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5513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 毕业论文1.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沉默”现象在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差异摘要:沉默是人际传播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沉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文化中,沉默往往包含着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差异则影响着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运用。因此,本文针对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沉默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试图描述中美跨文化语境中沉默的差异,并解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关键词:沉默;跨文化语境;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引言: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美交流也更加频繁深入。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人们通常更注重语言交际,却可能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实际上,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都是人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非语言研究的先驱者瑞依

2、伯德威斯特尔提认为“在一次普通的两人谈话中,语言要素所携带的关于情势的交际内涵低于 35%,而由非语言部分带来的则超过 65%。”他的研究说明,非语言传播在人际传播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重视更多地是表现在对手势语、体态语、相貌服饰语等方面,而可能忽略了非语言传播中的“沉默”问题。因此,本文就人际交往中非语言符号中的沉默问题,通过中美两国的跨文化对比,比较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沉默问题,并根据比较的结果探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试图探索沉默在中美不同语境中的差异,以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沉默在中美文化中的差异,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沉默的定义与类型在比较中美不同语境下的沉默

3、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界定沉默的定义。对于沉默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对于沉默的理解不同,有时甚至差别极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沉默的定义,本文对沉默的类型、特点、功能也做了相关介绍。1.1对沉默的界定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沉默问题是人际传播中的沉默,不涉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的沉默问题。本研究中所论及的沉默是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所有的不出声的状态以及说话者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采取的默不作声的表达方式。1.2 沉默的类型虽然我们对沉默进行了界定,可是沉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不加以归类,那么对沉默的认识是不可能深刻的。Lakoff 就指出:“

4、在英语会话结构内,将其中的无言语阶段即沉默不加区分,等同而视,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人际交往中的沉默有的是说话时的停顿,有的则是有意识以不说话来表达思想,它们在会话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对这些沉默是不可一概而论。(1)停顿 当人们交流时,在会话的非转换关联位置出现的沉默称为话轮内沉默,即停顿。停顿主要在发生在一个人说话的过程中,它是说话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停顿既是发音生理的需要也是说话者思考的需要。一般来说,“此类沉默可以避免语言表达的平铺直叙,反映了传播者的心理活动过程”。话轮内的停顿是短暂的,如果停顿时间过长,那么会影响交流的正常的进行。(2)空档 空档出现在会话中的转换关联位置,即在一个话

5、轮和另一个话轮之间,这时一个说话者结束了自己的话轮,下一个说话者还没有开始说话,这期间的沉默属于会话中正常的间歇。(3)空白 空白同样是出现在会话中的转换关联位置,跟空档同属于会话中的话轮间的沉默。这种沉默常常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令人尴尬的气氛。(4)意义沉默 上述三种沉默是作为语言的补充成分出现的,或是人们说话时需要换气、思考所致,或是在话轮转换中的正常间隔也或谈话者没能进行正常的话轮转换,这三种沉默的方式都可以视为停顿小的停顿和大的停顿。意义沉默却完全不同于上述三种沉默,意义沉默正如其名字一样是一种有意义的沉默,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间隔,而是表达了

6、某种意义。意义沉默同样也是出现在会话中的转换关联位置,但是它不是一种话轮间的沉默而是一种整轮沉默。比如:夫妻吵架时,一方跟另一方说话,而另一方保持沉默,这个沉默不是停顿也不是空档,而是用沉默这种非语言符号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即在生气之中。(5)因性格或者说话能力而产生的沉默 因性格或者说话能力而产生的沉默是基于对个体差别性的考虑而做出的分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沉默的第一个释义是: “不爱说笑:寡言”不爱说笑表明的是人的性格。一个人如果他的性格是不爱说话,那么很显然,跟一般人相比他在人际交流中沉默的状态会更多。这种解释同样适用于说话能力弱的人,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弱意味着跟一般人相比他的说话中会存在更

7、多的沉默。综上对沉默的归类,前四种沉默的类型与第五种沉默的类型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层面,之所以要将它们并列起来讨论,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沉默。二、沉默的特点沉默本质上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具有非语言符号的特点,诸如没有固定的结构,交际的不连续性等,沉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首先,沉默缺乏系统性。同语言符号相比,沉默作为一种非语言行为,没有固定的规则或者模式,人们究竟于何时何地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沉默没有确定的章法可言。因此,要正确理解沉默的具体内涵通常要结合语境。其次,沉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非语言符号通常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同一种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意义相反,沉默也是如此。同样是沉默,在不同的文化

