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5722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毕业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摘要: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云南保山方言就属于北方方言,因此,保山言与普通话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差别。保山市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少数民数36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3个,少数民族人口24万。保山市还是云南省华侨最多的一个政区,是云南省第一大侨乡,全国著名的侨乡。因此,民族之间往往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即某种语言)普通话,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克服因方言分歧造成的交际障碍。关键词:保山;方言;普通话引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上的分化,使普通话在各地区开成了变化,出

2、现方言。方言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普通话的发展。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各地方言之间的隔阂。因此,研究各地方言不仅可以了解各地语言特点,同时又为推广普通话提供参考。云南保山方言是居住在云南省保山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本文主要从语言变迁角度看保山方言中词的变化,从保山方言之“下素”、保山方言之“董”(dng)以及从方言土语的规范化这几个方面,来谈学好普通话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学好普通话。一、从语言变迁角度看保山方言中词的变化保山市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交流的频繁,方言在外来语的冲击下,在原有的语言单位及表达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其所有语言都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发生

3、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逐渐的,而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音位、构词、句法、词汇和语法的意义成分上。具体体现在音的变化、词汇变化、新词的增减、词的遗失、词义的变化等方面。(一)保山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保山方言属北方语系,由于同少数民族的杂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保山方言在发音及表达上具有不同特点:1.音调特别。普通话中有四个音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保山方言中只有三个声调,即阴平、上声、去声。由于这些特征使保山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常把上声读为去声。2.在保山方言中,由于鼻音不明显韵母中往往难以区分前后鼻音和“u”iu”。在普通话中具体体现为:常把“六”说成“禄”。故方言中常有“六六(通“禄禄”)

4、有福”的说法。3.声母中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s”“sh”不分。常将“事”读为“四”,将“死”说成“使”。4.副词的表达较为独特的一个特点是将“不”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类似的表达方式有“花不拉沓”(太花了)、“黑不溜秋”(太黑了)、“滑不溜丢”(太滑了)等。(二)引起语言产生变化的因素方言通常被认为是不同于标准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一方水土一方人”等都说明了方言由来已久,且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汉语言发展史上,不仅有一种方言的语音对另一种方言进行层次性覆盖,在语法上,同样也有层次覆盖现象。保山方言在这些语言的强大辐射下,某些语音形式在近代

5、渐渐因普通话覆盖而改变,从而形成保山方言发展中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保山方言过去的特点。1.叠词丰富。(1)名词类叠词。保山话里儿话音的重叠,而普通话里却不行。因此,儿话音的重叠是保山话的特征。如:捆儿捆儿、板儿板儿、一片儿一片儿。(2)动词类叠词。在保山方言中具有较丰富的动词重叠。如:接接人(接人)、打打水(打水)、抓抓痒(抓痒)。(3)程度副词叠词。在保山方言中,某些形容词或动词用于形容此后的重叠说明该形容词的度。如:绿茵儿茵儿(很绿)、肥噜噜(很肥),杀火杀火(赶紧)。2.丰富的儿话音。保山方言的形成主要在明末清初,起源于大量的汉族迁入,而当时的汉族移民主要来源于南京,陕西,四川,湖

6、广,江西等地,大多属于北方官话区。保山四面为山,交通不太便利形成了具有保山特色的北方方言。保山话之所以被称为小京腔是因为其丰富的儿话音,而有些儿话音是普通话里所没有的。如:搪儿:专指用来腌咸菜的罐子;烟儿:香烟味。3.动词使用的特殊性。保山方言中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用“克”表示“去”,“甩”和“弄”表示“吃”。还有表贬义意义“吃”的“盅”等。如:(1)他甩了两碗米线:他吃了两碗米线;(2)克干米线: 去吃米线。4.副词使用的特殊性。在保山方言中,副词的使用具有较鲜明的特色。这类副词有表示“总、再也”的“共”和表非常地“恶”。而表示“总、再也”的“共”常与表否定意义的词连用。“红总”

