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843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设计)-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34422.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研究(项目号:2005DGQ4D148)、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研究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陈柳钦*作者简介: 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作者联系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宾西路西园西里39-501#(300191)陈柳钦收。(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内容提要

2、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和创新环境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最后就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一 、引言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活动为手段,促进知识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新技术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是技术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一个通过投入各类技术资源使之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系统过程。对于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的研究经历了一

3、个从“线性范式 (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 ”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技术创新也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于是,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出现了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耦合模型,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这种技术创新的“网络

4、范式”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业集群化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则成为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产业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

5、,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系统优势。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势头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旨在梳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及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二、产业集群技

6、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缄默知识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学者波兰尼(M.Polanyi)提出来的。波兰尼称之为“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 ,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个可以证实的观点:缄默的认识才是知识的本质,所有的知识要么是缄默的,要么根源于缄默认识之中。这种缄默知识论经提出,就受到英美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缄默知识论”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知识传递的特征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基本逻辑是: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

7、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隐性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资源,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占绝大部分,它具备即时产生和实践中的特征,适应了知识经济下技术更新迅速,创新速度加快的趋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产业集群中都存在。但由于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显性知识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交流与扩散,基于这类知识之上的创新活动通常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

8、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是不能编码、难以扩散的隐性知识,它是由集群成员长期以来所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时间、心理和认知体验构成的,集群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快速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形成了集群隐性知识,并且这种知识在集群空间上具有粘滞性。这类知识通过教育学习不是那么容易传播,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脑中,个人属性极强。通过区域内的人才流动,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隐含知识,而不必要首先经历学习,掌握编码化知识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学习创新

9、竞争优势的不断演化的自我激励动态过程,通过在“边干中学”使得隐含经验类知识在整个地区传播开来。根据阿罗建立的“边干边学”模型(Arrow K,1962),他认为边干边学是经验的产品,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所以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有可能出现递增收益。隐性知识也常常具有社会根植性。它与企业家特殊的生活环境、历史根基以文化蕴涵有关,存在于特殊的地区或企业里。一方面,区域内长期形成的合作关系和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了创新;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和交互作用的思想在地理上的不断集聚,增加了企业外部学习

10、的机会,促进了信息的循环和反馈,加快了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创新。Todtling和Kaufmann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时曾得出结论:“知识的溢出构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隐性知识的流动只有具有共同实践和专业化技能的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集群中地理上的靠近提供了这种可能。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知识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由于地理上的靠近性和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生知识外溢,促进了相互间的模仿,降低了创新成本,加快了创新。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隐性知识(Feldman,1994,Lund

11、vall,1992,Von Hippel,1994)。杰夫(Jaffe,1996)认为:知识溢出是指模仿者通过与知识创新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而获得知识(知识收益),而知识创新者却没有得到直接的补偿,或所得补偿低于创新知识的价值。杰夫的研究还表明,知识溢出更可能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地区内发生,而不是跨区域的自由流动。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之间可以迅速而准确的传递,同时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合作使得分散的企业实质上合成了一个整体,一个更加具有创新

12、能力和更加灵活的整体。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速率,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帕士(Paci)和尤萨(Usai)的研究表明,创新比生产具有更高的集聚程度。近来学者开始注意到由于创新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不同,不同的产业在集群化程度和形态上存在差异。如Carrincazeaux等人(2001)发现企业技术源在空间上接近程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提升,那些涉及新兴技术和复合技术的创新活动尤其具备地理集聚的内在动力。Baptista和Sw

13、ann(1998)也指出,技术的可编码化程度越低相关创新主体的地理集聚就越迫切。也就是说,产业的聚集程度与技术的复杂程度正相关而与技术的可编码化程度负相关。上述观点很好地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而斯多普(Storper,1995)在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生产系统一小规模定制、高科技、大规模生产以及大规模精益生产的运行特征后发现,每种生产系统都存在使技术学习活动本地化的动力因素,关键原因仍然是隐性知识的存在以及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通过非正式交流,隐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得以传播,形成区域性的隐性知识,由于这种隐性知识根植于区域内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集群外的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因此它成为整个集群的核

