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5804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毕业论文.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 涡流测量的研究 系 别 信息与电子学部专业名称 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学号 108201211学生姓名 陈修忻指导教师 唐继红二O一四 年 五 月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I、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特种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的研究II、毕 业设计(论文)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原始材料准备: 1、试样若干;2、涡流检测仪器及专用探头; 3、相关论文资料若干篇及行业标准。 设计技术要求: 1. 设计实验工艺; 2. 选择特种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的频率; 3. 开展特种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4. 对实验

2、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课题总结及论文撰写。III、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及完成时间: 工作安排如下:1.英文资料翻译及开题报告 第1-4 周2.学习涡流法测厚的原理、方法 第5-7 周3.相关试件的分析及实验步骤设计 第8-12 周4.数据分析及相关参数的修正 第13-14周5.撰写论文 、准备答辩 第15-18周 、主 要参考资料:1.任吉林,林俊明.电磁无损检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宋植堤.覆层厚度测试技术M.1992.8.3.陆明炯.实用机械工程材料手册M.沈阳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2-1103.4.屠海令,江君照.金属材料理化测试全书M.北京市.

3、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36-237. 5.任吉林.涡流检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51-55.6.Dubov A A. Method of magnetic memory of metals J.Tyazheloe,2003,4(8):6-7.7. 刘振作.涡流涂镀层测厚仪开发与应用现状J.2004,(03)8. 彭雪莲.磁性法和电涡流测厚仪的特点及其应用J.表面技术,2004,(06)9. 任吉林.电磁检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曾亮. 特种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技术的研究 ,201211. 任吉林,曾 亮,张丽攀,宋 凯,陈 曦. 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

4、厚度涡流法测量的研究,2011 信息与电子 学部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类 1082012 班学生(签名): 日期: 2014 年 2 月 25 日指导教师(签名): 助理指导教师(并指出所负责的部分): 信息与电子学部 学部主任(签名):附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说明书首页。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

5、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1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 学生姓名: 陈修忻 班级:1082012 指导老师: 唐继红摘要:金属部件上涂镀覆盖层,因其明显地改善了材料

6、表面的抗磨、抗蚀等特性,故在各工业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覆盖层厚度的精确测定不仅是优化涂镀工艺的基础,也是表面层质量评价的关键。非破坏性测厚虽有射线、超声、磁感应、电磁涡流等多种方法,但对薄金属镀层厚度的检测,采用涡流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本文通过开展特种复合材料基体(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表面涂层(碳化硅抗氧化保护涂层)厚度的涡流检测技术研究,完成了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的可行性理论与试验研究,确定了理论测量范围和分辨率,开展了相关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测厚试验,并且对基于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最佳检测参数试验、基于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测厚对比试验、基于4#基体不同点的不均匀性测试不同点的提离值、

7、以 薄膜为模拟涂层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测量试验、在5#工件不同点测试其提离值以及将 4#试块覆盖薄膜(约为80-90um)与5#对比、4#工件在多少厚度的薄膜能分辨等进行试验,同时利用Origin软件对测量所得的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如文中所得图形。从而为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的涡流法测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检测,非均匀低电导率 指导老师: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Special composite membrane layer thickness of the eddy current measurement

8、 researchStudent name : Xiuxin Chen Class: 1082012Supervisor: Jihong TangAbstract: The surface cladding of metal components, improving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such a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wear resistance obviously,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various industry fields. Thickness measu

9、rement of the metal cladding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cladding technology but also a key parameter of evaluating the coating quality. Though many non destructive methods for thickness measurement exist, such as radial method 、ultrasonic method、magnetic included current method and eddy

10、 current method, the eddy current technique, no doubt,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thinner metal cladding. This article completes the researchment of the feasibilit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determines the theoretical measurement range and resolution t

11、hrough carrying out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of thickness measurement for the surface coating (anti-oxidation protective coating of the silicon carbide) on the special composite material matrix(speci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And based on the speci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optimum

12、parameters of the detection test、Based on the speci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coating thickness contrast test、Based on the nonuniformity of 4 # matrix difference test lift-off value differences、In thin film coating to simulate speci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coating thickness measurement test、In 5 # a

