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4693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1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全球范围内的能 源危机也日益突出。地球中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消耗尽。随着 化石能源的减少,其价格也会提高,这将会严重制约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可再生能源是满足世界能源需求的一种重要资源,特别是对于我们 这个人口大国来讲更加重要。其中太阳能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其应用具有很 好的前景。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并网 逆变器将直流电变为与市电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并回馈电网。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并网逆变器,在本文中对于单相并网逆变 器硬件进

2、行了建摸及设计。给出了硬件主回路并对各部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同时选用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控制CPU,阐述了芯片特点及选择的 原因。并对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及软件实现进行了研究。文中对于光伏电池的最 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本设计的实现方法。最后对安全 并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功能、 分类和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立了一个总体认识。 2.研究了光伏电池的基本发电原理和输出特性。重点研究了光伏电池的输 出特性和其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并网

3、逆变器主要包括DC/DC及DC/AC两部分,文中分析了各部分设计重点, 明确了选用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控制CPU的原因及优点,同时给出 了控制及软件实现方法。 4.光伏电池发电输出是非线性的,存在输出最大功率(CMPPT)跟踪问题。本 文阐述了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并结合本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法。使光伏 电池工作于最大输出功率点上,获得高效功率输出。 5.在实际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及电网的电压是不断 波 动的,如何实现安全并网以及在运行中对各种故障的检测及报警进行了探讨, 2 重点对“孤岛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光伏电池 ; 并网 安全 ; 光

4、伏 逆变器 ; 最大功率点跟踪 ; DSP 目目 录录 致谢致谢 .42.423 3 1 1 绪论绪论3 3 1.1 光伏系统的应用发展前景 3 1.2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7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9 2.2.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总体设计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总体设计1010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10 2.2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总体设计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总体设计1111 2.2.1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结构 .11 2.2.2 硬件设计中的各部分介绍 11 2.2.3 控制电路设计 13 2.2.4 逆变部分的主回路设计 15 2.3 CPU 控制

5、芯片的选择16 2.3.1 DSP 技术概括.16 2.3.2 DSP 芯片特点.18 2.3.3 TMS320F2812 型 DSP 芯片的性能简介.19 3.3. 最大功率跟踪及其实现最大功率跟踪及其实现2020 3.1 最大功率跟踪的常用方法 .20 3 3.2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跟踪 .22 3.2.1 DC/DC 变换器控制方案.23 3.2.2 最大功率跟踪的实现 24 4.4.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及实现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及实现2525 4.1 DC/AC 逆变器控制方案25 4.1.1 电压相量图及其分析 25 4.1.2 控制单元框图结构 27 4.2 软件设计与

6、实现 .28 4.2.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8 4.2.2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29 4.2.3 SPWM 波的实现方法30 4.2.4 主要元器件选择与试验波形 32 5.5. 光伏并网系统的光伏并网系统的“孤岛效应孤岛效应”分析分析34 5.1 孤岛效应的产生及危害 .34 5.2 光伏系统孤岛效应的特点 .35 5.3 孤岛监测和系统保护方法 .35 6.6. 总结与展望总结与展望37 6.1 总结 .37 6.2 展望 .3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8 致谢致谢 3939 1 绪论 1.1 光伏系统的应用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

7、4 也日益突出。地球中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消耗尽。随着化石能源的减 少,其价格也会提高,这将会严重制约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测算, 全世界能源消耗的大部分被家庭所占,改善家庭的能源消耗方式便可改善全球的环境 质量,节约大量的化石能源,用于化工等他用,而不只是当作燃料使用。因此自然能 发电技术的应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洁净廉价的太阳能正适合于作为可再生的替 代能源。 太阳能是一种自然资源,将太阳能进行采集、转换,使其变为可控电能的系统, 即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这项技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研究成功, 最初仅用于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全球性能

8、源危机,促使该技术 向民用方面迅速推广。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而成 熟的技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世界各国都在大力鼓励太阳能光电产业 的发展。据报道,日本 1992 年启动了新阳光计划,到 2003 年日本光伏组件生产占世 界的 50%,世界前 10 大厂商有 4 家在日本。德国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 电价,大大推动了光伏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 快的国家。 中国的常规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 10%。2007 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 19.8 亿吨,比 2006 年增长 13%,其中:煤炭占

