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6815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中、英文)论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有关车辆保险小议 有关车辆保险的小议rove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WritingShiHuai classical poems of li Shangyins creation摘 要诗人李商隐是晚唐咏史怀古诗的集大成者,他的咏诗怀古诗不仅以其题材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丰富了唐诗宝库,更以其艺术的巨大魅力卓然独立于咏史怀古诗王国。晚唐社会动荡、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使得诗人壮志难酬、困顿偃蹇。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则通过对暴戾君主、封建割据势力的批判及对俊杰之士的讴歌寄托了其感伤哀怨及政治理想的失落。此外,他深情绵邈、讽刺

2、辛辣、罗列史实对比强烈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关键词:李商隐;咏诗怀古;晚唐 AbstractThe poet li shangyin is ShiHuai arias of poetry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o exerted his yongshi poems with its subject matter with not only the uniqueness of the tang poetry scholarship and the rich treasure house, the more with

3、its artistic charm of outstanding independent of classical ShiHuai xu kingd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social unrest,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social reality, makes the poet ambition, and tried hard to return YanJian. Li shangyins poetry, through the ShiHuai arias of violent monarch, feudal lords of t

4、he forces of the criticism and eulogizing and for which the sorrow and sadness on political ideal frustrated. In addition, his satire spicy lamb deep feeling, strong contrast list of the art historical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ShiHuai arias of poetry of creation,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art

5、istic value. Keywords: Li Shangyin ;ShiHuai bosom classical poems ;late Tang Dynasty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史及晚唐世风1(一)咏史怀古诗从汉朝到唐代的发展历史1(二)晚唐世风和文人心态对晚唐咏史怀古诗的影响2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3(一)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揭露和抨击3(二)借历朝历代暴戾昏君为批判对象,给当朝昏庸荒唐君王以讽刺4(三)通过对历代俊杰之士的讴歌,表达他的理想和政治抱负5三、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5(一)艺术风格5(二)表现技巧6(三)“小李杜”咏史怀古诗

6、之比较8四、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地位与贡献9参考文献11谢 辞12II中国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传统使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得以生长和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诗歌适应时代的变迁,到晚唐时期,诗人的笔触流露出一切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多的咏史怀古诗。他的作品,既富有文采,又有较强的政治性,不少诗篇对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反映了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方向。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扩展了传统咏史怀古诗的

7、涵量,丰富了咏史怀古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怀古诗新的手法,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一,在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史及晚唐世风(一)咏史怀古诗从汉朝到唐代的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种异常强烈的“历史感”,这是中国和汉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重史的文化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有所感悟而作。咏史怀古诗具有“诗”与“史”的双重特征。所以它又具有两结合:“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古”与“今”的结合。咏史怀古诗的发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

8、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便都已具有咏诗怀古的因素,但直到东汉才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咏史诗。“咏史”之名,起于班固,最早以咏史命名的诗歌产生在汉代。同时代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的编纂,为后世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史料。魏晋南北朝在咏史诗歌的创作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魏晋时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续篇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12).的社会现实,与“文学的自觉” 鲁迅.而已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的时代气息,使魏晋诗人对于国家、社会与自我的命运都有了新的体认,因而他们的历史意

9、识也空前强化。这一时期,咏史成为文人们普遍采用的创作题目和创作样式。南北朝承魏晋余续,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咏史系列组诗,如左思的咏史八首、颜延之的五君咏、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不仅扩大了咏史诗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段。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将“咏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别之以类,功在文选,标志着文化界对这一体裁的最终认可。直至唐代,咏史诗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尤其是“怀古”诗的迅速崛起,使“咏史”与“怀古”进一步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这一体裁的发展空间。在文选的启示下,咏史怀古诗作为独立的诗歌体裁在唐人眼里已经毋庸置疑,他们以强盛,统一的王朝所赋予的开阔胸襟和眼界使咏史怀古诗