13、rtifacts difference test 4 # block of the lift-off values, and will cover film (about 80-90 um) compared with 5 #、4 # artifacts such as the thickness of the thin film can distinguish test 、And Origin softwa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numerical data analysis, and draw graphics such as the income. Thus

14、 it provides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ecision measurement for the speci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coatings thickness by eddy-current testing.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Keywords: carbon fiber composite,thickness of coating,eddy current testing,nonmagnetic ultr

15、a-low conductivity Signature of Supervisor:1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1. 绪论1.1 引言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2. 涡流法测厚技术理论基础2.1 涡流检测原理62.2 阻抗分析法62.3 线圈阻抗的影响因素63. 试验研究3.1 试验仪器及工件83.1.1 工件83.1.2 仪器与探头93.2.1 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内容93.2.2 用EEC-2004电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内容93.3.1 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方

16、案103.3.2 用EEC-2004电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方案103.4.1 基于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最佳检测参数试验113.4.2 基于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测厚对比试验133.4.3 基于4#基体不同点的不均匀性测试不同点的提离值143.4.4 以薄膜为模拟涂层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测量试验153.5.1 点式探头最佳检测参数试验183.5.2 试块(B1、B2、B3)涂层厚度测量对比试验213.5.3 标准厚度的塑料薄膜模拟涂层厚度测量(B3-b面为基体面)223.5.4 试块(B1、B2、B3)涂层a面的厚度测量试验254. 试验结果分析4.1 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的试验

17、结果分析274.2 用EEC-2004电磁检测仪的试验结果分析27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285.2 展望29参考文献30致 谢31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特种复合材料的膜层厚度的涡流测量的研究1. 绪论1.1 引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涡流检测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航天、航空领域中金属和陶瓷等构件的检测。为了确保飞船和飞机的飞行安全,则必须对有关构件进行定期的在役检测。涡流技术通常用于检测航空发动机螺孔内裂纹、叶片裂纹、起落架下的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同时,涡流检测能够有效的抑制探头晃动、材质不匀等引起的干扰信号等问题。比如,航空飞机为了能够在高速飞行的状态

18、下抵抗高温而引起的各种问题,会在表面涂一层陶瓷,但涂的陶瓷又不能太厚,所以需要用到无损检测对它进行检测,而无损检测中的涡流检测有能很好的对材料进行检测。主要仪器有:SMART-2097、EEC-2004等。涡流法还用于汽轮机大轴中心孔、抽油竿、钻竿、螺孔等部件的检测。主要仪器有:EEC-39、SMART-2004、EMS-2000。此外,涡流检测技术用于电站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有色及黑色金属管道的在役和役前检测也十分广泛。对管道晶间腐蚀、壁厚减薄和外壁磨损等均能可靠检出,在检测中能有效地去除支撑板和管板的干扰信号。金属磁记忆技术用于装甲车、坦克等金属结构件的早期诊断;低频电磁场、漏磁技术用于储油罐

19、、甲板等铁磁性材料及焊缝质量控制。涡流检测技术用于螺纹、钛管等金属管道的检测;用于军工兵器的炮筒、炮弹底座、导弹发射架、弹壳,战机的发动机机翼、叶片、起落架和轮毂等的役前和在役检测;涡流检测技术用于各种金属管、棒材的在线、离线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能同时兼顾长通伤、缓变伤等长缺陷和短小缺陷;能够有效抑制管道在线、离线检测时的某些干扰信号,对金属管道内外壁缺陷检测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还可用于机械零部件混料分选,热处理状态和渗碳深度评价,硬度测量等。主要仪器有:EEC-22+、EEC-33、EEC-30+、EEC-2004。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成熟的镀层厚度测量技术, 可以用来测量镀在铁磁性金属物质表

20、面的非铁磁性金属镀层的厚度,也可以用来测量金属表面的非金属层的厚度。测量镀在铁磁性金属物质表面的非铁磁性金属镀层的厚度应用的是磁感应技术;金属表面的非金属层厚度的测量应用的是涡流的提离效应。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由金属基、树脂基、碳基、和陶瓷基作为主要的先进复合材料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于这些先进复合材料在某些材料性能方面有着普通材料无可匹敌的优点,例如,高强度比、耐腐蚀、耐磨等等。其中以碳化硅为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通常作为高温耐热构件已经被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关键高温部件当中,然而许多航空航天构件的工作环境温度可高达1650C以上,而以碳化硅为首的碳纤维复