9、 67.1%, 石油占 22.7%、天然气占 2.8%、水电等占 7.3%。2007 年石油进口达到 9900 万吨,约 占中国总石油消耗 4096。由于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 所提高,比 2006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资源情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电力供应单靠传统的煤、水、核是不够的,尚存在一定的缺口, 需要由可再生能源发电来填补。 我国地处北半球,土地辽阔,幅员广大,国土总面积达 960 万平方公里。在我国 广阔富饶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 928- 2333kWh/,中值为 1626k

10、Wh/。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 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 4 kWh/.天以上,西藏最高达 7kWh/天。与同纬度 的其它国家相比,和美国类似,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而这里正是我国人口稀少、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偏僻、边远的广大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可充分 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用太阳光发电技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家大型工程项目、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以前所 5 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到 2003 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约达到了 55 兆 瓦,主要为边远地区居民及交通、通讯等领域提供电力,现在己开始进行并

11、网光伏发 电系统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全国己有太阳能电池生产及组装厂 10 多家,制造能力超过 100MWp。到 2003 年底,全国太阳热水器使用量为 5200 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 40%,年生产量为 1200 万平方米。 太阳能利用可分为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两种方式,热利用主要在采暖领域较多,形 式比较单一;而光伏发电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当今最普遍的能源利用形式一电能,从而 具有热利用不可比拟的优势,光伏发电系统与其他发电系统相比具有许多优点:(1)它 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无污染。(2)没有动作部件,不会产生噪声,运行 更可靠。(3)轻便,易安装维护;(4)分布极其广泛,凡是太阳

12、光能照到的地方就能发电。 (5)无论规模大小,其发电效率几乎是相同的。(6)能在用电的现场发电。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可根据用户情况分成三大类:专业性应用、家电设备方面的 应用和农村应用。一些边远或孤立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问题可以依靠光伏系统来解决, 如我国西藏、新疆等的一些边远偏僻的区。这种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能源需求量小,因 此无论是通过扩展电网,还是利用柴油发电机,所提供的常规电力的价格都很高。而 光伏发电系统受用电规模的影响则不大。此外,维修量小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另一个优 点。有些地区游牧居民较多,由于居住比较分散且不固定,所以适于使用分布式电源, 尤其适于用光伏电源系统或者风能发电系统,但风能

13、发电装置易损坏,并且维护量大, 不如光伏电源适合户用。 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光伏联网市场增长迅猛。据有关方面调查,世 界联网市场用户从 2000 年的 1zoMw 增长到 2001 年的 2MMW。单晶硅和名晶硅电池继续 占据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澳大利亚一家名为 Integral Energy 的公司己开始销售适 合于家庭和办公楼使用的、可与大电网联接的太阳能成套设备。最小的太阳能成套设 备发电出力为 150W,包括安装费在内的零售价是 290 美元,占澳大利亚普通家庭每年 耗电量的 5%,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50kg。更大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出力为 2.5kW,零售价为 2000

14、0 美元,完全能满足澳大利亚一般家庭的用电需求。目前.最大 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出力己达到 lOMW。1kW 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每年发电量为 1670kWh, 这意味着在澳大利亚每年可节省 160 美元的电费。 表 1-1 为光伏发电与电网供电的比较,可以看出光伏发电价格还比较高,但维修 费用很少,随着发电价格的下降,其优势将逐渐体现出来。 6 由于环保和能源持续供应的需要,太阳能光伏发电(即光伏电池)近年来始终保持 30-40%的年增长量,因而被誉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1999 年世界光伏电池总产量 为 202MW, 2001 年增为 375MW,随着美国“百万个太阳屋顶计划”、“欧洲可再生能

