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6234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 目 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周丛丝状藻类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目 录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2实验方法22.1实验材料22.2实验设计22.3测定方法33结果与分析43.1营养盐添加对周丛丝状藻类生长的影响43.2营养盐的动态变化53.3 pH动态变化84讨论105结论11参考文献11致谢14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周丛丝状藻类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王晓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系,南京210044摘要:本篇论文对不同氮磷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的生长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初始营养盐(氮磷)浓度比例下的生物量规律及pH变化,探讨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

2、藻类种类间对营养盐吸收速率差异方面的研究,增加对赤潮发生与氮磷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室内条件下笔者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对两种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进行研究,实验中主要测定该两种藻样的生物量、藻液的营养盐浓度及pH,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添加不同浓度、比例氮磷后,周丛丝状藻均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营养盐水平较高的高氮组形成较高生物量,相对较低的低氮、低磷两组生物量较低,必要的营养盐含量是藻类生长的基础。同种周丛丝状藻类在添加营养盐后,氮磷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并且起初降幅较小,存在适应期,试验初期磷酸盐降幅明显,存在过量摄取;pH呈不断增加趋势,营养盐水平较低组增幅较缓;周丛丝

3、状藻生长的最适N/P为16左右,接近Redfield比值。对于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比例的营养盐后,其生物量、藻液的pH值和营养盐浓度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的生物量较高,藻液的pH值也均高于附着于底泥的藻样,氮磷营养盐的消耗率也较快。说明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光合作用能力强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样。关键词:周丛丝状藻类;营养盐;pH;Redfield比值.1 引言作为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着生在不同基质上的周丛藻类构成水体中接触面积巨大的生物膜系统。由于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复杂,具有快速的群落重建和对生态特征变化独特的敏感性1,因此能够迅速地对水环

4、境的变化作出响应。同时,周丛藻类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成分2-3、净化水质4-5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巨大潜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其中,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和污水排放,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城市景观水体的恶化等问题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对利用周丛藻类群落特征变量(如多样性、种群密度等)监测、评价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自然水体水质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6-12。利用周丛藻类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水体已涉及到海洋、湖泊、河流及城市河道等13。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以利用周丛藻类来净化农业和城市

5、污、废水的“藻从刷”技术的出现,表明国际上有关周丛藻类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种类鉴定、营养物吸收等的基础性研究,更多地转向了以水质净化、水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工程性应用研究中。随着此类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周丛藻类水质净化相关技术,如以周丛藻类为基础的暴雨唐区域处理技术(PSTA)14、周丛藻类生态废水净化技术15以及周丛藻类水产循环养殖技术16,在污染物质及重金属去除、水质净化方面均取得显著效果。目前,以利用当地广泛分布的周丛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植物水环境修复技术已在北美、欧洲以及新西兰等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4。我国在周丛藻类应用方面仍集中在藻类生理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少有工程性应用研究的报

6、导。从生态学角度而言,目前大部分的周从藻类生态学研究都集中在湖泊、河流、湿地以及海岸暗礁区域进行,研究者们的关注点也都着重于周丛藻类的生物量、生产力、种类组成以及其生物、非生物的影响因素等。已出现了利用不同光照条件、DO浓度以及水温等环境条件下,周丛藻类水质处理效果比较及藻类种类差异方面的研究。鉴于目前的分析技术水平及藻类细胞水平过程的认知程度,以此类的研究仍属于探索阶段,在今后相关的研究中,将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2研究意义周丛藻类是个可量化的和受众多因素限制的群落,藻类短暂的生命周期,使他们能够比水生植物及原生动物更为迅速地对水质变化做出响应。周丛藻类的某些结构及功能(如增长率)的变

