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5537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精神及启示 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辛倩男 21511107 浅谈何镜堂院士建筑作品中的历史与时代精神及启示姓名:辛倩男学号:21511107院系:交通学院日期:2013.11.11摘要何镜堂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首届中国“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作品包括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师一些作品的解读,来解读一下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感及时代感,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关键词:何镜堂

2、历史 精神 解读 启示一何镜堂简介何镜堂院士是广东东莞人,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首届中国“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何镜堂院士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20多年来,何镜堂院士创立“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他曾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他所带领的建筑创作团队,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

3、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珠江新城西塔、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教学组团、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该方案在全球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华的形象,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社会取得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何镜堂教授主持和负责设计两百多个项目,获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31项;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

4、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二何镜堂作品解读2.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1图 1图 2图 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个让人感动、悲恸、肃穆、难以忘怀的博物馆,是献给南京的历史和现在的礼物。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介绍,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主题是纪念馆建筑创作的灵魂。何老师的想法是大屠杀纪念馆是要纪念一段“国耻、民族血泪史”,以求达到人

5、们心灵共鸣,并传递一种“宣扬和平、抵制杀戮”的信念。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老馆营造的是“荒凉、悲戚、凝重”的氛围,新馆扩建后有效地把老馆表达的情感连贯在一起。在总体构思上,新馆是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纪念馆的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象征和平;立面形体设计成“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新馆局部立面图见图2。纪念馆的总体布局(见图4)主要围绕主题中的情感变化来安排。共分

6、为三个功能区域:东面为入口大型集会广场和新馆,主要功能是集会和历史资料的展出;中间为纪念馆老馆(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及冥思厅,主要功能为对遗址的纪念与哀悼;西面是和平公园,主要功能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对和平的向往。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悼念者缓步行进。 新馆运用“半开场-封闭-开场”的三个空间组合,其中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为悲愤与和平悼念气氛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新馆巧妙结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3层,其中地上1层,地下2层。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m。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

7、。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 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走向和平。 南京大屠杀是震撼人类心灵的,在国际上有着重要政治、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何院士选择了众多的建筑元素来表现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特定的建筑精神。 在入口广场、在新建纪念馆屋顶的两侧、在纪念公园的水地旁,都设计了长长的墙体。这些墙体或以文字,或以浮雕,或以其扭曲转折的形态,或以绝望封闭的房间来无声地诉说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剧故事,传递当年遇难者无处逃避的绝望心情。而入口广场“死亡之庭”则以无生命特质的砂石铺装广场,行走时“沙沙”声犹 如大地的哭诉,令人感受到“生与死”的场所精神主题。

8、在经过了“万人坑”这样的高潮后,游人将沿着墓道般的入口,进入以烛光之路为主题的“冥想厅”。相对 而立的两面巨大的镜子让漂浮于水面上的烛光无限延伸,仿佛世人沿路洒下的无数滴祈祷的泪。而和平广场则以缓缓流动的水来体现“期望和平”的意境。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都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人们仿佛又看见了汹涌逃难的人潮、悲戚的妇孺、呼啸的炸弹和那些摇曳在狂风之下晦暗的生命薪火。70年前的世纪大悲剧再一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是的,只有国家强大,人民富庶,我们才能够谈到尊严、独立和文明。这也正是何院士设计中国馆所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图 4图 52.2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 图1图2历届世博会的国

9、家馆都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主办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意义非同寻常。中国馆必须是中国的。何院士抓住了三点: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体现当今中国的气质与气度。 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究竟用什么才能表现现代中国的特色呢?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的永久建筑之一,中国馆无疑是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何镜堂带领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以四大支柱为 依托,交出了斗拱式“中国器”方案,从全球华人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在吸收了清华大学设计方案的部分精华后,双方组成了联合设计团队。穗、京

10、、沪 三地紧密合作,最终形成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传承经纬网格的传统建造文化;地区馆建筑表皮镌刻叠篆文字,传达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福泽神州,富庶四方。中国馆对中华文化的诠释体现在承传中国傲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理思想。建筑造型源于多元的中国元素,何镜堂院士从中国文化印象(如传统艺术的意境、品格、色调、特征等);中国文物器皿(如冠、鼎、家具等);中国建筑元素(如城市营建法则、建筑构架、斗拱、园林等)中整体领会,以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构成“东方