15、源白皮书”和“日本新阳光计划“的实施,到 2010 年世界光伏电池容量将达 20000MW。目前全球 20 亿无电人口将从中得益。 我国于 1958 年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池,于 1971 年首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发射的 东方红二号卫星上。于 1973 年开始将太阳能电池用于地面(天津港航标灯)。我国的光 伏工业在 80 年代以前尚处于雏形,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一直徘徊在 IOKW 以下,价格 也很昂贵。由于受到价格和产量的限制,市场的发展很缓慢,除了作为卫星电源,在 地面上太阳能电池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如航标灯、铁路信号系统、高山气象站的 仪器用电、电围栏、黑光灯、直流日光灯等,功率一般在几瓦到几

16、十瓦之间。在“六 五”(1981 一 1985)和“七五”(1986 一 1990)期间,国家开始对光伏工业和光伏市场 的发展给以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光伏领域投入了一定资金,使得我国十分弱小的 太阳能电池工业得到了巩固并在许多应用领域建立了示范,如微波中继站、部队通信 系统、水闸和石油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农村载波电话系统、小型户用系统和村庄供 电系统等。同时,在“七五”期间,国内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除了一条 1MWP 的非晶硅电池生产线外,其它全是单晶硅电池生产线,使得我国太阳能 电池的生产能力猛增到 4.5MWP/年(实际年销售量达到 0.5MWP ),售价也由“七五”

17、初 期的 80 元/WP 下降到 40 元/WP 左右,这对于光伏市场的开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阳能电池己不再仅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而开始广泛用于通信、交通、石油、农 村电气化、民用产品等各个领域,光伏发电不但列入到国家的攻关计划,而且列入到 国家的电力建设计划,同时也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采用,如国家计委的“光明 7 工程”、电力部的西藏无电县建设计划、西藏阿里光电计划、林业部的森林防火通信 工程、邮电部的光缆工程、石油部的管道阴极保护工程、广电部的村村通工程等。 2001 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年实际年销售量已达 4. 5MWP,累计用量超过 20MWP。 2002 年,原国家计委

18、启动了“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即“送电到乡”工程, 通过光伏和小型风力发电的方式,最终解决了西部七省区(西藏、新疆、青海、甘肃、 内蒙、陕西和四川近 800 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光伏组件用量达到 19.6MWp,风力发 电机 840KWp。另外,中科院电工所先后建成了西藏双湖 25kW,安多 100kW、班戈 70kW、和尼玛 40kW 光伏电站的建设。这大大刺激了光伏工业的发展,国内建起了几条 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线,使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迅速达到 100MWP(组件封 装能力),2002 年当年销售量为 20MWP。截止到 2003 年底,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累计装 机已经达到 55

19、MWpo 1995 年以后,大部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出口到国外,2003 年,我 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也有一部分出口。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签署的国家已达 185 个。议定书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新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申办 2008 年奥运成功,提出了“绿色奥运、人 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指导思想。要把 2008 年奥运会办成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太阳能 发电应用必然要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奥运村和运动场馆规划中,太阳能利用及太 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均占主要的地位。 1.2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典型

20、框图见 1-2,其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光伏 阵列 直流控 制系统 逆变器负载 储能系 统 图 1-2 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结构框图 1.光伏电池阵列 光伏电池是组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基本的单位。但单体光伏电池发出的电能很小, 8 而且是直流电,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发电量,需 要将单体光伏电池连接成电池组件,再由电池组件组合连接成为太阳能光伏阵列。 2.储能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只是在日间有阳光的时候才能发电,但一般来说,人们主要在夜间大 量用电,这样系统中就需要有储能单元(蓄电池)将白天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供夜间使用。 3.逆变器 光伏电池阵列所发出的电能为直