10、声色大开。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唐代都是咏史怀古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人杰出的创作强有力地宣告了咏史怀古诗的体裁独立性最终确立,对后世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二)晚唐世风和文人心态对晚唐咏史怀古诗的影响唐代堪称咏史怀古诗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更是夺目辉煌,无论是创作队伍的规模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了初盛唐。晚唐社会衰落、各种矛盾更趋尖锐复杂,朝政腐败、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党人倾轧。面对这满目疮痍与动荡不安的时局,襟抱难展、偃蹇困顿几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命运。他们的诗作中有对理想破灭的失望,也有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无限感伤。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正

11、是对这种局势最鲜明的写照。晚唐诗人处于社会弊端积重难返,大唐帝国风雨飘摇的深重政治危机之中,艰难地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残破的社会现实,他们最初济世的胸怀和绚丽的理想注定被无情地粉碎,他们由对理想、社会的执着,对黑暗现实的激愤牢骚转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精神的自由。在压抑衰败的气氛中,寻找短暂的自由畅快,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格。在动荡不安、黑暗腐朽的社会中,他们虽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欲回天地”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安定城楼)的愿望,但他们也明显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冷眼看世界,一方面满腔悲愤,另一方面恃才傲人,对封建礼教采取嘲弄的态度。现实社会的黑暗、时代的

12、没落与现实的残破,这是晚唐诗人无法视而不见的,他们在这痛苦又无望中挣扎,寻找不到出路,只好将目光转向与“今天”形成了距离却又紧紧维系着它的“昨天”,选择了“咏史怀古”这特殊的表现而逃离现世。他们或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探求解答现实困惑的出路,或从时代的变迁中参悟人生哲学,或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他们似乎更有意寻找前人的覆辙以警戒世人。他们在回首历史时,往往注意其与现实人生的扣合之处,从中探寻盛唐兴衰的哲理,宣泄内心痛苦的激情。因此,出于衰世的凄凉,他们尤其注意前代败亡的教训和历史任务的悲剧,从中寄寓了自己主观感受的抒发,表现出沉重的感伤。晚唐是唐王朝的衰落阶段,与不景气的时代相反,咏史

13、怀古诗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晚唐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占整个唐代咏史怀古诗的近六成,且创作人数之众、名篇佳作数量之多,皆为全唐之冠。晚唐以咏史怀古名家的诗人为历代之最。明人高棅唐诗品汇 (明)高棅.唐诗品汇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说:“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长于咏史,许浑、刘沧长于怀古,此其著者。”除此三家之外,像杜牧、罗隐、温庭筠诸家,咏史怀古诗都是其创作的重要构成,并且都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并出现了咏史诗专集。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李商隐是晚唐咏史怀古诗的名家,咏史怀古诗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有咏史怀古诗70余首,绝大多数是纯

14、粹的咏史诗。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他自觉而又娴熟地运用这一题材来表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对多难多事的忧虑。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几乎遍及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阶级矛盾。把那个时期最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矛盾表现得尤为明显,诸如困扰唐代中晚期的藩镇割据和边境冲突,宦官擅权,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民不聊生等社会问题。李商隐通过咏史怀古的方式,借助于历史题材的巧妙运用与开掘,对上述问题作了中肯的把握和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他的咏史怀古诗充溢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睿哲的反思,而又不乏时代气息和批判的力量。在咏史诗中,倾注了他饱满的感情和心血,包蕴了丰富的内容:(一)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揭露和抨击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北方基本

15、上被藩镇所控制。这些藩镇割据势力凶恶残暴,对人民残酷剥削,发动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对中央政权跋扈嚣张。李商隐反对藩镇专恣,维护中央集权,他写了一系列的诗歌如复京、浑河中、韩碑等,至于反应最为深刻的当然首推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谩夸天色剑为岸。阵图东聚夔江后,边拆西县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7.这首诗以历史上割据者依险要地形,称雄称霸,虽然得意于一时,却最终难免其败亡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大大小小的野心家、阴谋家。诗中所谓的“奸雄辈”不正是那些跋扈专横、视王命如儿戏的藩镇么?无怪田兰芳评这