7、化可以指示水体营养富集状态,并能够提供早期的富营养化信号。而作为周丛藻类群落的重要组成藻类,大型丝状绿藻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藻类之一17。夏季富营养化水体中,大型丝状绿藻群落可占周丛藻类群落体积的80%以上18-19。虽然该藻类群落会受到季节温度的影响,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型丝状绿藻通常表现出比硅藻和蓝藻群落更为显著的N、P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同化、光合增氧等作用,因此研究周丛丝状藻类的生长特性对探讨周丛藻类在水质处理中的作用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对不同氮磷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的生长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初始营养盐(氮磷)浓度及比例下的生物量规律及pH值变化,探讨不同营养盐

8、水平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藻类种类间对营养盐吸收速率差异方面的研究,增加对赤潮发生与氮磷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认识。2 实验方法2.1实验材料本实验所用的两种周丛丝状藻分别取自实验一号楼北侧的池塘边和藕舫园的池塘中,一种是附着于植物上的另一种是则附着于底泥上的。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生长在水草上,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呈深绿色;附着于底泥的周丛丝状藻,生长在水底,呈粘滑丝状,颜色为鲜绿色。2.2实验设计本实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一号楼实验室N522中进行,将所采集的两种周丛丝状藻类样品迅速进行清洗,去掉动植物杂志(如落叶、小虾、浮萍等)。每种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实验分为6组,营养盐浓度除提到外

9、均按照BG-11培养基所设浓度添加配制:硝酸钠(NaNO3) 1.5 gL-1,磷酸氢二钾(K2HPO4) 40 mgL-1,硫酸镁(MgSO4) 75 mgL-1,氯化钙(CaCL2H2O) 36mgL-1,柠檬酸6 mgL-1,柠檬酸铁6 mgL-1,乙二胺四乙酸钠1 mgL-1,碳酸钠(Na2CO3) 20 mgL-1,氯化锰(MnCl24H2O) 1.81 mgL-1 , 硫酸锌(ZnSO47H2O) 0.22 mgL-1,钼酸钠(Na2MoO42H2O)0.39 mgL-1,硫酸铜(CuSO45H2O) 0.079 mgL-1,硝酸钴(CoNO36H2O) 0.049 mgL-1,在

10、500ml的锥形瓶中装200ml的培养基,之后按设计标准(见表1)所需质量浓度添加相应量的氮(KNO3)和磷(KPO4)。表1 实验处理中不同营养盐浓度低氮组中氮组高氮组低磷组中磷组高磷组初始N(mg/L)0.4420888初始P(mg/L)0.250.250.250.050.52.5初始N/P1.61680160163.2将藻样用滤纸吸干多余水分后,称取0.5g湿重的样品置于每个锥形瓶中,每个处理重复1次,每两天取一次藻液,整个实验进行半个月时间,测定藻液中营养盐的浓度、pH值以及藻类生物量。本实验主要是探讨不同营养盐水平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藻类种类间对营养盐吸收速率差异方面的研究。2.

11、3测定方法测量的主要指标为每个处理中藻样的生物量,藻液中的总氮和总磷的浓度以及pH值。2.3.1生物量测定周丛丝状藻类用称重法来测定它的生物量,使用电子天平来测定。依次取出锥形瓶中的藻样,样品均用滤纸吸干多余水分并称重,测得藻类湿重,待所有数据均测出后,随机取一处理中的藻样将其置于70C条件下烘至恒重,称量后即得藻类干重,计算出藻类含水率(%)。2.3.2总氮总磷测定水体中总氮总磷测定参照水质分析方法国家标准,采用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20测定总氮;钼酸铵分光光度法21测定总磷。TN标准曲线测定方法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将消解后的标准系列在220nm波长和27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用吸光度绘制

12、标准曲线;TP标准曲线测定方法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将消解后的标准系列在70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用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2.3.3藻液pH值测定在放置藻样前,先调节各锥形瓶中的溶液pH值,使各溶液的pH在7.0左右,之后每隔一天取一次藻液,用酸度计来测定藻液的pH值。3 结果与分析3.1营养盐添加对周丛丝状藻类生长的影响在添加不同浓度、比例的氮磷后,两种周丛丝状藻类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和图4)。其中,各种营养盐水平下都是前期增长缓慢,生物量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之后生物量开始降低并趋于稳定。对于同种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而言,整体营养盐水平最高的高氮条件下藻样形成最高生物量,其他各组顺序依

