地铁等不同环境的应用。另外,WCDMA对移动性的支持更加优质,适合宏蜂窝、蜂窝、微蜂窝组网,而TD-SCDMA只适合微蜂窝,对高速移动的支持也较差。尤其是从GSM网向3G过渡的过程中,

15、WCDMA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TD-SCDMA和WCDMA虽然各具优势,但WCDMA更应成为3G的主流标准。CDMA2000-1x的主要优势兼容性。CDMA2000-1x能实现对IS-95系统的完全兼容,技术延续性好,可靠性较高。这使CDMA2000-1x成为从向过渡最平滑的选择。由于所采用的基本技术始终为CDMA,单个载波信道占用的带宽始终为1.25MHz,IS-95、CDMA2000-1x、1XEV的演进路线是清晰的。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基站,都能够前、后向兼容,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平滑过渡。所以CDMA2000-1x技术是一种最大程度考虑了运营商投资利益的技术标准,它可以使

16、现有IS-95的运营商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投资保护并非常平滑地过渡到通信系统。它还针对不同的最终用户群体提供灵活的业务选择,使他们可以各取所需,从而给运营商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对于CDMA2000-1x的演进,由于空中接口标准的兼容及载频的重合,IS-95的终端可以漫游到CDMA2000-1x及1XEV系统,CDMA2000的终端在IS-95的系统中也能够正常使用,即对用户来说,购买终端的投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对运营商而言,系统升级可按需求逐步实施,经济效益较高。3种制式的优势比较如表所示。表1 WCDMA、CDMA2000、TD-SCDMA比较(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指标WCDMACDM

17、A2000TD-SCDMA何种2G标准升级而成GSMN-CDMAGSM升级平滑程度不是很平滑比较平滑不是很平滑多址方式FDD+CDMAFDD+CDMATDD+CDMA频谱利用率一般较高高单独组网能力具有单独组网能力具有单独组网能力小区覆盖半径小于15km,单独组网能力一般码片速率3.8Mchip/sCDMA2000 1x 1.2288Mchip/sCDMA 2000 3X 3.6864Mchip/s1.28Mchip/s信号带宽5MHzCDMA2000 1x 1.25MHzCDMA2000 3x前向31.25MHz,后向5MHz1.23MHz基站同步方式适应范围同步或异步全覆盖GPS同步全覆盖

18、GPS同步或网络同步密集小区,不对称数据业务2.各制式基本专利情况及手机芯片开发进展(1)各制式基本专利情况WCDMA技术是由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目前全球WCDMA基本专利掌握在约27家外国公司手中,其中Qualcom、Ericsson、Nokia拥有大部分专利,另外Motorola 、NTT、 Lucent 、Inter Digital等公司也都拥有WCDMA的部分基本专利,内容涉及扩频通信等WCDMA系统无法跨越的核心技术。WCDMA标准专利分布:Nokia35%、Ericsson31%、Qualcom6%、Siemens5%、其它22%。我国华为公司以46项WCDMA基本专利占到整个WC

19、DMA基本专利的5%,跻身全球前五。WCDMA专利持有情况如图2所示。图2 WCDMA专利持有情况CDMA2000标准专利的实际分布为:Qualcom31%、Nokia22%、Motorola11%、Ericsson6%、Lucent5%、Siemens5%、其它25%。如图3所示。图3 CDMA2000专利持有情况在TD-SCDMA标准中,现在大唐只有16项专利,在信息产业部研究院组织的专利测算中大唐占基本专利的7.3%。TD-SCDMA标准专利的具体分布为:Nokia32%、Ericsson23%、Siemens11%、大唐7.3%、Qualcom 2%、Inter-Digital 2%、

20、其它 23%。如图所示。图4 TD-SCDMA专利持有情况(2)手机芯片开发进展2005年10月,世界上第一枚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3G手机基带芯片在重邮信科开发成功。2005年10月,凯明信息推出第二代增强型基带芯片“火星”,支持TD-SCDMA/GSM/GPRS双模和丰富的多媒体应用。2005年9月,T3G着手研发第二代增强型TD-SCDMA手机芯片版本的研发工作,计划在2006年下半年推出增强型芯片组。2005年8月8日,天碁科技TD-SCDMA/GSM双模终端解决方案率先实现省电功能,手机演示过程通话时间达3.5个小时,待机时间超过100小时。TD-SCDMA/GSM双模终