16、首诗时说“足褫奸雄之愧,而冷其觊觎之心。”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割据势力的出现往往趁中央政权的无心留意,或是借战争频发之际而抢占先机,建立偏霸政权。这样的政权一般都是个人野心的产物,人民必然会遭受更大的痛苦,因而这样的政权大都是短命的,朝代更迭频繁,变换不断。历史上的南朝齐梁宋陈四个朝代加在一起总共不过一百六十余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的瞬间。有感于此,李商隐以南朝割据者野心难以实现,急速败亡的历史事实,创作了不少力作,如览古: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落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

17、逃尧不为名。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85.这首诗以南北朝偏霸之主短命的事实,向那些一心只满足个人利益而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的割据者发出批评和警告。诗中以六朝兴废史事,句句紧扣割据者美梦难圆的覆亡命运。金汤之固实则坚不可恃,朝代更迭如草间霜露,难以长久,赪壤何益?黄旗未成!长乐宫瓦飞,景阳钟堕所有这一切,都揭示出一个规律:恃险割据的急速灭亡的必然命运。李商隐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张恶子庙里的:“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南朝中的“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等等。(二)借历朝历代暴戾昏君为批判对象,给当朝昏庸荒唐君王以讽刺在咏史诗中

18、,李商隐写得最多的是嘲讽统治者的昏聩奢淫。眼看着唐王朝日益沉落,李商隐忧心忡忡,他把“欲回天地”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认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为勤俭破由奢”(咏史),只要皇帝戒奢以俭,励精图治,就能够挽回颓势,重振国威。然而李商隐在其四十七年的生涯中,历经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的交替上台,所见皇帝大多政治上昏聩腐朽,生活上奢侈荒淫,正逐步滑向败亡的深渊。所以李商隐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针对晚唐统治者的种种表现,李商隐咏史诗讽喻的内容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嘲讽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如吴宫、陈后宫、隋宫(七律)、隋宫(七

19、绝)等;有的侧重嘲讽统治者沉溺声色,如南朝、齐宫词、北齐二首、龙池等;有的侧重嘲讽统治者昏庸无能,如题汉祖庙等。李商隐这类的咏史诗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往往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必然的规律性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讽喻警示意义。例如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一)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其二)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80.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分别以齐后主迷恋女色和耽于游猎为咏论对象讽刺唐代君主的类似行径,言词辛辣,讽刺尖利。通

20、过北齐后主荒淫误国的史实,揭示了沉溺声色必然导致亡国取败的后果,发人深省。又如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8.诗中将隋炀帝杨广纵情游乐与李渊灭隋掌玺二事勾连一起。不正面说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误国,而假设若非国灭身亡,必将玩乐不休,直至天涯,也不说隋炀帝的荒淫远胜于陈后主,又假设两人如若地下相遇,隋炀帝也是无颜以对的。这样的描述虽不着正面之笔,却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包孕丰富的内涵。虽无一字批评隋炀帝,却蕴含极大的讽刺,入木

21、三分,显示了穷奢极欲与亡国取败的必然联系,极为惊警。(三)通过对历代俊杰之士的讴歌,表达他的理想和政治抱负李商隐对历代俊杰之士极为敬景仰,于是写了一些咏史诗,颂扬他们的超群才干和显赫功绩。在筹笔驿诗中: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图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寺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3.诗人用“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两句来颂扬三国蜀相诸葛亮才智绝伦、忠义威严,以至猿鸟都畏惧他的号令,风云还在护卫他的营垒。另有读任彦昇碑一诗: 任昉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梁台初建应惆怅,

22、不得萧公作骑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李商隐用“任昉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这样的诗句来称赞齐梁文人任昉的美名和才华。他有感于唐王朝的昏庸腐败,个人政治才干未得施展,因此在这些诗篇中,他在凭吊颂扬古代才俊的同时,也尽情渲染这些风云人物壮志未酬的悲剧气氛。上文所提的两首诗均是如此:筹笔驿在颂扬诸葛亮才智忠义的同时,又感叹其时遇后主刘禅昏庸、关张二将早折,以致伐魏壮志不能实现;读任彦昇碑一方面称赞任昉才华横溢,一方面又叹息其未能实现宏愿而屈居朋辈下僚。这两首诗颂扬与惋惜之情交织在一起,寄寓深沉。实际上是作者对自身“才命两相妨”的人生感受的曲折反映