8、背景下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意义。沉默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都是反映了东方文化对沉默积极意义的肯定。相反地,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语言的力量,而沉默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语言的否定,所以沉默在美国文化中更多地是被赋予消极意义。例如,在课堂教学里的学生的沉默现象,在中国的文化下,课堂里学生的沉默很常见,学生的沉默是一种谦恭的表现,而在美国的文化下,课堂里学生的沉默会给老师沉重的打击,这种沉默意味着学生没有理解或是不配合。第三,沉默的涵义具有模糊性。沉默具有丰富的涵义,英国语言学家 Ronald Wardhau 指出:“沉默可表达尊敬、安慰、支持、

9、反对、不确定或其它”。其实,沉默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不同的文化中,沉默还有不同的含义,沉默可以表示尊敬、礼貌、同意、支持、安慰、理解、信任、谦恭、沉着、允诺、正在思考、无动于衷、压抑、反对、蔑视、悲伤等意义。正是因为沉默具有丰富的内涵,沉默的涵义并不确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判断其具体的意义,这也就使得沉默的意义具有了模糊性。最后,沉默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人际传播中,沉默与语言通常是相互伴随,结合进行的。有时,沉默是作为语言的补充成分出现;有时,沉默本身就传情达意,被视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这都说明了沉默与语言的关系密切,语言的存在会隐匿沉默,而语言的缺失则彰显了沉默的存在。因此,

10、通过对语言的考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沉默问题。三、沉默的功能首先,沉默可以控制交流。在会话过程中的停顿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着双方谈话。“成功的交际中,一个人应该交替扮演“说者”和“听者”两种角色,不应独霸整个交谈,这自然就涉及交谈双方如何在这两种角色的接替之间达成默契,否则,就会出现要么双方抢着说,要么都不说的尴尬情形。停顿是实现话轮自然转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沉默的存在,实现了话轮的自然转接并控制交流的进行。第二,通过沉默能够判断人们的内心的情感。人际交往中常常伴随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是人们的天性。沉默的意义丰富,它可以表达“生气、同情、赞同、关心”多种意义,实际上

11、,沉默在传达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某种情感。根据沉默我们可以判断人们的内心情感。例如:在两人吵架时的沉默不语表达出人的生气的情感,在面对灾难时的沉默表达出同情和理解的情感。第三,沉默可以代替语言。“某些信息种类和某些信息形态需要借助言语交流才可以表达意思,但有些却并不需要。”沉默中的意义沉默就可以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时的沉默不是停顿,而是沉默本身代表了一种回答,这种表达方式不需要借助语言,是跟语言具有同样功能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某些时候,沉默具有代替语言的功能。第四,沉默是反映社会关系的符号。“同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也是人际交往时双方社会关系的标志,它标志交际者的权势和平等关系。”沉默

12、作为一种非言语符号能够反映出人际交往时交际者“权势”抑或“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沉默有谦恭的含义。在年少者与长者或卑者与尊者进行人际交往时,年少者或位卑者的沉默不语可以表达出其对长者或尊者的尊敬,表达出自己的谦恭。这表明了“权势”的社会关系。“权势”意味着权力、势力、地位等。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讲求平等,无论年龄如何、地位如何,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无论是年少者还是年长者、权力大的人与没有权力的人在交流时都强调语言的作用,认可对话的畅通而否定沉默的意义,这也反映出美国文化中交际者平等的社会关系。四、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差异沉默的形式在各种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

13、背景中的人们对沉默使用频率,对沉默所持的态度,在运用沉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在中国文化中,沉默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交流中,因此人们对待沉默通常持积极态度。在交流中,人们喜欢将沉默解释成敬意、顺从、同意、深思和友好等等。相反,美国人对待沉默的态度却通常是消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人将沉默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羞怯难堪、轻视、厌烦和冷漠。他们无法忍受那些总是保持沉默的人,他们不能理解沉默所传达的信息。4.1沉默在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表现沉默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当广泛,其社会功能很多。除了表示接受、不肯定或拒绝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孝敬、尊敬、顾全面

14、子的作用。比如对长辈、领导、上司,不要锋芒毕露、恃才放旷,要维护权威,即使他们出了错也最好沉默不语。忍一时之气,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一般的朋友同事交往为了顾全面子,也需要灵活采用沉默的方式,这是中国人际交往的典型作风。在美国,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如果父母打骂孩子,孩子会据理力争或离家出走,甚至告上法庭。对上司领导他们不盲从、讲究真理、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当仁不让。对待朋友同事他们更是坦率自然、直言不讳。当中国人和陌生人交谈时,一般不会首先找话题和对方攀谈,因为这会令彼此感到尴尬。在搭乘火车或飞机的途中,两个相邻或相对而坐的中国人可以一言不语,更不会马上自我介绍。中国人和朋友对着喝茶,可以长时间不