11、之冠”的建筑造型,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色。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的永久建筑之一,中国馆无疑是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何镜堂带领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以四大支柱为依托,交出了斗拱式“中国器”方案,从全球华人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在吸收了清华大学设计方案的部分精华后,双方组成了联合设计团队。穗、 京、沪三地紧密合作,最终形成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何镜堂笑道,因为很多有名望的设计师不能看淡输赢胜败,功成名就后鲜有参加竞赛,而自己并无此顾虑。过了一会儿,他又小声地说,大部分时候他会赢,“不能总是输嘛”。在满头华发之下,他目光炯炯,一脸自信,豪情壮心犹胜青年

12、人。 从2008年4月20日动工以来,为迎接2010年五一世博会开幕,布展工作必须提前完成。由于时间紧迫,设计调整、建 设、布展是交叉进行的,完工一部分就交付一部分,这种施工的难度是以往少见的。“我跟你打赌,如果因我的图纸延误影响施工进度,我就认输。”自从向世博局中国馆项目部做出这样的承诺后,不论是将建筑方向调整为与世博轴平行的正南正北,还是增加地区馆的面积以满足展览需要,何镜堂领衔的联合设计团队从未在 “打赌”中输过。50多人组成的设计团队日夜奋战,何镜堂成了“空中飞人”,随叫随到,有时候上午来沪,解决问题后下午就要匆匆回广州。仅仅一年,他仅乘飞机往返于穗沪两地就达58次之多。“支撑我的,就

13、是一个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是我在前年4月25日参与这一项目的第一天开始,就深切感受到的。”何镜堂院士感慨地说。何院士还介绍说:“主体造型采用了代表中国的颜色红色,并在构架端部加了一些红色的篆体文字,从出土文物尤其是宝鼎中吸取灵感,神似出土的鼎;从中国的城市建筑中我们寻找到了经纬布局、九宫格布局,从屋顶看它就是九宫格的布局。”“斗拱造型,56根梁代表56个民族。”何镜堂认为,这个建筑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不管喜欢与否,一看就是中国的,镇得住。不同的人还会有不同想象,有人说像传统建筑上的斗拱,像一顶古代的冠帽,还有人说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

14、有人称之为东方之冠,还有人称之为天下粮仓。”何镜堂则更倾向于“粮仓”说,寓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中国红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3体承天地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

15、“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斗冠造型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规”“回”统一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 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

16、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回”源于传 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 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何镜堂院士在讲谈中提到了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致电,希望两家合作,由吴良镛教授来带队。“很多人以为我不会同意,但我认为,中国馆不光是一个建筑问题,更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建筑师共同的历史责任”何镜堂说。最终,对于合作建设“

17、东方之冠”,他欣然接受。2010年,东方之冠立于黄浦江畔,展现着上海海纳百川的情怀,更展现着中国雍容大度的气派。它将敞开胸怀接纳万国来宾,它更将长久屹立,气宇轩昂地印证这中华盛世!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图3 图4图5三对我们的启示 梁思成说过:“中国的房子很多,但建筑很少。”何镜堂院士用自己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建筑的名义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际设计招标会上谈到,这不仅是一组建筑设计更是一种场所精神。或许正是这种将建筑赋予极具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的想法才会让何镜堂院士的设计拥有更多的内涵。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坚定不移的将这种想

18、法贯彻在了自己的作品中。他说如果忽略了人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再有个性、再怎么标榜“标志性”的建筑都只是花瓶。 好的建筑要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时间的考验。设计作品一如设计人生。就像何老师自己“学为师范,行为世范”,他言辞恳切的教导我们“先做人,再做学问” 何镜堂院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起,将自己在几十年工作、生活中总结出的成功之道与我们分享。他说:“勤奋、技能、人品、机会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机会人人平等,勤奋、技能、人品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一生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抓紧机会就能成功。” 何院士坎坷的一生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在磨难中成长,却从未放弃理想,在不断努力下,终于获得成功。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定下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这点让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学生,我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并为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参考资料1陈科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J 浙江建筑Vol28,No10,Oct2011 2花宏艳走近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网3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