21、流电,但是大多数用电设备以交流供电方式为主,所 以系统中需要逆变单元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负载使用,逆变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整 个系统的效率,因此光伏系统逆变器的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4.直流控制系统 在电能从光电阵列到储能单元,再到逆变单元间的传输和交换过程,为了保持系统的 高效与安全运行,还需要直流控制系统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整、保护和控制,如最大功率点 跟踪(MPPT)控制技术。 实际应用中的光伏发电系统因对象的不同,会比这个典型的结构多出或省略某个部分, 但大体上都是从这个典型结构中演变而来的。从结构特征上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 可分为两种类型:独立运行、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22、1. 独立运行光伏发电系统 独立运行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如图 1-3 示,在独立运行系统中,蓄电池作为 储能单元一般是不可以少的,它将由日照时发出的剩余的电能储存起来供日照不 足或没有日照时使用。为了延长蓄电池的寿命,直流控制中应具有一个调节和保 护环节来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的速率和深度。 2.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在有公用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同电网连接,这要求逆变器具有同 电网连接的功能,其结构见图 1-4,并网型光伏系统的优点是系统可以省去蓄电 池而将电网作为自己的储能单元,当日照很强时,系统将所发的多余电力回馈入 电网,而当需要用电时再从电网输出电力。省去蓄电池后光伏发电系统的造价

23、可 以大幅度降低。 9 图 1-3 独立运行光伏发电系统 图 1-4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目前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是当务之急。而作为可 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除了可以给本身所带的交流负载提供电能之外,还 可以将多余电力回馈电网。由于本系统本身不带蓄电池,成本较低,体积较小,适合推广 应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此种并网发电系统。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为并网型逆变器。并网型逆变器是影响和决定整个系统是 否能够稳定、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整个系统使用寿命 的主要因素。其关键技术设计对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降低

24、成本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那些使 10 用资源有限的化石燃料发电的地区,这更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开发 的一个课题。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必须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途径:1.最大限度输出 功率。2.提高并网逆变器转换效率。3.安全并网。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三个途径来展开研究 的,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来降低发电成本: 1.采用 DC/DC 转换装置实现最大功率跟踪,以使光伏电池工作于最大输出功率点上, 获得高效功率输出。 2. DC/AC 逆变器电路采用闭环控制技术:电压反馈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动 态性能。 3.并网输出电流为失真度较小的正弦波,并且“孤岛”检测保护响应快、可靠性好

25、。 2.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总体设计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光伏并网逆变器实现并网运行有两个基本要求必须满足:(1)输出的电压与电网的电压 同频率同相位同幅值;(2)功率因数为 1,也就是输出的电流必须与电网的电压同频率同相 位。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输出控制有电压控制方式和电流控制方式两种。由于电网可视为容 量无穷大的交流电压源,因此逆变器的输出采用电流控制方式,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流相 位跟踪电网电压的相位,幅值保持正弦输出,即可达到并网运行的目的。 因光伏组件既有恒流源特性,同时也有恒压源特性,所以光伏组件输出需经电感稳流 和电容稳压后输送给逆变桥。逆变桥的输出经 L2

26、 滤波和变压器升压隔离,通过并网电感接 人电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全桥逆变电路,其原理如图 2-1 所示: 图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原理图 设 Un 为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电压,Lg为并网电感,Ig为并网电流,Ugrid为电网电压, 11 则它们满足如下关系: Ugrid = Un + jwLgIg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总体设计 2.2.1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单相逆变器适用于小功率的用电场合。例如:太阳能路灯、草坪灯、家 用电器及普通照明电路中。而对于功率在 5KW 以上的并网发电系统来说,应采用三相互联 电路形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设计了一个 700W 并网发

27、电系统,建立如图 2-2 所示的单相 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图。 图 2-2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基本构成图 2.2.22.2.2 硬件设计中的各部分介绍硬件设计中的各部分介绍 该逆变器主要由输入断路器、直流噪音滤波器、电容电感(L1, C1) , DC/DC 升压器、 DC/AC 逆变器、LC 滤波器、单相变压器,交流噪音滤波器、电能表、接触器、输出断路器 等部分构成。逆变器控制部分包括 DSP CPU 控制板、驱动检测回路、仪表开关、控制电源 等。各主要部分的具体功能及特点如下: 1.断路器 断路器分别用于分断直流输入,交流输出,为用户提供安全保证。 2.噪音滤波器 NFL 主要功能为滤除逆变器