7、表示“无论如何”,常跟表否定意义词连用。如:(1)我共不想理他了!我再也不想跟他说话了!(2)我共想不起要克买盐!我总没想起要去买盐!另外还具保山特色的方言有:(1)鬼吼辣叫呢。乱叫乱喊地。(2)咋个?怎么?在保山方言中,有些形容词的使用也具有较鲜明的特殊性。且这类词跟常用“呢”来表示“的”连用。如:(1)和漆麻古呢。漆黑的;(2)卢茵杠瞎呢。非常绿的。其次,现在保山方言变化。随着时代变迁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近,进一步向孤立语转化。保山方言在历时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在于:1.称呼语的变化。在保山近郊的称呼中,习惯于在前加“阿”字,但随着历史变化,这种称呼现象在慢慢消退,从而更接近普通话。

8、在20-30岁之间的人常称呼:阿公(爷爷)、阿奶(奶奶)、阿婆(外婆)、阿爹(爸爸,主要为城西南和城西的农村)、阿妈(妈妈)等现象,但现在这些称呼正在慢慢逝去。2.物名的缺失。对于某些物体的命名,保山方言也比较有特色,在板桥一带称小方凳为“椟凳儿”,但这种称呼也在隐退,“烘篓儿”一种用来取暖的手提小篾炉,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取暖器代替了以往手工取暖设备,使得这一专有名词已不复存在。类似的物名名词已很少听到的有:叶蝶儿(蝴蝶)、玉麦(包谷)等。3.副词的缺失。在保山方言中副词的使用随着人员的流动,也在慢慢隐退。消退的副词有表示“十分,非常”的“恶”。4.新词的出现。由于接近缅甸,随着中国对外开放

9、政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缅甸商人来保山经商或从事饮食服务业,他们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语言词汇。如:泡露达(一种用牛奶,柠檬,缅甸面包做成的饮料),甩饼(一种用薄饼夹水果的煎饼),老缅炒饭等。(三)保山市大田坝方言大田坝是云南保山的一个乡,我们这里的很多音和古音还是一样的呢!1.背(i)不住形容承受不了或做不了某事。2.杀()火杀火时间紧迫,赶紧。3.多多少少家形容十分多。4.嘎嘎(g)肉。呜呜(w)水。芒芒(mng)读一声,饭。喏喏(nu)睡觉。妹妹(mi)第一声,指小孩儿这些都是对很小的孩子说的。5.克哪点儿去哪里。6.哦+形容词如:哦好看,哦远等等(很怎样)。7.着(zhu)了常用在某人看到某

10、人做了坏事后,幸灾乐祸是说8.憨出出,憨包子指一个人很笨,反应迟钝。9.木单子指可怜。辏不起的烂库单指人不成气候。10.炸肚子指吃饭或指很能吃的人,如:你友克炸肚子克了。11.称呼类:娘娘(ning)都是阴平,指比自己母亲年龄小的女人。老爷(y)指爸爸的弟弟。老娘(ning)阴平,指爸爸的妹妹。姑妈爸爸的姐姐。姑太爷爷的妹妹。12.冲磕子、品聊天13.玉麦(m)玉米。14.圆咕噜东东西很圆。臭是吗轰很臭。脏里吧是很脏。咋尖儿人很小气。15.碎话多。保山方言的变化正是历时发展,外来贸易的开展以及儿童语言影响的结果。但由于保山方言的表达方式及发音方式的不同,使某些不同于普通话的因素必定会迁移到英语

11、学习中来,其中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而正迁移将有助于二语的学习,相反则阻碍二语习得成功与速度。在了解保山方言中的独特性后必定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有所帮助,从而使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的运用语言迁移在语言学习中的有利因素,达成语言学习目标。二、保山方言之:下素保山文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厚重,单从隆阳城间里巷和乡村父老脱口而出的土得掉渣但底韵不俗自有来头的方言俗语里,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譬如老百姓们说的“下素” 一词,就颇值得研究一番。“下素”,在汉语词典里找不到踪迹,国内其他地方似乎也没有这个词,它最初的意思是指肉。因为地处云岭高山之内,重重阻隔,保山人与外界的交流异常困难,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通