21、合材料则是工作环境温度在 1650C 以上尤其是超过 2000C 的唯一候选材料。所以可以说以碳化硅为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新型材料技术的集中体现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的典型代表,而且该类复合材料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以及其它民用工业领域。例如,作为耐烧蚀抗氧化材料用在航天领域最严峻的高温受热部分,如火箭发动机喉衬、飞行器翼前端、火箭鼻锥体等,同时,为了防止此类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温工作环境中被氧化烧蚀而造成失效事故,通常需在其基体表面镀一层碳化硅材料(厚度约 50160m)。在对零部件进行表面处理时所采用的是表面覆层技术。不同的零部件根据其所要求的性能来选择其表面涂镀层的厚度,如果涂镀层

22、过厚,将会造成涂镀层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偏低,材料的内应力过大,使得涂层容易脱落。如果涂镀层过薄,则会达不到对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要求。因此精确测量表面涂镀层厚度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这种未满足涂镀层厚度要求的构件承受着各种高强度载荷作用,因此易诱发裂纹以及其他各种缺陷,从而是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求采取一定的有效检测方法对涂镀层的厚度进行测量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涂镀层测厚技术也因此随之发展起来。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实现对于涂镀层的测量,其中非破坏性测量方法主要有金相显微镜测厚法、超声测厚法、射线测厚法、磁感应测厚法、电涡流测厚法等。由于各种方法所适用的检

23、测对象不同,尽管操作应用方法差异,但各自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例如,金相显微镜测厚法测量误差甚至达到了 0.8m,但这种方法的试验试块的制样过程比较复杂并且要求十分精确,所以所花费都用比较高,因此比较难以实现。超声测厚法测厚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虽然可以满足目前工业生产中的测量精度要求,但这种方法的测量范围比较大,一般为 1200mm,所以难以实现对于m 级超薄涂层的测量,而且在测试过程中还需要使用耦合剂,导致操作不便。而射线测厚法的优点能够比较直观的显示厚度影像并且能够进行非接触高精度测量,缺点就是检测成本比较高、检测灵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使用时存在射线辐射的安全防护问题。磁感应测厚法通常被

24、应用于磁性材料表面上绝缘磁性镀层厚度的测量,其测量范围只达到了 500m20mm,并且其测量面积最小约为12mm,故对于点范围涂层厚度难以测量。目前在国内外,以上所述的测厚方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测量技术基础,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但其中的一些测厚方法都难以满足超薄涂层(几十个m)的测量要求。而涡流法涂层测厚因为有利用了涡流检测过程中的提离效应,当选择最佳的检测频率时,这种方法对于铜膜厚度的有效高精度测量范围可达到10150m。因此在测量超薄涂层厚度的各种方法中,涡流测厚法有着其他测量方法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到现在为止,涡流测厚法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许多领域,也引来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并

25、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种测厚技术还是不够成熟,其测量的涂层对象主要为基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涂层材料电导率差异很大的涂层厚度或者是非磁性或磁性金属基体上的绝缘层厚度,而本次课题所研究的对象则是采用三向编织工艺制成的带 SiC 涂层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这种材料虽然是属于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金属涂层范畴,但是不同于一般金属材料,这种材料的基体和涂层都属于低电导率材质并且存在电导率不均匀分布的性质。目前国内针对磁性低或非磁性电导率金属基体上低电导率涂层厚度测量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关键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此项研究技术对于弥补国内运用涡流法进行涂层测厚无损检测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类材料涂层厚度

26、涡流测量方法的研究也成为涂层测厚领域内一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次课题主要是基于目前涡流测厚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检测的可行性,为实现涡流法测量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提供实用、可靠的试验和理论依据。1.3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在许多重要的工业应用中,常常遇到各种工件厚度测量问题。例如,飞机机翼厚度以及化工容器的厚度,核反应燃料棒包覆层等。厚度测量视对象不同,常采用超声、射线、电磁涡流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应用上互相补充。射线法需要放射源,现场使用中存在防护问题,使用不太方便,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超声测厚有共振法、脉冲反射法,