21、端在省电性能方面已达到商业化水平。之前,国际半导体等公司已陆续加入TD-SCDMA的阵营。ADI就宣布正式发运TD-SCDMA的样片SoftFone-LCR,这一方案包括Monaco-LCR数字基带、Typhoon-LCR模拟基带以及Othello-W射频收发器芯片。它沿袭了ADI的SoftFone体系结构,能在一个硬件设计上提供多种多样的手机功能。因此,它可以让手机厂商快速地设计出高、中、低不同档次的TD-SCDMA手机。其他关注TD-SCDMA的国际芯片公司还包括ST、飞利浦和高通等。其中,ST据称已获得大唐的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栈技术授权,并结束了FPGA验证工作;飞利浦一方面通过合资的天碁

22、公司渗透到TD-SCDMA手机芯片业务,另一方面也通过Nexperia平台灵活的接口和软件编程能力备战TD-SCDMA市场。而高通和英特尔则表示一旦TD-SCDMA市场起步,他们也将推出相应的芯片。3.网络设备、基站和测试仪表的开发情况目前TD-SCDMA相关产品,无论是从成熟度、稳定性、多样性方面都已基本具备商用化的水平。现在TD-SCDMA设备领域正式形成了对组合,均是一中一外:华为+西门子、大唐+阿尔卡特、普天+北电、中兴+爱立信组合,合作的方式分别是合资,参股,合资,OEM合作,4家系统设备厂商TD-SCDMA产品目前已经完成绝大部分的测试工作,已进入系统设备产业化阶段。TD-SCDM

23、A系统设备预计2005年3、4季度可以完成产业化的准备工作。大部分的芯片企业已经完成第二轮流片,产品功能和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部分的企业已经实现384k业务,商用的终端开发全面进入快速道,已经有15个厂商提供专项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超出预期,即将开始第二部分的开发,年底以前将有更多的TD-SCDMA产品面市。4.测试网测试情况2005年10月,由信产部电信研究院组织的TD-SCDMA大规模应用测试开始,2005年底TD-SCDMA就将建成标准的示范应用网。这也是2006年TD开展预商用试验前的最后一次测试。测试地点仍然位于北京和上海,此轮测试主要是检验TD-SCDMA在真实商用环境下能否满足运营

24、商的需求。这张网络在运营商获牌之后就能迅疾转换为试商用网。这也意味着TD-SCDMA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开始商用的3G网络。目前,正在积极的建设预商用网的建立,本次测试分为芯片测试、终端测试、外场测试三个阶段,整个过程将于2006年春节前完成。预计在2006年第一季度交付运营商,由运营商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商用试验,并面向社会招募一批测试用户。从已经测试的结果看,TD-SCDMA已经实现了从系统、芯片到终端的群体突破,但商用瓶颈仍在终端。通过这次试验,大大加速了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较短时间内全面开发出了核心技术产品、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为TD-SCDMA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5

25、.商用化情况的各种制式的商用化为国内企业带来的战略机遇可以说,只有TD-SCDMA商用成功,中国的运营才算真正成功。但是,相比WCDMA、CDMA2000,TD-SCDMA在技术成熟度、产业化程度及产业链支撑的力度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制定科学的3G商用实施方案,来弥补TD-SCDMA的这些差距,确保其商用成功。目前TD-SCDMA标准取得很大突破,只要商用成功,TD-SCDMA将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升温,将为TD-SCDMA产业链上的家系统设备商、14家终端企业、家芯片企业带来产业群体的突破。国内运营商的举措 1.现有移动运营市场竞争格局对未来3G市场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势看,中国最多

26、会发放4张3G牌照,甚至3张,免费发放的可能性很大。具体运营商应该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4个运营商,而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获得单独建网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会被合并重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目前中国2G、2.5G的移动运营商,他们两个将必然会获得3G牌照,而其他4个候选运营商目前都在经营固话或者宽带网络等业务,除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行了小灵通(PHS)准移动业务经营外,其余两家没有移动经营业务。按照中国信息产业部组织测试来看,目前进行的的测试六大运营商都参与进行。中国六大运营商对3G重视程度如表2所示。表2 中国六大运营商对3G重视程度分析(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运营商对W