23、,把吟咏历史人物与抒发自身感受巧妙融合。这样的咏史之作较之于纯粹的咏史内涵丰富深刻得多,更具有感人的力量。三、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是两相结合,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来表现。李商隐不仅致力于咏史意蕴的开掘,而且还注重咏史艺术的追求,他论史眼光独到,达到见解精辟情感自深的境界,使其咏史诗表现出“沉博绝丽”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8:2021.的艺术特色。(一)艺术风格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深情绵邈著称,而咏史诗则以冷峻、理性甚至是尖刻见长。但是,毕竟出自同一付心肠,这两种面目也是具有统一性的。从李商隐的自然人格看,他

24、是十分深于情的,他敏感、细腻、含蓄、执着。透过他咏史诗冷峻的外表,我们不难发现这恰是一种多情似无情,讽喻之严,恰是感时之切, 如隋宫、瑶池、马嵬诸作。在他的讽刺中,往往结合着感慨与怅叹。胡震亨说:“诗人咏史最难,妙在不增一语,而情感自深,若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耳目,固自好,然尚是第二义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做到了“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耳目”,而且还“妙在不增一语,而情感自深”。讽刺家和理想家原是一样东西的表里两面。李商隐便是如此。他生活在忧患深重的时代,弥漫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惶恐、伤感。“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

25、曾预难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他寄希望于使天下治的尧舜帝,这在当时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幻想。当时的社会完全不符合他的理想,他才不得不托之于讽刺,这是李商隐的深刻之处,也正是诗人内心矛盾心态的抒写。 “任何真正的艺术中的悲剧绝不只是向我们展示黑暗、苦难、恐怖和死亡,而是要通过悲反射出美,通过苦难显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从而歌颂光明,鞭挞黑暗,切除污秽,预见未来,这才是悲剧美的灵魂。”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331. 现实是苦难的,内心却不甘沉沦。进取与退避交织,失望与希望共存。“本以高难饱,徒劳更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禅)于

26、无情碧色中鸣声稀疏欲断却仍在坚持的禅,正是诗人内心矛盾心态的写照。透过李商隐严冷的讥诮面孔,我们不难看到,在他的咏史诗中,有对国祚运衰的忧虑与感慨,有对现实政治的焦灼与无奈,也有对贤士失职的不平与感愤。在他讥刺与嘲弄的冷笑中,隐含着沉痛的叹息和悲愤的呐喊。可以说是讽世之笔甚切,而淑世之心极深。正是有了这深厚的情感依托,使得他的咏史怀古诗尖刻而不失其正大,精巧并不流于肤浅。(二)表现技巧其咏史诗充分显示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精妙的表现技巧:1.选材典型,举隅见全体是李商隐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作为咏史诗,要想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达到讽喻寄托的功效,关键在于取材。李商隐深谙此理,因此,他在历史

27、的人物、事件和物品这三类材料的选用上颇具匠心。首先,在人物方面,李商隐主要选取两种历史人物奢淫之君和俊杰之士。选用历代昏君,目的就是要讽喻当政君王。李商隐刻意选取楚灵王、吴王、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等君王,这些君王都是因奢淫昏聩而失政误国的反面典型,以此讽喻当代君王,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选取历代才俊,则是要类比现实和自己,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难酬。李商隐诗中常提及的才子俊杰有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商山四皓、诸葛亮等,这些才子俊杰在当时都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咏叹这些人的遭遇,就是要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慨。其次,在事件方面,李商隐所选取的也都很典型,极具讽喻力和说服力

28、。如隋宫中隋炀帝乘舟南游一事,贾生中汉文帝召问贾谊一事等等,选用在诗中,就成了揭露讽刺昏君奢淫误国的有力佐证,而且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其三,在物品上,李商隐常选取昏君游玩淫乐的小物品,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寄寓深刻感慨,正所谓:“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M.清同治庚午年刊刻本.2.用笔犀利,讽刺辛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又一特点。李商隐创作咏史诗时,态度冷峻,用笔犀利,敢于直面历史和现实,尤其针对历代昏君、往往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的秽行丑态展现出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尖锐而辛辣的讽刺意味,以致于清纪昀曾用“刻薄尖酸”来形容。为了使笔锋更为犀利,讽刺更为辛辣,李商隐