13、次为:中磷组高磷组中氮组低磷组低氮组,营养盐相对较低的低氮、低磷两组藻样的生物量较低,说明必要的营养盐含量是周丛丝状藻类生长的基础,整体营养盐水平越高,其形成的藻类生物量越大。 对于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而言,附着于底泥的藻样最高生物量为0.623g,附着于植物的藻样最高生物量为0.664g,其湿重的含水量在54%左右。表明在同种营养盐条件下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类对于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率更高, 生长明显快于附着于底泥上的周丛丝状藻类。 3.2 营养盐的动态变化由图5和图6可见,同种来源的藻类试验在添加后的第2天开始,各组的总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加氮各组更为明显,可溶性PO4-P的消耗率在

14、36%47%之间,中磷、高磷组较低,分别为11.2%和13.8%。这是由于初期藻类在培养基内,其生物量极少,当其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磷酸盐含量或多或少时,许多藻类能吸收过量的磷酸盐并以多磷酸盐体(polyphosphate bodies)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以备缺少时之需,这种“奢侈消费”是藻类对付磷酸盐缺乏的一种重要有效机制22。周丛丝状藻这种对磷的过量摄取一方面与其生物量、生长状况等有关,另一方面推测其可能与初始N/P有一定关系,对于添加氮的三个试验组来说,藻样的初始生物量和生长状况是相同的,而磷的添加量也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氮添加浓度以及由此形成氮磷比,相对来说,中氮组(N/P=16)中

15、藻类对磷的吸收量最大,该推测有待试验进一步证实。除低磷组外,其他各组在后4天里总磷含量变化不大,而后急剧下降,最终中氮和高氮组磷水平相当,低磷组自始至终呈不断下降趋势,至第12天开始略微增加,最后稳定。这主要是由于藻类进入新的营养盐环境需要一定时间适应,不可能立刻形成高速增长、营养盐大量消耗,而低磷组可能与其较低的磷酸盐水平有关。图5 附着于底泥的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氮、磷水平下TP含量变化规律图图6 附着于植物的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氮、磷水平下TP含量变化规律图如图7和图8所示,对于同种周丛丝状藻样硝酸盐含量整体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起初几天下降较为平缓,与磷的消耗相类似,藻类需要一定的适应

16、期,低氮、中氮两组最终数值接近,高磷组在第412天期间硝酸盐浓度降低明显,最终磷对照组NO3-N含量大小依次为:高磷组中磷组低磷组,说明在初始氮浓度相同及其他环境均相同的条件下,磷含量越高消耗的氮越多,增大了藻类对氮的吸收量。各试验组NO3-N含量在培养后的第2天里减少量在0%5%之间,变化不明显,不存在“奢侈消费”。图7 附着于底泥的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氮、磷水平下TN含量变化规律图图8 附着于植物的周丛丝状藻类在不同氮、磷水平下TN含量变化规律图如图9所示,比较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两种藻样对营养盐消耗情况基本一致,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最后趋于稳定。观察低氮组的两种藻液总磷浓度对比可以看出

17、,附着于植物上的藻液总磷浓度普遍低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液,其他对照组的柱形图也显示出一样的规律。表明附着于植物上的藻样对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均快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样,这可能是由于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类生长快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类,而藻类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盐的摄取,整体上生物量增长越快,营养盐的消耗率就越高,培养基内的营养盐浓度就越低。此外,对两种藻样藻液的营养盐浓度进行显著性分析(见表2),发现氮对照组中总氮总磷在不同时期测得的浓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磷对照组中的中氮、高氮组中的营养盐浓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性都不显著,说明该两种藻类在磷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对营养盐的吸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磷状态下