27、从测量精度来将,可以满足生产中的各种要求,但超声法需要耦合剂,并且被测厚度需大于2mm。涡流测厚不仅具有快速、准确和无接触以及其他许多优点,而且除了用于测量板材、管材等单层厚度,还可以对涂层、镀层和多层复合材料分层的厚度测量。 采用电涡流原理由此开发涡流涂镀层测厚仪,测量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已经有数十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期,已有国产的电子管式涡流测厚仪应市。随着新型工程材料的开发,微电子技术应用和标准化事业进程,尤以近十年来,涡流测厚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涡流涂镀层测厚仪在电路设计、新型传感器应用、测头的多制式与通用性和量值显示与数据打印,测控功能扩展及其智能化诸方面,都不断取

28、得突破与创新。 早在50年代,福斯特就在基础试验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涡流检测的论文,并且创办了福斯特研究所。他的涡流检测技术与设备由此推动了全世界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除前西德以外,美国、法国、前苏联、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做了大量的开发性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由此今天也都能生产高水平的涡流检测设备。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开展涡流检测的研究工作,7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了FQR7503型和FQR7504型膜层测厚仪、FQR7501型和FQR7502型涡流电导仪以及FQR7505型涡流探伤仪等一系列涡流检测设备。从初期的YY-11型管材探伤仪,到后来相继研制成功的YY-17、YS-1、

29、WTS-100、NE-30等多种涡流检测仪器,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制生产了EEC-96型数字涡流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在我国的航空航天、电力、化工、核能等领域中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金属和非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方面,应用方法很多。例如:金属覆盖层厚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X射线光谱测量法、射线反向散射法、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磁性法等等。 针对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厚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分光束显微法、重量法、涡流法等等。复合金属覆层厚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金相法、X荧光法、容量法、X 射线光谱测量法等。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能够无损检测覆盖层厚度的方法为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测量的

30、涡流方法、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厚度测量的磁性方法、X 射线光谱测量法和射线反向散射法。但是在X射线光谱仪和射线反向散射法应用上,因为检测设备价格太高,往往作为检测的高档设备供实验室使用,而在现场大量使用基于磁性方法和电涡流方法的测厚仪。国内外涡流测厚技术主要有分为两大类应用,一是覆盖层厚度测量,另一个是金属管板箔厚度测量。在国外,涡流测厚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其中颇有代表性的美国CMI公司由最初通过对电导率的测量来测金属镀层的厚度,发展到后来测镀层阻抗值的方法来对金属镀层进行测量,精度达到了0.56%,测量范围为1-50m。在国内测厚领域,涡流法也经已被广泛运用,但测量对象皆为非磁性或磁

31、性金属基体上绝缘层或非磁性覆层厚度。分辨率达1m3%测量值,测量范围最小为0-200m。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了解国目前内外涡流测厚技术。2理解了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提离值也随之增加。3. 结合涡流检测的方法原理,理解和掌握涡流测厚的方法。4. 了解到虽然是同样一块试块,但由于涂层厚度的不均匀性,各点的提离值都不一样。 2. 涡流法测厚技术理论基础涡流检测技术作为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无损检测方法,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导电材料的无损检测中,当在交变磁场中放置一块导体材料时,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就会在导体材料内部感应出旋涡状的电流,即涡流。而同时也将产生一个相同频率的磁场,但这个磁场的

32、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这个反相磁场就会使得检测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涡流检测技术就是通过利用阻抗分析法进行涡流定量分析来进行工件检测的。2.1 涡流检测原理涡流检测是在电磁感应原理上为基础的一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如果载有交变电流的试验线圈靠近导体试件,由于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在导体中感生出涡流。涡流的大小、相位及流动形式受到试件性能以及有无缺陷的影响,而涡流的反作用磁场又会使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因此,当通过测定试验线圈阻抗发生变化,就可以推出被检试件性能的变化及有无缺陷的结论。2.2 阻抗分析法 在进行涡流法检测时,因为在检测过程中有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为了