12、过各种方式联通与外面的世界,马帮就是男人们盘点生活志向远处的一种普遍性行当,历史上的保山马帮众多,马店林立,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赶马人,他们下缅甸、入大理,往来不断,成为西南丝绸古道上昂然的咏叹调。马帮行走在外生活枯燥,吃住简单,常常几个天回不了家乡,他们的伙食一般有肉,是将鲜肉腌后随吃随割下一块煮,他们为避禁忌,那么肉是荤物,而经常要接触它,行内语言取相反之意,称它作“下素”。这种叫法还传播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众之中,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保山土语。在平常生活中,人们在使用“下素”这个词的时候还有另外几种意思,一种是有准头有分寸,一种是要害的意思。 例如,某个孩子要参加很高规格的比赛,大家都非常担心,怕

13、他会名落孙山,而他却泰然自若,过五关斩六将,轻松地夺得好名次。这时别人就会说:“这孩子有下素。”是说他准备以待,心中有数,对付这点困难不在话下。如果某人解决什么问题,或可能会受到什么伤害,而旁边人给他点善意的提醒时,他说:“不没关系,我有下素呢。”“我拿着下素呢。”也是说他有准备有能力掌握着分寸。如果他回答说:“我拿着他的下素呢。”则是说这人捏着对方的要害、把柄,自然很容易地能够应付,不必要当作一回事情。由于社会的发展,外来交流的频繁,方言在外来语的冲击下,在原有的语言单位及表达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其语言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具体到“下素”这个词,也有不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保山年

14、轻人中还有人会说下素这个词,但是比例已经很少了。同时,以“下素”代表肉,这种说法听不到了,如果有人突然说出来,绝大多数的保山人都听不懂了。而且,“下素”这个词在保山人的口语中,保用频率也越来越低了,正式场合几乎听不到,普通老百姓圈子也只是偶尔地才有人讲。三、保山方言之:董dng董dng,也有人读成“董裆”。从目前的方言调查情况来看,这可能是最难“翻译”和解释的一句保山土语。特别是其中的“董” dng字,民间有这个读音,但规范的汉语及拼音中不存在这个读音和拼音义项。笔者采用了拼音中声母和韵母的关系,硬性将其对接起来,以真实地反映这一方言准确的民间读法。 董(dng)或者董裆,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

15、a,说话时,语言思维混乱,吹牛扯野,背离主题,废话连篇。b,做事不着边际,没按所确定的目标去做,所做之事,皆为废事,也被称之为“董dng”或“董裆”。当然民间在运用这一方言时,经长时间的运用,其本意已开始逐步演变,从而加入了另一个被引伸的义项,即在某种场合,“董dng”特指那些专门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下,如果你被人指责说“不要再董dng了!”说明你所讲的话除了尽是些废话之外,已经有涉“搬弄是非”之嫌了。其义与保山的另一方言“欺搓”有相近的作用。汉民族标准语是中华民族经过加工和规范的共同语,它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代表,是各个方言的中心,它为全民服务,各种方言都应

16、该服从它。为何要服从它呢?这是因为标准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把语言放在心上、放在纸上,用心的锤、纸的砧锤炼出来的。如果没有这种锤炼加工,照搬照套方言土语,就可能使语言芜杂粗糙,以致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粗俗、生僻的语言会使读者或听者在读作品或听讲时磕磕绊绊,疲乏不堪。鲁迅先生“不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告诫是十分正确的。再看下一例: 小时候,我很勾作,爷爷骂我动当,奶奶吵我欺搓,爸爸说我是草包,妈妈说我是日浓包,全家把我看成是一个鬼眯日眼儿的人。 这是我一位老乡向别人介绍自己童年生活趣事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勾作”有喜欢恶作剧的意思;“董裆、欺搓”有做事不合情理的

