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6681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阐述了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和师资两方面的现状,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式:注重课内、外

2、实践相结合,校内、外实践相结合。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各国在商务活动的许多领域合作与日俱增,如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金融、海外投资等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务英语。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外贸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业务操作应用型人才。一、 教学现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有序、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受限于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

3、开设的课程没有跟随国际贸易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商务经济要求。尤其在诸如教材不统一;教学计划不一致;教学内容不统一;缺乏专业教师;无纲可依等方面。本文就教材和师资两方面进行阐述。1.教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在使用专门、系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材。有些院校采用本科类教材,缺乏体现当代国际商务和英语应用特色并适合专科层次教育的专门教材。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高职类教材太少,少数的已有教材中有些编写上有质量问题;有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却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或“阶段性原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随着社会经济

4、的不断发展,商务文化也是日新月异,一些在2002年之前的商务活动的素材已经逐渐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在此建议,定期对教材进行改编,以期符合商务经济的时代特色;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材的开发力度,在目前这种专业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各院校可以以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教学条件、行业特色,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以作弥补。2.师资 商务英语课程的双重性导致了该课程教师的特殊性。即既要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目前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一方面,英语教师不懂商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不能用英语有效地提高

5、学生的业务能力。其结果学生无法将英语学习与商务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无法体会到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要求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洞悉市场的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兼具这二方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还比较少。另一方面是高校一贯的人员录用方式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不吻合之处。教师来源基本上限于高校毕业生,明显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积极到企业中聘请高级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学校的兼职教师,以解决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紧缺问题。在此基础上,同时注重对已有的在职教师队伍系统

6、地进行多层次培训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使他们逐渐向商务英语教学方向发展,鼓励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让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通过这样两种办法可以培养出既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并熟悉商务知识和业务,又懂得教学规律的优秀师资队伍。二、 培养方式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确立为“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即“宽”、“厚”、“活”的三维能力模式。“宽”,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基础技能;“厚”旨在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利用英文处理各种业务的专业基础技能; “活”岗位群适应能力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群的柔性化特征,

7、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把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商务知识技能为核心,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课内,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是指随课堂进行的实训活动,主要通过教师的教授、演示和指导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训活动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中等程度的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过程,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熟练程度。其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

8、通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且其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它与其他多种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二,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商务英语课教学。现代科技为商务英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提供的音源、图像使整个教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眼、耳、口、手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视、听、说练习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校内、外实践相

9、结合校内实践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外语课,实践性很强。本着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对专业课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等,并在商务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家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practice firm),独立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学生在主动学习和与国外学生互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敏锐的市场意识、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模拟实习中主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

10、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运用。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多接触外贸企业中真实的应用文献如一些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等,使它们能认得出,读得懂;对于一些常用应用文体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广告、合同,等等,要求能做到填得出,写得好。校外实践可以是多种形式地到实习基地参观、请基地人员现场教学等。校外实践可从一年级起安排学生利用寒假、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岗位认知实习,如有能力还可担任兼职业务员,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为就业作好充足的准备。除学校集中组织的实习活动以外,我们还提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工作条件,进行自我

11、实训。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资源,与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多个实践基地,并推荐优秀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习培训来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就业时能够尽快进入岗位角色。总之对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这个较新的专业,要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牢牢把握实践性和实用性专业特色,坚持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并重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1Ellis,M Johnson,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12、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郎可夫:面向新世纪的商务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9, (1)3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4曾文雄:商务英语教学的实施方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5丁智勇:面向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1998,(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

13、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

14、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15、.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