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6826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 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三级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竞合博弈模型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首先用一个两个供应商、三个制造商、两个物流伙伴的实例,从微观上考虑成员各自的目标,分析了伙伴之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再从宏、微观角度有效地建

2、立了供应链伙伴的多层决策问题模型,并对联合型、完全竞争型、Stackelberg竞争型不同的供应链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关键词:供应链;竞合博弈;多目标伙伴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9-0103-03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game of the partners by microcosmically analyzing the objective of each member in a supply chain where there

3、 are two vendors, three manufacturers, and two logistics partners. The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it effectively establishes a multi-level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the supply chain partners and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union, extreme competition, Stackelberg competition in the supp

4、ly chai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ame; multi-objective partners0引言供应链运作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客户要求提供及时商品。其次,企业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物流伙伴。当然,合适的商品流应在低成本、高利润上使每个成员满意,而且由上游到下游要满足不同伙伴的目标与约束1。本文就是要对供应、制造、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利用博弈论去描述供应链中的联盟,而且试图从宏微观角度来了解不同供应链的行为。本文从一个简单的供应链模型入手(见图1),从微观方面考虑各成员的目标,并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使所有成员满意。1供应链伙伴的

5、多目标描述1.1参数设定1.2供应链个体目标的描述实际的供应链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各子系统是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接受合作,不考虑子系统的自利行为,合作往往不长久。集中优化模型只能作为一种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参考,而如何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却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问题。在这种合作型模式中,本文以一个由供应商成员、制造商成员和物流伙伴所构成的三级供应链结构模型为背景,每层成员均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简单而贴切地反映这些特征,我们假设:(1)不考虑需求变动的情况;(2)不考虑订购提前期和缺货损失。1.2.1供应商伙伴的目标与约束1.2.2制造商伙伴的目标与约束制造商

6、伙伴的目标类似于供应商伙伴,如下所示:而且,我们考虑不同的制造商拥有不同的制造能力,如有A、B两制造商利用X、Y两原材料生产Z产品。这种情况可定义为以下约束:我们也假定物流伙伴能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2供应链多目标伙伴的竞合博弈模型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博弈是动态的,博弈可以是合作或非合作的。虽然供应链中的供应商伙伴、制造商伙伴和物流伙伴是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但如果各伙伴可以谈定能使其联合的有约束力合同,博弈就是合作的。如果不可能谈判并执行有约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非合作的。假设I=1,2n是局中人集合, 构成一个博弈局势, Xi是第i个局中人的策略集,fi是第i个局中人的目标函数,则供应链伙伴博弈

7、1次的一般形式为:它的解决建立在假设两人行为离散,混合和持续性的基础上,合作与非合作存在于这样的博弈中,但实际上成员的相互关系是含糊不清的,即各局中人的合作与不合作程度也模糊不清。为了简便,假定式(11)博弈里有两个局中人,为二人博弈。在这里我们没有假定博弈是非合作的,它们的关系可用22矩阵表示:现单独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要能求出使各层都满意的妥协解,就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纳什均衡只出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现实条件下,各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达到均衡,即要实现各伙伴之间的利益均衡。(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供应链的每一层都是多目标的,模型可转化为三层多目标数学规划问题

8、,用传统的数值求解算法来求解很难实现,可以结合非经典数学方法求解。供应链的行为随着不同伙伴成员结构而改变,得出联合型供应链有最大整体利益,而且完全竞争型比Stackelberg竞争型有更大整体收获。在联合型里,有效率伙伴贡献大,而无效率伙伴反之,而且我们发现完全竞争型的宏观是最高的。3结束语本文首先从微观上考虑多伙伴的多目标、多阶段决策行为,分析了伙伴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再从宏微观角度有效地建立了供应链伙伴的多层决策问题模型。通过分析,不难发现:(1)供应链中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合作是有条件的。对联盟成员而言,应存在着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合作所创造的利益至少不低于不合作时所创造

9、的利益。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产生合作的动机,同时又是导致合作失败的根源。(2)合作协议被遵守的前提是遵守协议的收益大于破坏协议的收益,或者破坏协议的损失大于遵守协议的损失。因此参与者在采取行动之前进行有效的协商,并就彼此有利的行为过程或策略组合达成有约束力的承诺,在博弈结束时再重新分配所得利润的总和。(3)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合作与非合作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长期的共同发展,建立一种以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使整条供应链以最低的成本向顾客传递最优的顾客价值,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能力,以增强所在供应链的竞争力。参考文

10、献:1Stanley B, Paul E, Madhav V.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design in supply chain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47(1):173-188.2 郑君君,刘恒,陈京华. 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博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44-146.3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 林志祥,马士华. 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J. 南开管理评论,2001(2):56-59.5Chen Y W, Larbani M. Implementing the su

11、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fuzzy alliancesR. 16th International MCDM Conference, Vienna, 200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12、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

13、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14、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