28、主回路开关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高频电磁噪音和共模干扰,以 保证并网逆变器在运行时不对电网中其它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3. DC/DC 升压单元 DC/DC Boost 升压回路。通过控制该回路中 IPM 功率器件的导通与关断,将太阳能电 池板输出的低压直流电升压成高压直流电,为 DC/AC 逆变器的工作提供前提条件。升压回 路通过脉宽调制技术(PWM),可在直流输入电压大范围变化的情况下,保证高压侧直流的稳 12 定输出,并同时实现 MPPT 控制功能。 4. DC /AC 逆变单元 DC /AC 逆变单元是该并网逆变器的核心部分,根据 CPU 控制回路发出 PWM 开关信号控 制单相 IPM 功

29、率器件的开通和关断,实现将高压直流电逆变成单相交流电,并将其平稳送 入电网的功能。L2 和 C3 构成低通滤波器,滤除 DC /AC 产生的开关电流高次谐波,使流入 变压器的电流为 50Hz 的基波电流。 5.单相隔离变压器 单相隔离变压器,起隔离逆变器和电网的作用。由于有了变压器的隔离,逆变器功率 器件开关导致电位浮动所产生的漏电流,以及逆变器在控制中产生的微小直流电流均被有 效隔离和抑制,从而不会对电网产生不良的影响。 6.交流接触器 MC 交流接触器 MC 直接由 CPU 控制,通过 MC 的开闭实现并网系统的并网。在系统停电或 逆变器内部出现故障时由 CPU 控制断开,以隔离太阳能发电

30、系统与电网系统,避免造成严 重故障。 7. CPU 控制回路 采用 TI 公司的 TMS320LF2407 型 DSP 芯片实现逆变器控制,主要依靠 DSP 的事件管理 模块和 A/D 转换模块。事件管理模块由通用定时器 f 提供时间基准、非对称/对称波形发生 器、可编程的死区发生单元、输出逻辑控制单元等组成,以实现 SPWM 波,同时还能够完成 MPPT 跟踪,故障保护等实时性,快速性要求很高的控制。A/D 转换模块采样输人的直流电 压、电算机,实现实时数据传送,显示和采集。网电压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另外,通过屏 蔽的 RS232 通信口,CPU 控制回路可实现与显示板和远程控制计算机的通信。

31、将并网逆变 器的工作状态,运行参数传给显示板和计 8.驱动检测回路 负责逆变器主回路电压电流等模拟信号的处理,及开关量的驱动传送。另外,能够实 现瞬时故障锁定和硬件故障保护功能。在发生严重故障时能够屏蔽掉 CPU 发出的 PWM 信号, 保证 IPM 功率器件在故障期间不被误触发。 13 2.2.3 控制电路设计 图 2-3 系统控制原理框图 1.控制电路板总体设计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板总体设计框图如图 2-4 所示,以 TI 公司的 TMS320F28I2 型 DSP 芯片为核心,外围辅以电压电流检测调节及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电网电压同步信号获取电 路、功率管栅极驱动电路、并网继电控制电路、通

32、信电路及液晶显示电路。 14 电压电流检测调理及 过压、过流保护电路 TMS320F2812 INT1 CAP1 GPIO PWM输出 总线 SP1 AD采样 栅极驱动电路 电路同步 信号检测 并网继电 控制电路 串行 通道 液晶显示 电路 电 网 电 压 VT1 VT2 VT3 VT4 直流电压电流 并网电流 图 2-4 TMS320F2812 控制板框图 2.电压电流信号隔离监测电路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功能是把电流电压强电信号转换为 DSP 可以读取的弱电压信号, 同时保证强电和弱电的隔离。本文采用惠普公司的 HCPL7800A 光电藕合器作为光电藕合隔 离器件,其非线性度为 0.004%

33、,增益温漂为 0.00025V/,带宽为 1OOkHz。具体隔离检测 电路如图 2-5 所示。 15 图 2-5 光电藕隔离检测电路 3 功率管栅极驱动电路 功率管选用的是 K30N60 型 IGBT,它是电压驱动型功率管。DSP 控制器产生的 PWM 信号 通过驱动电路转换成可以驱动功率管的电压驱动信号,从而控制功率管的开通与关断。选 用日本东芝公司的 LTP250 功率管驱动芯片,该芯片具有光藕隔离功能,避免了对 DSP 芯片 的干扰。具体电路如图 2-6 所示。 图 2-6 IGBT 栅极驱动电路 4 并网继电控制电路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是通过 DSP 控制器的通用输出端口控制并网继电

