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5755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 毕业论文.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研究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已经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来还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由于其成功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也备受瞩目。该集群经历了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别是2008年以来,澄海玩具产业在玩具召回门中订单不减反增,产销量在金融危机中逆流之上,以及澄海玩具企业强势介入国内动漫产业,并取得初步的成效,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澄海玩具产业集群值得研究,并且对其他地区的集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对其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对澄海玩具产业集群提出一些发展建议。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状况,从产业集群的定

2、义、生命周期、效果这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对波特的钻石模型做了着重的介绍。接下来,本文从形成、发展阶段前期、发展阶段后期、和现状这几个阶段,介绍了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再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工具,对澄海玩具产业集群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得出该集群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再由前面的分析得出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向,并针对该升级方向和该集群存在的问题,从集群层面、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发展的建议。关键词:产业集群;玩具;澄海;钻石模型。AbstractAs a mod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s which is intervenient bet

3、ween enterprise and market,industry cluster ha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model, Chenghai toy industry cluster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Had gone through all stages, Chenghai toy industry has

4、 been in the mature stage. Especially since 2008, the cluster accepted more order in the toys recalled event, its production and sales increased rather than decreased, some companies of the industry is playing a strong role in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of China,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 and so o

5、n.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Chenghai toy cluster is worth studying and there is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regions of cluster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is paper come to some conclusions, and some advises for Chenghai toy cluster, by doing research to i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th

6、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cluding definition, life cycle,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cluster, and Poters diamond model. Then,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enghai toy industry,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stage, the early developing stage, the late developing stage , and the

7、mature stage.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Chenghai toy cluster by using Porters diamond as a tool. Finally, the paper come to a upgrade direction of the cluster,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cluster level, government level, and enterprise level. Keywords: industry cluster, toy, Chenghai, diamond modelI目录

8、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11.2.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11.2.2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7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92.1 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特征92.1.1 产业集群的定义9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112.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122.3 产业集群的效果122.3.1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成本132.3.2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差异化战略142.3.3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优势142.4 波特的“钻石”模型15第三章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173.1 澄海玩具产

9、业集群形成的文化基础173.2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73.3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现状20第四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分析234.1 单项分析234.1.1 生产要素234.1.2 需求条件254.1.3 企业管理与竞争264.1.4 相关的支持性产业274.1.5 机会294.1.6政府304.2 综合分析334.2.1 优势334.2.2 存在的问题35第五章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向与发展建议395.1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向395.1.1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进入升级状态395.1.2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395.2 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405.2

10、.1 集群层面405.2.2 政府层面425.2.3 企业层面44结束语46参考文献47致谢48结束语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政策了理论研究中,产业集群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揭示了产业属性相同的企业在一些地方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在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诸多企业面临困境,然而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产业却反而呈现出逆势上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汕头市澄海区是中国玩具礼品最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也是广东省内玩具企业最多的生产基地,“澄海玩具”集体商标的注册申请已经提交并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受理。在美国,平均每两个家庭消费的圣诞品中

11、就有一款是澄海生产的。在只有70多万人口的汕头市澄海区,却有12万多人从事玩具礼品生产。广东的玩具出口量占全国的70%。东莞和澄海是广东的两大玩具产业基地。而这两大基地的不同点在于,东莞的玩具企业多是大型的贴牌生产企业,澄海的玩具产业集群则是由许许多多的中小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相比于东莞玩具企业的特点是,拥有自主品牌,生产的玩具多是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而在玩具企业的数量上,澄海是广东省内玩具企业最多的生产基地,现有玩具企业3300多家,如果再加上个体、家庭作坊,企业总数量达到1万多家,远远超过省内,甚至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在以上这些特征看来,这个具有典型的产业集群特色的地区,其产业集群的发展,

12、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对其他地区也有一定借鉴意义。1.2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1.2.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及区域经济工作者的重要前沿课题。事实上,早在19世纪早期,冯杜能(von Thnen,1826)就已经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区域集聚现象。但是真正使人们注意到产业集群及其强大作用的,是马歇尔(Marshal,1890)的“产业区”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十九世纪末的这个理论掀开了产业集群的帷幕,韦伯(Weber,1920)、胡佛(Hoover,1937)、哈耶克(Hayek,1945)、诺德豪斯(Nordhaus,1962)和