18、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样对营养盐的吸收才快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样。图9同等氮、磷水平下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对营养盐的吸收规律图表2 对同种条件下不同种藻类藻样中营养盐浓度的显著性分析P值低氮中氮高氮低磷中磷高磷TP0.0190.0070.0370.0310.0790.336TN0.0110.0030.0010.0030.2110.072见表3,对于氮对照组,在初始磷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中氮、高氮组最终磷浓度相近,而低氮组最终磷浓度高于二者,并且,在后期低氮、中氮组氮含量接近,而高氮组保持较高的氮剩余量,考虑消耗的N/P,推测周丛丝状藻类最适N/P比在1660左右;对于磷对照组,在初始氮浓度相同的

19、情况下,后期磷浓度低磷、中磷组浓度相当,氮浓度依次降低,故此推测最佳N/P在1216左右。综合来说周丛丝状藻类生长的最适N/P为16左右,接近Redfield比值。大洋海水的N/P值一般接近16/1,即Redfield比值,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基本上接近这个比例进行。当水域营养盐体系发生某种变动时,这种比值也会因此而改变,进而影响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表3 不同营养水平下周丛丝状藻类各时期营养盐水平及比例变化低氮组中氮组高氮组低磷组中磷组高磷组底泥植物底泥植物底泥植物底泥植物底泥植物底泥植物初始N0.8840161616初始P0.50.50.50.115初始N/P1.61680160163.2

20、稳定期N0.230.211.080.859.458.498.948.045.0765.354.604.85稳定期P0.150.110.030.020.0340.0320.040.0270.0750.0690.990.736消耗N/P1.621.5114.7514.8965.5567.33115.810911.8111.442.842.615稳定期N/P1.541.9134.9442.5278265.3229.3297.867.6877.544.666.593.3 pH动态变化由图10和图11可见,相同来源周丛丝状藻类中加氮各组pH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对而言,低氮组在添加氮后,起

21、初pH增加,至第10天之后趋势减缓,在第810天达到最大值,而后维持稳定;中氮组和高氮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基本都是先增加,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并且二者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和数值接近,加磷组pH也呈增加趋势。其中,低磷组增幅相对较缓,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而后降低;中氮和高氮组趋势相似,起初增长缓慢,从第4天开始迅速增长,第10天开始降低。各组伴随天数的增加pH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周丛丝状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增长迅速,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水中二氧化碳,溶解氧含量升高,在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补充下,培养基逐渐呈碱性,pH开始升高,并且,在起初pH相近的条件下,藻类生长越迅速,产生的最

22、大生物量也越大,碱性越强,pH也升高的越多。这一与实际中赤潮的发生规律类似,高峰期总以较高的pH值为特征。图10 不同氮、磷水平下附着于底泥的周丛丝状藻pH变化规律图图11 不同氮、磷水平下附着于植物的周丛丝状藻pH变化规律图 由图12所示,比较不同来源的藻样在同种营养盐水平下的pH变化,观察低氮组的两种藻类pH值可以发现藻液的pH变化趋势相似,均有所增加,不同的是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藻液pH值大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样藻液,而且其他对照组的比较结果也相似。这可能是由于附着于植物的周丛丝状藻类的光合作用强于附着于底泥的藻样,消耗水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氧含量较高,在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补充下,培

23、养基逐渐呈碱性,所以藻液的pH值较大。图12 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在同等氮、磷水平下pH变化规律图4讨论有关湖泊中营养盐直接或间接影响浮游藻类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的工作,已有大量的报道。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虽然不同的浮游藻类在其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盐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但在多数的湖泊中,浮游藻类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23。然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对湖泊中附着藻类生物量、生产力与水体营养盐之间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不同研究者的结果之间差异也很大24。一些研究者认为:水体中营养盐的增加会导致其中附着藻类生物量、生产力的显著增加25,另一些研究者则报道:湖泊水体中附着藻类的生