34、器开关实现的。 DSP 芯片控制系统检测光伏板电压,如果满足并网电压要求,就在下一个电网电压过零处 输出控制信号使继电开关闭合进行并网。具体控制电路如图 2-7 所示: 图 2-7 并网输出继电控制电路 2.2.4 逆变部分的主回路设计 图 2-8 为并网逆变器主回路结构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逆变器的主回路构成为一个 DC/DC 直流升压输入单元和一个 DC/AC 单相逆变输出单元,从而降低了主回路的成本,提 16 高了控制性和可靠性。 图 2-8 逆变部分的主回路图 1.回路图中,DC/DC 设计成推挽式逆变电路,其输入电压由光伏系统中的太阳能电池 组提供。 2. DC/AC 变换采用单相全

35、桥变换电路。输出经电感 L2 及 C3 后,可滤除由于逆变器中 开关频率高带来的高次谐波电流,从而起到平衡逆变器和电网基波(50Hz)之间的电压差的 作用。 3.在 DC/DC Boost 升压模块及 DC/AC 逆变模块,控制电路都以 DSP 芯片为核心。利用 TMS320F2812 型 DSP 芯片的两路和四路 50KHz 的驱动信号,经门极驱动来控制 P1 和 P2 以 及 S1 到 S4 MOS 管的开通与关断,这样实现直流升压和直流电逆变为单相交流电。 4.从回路结构来讲,该逆变器主回路结构为电压型逆变器。其工作的基本模式是升压 脉宽调制方式。但通过交流电感电容滤波器,及瞬时电流控制

36、方法,实际上从外部来看, 该逆变器可被看作为电流源,通过输出端向电网输送正弦波交流电流。 2.3 CPU 控制芯片的选择 CPU 控制回路部分作为该逆变器的大脑部分,其功能为完成脉冲宽度调制波(PWM 波)的 生成和一些诸如 MPPT、故障保护等重要的控制功能的实现。本设计选用美国 TI 公司的 DSP 芯片 TMS320F2812 作为控制 CPU,下面将对其性能作一介绍,并同时阐述使用该芯片的理 由。 2.3.1 DSP 技术概括 DSP 又称数字信号处理器,是在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以后进行高速实时处理的专 17 用处理器,其处理速度比最快的 CPU 还快 10-50 倍。在当今的数字化

37、时代背景下,DSP 己 成为通信、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基础器件,被誉为信息社会革命的旗手。业 内人士预测,DSP 将是未来集成电路中发展最快的电子产品,并成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 决定因素,它将彻底变革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1. DSP 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字信号处理是利用计算机或专用处理设备,以数字形式对信号进行采集、变换、滤 波、估值、增强、压缩、识别等处理,以得到符合人们需要的信号形式。在 DSP 出现之前 数字信号处理只能依靠 CPU(微处理器)来完成。但 CPU 较低的处理速度无法满足高速实时 的要求。因此,直到 70 年代,有人才提出了 DSP 的理论和算法基础。那时

38、的 DSP 仅仅停留 在教科书上,即便是研制出来的 DSP 系统也是由分立元件组成的,其应用领域仅局限于军 事、航空航天部门。 世界上第一个单片 DSP 芯片应当是 1978 年 AMI 公司发布的 52811, 1979 年美国 Intel 公司发布的商用可编程器件 2920 是 DSP 芯片的一个主要里程碑。两种芯片内部都没有现代 DSP 芯片所必须有的单周期乘法器。1980 年,日本 NEC 公司推出的 UPD7720 是第一个具有 乘法器的商用 DSP 芯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82 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 (Texas Instruments-TI)推出第一代 DSP T