13、贝卡提尼(Becattini,1987、1989)等人都对产业集群有不同程度的研究。1而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则在产业集群领域上取得了突破。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这个词,正是在该书中首次真正被提出。现在,但凡研究产业集群,必以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作为主要参考数目。2从各个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式出发,本文将其归为五个类型,分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制度学派的角度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 新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如前文所述,真正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深入研究,

14、应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在亚当斯密的劳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把这些有产业集群现象的区域称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并对形成这种产业集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分成两类:第一类,内部规模经济,也就是同一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者说是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第二类,外部规模经济,即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可以看作是同一生产活动的企业数的增加而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马歇尔把产业集群归因于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企业一般都会注意到企

15、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因此企业也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但是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同样重要,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的劳工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交通等其它基础设施。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因此,以后的经济学家就把专业化劳动市场共享、辅助性行业的成长及其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技术解释为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3个关键因素:第一,专业化劳动市场共享。马歇尔认为:“雇主们往往会去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具有优良的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会去许多雇主需要他们具有技能的地方。”3第二,辅助性行业的

16、成长及其带来的成本节约。马歇尔认为:“辅助性行业在附近成长起来了,为产业中心提供工具和材料,组织交通,在许多方面有利于经济地使用原料。在一个有许多同类生产活动聚集的地方,即使该行业的个别资本不是很大,高价值机构的使用有时也能达到很经济的程度。因为每一个附属产业虽然只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但它为附近的许多产业工作,降低了专业机械的使用费用”。第三,技术外溢。马歇尔把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归为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的了,孩子们不知不觉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收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

17、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2) 传统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群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在1909年著作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区位因素又包括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位置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和分散因素(deglomerative factors)。集

18、聚因素又分为特殊因素和一般因素。特殊因素诸如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藏,工业会集聚于交通本枢纽,或吸引到煤矿的周围。但是,韦伯认为特殊因素不具备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因此他重视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的研究。韦伯认为产业集群的一般原因是与各自分散时相比,多个工厂集中在一起,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中的愿望。而集聚之所以能够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省成本,又有多种原因,比如说专门的机器修理厂、靠近的原料供应点、大规模的劳动市场、公用设施、道路等都有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他还认为集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集中化,形成

19、更为重要的高级聚集阶段,即我们所讲的产业集群。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韦伯所讲的产业集群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我们可以说其是自下而上。而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则提出了一种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在经济学季刊的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是用来研究经济增长的。佩鲁认为增长极包含的是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市场关系,而未必是工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后被保德威尔转化为空间集聚理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0、。该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就像一个“磁极”,这个“磁极”产生强大的“磁场”,它不仅自身发展,而且通过“磁力”的作用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即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的支配效应,支配型企业与其它企业(或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的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产生乘数效应,占支配地位的企业通过这种乘数效应带动其它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分配的均衡,即分配效应。增长极理论实际上是倡导政府人为干预形成产业集群,该理论将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放大。(3) 制度学派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新制度学派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以杨

21、小凯的研究颇具新意。杨小凯采用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报酬递增以及交易费用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将经济组织问题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运用数学化模型,解释其与企业、分工、专业化、国际贸易等多方面的关系,以及交易活动的地理集聚等问题。4杨小凯以专业化经济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分析的基础,并且强调了专业化经济、交易费用在交易集聚中的作用。虽然杨小凯的研究基于消费者生产者的角度,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讲,这种思路对区域经济研究寓意深刻。杨小凯的分析框架与传统框架不同,理论也很深奥,因而较少人涉足。并且由于分工的度量、专业化的度量、产权度量、交易费用的度量等与现有规范的统计指标数据存在很大差异,杨小凯的模型很难进行

22、经验性研究。尽管他本人已经作了一些努力,但也指出:该理论难以通过经验观测来检验,因为通常的统计没有直接提供与该理论概念相符的数据。(4)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以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库鲁格曼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中创立了中心外围模型。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并最终导致中心外围模型的出现。所以,中心外围模型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产品的贸

23、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5而以上结论都是通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聚动态过程之后,所得出的。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克服了因果推理或循环推理的弊端(就集聚而言,因为集聚而集聚),而且也不用新制度学派采用的专业化经济,而是通过主流经济学规范数学化模型,解释产业集聚。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无