17、意思;“草包”指外表强悍实际不中用的人;“日浓包”指怕出头露面的人;“鬼眯日眼儿”指行为卑琐。这些方言土语在保山乃至云南许多地方流行。所以,在云南保山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有一个神圣的义务: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措施,减少分歧,促进语言统一。为了有益于写作的规范性语言禾苗,锄刈妨碍规范性语言生长的莠草,使祖国的语言更规范、更统一、更纯洁、更富于表现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大胆肯定和使用有生命力的方言土语。据考察,保山乃至云南汉民族居民多系元明以来苏赣川粤移民后裔,其祖先或因经商营工,或屯边务农,或充军充师,落籍于此。这些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混居杂处,虽然形成了许多不规范的方言土语,但也将苏赣川

18、粤的一些标准语带到了保山以至云南。例如: (1)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施耐庵水浒第10回) (2)胡屠夫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酒来祝贺你。(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回) 以上二例中的“交割、现世宝、带挈”等语词现在保山乃至云南很多地方仍在使用。这些语词都出自古典名著,且基本上是白话文著作,所以,我们应该大胆肯定和使用。还可举出一些保山乃至云南看似不规范但实际很规范的的方言土语,如:“油晃晃、一味地、黑黢黢”等等。这些词语已经是汉语标准语,应大胆肯定和使用。 大胆肯定和使用方言土语与认真规范方言土语并不矛盾,二者可并行不悖,在一定

19、意义上讲,肯定也是规范。下面这句话很值得研究: 下班后,我帮助妻子闷饭、吨肉、扎豆片、还做了一个可口的窜汤。 这句话如果用口语表达,意思是清楚的,但成为书面语言就让人费解了。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书面语言把“焖、炖、炸、汆”等几个字写错了。有的人认为这些字是方言土语,普通话中没有这些字,因此找了一些字来顶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些字早就是标准语中使用的标准字了,只要把这几个字改过来,这句话的书面语言的意思就清楚了。 其次,要坚决否定和扬弃生造的、无生命力的方言土语。上文说保山乃至云南很多地方的部分方言土语符合标准语,并不是说所有的方言土语都符合标准语。相反,我们的方言土语中存在着许多生造过时的两

20、可、模糊难解的语词,有些语词已无生命力,上不了标准语之“阵”,应坚决否定和扬弃。例如: 茅厕(si)坑踪了一些苍蝇,害怕拉哩的,很恶(w)觫。 上面这句话中的“茅厕坑”,现在一般称厕所;“害怕拉哩”形容环境肮脏,令人生畏;“恶觫”有令人毛骨悚然之意。这些词应归于无生命力、生造词之列,应淘汰和否定。 此外,一些看似规范而实际不规范的习惯性方言土语也应否定。例如: (1)我们看打比赛。 (2)我们打扫清洁。 例(1)中的“打”应该删去;例(2)中的“打扫”应换成“保持”,或将“清洁”改作“宿舍”之类的名词。否则,“比赛”是不能“打”的;“清洁”是不需要“打扫”的。 再次,要善于学习和锤炼方言土语。

21、向生活汲取语言,从人民大众的口语中采集语言,这是许多大作家的经验之谈。毛泽东号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普希金跟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契诃夫与客人谈话时认真记录谚语;托尔斯泰靠一本审问犯人的记录写出了诱惑。 下面这段话就是一位大田坝乡领导向生活汲取养分后讲出来的,十分生动形象: 今年我们的工作是没做好,我们不能进棺材比武死不认输。常言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明年的工作搞上去。 可见,方言土语中一方面存在着粗糙、混乱等现象,另一方面又的确蕴藏着宝藏,有“语言金子”。发掘这些宝藏,锤炼加工这些“金子”,是文秘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讲的规范决不是约束和限制语言的发展,它只是把语