33、能够排除干扰因素并且有效的提取有用的检测信号,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信号分析方法,但都没有能够成功实现抑制干扰因素的影响,直到德国学者福斯特提出消除涡流检测仪器中干扰因素的理论分析,即阻抗分析法,才使得这一世界难题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阻抗分析法是建立在相位变化与线圈阻抗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提取有用信号并且排除干扰信号的有效信号分析方法。在进行涡流检测的时侯,涡流信号不同的相位延迟反映出电磁波在被检导体中传播深度和时间,通过分析它与线圈阻抗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鉴别抑制干扰因素并且提取有用信号的目的。 这种有效方法的提出在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突破性作用,为涡流检测法很好的提供了一

34、整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2.3 线圈阻抗的影响因素 涡流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材料磁导率、材料电导率、检测频率、探头提离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探头线圈阻抗的变化,同时他们的变化方向也互不相同。因此将干扰因素与有用的检测信号区分开来是比较复杂并且难以实现的,如果能够有效抑制其他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那么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比较准确的涡流无损检测评价。影响探头检测线圈阻抗的主要因素主要如下所述:(1)材料磁导率 对于铁磁性材料来说,在进行材料检测时其磁导率并不是常数,它的大小通常可以达到几百亨利/米,因此即使是比较微小的磁导率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很大的噪声产生,噪声就会将有用的检测信号淹没,导致检测失效。

35、而非铁磁性材料的磁导率通常为常数并且约等于 1,因此,为了消除磁导率对检测线圈阻抗的巨大影响,通常通过高强度磁化材料至磁饱和状态并使其磁导率趋于常数的条件下来抑制材料磁导率的影响。 (2)材料电导率 材料电导率对涡流检测线圈有着直接的影响,涡流法对于缺陷的检测就是利用缺陷部分与母材电导率的不同所产生的检测信号存在差异的这个特点。而且由于材料电导率不同将会导致检测线圈阻抗的大小不同,因此根据涡流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利用涡流法进行热处理状态检测以及材料的筛选工作。(3)探头提离效应 探头的提离指的是探头检测线圈与工件之间的距离,当探头检测线圈的提离距离有发生变化时,被检工件内部的磁通密度就必然会发生改

36、变,基于电磁感应的作用,检测线圈的阻抗也将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称之为提离效应。探头的提离效应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涡流检测的信号,因此在利用涡流进行探伤时需要尽量抑制提离效应的发生,所以在测量电导率时需要尽量避免在人为操作过程中探头与被检试件接触不紧密和探头晃动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因提离效应对探头检测线圈阻抗的影响而导致的电导率的测量的不准确。然而在某一些特殊场合如涂镀层厚度测量时又可以利用它的提离效应进行高精度测量。(4)检测频率 在涡流法检测过程中有存在涡流趋肤效应,而涡流趋肤深度直接与选择的检测频率有关,当检测频率越高,趋肤深度就越小,就越利于表面缺陷的检测,而当检测频率越小时,趋肤深度就越

37、大,就不利于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因此通过调节检测频率的大小就可以控制涡流检测深度。 3. 试验研究 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涂层厚度实施涡流法测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了能更好的验证理论研究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需要进行相应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法测量试验,在依据理论模型初步提出设计原则研制涡流探头,利用提供的试样开展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涂层厚度涡流检测可行性实验。3.1 试验仪器及工件3.1.1工件 图3.1:实验所用试块图中: 圆形#1试块为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试块 圆形#2 、#3 为带未知 SiC 涂层厚度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试块 #4 为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矩形试块 #5 为带未知

38、SiC 涂层厚度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矩形试块半月形#1、#2 、#3 试块为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试块 3.1.2 仪器与探头 (1)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和 ECC-2004电磁检测仪(2)专用的 D-P 式平面涡流探头 图3.2:改进的 EEC 智能涡流检测仪 图3.3:ECC-2004电磁检测仪3.2 实验研究内容3.2.1 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内容(1) 以4#工件为基体,测试基体上的不均匀度(2) 在基体上每次以两张塑料薄膜递增,测试基体上膜层厚度的提离值(3) 测试5#试块不同点的膜层提离值(4) 交叉测试1#、2#、3#试块(5) 4#试块多少厚度的薄