24、疑大大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效应。但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核心边缘模型及其发展模型中的三个关键参数,看似简单,但难以通过现有的观测或统计数据量化,因而难以直接开展经验研究。第二,忽略制度和政策对产业集聚的意义和作用机制。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都离不开体制和政策的积极作用。第三,忽略交易费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如果区域内交易费用很高,即使植入新的产业或企业,也难以形成集聚。6(5)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将那些比世界最强的竞争者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称为该国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其重要标志是大量地持续地向多国

25、输出产品、技能和设备。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竞争优势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没有一国能在所有的部门都获得国际竞争的成功,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它们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由于具备最有生气的、最富有挑战性的国内环境。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是对七十年代以来的各种相关学科学术进展的综合集成。当然这种集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逻辑上的集成,而是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的集成。集群概念的提出就是这种集成的综合体现。他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26、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政府。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 (dialnondsystem)。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它们构成著名的钻石模型。这个系统是培育竞争性产业的基础环境。当这几个因素在地理上集聚就能使钻石系统拥有活力,其结果是集群现象的产生。这个系统就是使厂商产生竞争力,学会竞争的国家环境。每一个因素以及整个系统都影响到产业竞争所必需的基本成分的获取:资本与技能的可得性和应用的方向、厂商发现机会的信息、经营者的目的以及厂商投资与创新的紧迫性。71.2.2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我国对产业集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27、而大量开始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例如,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1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仇保兴,1999);从产业集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例如,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

28、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宁钟则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王缉慈结合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徐康宁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可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借鉴意义。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我国台湾学者来进行,他们的探讨概括起来大致有两大途径:其一,是

29、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进行探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其二,则是依据经济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并认为企业因降低交易费用、依赖稀缺资源、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降低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内地学者盖文启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的发展。8

30、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本文着重在于介绍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澄海玩具产业这个典型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其中,侧重于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剖析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影响其发挥优势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框架如下:图1-1 本文框架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2.1 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特征2.1.1 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的形成上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因此各个派别,各个学者在其定义上也是各有千秋。本文则试着阐述各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以体现各个派别的研究差异。现在主要存在的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的主要观点有如下这些:迈克尔.波特(l998) 产业集群(i

31、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的政府和其它机构。J.A.西奥.罗兰特(Theo.Rolelandt)和皮姆单.赫托格(Pim den Hertog)(1998)从运用创新网络理论研究了集群问题,认为产业集群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

32、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为了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阳氏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9Rosenfeld(1998) 产业集群是地理接近和相互依赖的的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在地理位置集中。

33、Swann & Prevezer(1998)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大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Vandenberg, Braun & vanwinden (2001) 产业集群是专业化的地方网络。Enright(1996) 区域集群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中企业相互接近。曾忠禄(1997)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仇保兴(1999) 小企业集群就是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于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小企业之间建立长久的交易关系不一定需要以

34、契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可见,产业集群是基于信任和承诺,分工和协作,界于市场和科层间的一种组织。王缉慈(2001) 狭义的产业集群指创新性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生产系统,其特征是内部行为主体的结网和互动。它反映了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群居现象,还代表特定的社区,那里的人们存在着有利于创新的联系,这种联系基于各方对法律规范的遵守或是基于对某种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的认同。产业集群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交流。广义的产业集群包括了基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非产业的知识和技术集群。刘有金、黄鲁成(2001) 产业集群集中的产业概念不

35、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等。徐康宁(2001)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2001) 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些地理区域的集中。他们借用迈克.E.波特的族群的概念,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它中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分析上述各定义,可以发现,虽然各种定义研究角度不同,但仍然

36、有一些共同之处:学者们普遍认同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享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集群内部的政府、金融部门、相关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培训机等支撑机构还为产业集群提供配套服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相互协作,能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其基础是形成整个集群的效率。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定义强调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认为产业集群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隐含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定地理范围集聚而成。但由于每个产业集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上的要求,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对产业集群地理范围大小的统一描述。10

37、学者们普遍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如罗森菲尔德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产业集群的活力起决定性作用,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内部行为主体的结网和互动”,仇保兴认为“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等。其存在的基础是所谓的产业集群的“植根性”,这将在后文论及。综合己有的研究,本文尝试给出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或与该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中小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在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柔性”聚集体。在此聚集体中,技术、人才、信息、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由众企业充分共享,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速

38、度通过合作网络迅速扩散,产业集群内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效率和竞争力。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自其受到瞩目开始,已有许多的发展类型,各学者都对其分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199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秘书处(UNCTAD)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市场的拓展以及集群内企业间协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各个学者对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同样不断,他们得出的关于产业集群的特征可归纳如下: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科研、培训机构