14、心竞争力。在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制的存在以及非正式交流网络的形成,强化了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与碰撞效应,激发和聚集了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使集群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高密度的创新活动。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创新环境论目前,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各地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土要日的,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们先后提出了“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群学习”等概念,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产业集群内创新的条件和机制。创新环境是他们对高科技和创新

15、密集型中小企业集聚区的指代,与马歇尔的产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在产业性质上强调科技背景(信息和电讯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应用以及生物科技等),而在地理范围上大都局限在欧洲。有关“创新环境”的典型个案研究有英国剑桥、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和索菲亚-安第波利斯、德国国慕尼黑等地区。该小组最初的研究(Adylot,1985)强调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集聚发生的作用,认为欧洲和北美一些新产业区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区域内的创新环境。GREMI的研究指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是依赖于其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在面临着日益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的情况下,区域内网络的联接则是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战略行为,也是区域内

16、各个行为主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区域的网络不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间正式的产业和经济网络,而且还包括企业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之间合作基础上而结成的研究与开发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间的个人关系网络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创新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利于“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创新功能的提高,形成“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互动观(Bramanti & Maggioni,1997)。创新是创新要素整合的动态过程,为了创新,企业不得不与其它的组织产生联系,来获得发展资源,这些组织可能是

17、其它的公司(如:供应商、客户、竞争企业和合作企业),也有可能是投资银行、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等。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与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个网络,影响着创新。创新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约束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这个学习系统有助于企业进行研究和创新,有助于企业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并将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推向市场。伦德沃尔(Lundvall,1992)指出,创新体系包括在生产、传播、利用新的知识以及经济性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创新是经济体之间社会行为的结果。梅拉特(Maillat,1995)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创新环境

18、,一是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它是由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组成的,它可以降低企业经常面临的静态或动态的不特定性,并使得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功能和信息方面结成密切而稳定的关系;二是指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企业网络作为创新的组织机制能强化空间聚集优势,在这种聚集体里,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系统的不断积累而得到发展。三是动态的学习过程。这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使行为主体具有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自己行为的才能,同时这也保证了创新的传播、交换和技术文化的更新,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佩林(Perrin, 1989, 1991)定义创新环

19、境为一种空间集聚体,在这种集聚体里创新网络是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学习和不断进行创新的这种学习系统的不断集聚而得到发展的。Hart(1998),Capello(1999)等人研究发现,在创新地区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但通常保留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创新网络”在本质上是就是为了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努力,是一种合作进程,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Capello进一步指明了“集群学习”是基于一系列

20、集群共享规则和程序所构成的知识累积的社会化过程,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间的互动机制,其实现途径包括新企业区内衍生、当地企业间的结网和互动以及人才在当地企业间流动等过程(Keeble et al.1999)。Poter (1998)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良好的环境特质。相对于孤立的地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的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虽然个别企业很难长期保持领先,但是许多企业比在其他地点的公司进步更快。国内学者王缉慈(1999)认为

21、创新网络是“有组织的市场”,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进行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各方面的交流,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王大洲(2001)认为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因此,创新网络体现了正式和非正式联系,网络形成和出现是为了响应组织对知识的需求。所以,任何创新网络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会活动的随机模式逐渐成为组织的制度化模式。基于集群的创新网络具有灵活开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增添了活力;网络内松散的连接有助于创新知识的共享,为群内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中浓厚的创新氛围有益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增

22、值和利用,从而实现集群式技术创新,提高整个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仅仅是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一个必要条件,集群内企业能否从有利于创新的网络中获得益处,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技术学习与技术积累能力,也取决于网络的一些属性。王道平等(2003)认为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总和,而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王道平等认为技术创新实现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

23、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区域内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协同效果。蔡宁等(2003)认为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集群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魏江(2003)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比一般网络形式控制成本更低,持续时间也较正式战略联盟更为持久。党兴华,蒋军锋(2004)认为网络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变的企业间协作,需求足够大的市场环境,任一时刻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掠夺准租金的期限大为缩短,让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过程呈现更为复杂的形态,全社会的平均生产

24、率更有把握地快速提高,这是基于人们知识创造的必然结果。产业集群通过不同的网络机制来加强网络效应。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 “集群学习”的概念,其本意是产业区(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魏江,申军(2003)把“集群学习”定义为:以一系列集群共享的制度、规则、程序和规制为基础,集群成员和个人通过相互协调行动以寻求解决问题时产生知识积累和转移的社会化过程。根据这个定义,产业集群中的学习模式可以看作是一个跨企业边界而局限在集群边界内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促进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知识基础共享和知识要素流动的机制和外部性。由于集