39、膜能分辨 3.2.2 用EEC-2004电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内容(1) 以半圆形试块的a面为带涂层面,b面为基体面,测试最佳检测参数试验(2) 测厚对比试验(3) 塑料薄膜模拟涂层厚度测量试验(4) 涂层厚度试验3.3 实验研究方案3.3.1用SMART-2097涡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方案(1)利用提离效应测量在基底试块和带有碳化硅涂层试块上的涡流信号,比较不同试块上测量所得涡流信号的提离点的距离点数差异,并且通过反复调节,寻找最佳测量工作频率,相位,增益等。(2)基于最佳检测参数的条件下,分别比较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试块与带碳化硅涂层的试块之间的提离点的差异、两块带未知厚度的碳化硅涂层特种碳

40、纤维复合材料试块之间的提离点的差异以及带碳化硅涂层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试块与覆盖多张薄膜(厚度为一张5m)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试块之间的提离点的差异。(3)基于最佳检测参数的条件下,利用厚度已知的超薄绝缘膜层(如厚度为20m 的超薄塑料膜层),在4#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上进行模拟涂层测厚灵敏度试验,研究涡流法实施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碳化硅涂层测厚的灵敏度大小。(4)利用厚度已知的绝缘标准薄层(如厚度为 100m 的超薄绝缘膜层),在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上进行模拟涂层测厚试验,分析不同厚度的薄膜下提离点之间距离的规律。(5)利用厚度已知的薄膜层(取厚度为 80m 的薄膜)在4#特种碳纤维复合

41、材料基体上进行模拟涂层测厚试验,分析4#工件与5#工件的提离点距离点数的规律。(6) 基于最佳检测参数的条件下,在4#工件上不同位置反复进行模拟涂层测厚试验,分析基体上的不均匀度。3.3.2 用EEC-2004电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方案(1) 在以半圆形试块b面为基体的前提下,利用提离效应测量在基底试块和带有碳化硅涂层试块上的涡流信号,比较不同试块上测量所得涡流信号的提离点的距离点数差异,并且通过反复调节,寻找最佳测量工作频率,相位,增益等。(2) 以B3-b面为基体,基于最佳检测参数的条件下,与不同试块对比,得到不同提离值,同时将得到的数据通过origin软件进行分析。3.4 用SMART-2

42、097涡流检测仪的实验研究3.4.1基于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最佳检测参数试验 为了能方便观察,所有试验均通过调节相位使涡流信号的提离信号处于水平方向,增益均为 28 dB。首先分别在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底试块(4# )和带有碳化硅涂层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试块(5# )上进行涡流提离效应试验,可得到下图中标出的两者的提离轨迹曲线,图中涡流提离点即提离距离为 0(探头紧贴被测试块)时的涡流信号点,二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基底试块和带有涂层试块上的涡流信号提离点之间的距离。使用仪器自带的标定工具,先调节标定线 1 让其同时通过两个提离点,然后调节仪器使标定线 2 和标定线 3 分别经过一个提离点,由于标定线

43、 2、3 同时垂直标定线 1,两个提离点信号之间的距离点数即为标定线 2、3 间的距离点数,该距离点数可以从仪器上直接读出,即A 值。 标定线1 标定线2 标定线3图3.4:测量结果解析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多次测量不同频率条件下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基底试块和带有碳化硅涂层的试块上的涡流信号提离点信号的距离点数,测量最佳频率。如下图: 图3.5:频率为100kHz 的测量结果图 图3.6:频率为416kHz 的测量结果图 图3.7:频率为625kHz 的测量结果图 根据测量最佳频率实验得到如下表3.1:表3.1:不同频率条件下的实验距离点数 f(kHz)试验次数 100 200 294 357 416 454 500 555 625 714 8331 15 5 14 10 15 11 12 28 20 11 152 11 8 19 12 34 15 15 11 14 19 123 10 16 14 26 14 16 14 12 14 22 15距离点数平均值 12 9.67 15.67 16 21 14 13.67 17 16 17.33 14根据图表3.1制作曲线图3.8如下: 图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