39、)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并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协同性特征。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虽然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企业按专业化原则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经过整合后,就会形成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柔性专业化特征。即大量的彼此间有很强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企业集中于一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其生产方式以使用灵活通用的生产设备和适应性强的熟练劳动力为特征,生产和服务于不同客户的广泛需求。其“柔性”是用来描述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是相对于福特制(即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刚性”而言的。合作网络特征。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

40、商、顾客之间的核心网络系统,还包括企业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在相互信任的集群产业文化下,通过长期联系而形成本地化合作网络。根植性特征。根植性是经济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中乐意接受的。植根性强调集群内经济实体间的信任与合作,因此,集群内的经济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形成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使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了集

41、群的交易成本。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的政策研究。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

42、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2.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从国外研究结果看,大多学者都认为应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要经历这四个阶段。Aokangas和Rasanen(1999)将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同、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并运用演化理论分析了集群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机制,解释了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对集群发展过程的研究。11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于秀婷、史占中(2005)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和出现阶段、增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

43、二次飞跃阶段。池仁勇(2005)等人则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将会经历孕育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12总的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更多学者倾向于四阶段的划分方法。但是,对产业集群在各个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性描述仍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更重要的是,如果动态地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会经历完整的四个发展阶段,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因素促使产业集群走向衰亡,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意外的状况。13此外,即使有两个产业集群同样都经产业集群演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由于各自所处的外

44、部发展环境的不同,以及集群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的差异,也会导致这两个产业集群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演化过程,从而使产业集群在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演化时间和演化结果存在差异。2.3 产业集群的效果产业集群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集群化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以及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的提升。由此而产生的竞争优势的效果备受现代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推崇。因此产业集群才能在现代经济中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世界各地,不仅仅包括本文将介绍的广东澄海玩具,各种各样的产业集群都有各自形成发展的条件,然而其终究能够将许多同一行业,相关行业的诸多企业扎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主要的因素都只能是依赖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

45、争优势。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竞争优势意味着企业的生命力。集群的竞争力依托于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归根到底,仍是产品的竞争。集群内产品的竞争力,即让消费者接受一个产品而不是另外一个同类的产品,其主要原因有三个:该产品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该产品能实现同类产品所不能提供的特定的需求;该产品实现了某种品牌效应。从以上三点延伸到企业上面,就是成本低廉,产品的多样化,和集群的区域品牌的力量。美国硅谷的半导体,意大利的皮具,中国温州的皮鞋这些地方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以下三点:2.3.1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建立来源于企业层面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来自

46、于产品层面的生产成本等方面。而在这几点上,产业集群则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其优势首先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在一条产业链上,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影响因素是产业链的分离程度。分离程度大,则企业的机构缩小,管理成本降低,但是交易成本随之提高;反之,产业链的分离程度小,则更多的交易行为能在企业内部进行,但是造成企业的机构更加庞大,企业的管理成本随之上升。企业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一对矛盾关系,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下却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产业集群是许多同一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扎堆,在这些企业的扎堆环境中,企业必须更加的专业,才能适应产业集群的精细的分工需求,因此更专业的分工,降

47、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的相对接近的地理环境,更加专业的分工,则能带来更便利的交流环境,使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企业的交易成本的随之降低。这所谓的交易成本的降低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空间距离缩短了;(2)各企业处在同一制度安排下,降低了制度之间的磨擦和适应不良,从而使信息的传输途径更加畅通;(3)文化与地缘(包括语言)的一致,便于各参与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那些不可编码的知识的传播打开一条通道,并有利于将不可言传的知识和复杂的信息进行编码;(4)地理上的接近为各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了便利;(5)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共享,也会减少企业所投入的交易成本;(6)就地竞争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火药味,更有利于刺激新知识的产生。14另外,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讲,产业集群也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成本,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诸多的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扎堆行为,企业间的地理上的接近,使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交通、交流更加便利,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机构精简。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到客户,整个近乎完整的产业链都在集群内部完成。集群内激烈的竞争能产生更加专业化的要素供给,其中包括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原料,生产工具,以及更专业的人才供给。产业集群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相关服务体系,以及配套公共设施等。2.3.2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产品的竞争不仅包括价格的竞争,还包括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