25、群成员之间的产业集聚,客观上导致了企业间的知识互惠和共享,从而达到集体效率的学习模式或过程。集群学习模式的完善过程,是集群内部静态知识基础积累的增长和成员之间动态互动的加强这两个维度的持续发展过程。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便了“集体学习过程”,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内快速传播,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创新并提高创新的速度,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创造能力。李勇刚(2005)将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等区别开来,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指的是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侧重表现为软环境。并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

26、境归纳为图1所示。图1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陈赤平(2006)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并将外部环境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指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开发制造产品或使用特定部门的技术,彼此关联并形成协作竞争的网络关系。(2)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是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研究机构或高校,在区域性的制度安排、文化习俗影响下所形成的区域性创新系统。(3)国家层次的外部环境,是一国境内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公共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它组织方式(如集群、联盟等)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4)国际层次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适

27、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外向型经济中拓展与它国企业或其它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的一种开放式创新系统,有利于产业集群在更广泛的协作竞争关系中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进步(如图2所示)。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创新环境的变化又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构成了技术创新动力的来源。企业不应是环境的简单适应者,而应该是环境的再造者,并与环境和谐发展。由于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着日益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区域内网络的联接则是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保障。而且由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区域内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善,又进一步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功能和提高。图2

28、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四层次框架图总之,创新环境是在某区域内形成并随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各种网络关系的总括。环境是创新赖以进行的一个重要意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社会支持系统、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创新过程的结果就会形成产业集群。四、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1、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专业化人才、资金、信息、公共服务等等,其中,专业化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在产业集群内,一方面,有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来,也形成专业化人才的供给。正

29、如马歇尔所说:“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为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法”。最后,集群中人员流动频繁,劳动力在不断地工作更换中得到学习与锻炼,专业化程度提高迅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人才的有力供给,为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在创新资金方面,技术创新的资金可以由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同时,这也是集群最特殊的,由于集群内企业互相了解、信任

30、,加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存在,企业之间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容易。此外,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有形资源,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花费的固定成本。而对无形资源(知识、信息、技术和品牌形象等)的共享则是集群企业保持技术创新的源泉。集群内企业、机构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产业文化,便捷了企业间通过人员流动与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速度。2、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技术创新

31、提供了动力。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个数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

32、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竞争压力和利润驱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正如波特所指出,“发生在集群内部的绝对性压力,包括竞争性压力、同等条件下的压力以及持续比较的压力激励着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突出自己”。当代的技术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己经很难满足其要求,它必须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方式来推动。从技术创新过程本身的要求来看,技术创新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制造、商业化推广多个环节。在这过程中,技术和市场共同起作用。从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环境来看,当代的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正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它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产业集群作

33、为企业协同合作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因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群内部企业的独立性,使得产业集群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性;而集群内部各企业间的各种密切的关系,又使得产业集群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能够在整个集群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获取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创新资源方面是对大企业的一种有效替代方式,但在创新活力方面又优于大企业,它兼具了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优点,又避免了大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弊端。总之,产业集群是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

34、靠近,产生创新聚集效应,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3、产业集群内存在有力的技术创新机制与浓厚的创新氛围。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也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还包括技术扩散)。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

35、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会知识更容易扩散。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

36、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良好的技术创新系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4、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没有天然产生的产业集群,也没有永远兴盛的产业集群。受到核心产业兴衰、区域环境、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存在着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形成、集聚、繁荣和深化四个阶段。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是指一个经济区逐步形成轴辐式、产业结、区域内核心产业增长迅速、集聚开始形成的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触发因素比较复杂,从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来开,集群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创新时机;产业特征;区域环境;偶然因素;政府

37、的支持。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它不仅要发挥大企业的技术领先作用,而且要通过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系统的波及途径和渗透效应,从而在某些产业中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正是基于对技术溢出的追求,企业才有了集群的倾向,产业才会在地理空间上集群,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可见,技术创新是新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但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却是市场需求(有学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是新发明)。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对其它市场主