27、CDMA投入对CDMA2000投入对TD-SCDMA投入中国移动建立了测试网,试验局等投入少参与测试中国联通投入少建立了测试网,试验局等参考测试中国电信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建7个试验网,UT斯达康、中兴、阿尔卡特等提供设备投入少参与测试中国网通北京、上海建设了测试网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华为等提供设备投入少参与测试中国铁通投入多投入少参与测试中国卫通投入少投入多参与测试2.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在过去两三年打造的梦网在亚洲已经成为一个模式。对所谓的3G牌照,在没有明显看到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骨子里还不是非常感兴趣,大规模部署3G网络升级设备的驱动力也不是很大。在发展3G环节上,中国移动在众多同业

28、者中算是最保守的公司之一,会先观察其他公司的经营情况,这是对所有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相信3G在内地主要会覆盖沿海地区及重点城市, 如上海、北京及广东等,而不会一下子在全国发展。3.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并不急于拿到3G牌照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扩张,而3G牌照对于联通来说也没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反过来讲,政府在3G牌照发放时间的延迟,只会让中国联通在CDMA上发展更多的准3G业务,因为事实上,中国联通的CDMA网已经是一个3G网了,在数据业务上占有比中国移动更大的先机。表3 中国联通公司CDMA2000 1X网络的覆盖情况(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3G运营商时间业务覆盖范围中国联通2003年3月28日联通

29、1X一期工程,容量1500万2003年9月联通1X二期工程,容量2000万,加上一期工程,总容量3500万,可以覆盖全国340个地级市截止2004年5月正在建设1X三期工程,累计前两期工程总容量4000万以上,覆盖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4.中国电信中国电信虽然肯定是3G牌照的获得者,但公司至今却没有在此投入过多资金,而是更务实地推广3年即可收回成本的“小灵通”。新任总经理王晓初公开其经营思路,在加快申请移动牌照、争取全业务运营的同时,要注重把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使信息产业为文化产业服务,延伸宽带产业价值链,满足用户需求。对于3G牌照的发放,王晓初认为日后应该发放3张3G牌照,一张给中国

30、移动,一张给中国联通,另一张由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共享。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收购联通的网络后,会按南北区域划分该网络,并在各自的业务区域内经营。中国电信的市场在南方,中国网通在北方,两家公司可以共享一个手机网络,以漫游解决跨境通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信服务。中国电信正寻求厂家协助以推动移动牌照的尽快发放,它希望采用WCDMA为主要制式建设3G网络,而且计划年内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4个省份的7个城市建设WCDMA的商用试验网,每个城市的基站规模在40到100个之间,同时加强3G业务与固网业务融合的应用。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第一批3G手机用户并不一定是那种用手机看电视的用户,他们希望3G手机首先能

31、提供低话费服务。因此,中国电信目前想采购的是1000元以下的3G手机。5.中国网通由于我国内地“3G”在牌照发行时间表、数量、技术标准、覆盖范围及漫游收费标准等均没有明确参照物出台,现正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网通集团没有明确的“3G”投资计划。中国网通的态度似乎表明网通对3G并不是很着急,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网通的主营业务基本上是围绕固定电话展开的,服务内容较单一,这就自然导致了其未来竞争力的发展严重受限。3G大幕正在开启,网通不会对此持漠然的态度。中国网通已经成立了移动业务筹备组足以说明这一点。中国3G市场发展趋势1.移动用户总数增长趋势预测虽然,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率从2004年

32、后逐年趋缓;但是由于用户基数大,客户规模还会稳定增长,绝对用户的增长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具体情况如图所示。图5 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预测2.中国3G用户数与业务收入预测由于水货(GSM/GPRS/WCDMA)手机在2004年已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从终端角度,我们认为中国已存在3G用户,根据水货手机6070万台/月的流水以及WCDMA三频手机的进入时间。我们将2004年3G用户基数设为0,再根据电信运营商预测3G用户2006年达到620万户,使用乘幂预测反向计算,得到2005年已有3G用户2万。预计3G用户2006年620万;2007年2800万;2008年7350万;2009年1.28亿;2010年

33、2亿。如图6所示。图6 中国3G用户数预测3.系统设备、终端市场规模及对GDP贡献率的预测中国内地的3G建设在2005年将全面铺开,3G将成为电信行业的投资重点,整个投资过程将持续45年。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测算,2005年内地3G系统设备、系统软件、手机、芯片的总投资最高可超过1102亿元,2010则能超过7762.7亿元。而在2005年,内地3G终端市场能有1100万台的销量,销售额则有192亿元;到2010销量则可增至8100万台,销售额也上升为565亿元。不过,平均单价却由2005年的1745元下降到2010年的698元。(如表表5所示)表4 2005-2010年中国3G产业带动价值

