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5948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某镇农民收入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全国情况,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变化、主要制约因素、增加农民收入的

2、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关键词 农民收入;三农;制约因素;增收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290-02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

3、认真对待。1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农民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便是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农民创造的国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是,农民的收入并不完全是现金收入,其中包括40%左右的实物收入,而且至少20%的收入要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支出,留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4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

4、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清原县某镇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我们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某镇农民收入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解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1清原县某镇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清原县某镇共13个村,共5 532户,人口18 634人,劳动力9 158人,其中男劳动力5 426人,女劳动力3 732人。共有耕地面积2 045.53hm2,人均0.1

5、1hm2,2005年全镇13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568元,比上年增加488元,增长15.8%。2.2农民收入的特点2.2.1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2005年13个村从事非农产业从业的劳动力7 051人,占7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 114.8元,比上年增加254.4元,增长8.9%,占农民增收的74%,农民纯收入的70.6%。其中,英额门村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达到82.8%和77.9%。根据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地域构成分析,农民在乡镇内取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 497.3元,比上年增加115.37元,占纯收入的33.92%。其中,从乡镇第二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961.8元,比上年增加

6、75.8元,占纯收入的21.8%;从乡镇第三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479.2元,比上年增加33.3元,占纯收入的10.9%。2.2.2农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2005年13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 034户,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 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94户,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5 000元的有342户,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人均收入最高的达57 595元,而最低的人均不到200元,农民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2.2.3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在13个村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2 115人,占劳动力的23

7、.1%,比上年减少4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4 276人,占劳动力的47.6%,其中从事工业的1 334人,占劳动力的31.2%,从事建筑业的701人,占劳动力的16.4%;从事第三产业的1 950人,占劳动力的29.3%。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3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某镇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家庭二、三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比重逐渐提高。通过对农民收入阶段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不断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难

8、有作为。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某镇英额门村近几年来发展龙胆草、甘草、地龙骨等药材已达一定面积,但加工销售环节薄弱,特别是销售,大部分农民仍是提篮小卖,效益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不大,主要反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不能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培训,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中央和省里都有具体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市、县、乡财力有限,调控余地较小,大多数地区无力制订优惠政策向农业倾斜。一些地方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另外,由于受交通、水利

9、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各地吸引“三资”进入农业的不平衡性较大,多数乡镇还属于起步阶段,少数乡镇“三资”进入农业尚未破题。4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对策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中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4.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

10、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加速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沿海地区要尽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中部地区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要强化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质专用和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部地区要加大发展还林(草)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在搞好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把广种薄收的农田和山坡地退出来,封山绿化,植树种草。总之,优化品种结构

11、,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4.2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4.2.1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把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改为农业税,取消乡统筹费,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和义务工,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把属于农民合理负担的“费”改为“税”,将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税收体现

12、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出来,从制度上为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提供法律保证。4.2.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到位。因此,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直接抓生产经营

13、、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4.2.3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村级农民负担监事会,确保村级民主管理和信息畅通。同时,切实加强县乡(镇)财政监督。4.3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4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

14、质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5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某镇农民收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近几年其增长势头受到了诸多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出现了徘徊不前,这是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传统小农经济能量释放殆尽的必然结局。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采取综合措施,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特别是应当放眼中小城镇建设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高效规模化

15、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根除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和封建思想基础,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6参考文献1 金太军,张劲松.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J.中国经济问题,2002(4):17-26.2 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1(1):29-30.3 朱道华.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J.中国农村经济,2000(1):4-11.4 刘琛君,李晶.减负 农民增收的直接途径J.经济工作导刊,2003(8):24-25.5 姜信发.

16、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3(20):47-48.6 刘昌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33-35.7 汪凤桂.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0-23,79.8 杨万江,李剑锋.农民如何看待自己的增收问题J.农村经济导刊,2003(6):32-33.9 刘汉成,吕勇斌,易浩海.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2(1):48-51.10 史建民,胡继连.小康社会与农民、农业、农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

17、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18、,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19、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