15、说话而不觉难堪。有时在沉默的氛围当中会达到一种默契,感到心更近,友情更牢固,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美国人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在说话,谈话一间断就马上用语言或行动去填充,否则他们就感到不自在。即使他们在独处时也总是在听音乐看电视,做一些发出声响的事。4.2沉默在课堂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表现美国的课堂气氛与中国的课堂气氛很不相同。美国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是有问必答。而中国学生习惯于安静地倾听,极少有人打断老师讲课。在中国人眼中,美国的课堂秩序看上去有些混乱。学生打断老师提问有失对师长的尊敬,甚至是对老师的公开挑战。中国的文化向来认为,对待长辈、老师、上级等年长位高的人要恭顺,在他们讲话时

16、,要洗耳恭听,不允许打断,也不应该插话,要保持安静。然而在美国人眼中,中国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一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默不作声,这简直是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无视或漠然,会令老师处于尴尬境地。美国的文化显示,听课的人如果只是静静地听,不提问,不做出有声的言语交流,是对教师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报告人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对课堂交际中的沉默产生了窘然不同的看法。4.3沉默在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表现东方人习惯使用沉默,比西方人使用频率高,沉默可以用来烘托话语表达,突出语言信息。沉默提供信息反馈,但它反馈的信息对不同文化的接收者意味不同。它既可以用来表示赞成接纳,又

17、可以用来表示不感兴趣或轻蔑等相反意义。如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喜欢保持沉默,讲究以静制动,这是因为他们想对无法迅速答复的事情进行思考,宁可不说话也不胡乱表态。而西方人则对这时出现的沉默很不舒服,认为对方是在讨价还价,或误认为中方代表缺乏热情,怀疑他们对谈判项目比感兴趣。于是,在这种他们看来是僵持不下的紧张气氛中,往往就此自动作出让步。相反,中方代表也常常对美国人的大声说话而恼火,有时误认为对方生气发火了。4.4沉默在政治中的文化差异表现中国素来有“沉默是金”的古训,凡事要“紧闭口,慢开言”。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要适时地“三缄其口”,要学会“守口如瓶”,告诫读书人“两耳

18、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在美国情况恰好相反。人们在政治上的言论相当自由散漫。报刊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批评攻击政府的文章,有的新闻媒体甚至曝光总统绯闻。西方的议会经常是热闹非凡,好像一个吵架场,谁也不愿意默默无语,甘当一个忠实的听众,也没有谁害怕“祸从口出”。在美国,演讲对于总统候选人来说至关重要,这些候选人走遍各州通过演讲表达其政治才能,所以他们不能保持沉默。美国人喜欢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交谈。他们尽量避免交谈中出现沉默。沉默不是美国主流文化中大多数成员生活中有意义的一部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吱吱叫的轮子才会被上润滑油0。4.5沉默的文化共性表现尽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很大,但是

19、东西方对待沉默的态度有时又是相同的。专家指出不管沉默被视为积极或消极,交际应由交际情景的性质决定。事实上,人类对某些事物拥有共识,当悲伤或疲倦时,我们不希望被打搅,而是希望静静的待着,期待对方保持沉默,此时,沉默就是积极和恰当的。而当我们想要传递信息或表达情感时,沉默则是消极的。但假如有人在教堂祷告,法庭庭审,或音乐厅欣赏音乐时大声喧哗,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行为。五、中美传统语境中沉默差异的成因解析通过对中美传统语境下的沉默问题比较,发现沉默在中美传统语境中存在着差异。差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观等。本文运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来解析形成中美沉默差异的原因。5.1

20、权力差距的反映根据海尔德霍夫斯泰德对国家文化的划分,权力差距是衡量国家文化的第一个维度,权力差距“指的是一种程度:即一个社会接受在机构里和组织里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程度。它反映在社会中有较少权力成员和有较多权力成员对此所赋予的价值中。”海尔德霍夫斯泰德对世界四十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属于权力差距大的国家,而美国则属于权力差距小的国家。在权力差距大的国家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具有等级,地位高的人权威大,人们尊重和依靠权威,下属尊重上级的领导。在权力差距小的国家,人们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身份的标志并不意味可以拥有特权。虽然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但是中国社会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着,“中