34、总额预测(亿元)(来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总计系统设备8108906104602041913165系统软件64.871.248.836.816.3215.28253.2手机210.6378642.3878.7922.8990.34022.7芯片16.84830.2451.38470.29673.82479.224321.816总投资1102.2481369.441352.481445.81216.941275.87762.716表5 2005-2010年中国3G终端市场规模预测(来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年份2005年2006年

35、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销售量(百万)112450647081销售额(亿元)1923646296425645653G投资对于GDP贡献率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现在比较难以说清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认为3G牌照发放后的投资规模要依照国家宏观经济来决定。如果国家经济高速稳定发展,GDP较高,那么3G投资规模将会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3G的GDP贡献率也会低。如果国家经济开始放慢,且GDP下降,那么3G牌照发放后,国家将会鼓励大规模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那么3G的GDP贡献率将会增高。水清木华将这个现象称为:“3G剪刀差”理论。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根据中国政府目前所做的几个动作看出的,

36、如人民币升值和相关的一些外交处理,都体现政府在处理这些事情更加理智和成熟。不会为外界压力所左右。4.3G价值链分析3G带来的全新的多媒体服务将创造巨大的收入来源,为整个行业带来机遇和利益,并催生出从网络设备制造商到终端用户的新的价值链。3G的网络设备商由于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要想保持整个3G价值链的良好发展,网络设备商必须要始终保持网络技术适度超前,否则将降低其他部分的发展速度。而运营商在开拓业务、设立收费模式等方面有很大的控制权,在很多方面比较有优势。所以,运营商要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引导3G的发展,以此来推动整个价值链的发展。内容服务提供商最大的财产是它们的品牌、它们的用户群以及

37、它们对用户需求所拥有的了解,而消费者主要是获取网络上的信息,所以对运营商或者网络服务公司的内容供应商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消费者更容易获取其需要的信息。对应用软件商来讲,由于手机终端应用软件市场规模目前还不好确定,基本的3G应用业务还不清楚,所以整个移动终端的软件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但随着3G的进一步完善,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最后就是移动终端的发展,目前终端的发展是3G发展的瓶颈,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需要更大的投入,然后才会加速发展,继而其他的产业才会跟着被带动起来。5.未来3G业务分类对消费者而言,3G或是2G并非关键,他们追求更丰富的业务应用和更低的价格。自然,运营商也如此追求。中国移动

38、将3G业务初期定位在数据业务需求量大的地方开展,因此大中城市将会是第一批3G网络的建设地点。但3G业务的发展并不会因为人为的定位而自动归位,市场的需求会不会根据这样的定位而激发出来还有待证实。3G业务除包括2G/2.5G已有的语音业务、补充业务、数据业务外,还包括3G网络特有的流媒体等新业务。3G业务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其中高速移动环境下支持144kbit/s速率,步行和慢速移动环境下支持384kbit/s速率,室内环境支持2Mbit/s速率的数据传输,并保证高可靠的服务质量。3GPP定义了四种基本业务类型,即会话类业务、流媒体业务、交互类业务和背景类业务。受四类业务自身业务

39、特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四种业务类型的主流业务各具不同特色。由于对3G业务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提出的分类方案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各种分类方案和建议的参考,我们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案。第一种分类,按照媒体形式划分,3G业务可分为语音业务、文本业务、视频业务、多媒体业务。第二种分类,按照业务实现方式划分,可以分为语音类、浏览类、消息类、下载类、交易类、查询;第三种分类,按照业务使用者生活状态划分,可以分为:办公类、金融交易类、生活信息类、娱乐博彩类等。在这里我们推荐第三种分类方案,由于3G业务推出的最终目的是面向消费者,所以这个业务分类的方案是针对用户提出的3G业务分类。6.中国用户对3G的认识、期望与价值

40、取向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4年的377,这一系数虽然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仍有距离,但已经接近日本。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5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降至2004年的47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高速发展,在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过程中,恩格尔系数必然会降低。据专家分析,降低的这部分支出转移到娱乐以及交通通信方面的可能性最大。这表明,通信在中国用户的生活中所占比重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我们预期,中国消费群体未来对3G业务将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一、3G数据业务的发展