24、物量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6。事实上,对于湖泊而言,由于受光及营养盐等的共同作用,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最大值通常出现在中营养状态,而非水体中营养盐浓度较高的富营养状态27。除了营养盐浓度外,水体中的N/P还会通过影响藻类之间的竞争及种群的演替,从而改变水体中藻类的结构组成。一般认为水体中适合藻类生长的N/P为1628,但是不同的藻类,其生长所需的N/P不同。Rhee在N/P为580的范围内,对栅藻进行的培养显示,栅藻的最适N/P为30,小于30表现出N限制,大于30则转化为P限制29。这在本文的实验中得到证实。随着水体中N/P比的升高,导致周丛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增量。不论是对

25、于氮还是磷,两种周丛丝状藻类生长的的前两天,营养盐的浓度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低,除了磷在第一天由于“奢侈消费”浓度急剧下降外,各组的比增长率都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藻类的生长存在“迟滞期”,迟滞期是藻细胞在刚刚进入新营养盐环境时,对该环境的一个适应时期。对于刚刚进入到新营养盐环境中的藻类而言,其细胞中一时很缺乏分解或催化有关底物的酶和辅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物;为了产生诱导酶或合成有关的中间代谢物,从而对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加以利用,藻细胞在刚进入新营养环境中是,就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迟滞期。迟滞期长短的不同可以反映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对营养物质利用方式和利用能力上的差异。试验各组迟滞期为两天左右,并且,之

26、后氮磷都是开始急剧减少,然而二者降低到最低水平的时间并不相同,与初始氮磷浓度和比例有关。在藻类生长后期虽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营养盐的再释放,然而在短时期内重新释放的营养盐并没有对周丛丝状藻类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始营养盐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必要的营养盐含量是藻类生长的基础,并且,较高的营养盐水平对营养盐本身的吸收速率起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营养盐水平下,N/P比对营养盐的吸收和藻类生长起限制或促进作用,由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仅涉及一种藻,而在现实自然环境中,湖泊中往往有多种藻类共存,N/P比就显得尤为重要,湖泊中某一时期的N/P有可能将决定下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更替。

27、虽然,藻类对N、P的平均吸收比例是按照Redfield提出16:1的比例,然而,不同藻种最佳吸收N/P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不同藻类在最适条件下的最佳N/P比,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赤潮发生机制,为从营养盐角度进一步控制其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5 结论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周丛丝状藻类的培养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添加不同浓度、比例氮磷后,周丛丝状藻均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营养盐水平较高的高氮组形成较高生物量,相对较低的低氮、低磷两组生物量较低,必要的营养盐含量是藻类生长的基础。2同种周丛丝状藻类在添加营养盐后,氮磷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并且起初降幅较小,存在适应期,试验初期磷酸盐降幅明显,存在过量摄取;

28、pH呈不断增加趋势,营养盐水平较低组增幅较缓;周丛丝状藻生长的最适N/P为16左右,接近Redfield比值。3对于不同来源的周丛丝状藻类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比例的营养盐后,其生物量、藻液的pH值和营养盐浓度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的生物量较高,藻液的pH值也均高于附着于底泥的藻样,氮磷营养盐的消耗率也较快。说明附着于植物上的周丛丝状藻光合作用能力强于附着于底泥上的藻样。参考文献: 1 Stevenson R JEpilithic and epipelic diatoms in the Sandusky River, with emphasis on species

29、 diversity and water pollutionHydrobiologia1984114:161-1752 Sabater S H,Guasch A R,Munoz IThe effect of biological factors on the efficiency of river biofilms in improving water qualityHydrobiology200269:149-1563 Kiss M K,Lakatos G,Borics GLittoral macrophyte-periphyton complexes in two Hungarian sh

30、allow watersHydrobiologia2003506:541-5484 Mallick N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 of immobilized algae for wastewater N,P and metal removal:a review,Biometals200215:377-3905 Polprasert C,Champratheep KHeavy-metal removal in attached-growth waste stabilization pondsWater Research198923:625-6316 Stewart P