29、更多地借助比喻、对比、假设、反衬、反问、虚拟等各种修辞手法来巧妙传达。如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中“休夸此地兮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以“半面妆”喻半壁江山讥讽南朝统治者之苟安江左,胸无远图。而马嵬一诗通篇皆用对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53.此诗首联隐含着一个“他生”与“此生”的对比:“此生”海誓山盟言犹在耳,生死关头犹相离弃,而幻想“他生”再续前缘,可复得乎?这就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所谓的执着的爱情的虚伪性。颈联与颔联,是“此日

30、”与“当时”两种情景的对比。此日的狼狈落魄、生离死别与当时的高枕无忧、风流无忌,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揭示了后者恰是造成前者的原因,而前者又无情地摧毁了后者。荒淫者为他们的荒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尾联“民妇”与“帝妃”的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唐玄宗贵为天子,竟然无力保护一个心爱的妃子,反不如普通夫妇能够白头偕老,堪为色荒之戒也。这几处对比都十分自然,意脉也十分顺畅。而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及“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极具形象性。反问也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常用修辞手法。除马嵬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外,还有“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

31、盘”(咏史),言佚乐致亡,险不足恃;“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岳阳楼),借咏史慨人君之沉湎声色而乏远图;“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瑶池),以西王母之内心疑问与困惑来讽刺求仙之愚妄,以反问句式作结,有一种提摄作用,惊警而又不失蕴藉。所以纪昀评瑶池说:“言尽意尽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固尽而不尽。”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M.清同治庚午年刊刻本.道出了反问作结的好处。另外隋宫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以虚拟的手法,夸张隋炀帝的穷奢极欲。而尾联又用一假设,想象隋炀帝“地下若逢陈后主”,是不是还会向他问起后庭花之事,将隋炀帝的至死不悟揭示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咏史

32、诗的艺术手法是丰富的,也是灵活的。他总是三言两语勾勒就将史事中隐含的最本质的问题揭示出来,又不流于苍白的议论,体现了“史识”与“诗才”的完美结合。3.罗列史实,对比强烈,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另一特点。刺荒淫,诫骄纵,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展开构思,将历史人事重构为可感的画面和意象,在历史情境的展示中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赋其形而见其义,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以陈后宫为例: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4.诗的前六句用铺叙笔法,写

33、陈后主在豪华壮丽的宫殿里不论昼夜冬夏,一味沉溺于歌舞酒宴,穷奢极欲。末尾两句写漫画式地勾勒出君臣同饮共欢、醉生梦死的享乐场景。全诗将深刻的讽喻之意融入形象的叙事写景之中,堪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12.。在叙写历史人事中,李商隐往往结合运用对比手法。他常常将反差巨大的历史画面摆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透漏出讽喻之意,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北齐二首其一“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将敌军兵临城下,皇帝仍然淫乐的场面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奇绝痛绝,嘲讽弥切。(三)“小李杜”咏史怀古诗之比较李商隐、杜牧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均擅长

34、咏史诗,并冠绝一时。不少学者将李杜二人进行比较研究李深婉而杜俊爽。他们借咏史讽喻现实,指摘时弊,抒发其垒坷不凡的政治抱负,写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咏史名篇。小李杜咏史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都是永不磨灭的。李商隐、杜牧的咏史诗,其艺术构思,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在咏史诗中,都表现了卓绝过人的史识。他们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吟咏而对其作出新的评价与判断,深发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他们在咏史诗中,咏叹俊杰之士骥足未展的遗憾,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第三,他们都以鲜明对照的特写镜头,展示历史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第四,他们的咏史诗

35、,大多是笔锋犀利,语含讥讽,对最高统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讽刺。李商隐、杜牧的咏史诗,虽然都是注目现实,借古讽今,但他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视点、心态,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其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第一,李商隐、杜牧都想挽回大唐的危局,重振国威,但两人诗歌的讽谏力度是不同的。杜牧的诗多半是就史论史,或有感于晚唐的颓势,笼统地抒发兴亡之感,并不指实,不直切当时朝政中的具体得失。与杜牧的间接行事不同,李商隐的许多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金丹求长生,反而速死暴卒,葬于景陵,李商隐就作了一首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俱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