21、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结构,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大致就在这五种范围之内: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在这样的社会差序结构中,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身份等级制度也并未消失,社会通过伦理道德规范规定处于社会某一等级的人的行为规范。中国社会的差序结构造成了人们对权威和长辈的服从。“人们对权威的存在非常警觉和敏感,在任何场合总会细心观察或留意。”这种特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人们常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说话前反复思量,也就是论语中所论述的“慎”的过程。“慎”

22、的过程便是沉默的过程,这种沉默有利于人们在差序结构社会里遵守行为规范。在权力差距小的美国,崇尚民主制度,尊重每个公民的权利。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是平等的个体,无论社会地位与否人们都有表达言论的自由。人们敢于表现自我,发表不同的言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被赋予积极的意义。而沉默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言语的缺失,因而常常被赋予消极意义。5.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是海尔德霍夫斯泰德对国家文化划分的第三个维度。在集体主义维度中,人们生活在一种以紧密的社会结构为特征的社会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严格地区分内群体与外群体,强

23、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集体会照顾个体,但是个体也要对集体忠诚为集体服务以集体利益为先。而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群体恰恰相反,人们处于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中,相比集体的利益,人们更重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利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恰好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以集权主义为统治理念,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彻底脱离了封建集权主义的统治,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仍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依旧生活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中,重视集体与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从属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在这样的社会群体中,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使其符

24、合所处社会群体的潜在规范。同集体的利益相比,个人的利益相对次要,因此,人们不会强烈或者主动地去表达自我的需求和强调个体的利益。这种以集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必然要求人们在交往时,以集体利益为先,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避免矛盾分歧,维护融洽的气氛。这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人们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为了维护集体秩序的和谐,也可能不会轻易表达,而常常采取沉默的方式以利于维护和谐。因此,在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文化中,沉默不仅是人们传情达意的方式,它已经成为了集体主义群体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维护集体和谐的稳定剂。相对于中国这样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国家,美国的个人主义特征显得分外突出。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

25、,强调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鼓励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直抒己见,言论自由,不迷信于权威。美国有句谚语“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意思是吱吱叫的轮子才会被上润滑油。这意味着你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才会知道。可见,在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美国,语言是被充分肯定的,意见的不同跟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与否没有直接联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对事不对人的文化,对一个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不仅不会被视为是破坏和谐气氛的行为,反而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一个人常常保持沉默附和众人的意见,反而会被认为是没有主见的

26、表现。因此,在人际传播中,除了必不可少的作为话轮转换的沉默外,美国人较少采用沉默的交流方式。六、结语沉默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包含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它很有可能影响人们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沉默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较为关注的一种非语言符号。研究发现,沉默在中美传统语境中的确存在着意义的差别。沉默在中国传统语境中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在美国传统语境中则被赋予了消极意义。沉默在中美传统语境中的意义赋予跟沉默在中美传统语境中的所属类型有关。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沉默主要是指一种意义沉默,它是一种说话者有意识地运用的交际策略。而美国传统语境中的沉默则是指在人际传播中超过了一定量的停顿等。虽然它们都表现

27、为沉默,但却不是同一类型的沉默。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分析中美跨文化语境中的沉默差异发现:这种差异与中美两国不同的国家文化相关,主要表现为两种维度的差异:中美权力的差距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差异。由此可见,在中美传统语境中,沉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意义的不同又影响了中美人民对沉默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在根本上,无论是中美传统语境中沉默的意义还是中美人民对沉默的理解及使用,都有着显著区别。不过,在差异之外,我们也看到中国受访者对沉默的态度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Abstract: Silence,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8、, is a non-verbal icon used in communication and it involves various kinds of inform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Silence bears distinc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it conveys different implica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Furthermore, distinctive meanings influence different uses of and attitudes t

29、owards sil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lence in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it.Key words:Silence;Cross-cultural Context; Power Distance;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参考文献:1 Larr

30、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Peking UniversityPress,2004).2 Joseph ADeVito,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3 John Stewart,ed,Bridges Not Walls(New York,NY:McGraw-Hill,1995).4 Jensen V.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for silence A. ETC: A

31、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C. Tubingen: Stauffenburg Verl, 1973(30).5 Sifianou, M. Silence and politeness A. In A. Jaworsk(ied. Silenc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7.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年版。7 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8 孙春英: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9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10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11 高华伟:“沉默之跨文化浅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12 徐锦芬、吴卫平:“静默语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依附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04 期。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