31、 M,Butcher J T,Gerovac P JDiatom(Bacillarilphyta)community response to 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Natural Areas Journal199919:155-1657 Hill B H,Willingham W T,Parrish L PPeriphyton community responses to elevated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a Rocky Mountain streamHydrobiologia2000b428:161-1698 由文辉淀山湖着生藻类

32、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环境科学199920(5):59-629 廖祖荷,顾泳洁苏州河着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水质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109-11210 胡显安,王国庆,李顺. 用着生藻类评价松花江佳木斯江段的水质状况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27(1):92-9311 Friedrich G, Chapman D, Beim AThe us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In:Chapman D eds,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sLondonUK: Chapman & Hall Ltd: 71-23812 顾泳洁,王秀芝,廖

33、祖荷利用着生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监测水质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7-9413 Nayar S,Goh B P L,Chou L MSettlement of marine periphytic algae in a tropical estuary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564:241-24814 Doren R F,Jones R DConceptual Design of Periphyton-based STAsMemo to Col Terry Rice1996January:3015 Laura L R,Ray W D

34、Nutrient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effluent using an ecological water treatment system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034:522-52616 Marc J C V,Ep H E,Vicky SSimilarities between microbial and periphytic biofilms in 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sWorld Aquaculture Meeting Abstract2005 :58117 况琪

35、军,马沛明,刘国祥大型丝状绿藻对N、P去除效果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48(3):323-32618 Dickman M. The Effect of Grazing by Tadpoles on the Structure of a Periphyton Community.Ecology,1968,49(6):1188-1190.19 Cleckner L B,Gilmour C C,Hurley J P. Mercury methylation in periphyton of the Florida Everglades.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1999

36、,44(7):1815-1825.20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1989)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1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2002)水和废水监测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2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11-1223 Jeppesen E, Jensen J P, Sondergaard M et alTrophic structure, species, richness and biodiversity in Danish lakes: changes along a p

37、hosphorus gradientFreshwater Biology200045(2):201-21824 Liboriussen L, Jeppesen ETemporal dynamics in epipelic, pelagic and epiphytic algal production in a clear and a turbid shallow lakeFreshwater Biology200348(3):418-43125 Vadeboncoeur Y, Lodge D M, Carpenter S RWhole-lake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38、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between benthic and pelagic habitatsEcology200182(4):1065-107726 Lalonde S, Downing J AEpiphyton biomass is related to lake trophic status, depth, and macrophyte architecture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199148:2285-229127 章宗涉水生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关系和湖泊营养状态

39、.湖泊科学19968(增刊):17-2428 刘春光,金相灿,孙凌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环境科学200627(1): 101-10429 Rhee G YEffects of N:P atomic ratios and nitrate limitation on algal growth, cell composition, and nitrate uptake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197823(1):10-24致 谢此篇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宋玉芝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

40、染和激励着我。从最初的选题设计、试验数据研究处理,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宋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冯天威、马宁、么凤杰同学和杨湄玖学长,他们分别在实验期间、研究数据期间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工作中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研究中互相交流、生活中互相照顾,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让我感受了集体的温暖,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还要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感谢所有

41、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The Study of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on the Growth of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Wang Xiaomin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ABSTRACTA different subst

42、rates of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as important in the water, constitute the primary producers in the contact area huge biofilm system. In appropriate circumstances, often better than diatoms and cyanobacteria community even more significant n, P, etc. nutrient absorption assimilation, photosynth

43、etic efficiency of oxygen, etc., of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eriphyton in water treatment in a certain role. This article in indoor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next week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growth period of biomass, algae pH values and nutrient con

44、centra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me kind of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in Add nutrients, pH is increasing trend, nutrient levels lower group increase slow;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have varying degrees, and at first descends relatively small, exis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adaptation,

45、 testing phosphate descends obvious, there is excessive ingestion;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growth optimum N/p is 16 or so close to Redfield ratio. Ad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propor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overall growth, higher nutrient levels and high nitrogen group formation higher biomass, relatively low low low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two sets of biomass is low, the necessary nutrients cont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algae growth. for different sources of Periphyton filamentous algae separately add dif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