3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6.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致疾,李商隐于是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第二,杜牧的咏史诗,讽咏现实,抒写怀抱,往往有立意高绝的议论;李商隐的咏史诗,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往往是跌宕起伏的唱叹。杜牧的咏史诗,有出人意料的议论,又喜做翻案文章,表现出过人的才识。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一绝等,在翻案中表现了他非凡的史识。吴乔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清)吴乔.围炉诗话 M.上海:上海大文书局.杜牧知军事,好谈兵,然不为当局所重,握瑾怀瑜而不得一试,心情郁郁,产生愤激情

37、绪。赤壁讥讽周瑜缺乏必胜的把握,正是慨叹自己难得立功的机遇,题乌江亭通过对项羽兵败乌江的议论,批判他不能“包羞忍耻”,以屈求伸,缺乏一种坚毅的复仇精神。他的咏史诗并不追求感情的委婉与文辞的华美,而在立意的高绝与议论的精警上惨淡经营,针砭现实,气势豪宕,风格俊爽。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寓讽刺于叙事咏叹之中,因此既有形象的表现,又有感情的咏叹,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以小见大,如“犹自风摇九子铃”(齐宫词),诗中供用九子铃这样细小的事物,寄寓一代兴亡的感慨,意味深长。诗人并没有直接站出来议论,只是用了对比的方法,前后相映,十分含蓄地表现出梁为亡齐之续这一深刻的主题,表现手法十分高明。他有时在叙述史事中

38、加以夸张的描写,表现及其强烈的感情。“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隋宫)。他以夸张的笔法,对隋炀帝荒淫佚乐作了尖锐的讽刺,对杨广的鄙弃憎恶之情,溢于言表。李商隐的咏史诗是诗的史,杜牧的咏史诗是论的诗,殊途同归,都达到了批判现实、讽喻时政的目的。杜牧以才气取胜,李商隐以抒情见长,双峰对峙,各有千秋。四、李商隐咏史怀古诗的地位与贡献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 李商隐的咏诗怀古诗正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照出了古代社会的善与恶,

39、美与丑,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倾向,政治抱负和正义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咏史诗是李商隐诗中最富于艺术创造性的部分之一,反映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个性。其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局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这些关涉时政的诗作,正是一个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流露,其中揭露了深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闪烁着尖锐的讽喻光芒。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生存的不幸凝聚成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感慨与思索,再加上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其咏史诗开合自如又寄托遥深,在穿越古今的吟叹中,生成了无限的深沉感慨。历史在李商隐笔下的复观,不是简单的情节、人物、事件的复述,而是活色生香,艺

40、术含量很高,体现了晚唐诗歌艺术上的唯美倾向与李商隐一贯的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李商隐、杜牧、许浑三家在晚唐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咏史怀古诗繁荣时代的到来。至此,唐代咏诗怀古艺术已炉火纯青,其体裁的独立地位已牢不固破,其影响后世之深之广也是难以估量的。此后,中国咏史诗的创作大体上未能走出李商隐的苑囿,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正在此。 12参考文献1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9,6.3 张润静.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257. 4 鲁迅.而已集 M.北京:人民文

41、学出版社,2006(12).5 (明)高棅.唐诗品汇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12).7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331. 10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M.清同治庚午年刊刻本.11 (清)吴乔.围炉诗话 M.上海:上海大文书局.12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3 池万兴.晚唐诗人由执着激愤

42、到感伤忘世的心态走向 J.固原师专学报,1999(4):8-11.14 李志远.略论李商隐诗作与时代文学思想 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17-119.15 王定璋.李商隐咏史诗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 J.天府新论,1995(3):56-62.16胡琳.李商隐咏史诗之审视 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6(2):26-28.17冷英.李商隐咏史诗探析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6(2):48-51.18戴学青.李商隐咏史诗简论 J.高等函授学报,1996(4):57-59.19房日晰.杜牧李商隐之咏史诗比较 J.西北大学学报,1994(2):60-65.20晏天丽.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 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报,2005(2):64-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