22、言中无用的东西、有碍健康纯洁的成分淘汰掉, 把不必要的分歧加以统一,而那些在不同文体上具有不同色彩的成分都应保留。例如: 他是一个捧红挞黑的正直人;一个大口马牙的精细人。(摘自云南一作者手稿) 例句中“捧红挞黑”指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行为;“大口马牙”指做事粗心大意。这句话用反饰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心理模糊性反应和深层修辞的结果。中外文学大师也常用这种手法。例如: (1)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2)到处是有组织的激动,有领导的内战,有秩序的混乱。(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可见,这种模糊性深层修辞手法早已被应用,应该肯定。很可惜

23、,这位云南作者的这句标准文学语言被编辑们以“不符合逻辑”给“枪毙”掉了。四、谈方言土语的规范化 规范化,就是“使合于一定的标准”。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等原因,我们生活中产生了无数的方言土语。秘书工作人员应当注意收集、整理、锤炼这些方言土语以利工作。我们知道,由于方言土语的不规范性,它往往存在着两可、矛盾、模糊难解等现象,亟待我们去加以规范:把其中不科学、不合乎语法规范的成分淘汰掉,把不明确的意思加以明确,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把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加工成规范的标准语。例如: (1)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施耐庵水浒71回本第10回) (2)那人便焦

24、急起来,嚷到:“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例(1)中李小二用民间富于哲理性的谚语,提醒林冲防范陆虞侯等人的进一步暗害,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例(2)中“抢、扯、裹、塞、抓、捏”基本上是民间用语,表现出刽子手康大叔凶狠贪婪的性格。两例在语词的运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十分注意对方言土语的加工与锤炼,是方言土语加工成的标准语。这些标准语流淌出浓郁的方言韵味,生动的表现了时代与人生。 五、推广普通话工作意义重大及如何学好普通话(一)推广普通话工作意义重大汉语使用中普遍存在的方言分歧,经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造

25、成诸多不便,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不便、消除方言分歧带来的影响,有得于国家统一,民族固结和社会进步。因此,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要求。推广普通话工作意义重大简单地说,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然要求。此外,推广普通话也是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二)如何学好普通话民间方言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当复杂,大部分方言源于“众说纷纭”的习惯口语,用之太久,遂约定俗成,形成一种固定的话语方式;有些方言,则

26、源自于民间掌故,其方式是通过掌故中的故事人物为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一种方言形式。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普通话呢?我认为学习普通话并不难。1.克服心理障碍。普通话并不难学,难的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改善。许多保山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害怕自己因生硬别扭的发音出丑,或是畏惧长时间训练的困难,这些心理障碍常常使学习进步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地开口讲。任何学习都有一个从拙笨到熟练的过程,学习普通话也不例外,要尽早达到熟练程度,只有下苦功夫克服困难,战胜畏惧心理,才能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反之,如果在学习中过分顾及面子,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更不能以顽强的意

27、得和艰苦的努力去克服、改善它,一味的退避畏缩,其结果不仅使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少,而且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加重今后学习和生活的负担。总之,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前提。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克服本地方言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普通话环境。要做好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主观认识的加强。如果我们有了学好普通话的迫切要求,自然就容易对普通话产生特别的兴趣和高度的自觉性,自觉寻找各种可以接触普通话的机会,对普通话学习的强烈愿望还可以促使自己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进

28、行阅读和思维,这样做会有力的促进普通话口语表达。 3.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能听,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多年对保山方言以及云南方言的听说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听说能力,这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一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老老实实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应该地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讲好普通话,当然是要多说,就像李阳一样,每天起来对着远处大地声喊出普通话,每天坚持十分钟,一个月后再听听,普通话一定标准多了。普通话说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是受保山方言的影响,用普通话的时候常常找不到词,要坚持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好是能找一个人普通话相对标准的陪练,把每天的经历用普通话相互说给对方听,这样“方言+普通话”才会口语化。参考文献:1文薇.普通话学习及测试实用手册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赵卫华.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3文薇、尹可华.保山方言志M.吴积才、卢云伍撰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4熊清华.语境保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5熊清华.至爱无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6徐青.现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朱振家.古代汉语(上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