39、MS320010 及其系列产品。这种 DSP 器件采用微 米工艺 NMOS 技术制作,虽功耗和尺寸稍大,但运算速度却比 MPU 快了几十倍,尤其在语音 合成技术和编码解码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SP 芯片的问世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 着 DSP 应用系统由大型系统向小型化迈进了一大步。 80 年代后期,第三代 DSP 芯片问世,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通 信、计算机等领域。90 年代 DSP 发展最快,相继出现了第四代和第五代 DSP 器件。现在的 DSP 属于第五代产品,它与第四代相比,系统集成度更高,将 DSP 芯核及外围元件综合集 成在单一芯片上。这种集成度极高的 DS

40、P 芯片不仅在通信、计算机领域大显身手,而且逐 渐渗透到人们日常消费领域。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DSP 产品的应用己扩大到人们的学习、各个方面,并逐渐成为电 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决定因素。目前,对 DSP 爆炸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前景十分可观。 2. DSP 的应用领域 DSP 应用广泛,其主要应用市场为 3C(Communication, Computer, Consumer-通信、计 算机、消费类)领域,合计占整个市场需求 90%。例如在数字蜂窝电话、Modem, PC 机及消 费类电子产品中处处可见 DSP 芯片的身影。 18 3. DSP 的市场规模 DSP 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

41、在数字化、个人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1997 年世界 DSP 市场营销额超过 32 亿美元,预计未来的年均增长率高达 40%,按照这一增长速度,至 2010 年,世界 DSP 市场营销额将突破 600 亿美元。 在全球 DSP 产品市场中,TI(Texas Instruments)公司独占鳌头,占世界市场 45%的份 额,其次是朗讯(28%) , ADI (12%)、摩托罗拉(12%)、其他公司(3%)。 2.3.2 DSP 芯片特点 1系统级集成是潮流 缩小 DSP 芯片尺寸始终是 DSP 的技术发展方向。当前的 DSP 多数基于 RISC(精简指令 集计算)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尺寸小、功耗

42、低、性能高。各 DSP 厂商纷纷采用新工艺, 改进 DSP 芯核,并将几个 DSP 芯核、MPU 芯核、专用处理单元、外围电路单元、存储单元 统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成为 DSP 系统级集成电路。TI 公司的 TMS320C80 代表当今 DSP 领 域中的最高水平,它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 4 个 DSP, 1 个 RISC 处理器、1 个传输控制器、2 个视频控制器。这样的芯片通常称之为 MVP(多媒体视频处理器)。它可支持各种图像规格 和各种算法,功能相当强。 2.可编程 DSP 是主导产品 可编程 DSP 给生产厂商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生产厂商可在同一个 DSP 平台上开发出 各种不同型号的

43、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可编程 DSP 也为广大用户提供 了易于升级的良好途径。 3.追求更高的运算速度 目前一般的 DSP 运算速度为 100MIPS,即每秒钟可运算 1 亿条指令。但仍嫌不够快。 由于电了设备的个人化和客户化趋势,DSP 必须追求更高更快的运算速工作和生活的度, 才能跟上电子设备的更新步伐。DSP 运算速度的提高,主要依靠新工艺改进芯片结构。目 前,TI 的 TM320C6X 芯片由于采用 VLIW (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 超长指令字)结构设计,其处理速度己高达 2000MIPS,这是迄今为止的最高速度。 当前 DSP 器件大都

44、按照 CMOS 的发展趋势,DSP 的运算速度再提高 100 倍(达到 1600MIPS)是 完全有可能的。 4.定点 DSP 是主流 从理论上讲,虽然浮点 DSP 的动态范围比定点 DSP 大,且更适合于 DSP 的应用场合, 但定点运算的 DSP 器件的成本较低,对存储器的要求也较低,而且耗电较省。因此,定点 19 运算的可编程 DSP 器件仍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据统计,目前销售的 DSP 器件中的 80%以 上属于 16 位定点可编程 DSP 器件,预计今后的比重将逐渐增大。 2.3.3 TMS320F2812 型 DSP 芯片的性能简介 该逆变系统所选用的 DSP 芯片为 TMS320