41、趋势谈到数据业务平台,就不得不说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3G时代,数据业务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 移动数据业务与固网数据业务融合:随着3G和NGN网络的部署,网络提供的传输和处理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各种固定终端也具有和移动智能终端一样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使得固网和移动网络业务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基于Parlay/OSA标准的开放接口,为业务的网络无关性从技术角度提供了可能。而固网与移动网络业务的结合带来的巨大增值潜力与利润空间,使得二者的融合成为一种需要。移动数据业务与互联网业务融合Internet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条。电子商务、网络娱乐业务的发展给Internet产业带来了新

42、的发展空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不断强大,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更加便利、需求更为广泛的业务形式。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的概念普及,带给移动数据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伴随着3G网络提供的能力的加强,移动数据业务必然与互联网业务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互联网的业务模式,也会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加入而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应用模式。当3G与IPV6技术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将不再是单纯的客户端,而会在一些业务中临时扮演Small Server的角色。业务数据将不再全部流经管理平台,经过鉴权后,更多的信息将通过端到端的形式进行传递,业务的形式也将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移动数据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双赢的,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

43、势。数据业务与语音业务融合随着带宽的增长、传输成本的日益降低,移动数据业务的内容形式也不仅限于语音、简单的图文。流媒体业务将成为3G时代增值业务的明星。移动多媒体的感受将史无前例地带给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上的改变。人们感受了可视电话、移动电视带来的多媒体震撼之后,逐渐会对信息量较小的短信以及单调的语音通信感到厌倦。今日的声讯业务必将被“视讯、影讯”逐步替代。因此数据与语音的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更确切地说,由于网络的IP化,图文、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数据业务必然取代单纯的语音、文字或图像而翻开其更加光辉的一页。二、3G数据业务应用的趋势由于3G网络提供业务的能力大大增强,3G数据业务呈现出

44、与2G、2.5G业务明显的差异:个性化需求趋于强烈在网络能力不再是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业务提供者需要更加关注每个个体的使用习惯、兴趣偏好等。计费模式更加多样化除了按时长、按流量计费,内容计费将会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计费方式。计费套餐更加多样化,计费方式更加个性化。同时还将出现一些针对具体业务的特殊的计费需求,如按位置、按距离计费等。应用更加贴近生活、工作和目前数据业务集中于资讯、娱乐领域相比,3G数据业务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工作的需要。就像internet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3G数据业务的丰富将带给人们又一次

45、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的变革。交互式业务占主导地位交互式业务可以是会话、消息或检索型。3G终端可以集成各种功能模块(例如浏览器、MP3播放器、游戏、电子银行、个人ID等模块),成为多功能个人事务处理装置,可以更好地支持交互式业务的应用。三、MISC平台支持3G数据业务的展望随着3G的应用、网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务应用的不断丰富,MISC数据业务管理平台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3G网络中MISC平台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功能,必须适应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平台开放性3G业务的广泛性、灵活性,要求MISC平台提供更为开放的接口,使业务提供商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平台提供的业务能力。基于Parl

46、ay/OSA的标准接口将成为提供业务的重要接口。MISC平台将从目前数据业务管理平台逐步演变为数据业务支撑平台,在业务支撑层面将包括业务运行支撑系统、业务生成支撑系统(SCE)以及业务测试支撑系统(STE)。通过SCE,业务开发者可以通过图形或脚本的方式,更快速、更简单地进行业务开发,更好、更快速地满足业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STE的引入,将大大缩短业务测试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业务测试的效率,最终,业务将加载到业务运行支撑系统中运行。这种业务开发管理模式类似于J2EE中EJB的开发管理模式。MISC平台对数据业务的管理将不仅仅限于鉴权和定购关系的管理,MISC平台将成为更为全面的数据业务支撑系统,相当于3G网络中的数据业务中间件,SP直接使用MISC平台提供SCE或标准接口进行业务开发,使用STE进行业务测试,从而大大提高业务开发的效率,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标准化。网络兼容性由于不同网络的不断融合,MISC平台必然需要支持更为广泛的网络通信协议。在平台的底层有独立的可扩展的协议支撑模块。更新的业务管理模式和运营手段随着业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业务将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运营商将更加关注业务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