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221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绍了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的现状,阐明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 无公害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2、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21-02无公害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1。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专职机构认证合格的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2。目前,有关安全农产品的提法较多,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其中绿色食品又有AA级和A级之分。无公害农业生产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

3、径,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阶段,研究无公害农业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产地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每年仅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亿元,在一些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区域。据最近资料报道,在全世界每年患癌症的500万人中,有50%左右与食品的污染有关3。我国每年农药用量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

4、 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0% 以上。与此同时,人口的巨大压力使得我国农业片面追求高产,大量依赖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且我国化肥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每年有大量的化肥氮素流失而污染环境。过量的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导致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超标4。面对严峻的农产品污染形势,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抉择。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研究生态农业,1984年农业部和国家环保局组织生态农业示范,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全国组织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工作。20世纪80年代,全国植保总站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200多个

5、城市组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计划,主要通过应用生物防治、合理用药、栽培措施等系列技术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使其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推广面积10多万公顷。我国于1992年成立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质量标准、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控制。1994年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开始接受有机食品的认证等相关工作。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5”,国家将“无公害农业研究”专题列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随着无公害农业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开始重视研究和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981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食品

6、中农药残留国家标准,199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出版了“绿色食品标准”一书,1997年河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2001年10月1日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食品的行业标准,2002年4月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200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另外,除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外,有关无公害农业的产地环境、生产资料、过程控制等标准也在不断地研究与完善中。2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2.1无公害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尽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展多年,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危机感;对开展无

7、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甚至有的农民认为只要少喷几次农药,少施点无机化学肥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一些人认为无公害农业生产出的农产品“优质未必优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生产者不再进行标准化生产,致使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延缓了发展进程6。2.2环保安全型替代生产资料匮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3。多年来,我国在研究开发安全、无公害型农用生产资料方面基本处于跟踪国外和仿制的水平,其中以常规品种开发居多,完全自主创

8、新的品种相对较少。在商品化的产品中,普遍存在着有效含量偏低、产品良莠不齐、质量不稳定、适用范围窄、使用不够简便、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环保安全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2.3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不配套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是以化学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系统,生产者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因此,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生产者没有严格遵守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操作规程,农产品质量不稳定。2.4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技术体系等尚不完善无公害农产

9、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和品质监测、检测手段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极为关键的技术环节。目前国内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检测技术、设施装备尚不能满足市场监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现有技术标准科技含量较低、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和统一。3影响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因素3.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水源、土壤、空气等是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环境及食物链的资源基础。目前,我国每年工业排放的废水368亿吨,烟尘和大量固体废弃物1 500万吨;据农业部门对我国320个污染点的调查表明

10、,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总面积占调查区的80%。集约化农业本身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 000万吨以上,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0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平均用量大于2kg/hm2。并且我国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均在30%40%,多余的大部分进入了空气、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7。3.2生产规模仍较小,市场占有率低、产品成本过高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是农场化,规模较大,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有专家认为,无公害蔬菜有严格的标准体系,

11、需要以规模化、企业化的生产为依托;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还较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成本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高价影响了消费,低迷的消费反过来又会制约生产。因此,有效地组织千家万户的生产进入无公害农业发展需要的轨道,仍需要进行发展模式的探索。 3.3缺乏无公害农业生产的专项技术及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业的研究与开发涉及到环境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检测学等多种学科。目前,我国一些高新技术尚待研究突破,如高抗病虫品种的选育与应用、高效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农药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速 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我国无公害农业

12、生产发展对策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测技术,包装储运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力投入。经济高效的新型化肥、农药还不多,即使研究出来的一些新型化肥农药,由于配套的使用、栽培技术跟不上,增收效果不明显,加之成本较高,其推广效果不太理想。农药的合理高效使用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的关键部分,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

13、药残留监测滞后,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意识较低,难以在短期内适应无公害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成为制约我国无公害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3.4监管控制力度不够认证机构不够完善、检测网络不健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力度不够等是监管控制力度不够的主要表现。由于监控力度不到位,农药残留检测制度不健全,个别地区厂家受利益的驱使,随意在产品包装上印刷使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志或广告中使用绿色名称,冒充绿色食品企业产品。致使假冒伪劣无公害食品在市场上开始出现,扰乱了无公害食品的市场秩序,不仅损害了无公害农业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造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4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4.

14、1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政府应逐渐加大对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大力促进开展肥料养分缓释化、有机复合化和生物化;农药天然生物化,生物农药工程化;饲料环保化、添加剂生物化等先进科技的研究,保证无公害农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4.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要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此外,要加强化肥和农药管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防止农业生产对土壤和水环境的面源污染8。4.3加强无公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15、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出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出具有复合功能的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菌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开展新型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合肥料等1,9,10关键技术的研究。4.4加强宣传,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

16、素质不仅决定农产品的产量,还决定其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培训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致富先进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加速无公害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一方面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对从业农民及相关领导定期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完善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促进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与普及11。5结语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地、生产资料、生产过程、质量标准与检测、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即“从田间到餐桌”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通过更为安全

17、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大面积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明显减少病虫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用量;特别是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和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现代农业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6参考文献1 高佳莉.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2 王寿元,冯建国,张玉芳,等.山东省无公害农业及产品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3(2):52-55.3 潘青仙.发展无公害农业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J.新农村,200

18、3(3):2.4 周文礼.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15-17.5 王万立.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6 赵书根,于景龙,吕国萍,等.承德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8):63-64.7陆建飞,陈波,葛敏,等.对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131-134.8 黄道友,彭廷柏,陈惠萍,等.关于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 生态农业研究,2000,8(4):83-86.9 姜兆全,蒋守清,颜立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减少肥料污染对策J

19、.现代农业科技,2007(19):224-225.10 张建琼.呈贡县大渔乡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措施J.云南农业,2008(5):27-28.11 杜继丰,袁中友.佛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4):75-76.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

20、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

21、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

22、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