38、体提出了新的各种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需求或者导致相关企业在附近安家落户(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共享信息、创新等等),或者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在这种一波又一波、一环又一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当中,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的加剧、合作的密切),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完善和不断升级。5、技术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对象和载体,从产业发展史来看,技术创新是产业形成的根本推动力。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

39、基本单位,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群才具有生命力。而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换代,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6、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

40、集群的竞争力。在开放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区域内、国内同行的竞争,而是全球同行的竞争,其中不乏本行的佼佼者。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和自身拥有资源的不足,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就是众多方法中较好的一个。无数公司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五、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水平企业规模图3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1、“两个熊彼特”矛盾之解决。索罗

41、(Solo,1957)提出:从长期看,技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或资本投入(积累)和劳动力的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但是这一观点近些年受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挑战,“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却是任何学派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然而,究竟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更容易创新呢?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传统的创新研究主要有大企业偏向理论和中小企业偏向理论两派观点。大企业偏向理论认为垄断在创新中有着巨大作用,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容易获得垄断权力并从投资中获取利润,同时只有大

42、企业才有足够的财力在内部为当前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融资,因而它们更有率先实行创新的动力。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拥有创新条件。中小企业偏向理论认为,大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程序繁琐,加上创新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容易造成创新的效益递减,并同时削弱竞争的市场垄断力量,养成惰性和迟钝。而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动力和良好的内部联系则使其在研究与开发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就是创新学的鼻祖熊彼特也对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论述前后矛盾。菲利普斯(Phillips,1971)提出了“两个熊彼特”的观点,即承认小企业创新作用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青年经济学家的熊彼特和强调大企业及垄断公司优势和技术官僚主义过程的“成熟的熊彼特

43、”。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规模角度出发,中小企业规模小,体制灵活,更容易迅速决策,创新后收益率高,企业创新动力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科研人员、资金等创新资源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而大企业在创新资源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大企业组织官僚化,创新收益率比较低且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弱。卡布罗(Cabral)就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动机能力)和企业规模遵循着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适当的企业规模,他使得企业创新的优势与劣势达到最佳结合,如图3: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正是一种这样的企业制度安排,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

44、业之间的准市场或准可层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模糊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同时产业集群内由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其他区域内更强烈、更密切。集群内激烈的竞争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合作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个熊彼特矛盾”,这种组织形式兼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

45、面的双重优势,又最大程度减小了规模经济的负作用,从而提高了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压力、动力。科技成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力作用和市场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力作用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与决策的基本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则是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图3所示。由于集群区特有的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集群地也是产业有关信息的汇聚地,在这里人们对于产业的发展现状,顾客需求的满足情况,行业的技术水平状况等都有大致相似的认识,集群区内的企业会根据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市场需求进行拉动式的技术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创新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产业集群有

46、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项目、方案的决策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拉力和科技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图4 科技推力、技术拉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2、产业集群使技术创新所需的支持网络形成。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是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的,因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不是孤立的,他们处于由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但需要大学与研究机构、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技术创新支持系

47、统。这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如图5所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反映了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仅产业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之间要形成一种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与非同类企业之间也要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产业的区域集聚就为形成创新的产业网络奠定了基础。在产业集群内,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以及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者,不仅可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

48、、技术等的扩散,以及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中介机构为技术创新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分担创新风险等,这些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较容易进行。正是通过五大行动主体的共同行动,产业集群内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良好平台和有效温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结构、政府、金融机构)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中,便组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系统(图6)。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技术创新绩效,一

49、个主要原因是产业集群中企业所存在的创新系统。图5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图6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系统3、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对这一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模型、交互模型、链环模型等。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有人认为是以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为起点,被称为需求拉动模型,有人以创新思维的形成或科学研究发现、发明为起点,被称为技术推动模型。例如,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唐纳德瓦茨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紧密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又会导致技术创新的失败,他们依次为:因某项发明或实际需要而产生创新设想;为市场分析、企业计划和技术开发活动筹集资金;进行市场分析,拟订发展计划;为生产和销售进行投资;投入生产并销售;取得应有的收益。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供了全部支持,以需求拉动线性过程为例,如图7: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化商业化图7 企业技术创新线性过程首先,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大量相关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