45、F2812,是由美国 TI 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出品 的数字信号处理器 TMS320 家族中的一员,属于 TMS320C2000 系列。作为 DSP 控制器 TMS320C24x 系列的新成员,是 TMS320C2000 平台下的一种定点 DSP 芯片。240x 芯片为 C2xx CPU 功能强大的 TMS320DSP 结构设计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的处理能力。在 与现存 24xDSP 控制芯片代码兼容的同时,240x 芯片具有处理性能更好、外设集成度更高、 程序存储器更大、A/D 转换速度更快等特点。 图 2-9 TMS320F2812 DSP 方框图 如图 2-9 所示,TMS320

46、F2812 DSP 有以下一些具体的特点。 采用高性能静态 CMOS 技术,使得供电电压降为 3.3V,减少了控制器的功耗;30MIPS 的 执行速度使得周期缩短到 33ns (30MHz),从而提高了控制器的实时控制能力。 基于 TMS320C2xx DSP 的 CPU 核 C2xLP,保证了 TMS320F2812 的 DSP 代码和 TMS320 系 20 列 DSP 代码兼容。 片内有高达 32K 字的 FLASH 程序存储器,高达 1.5K 字的数据/程序 RAM, 549 字双动态 RAM(DARAM)和 2K 字的单静态 RAM (SAR.AM)。还有可扩展的外部存储器总共为 1

47、92K 空间: 64K 程序存储器空间;64K 数据存储器空间;64KI/0 寻址空间。 3. 最大功率跟踪及其实现 光伏发电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温 度和光照辐射强度的变化都可以导致输出特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另外,光伏电池转换效率 低且价格昂贵,初期投入较大。因此,充分利用光伏电池所产生的能量是光伏发电系统的 基本要求。而并网逆变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控制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变化,达到控制送入 电网的电流的目的,从而实现并网发电。同时,控制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使其工作 在最大功率输出状态(即MPPT技术),提高发电效率。 3.1 最大功率跟踪的常用方法 一般情况

48、下,光伏电源的最大功率跟踪(MPPT)都是通过控制功率变换器来实现的,下 面针对几个常用的MPPT实现方法:定电压跟踪法、功率回授法、扰动观察法、增量电导法及 交点法进行分析。 1.定电压跟踪法 在日照强度较高时,该曲线的最大功率点几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线的两侧,这说明阵列 的最大功率输出点的对应电压大致在某个值附近,在系统对 MPPT 的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 以用此特点简化控制设计。其控制原理是,从生产厂商处获得 Vmax:值,通过控制使阵列的 输出电压钳位于 V 二值即可实现 MPPT,也就是简单的稳压控制。采用此方法较之不带 MPPT 的直接藕合工作方式效果更好,对于一般光伏系统可望获得多至

49、 20%的电能。但是这种方 法忽略了温度对阵列开路电压的影响,在温差较大的场所使用效果不佳。为克服温度变化 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可以在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给定的 V.通过电位器手动按季节调节。 这种办法不够精确,而且需要人工干预,不利于生活上使用,但具有简单易实现的优点;事 先将不同温度下测得的 Vmax值存储于微处理器中,实际运行时,微处理器通过阵列上的温 度传感器获取阵列温度,通过查表确定当前的 Vmax值。此法能够自动调节 Vmax,但存入的 数值是固定的,在设备状态有变化时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总的说来,CVT 控制简单,易实现,对系统控制要求不高;可靠性高,系统不会出现振 荡,有很好的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21 2.功率回授控制法 功率回授控制法的原理是通过采集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值和电流值,然后计算出 当前的输出功率,再由当前的输出功率 P 和上次储存的输出功率 P相比较,通过判断比较 的结果来控制调整输出电压值,是一种被动式寻找最大功率法。 因为在同一功率值下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值不唯一,此控制法的控制器要设 计成单值控制模式,即只以 P-V 曲线顶点右侧为控制范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现较为简 单方便,但缺点是可靠性和稳定性均不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少采用。 3.扰动观察法 扰动观察法主要根据光伏电池的 P-V 特性,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