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6886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头等大事。文章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高职物流人

2、才培养定位,并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物流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7-0077-02Abstract: Wi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logistics personnel shortage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

3、ry,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Chinas logistics development prior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of Vocational lo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strengthen the

4、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vocational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will be from the road.Key words: logistics personnel; vocational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1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定位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已被公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降低资源消耗、

5、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才问题是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我国正是物流人才匮乏影响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据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有4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在这4类物流人才中,企业物流人才和物流企业人才中以操作为主的人才需求量最大,也最迫切。其次是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而对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的需求则是少而精。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实践较短,社会上了解现代物流的概念和能按要求完成

6、物流单元环节操作的技术人才还不多。随着我国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这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上面提到的600万“物流人才”缺口中,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六百多所大、中专院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其中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力军,因为高职物流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从层次而言,它是高等教育;从本质而言,它是职业教育。它不以取得学历证书为主要目的,而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其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物流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定位于大众教育。可见,高职物流教育是物流专业教育中最基本的层次和重要的类型,是培养物

7、流专业人才最重要、最经济的方式。2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1物流人才供需的错位问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不少,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业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是适合传统储运业,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相差甚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供需双方存在错位。很多高职院校受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对接20世纪传统储运业的工作流程和经营方式上,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还很不完善。2.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使我国的物

8、流专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现有的物流理论并不十分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系统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各院校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准备不足,虽然这两年编辑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适用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物流专业教材,却与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大同小异,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对课程体系也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2.3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师资,几乎都没有物流教育的背景;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物流热的兴起,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都是匆匆上

9、马,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都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交通运输等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大多靠自学有关教材和书籍来满足教学需要,自身的物流知识修养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又缺乏物流实务的经验,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3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契机。首先、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最终要为企业所用,只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增加企业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劳动力产品”,企业的先进技术,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其次,职业教育投入大,而规模小的企业,不可能专门成立培训中心,只

10、有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广泛开展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3.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理论教育学习学期,一个到物流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期,是一种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到物流企业见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实习;第二、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三个学期又到物流企业进行全顶岗的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3.2

11、“2+1”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在两个育人主体中,以学校为主。“2”阶段的理论学习,在校内进行,直接主体是学校,物流企业只起间接作用,“1”阶段的顶岗实习,虽然在物流企业进行,但学校仍然派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企业大都只派专业老师作技术上的指导。第二,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因为学生学习的理论、技能,都是以学校为主体认真调查研究

12、的基础上,充分听取物流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因而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第三,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在物流企业有一年的顶岗工作时间,经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真实的岗位,真实的环境里实践,学生跟社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适应期。3.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是由物流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学校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企业先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要求选择学生、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人才输送给企业,从就业通道来讲,它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因为“订单”是企业所下,那么,人才质量的评估,企业一定要参与。也

13、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符不符合订单的要求,企业要验收。然后,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将合格的学生安排岗位就业。因为这一模式容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备受学生、家长的青睐。参考文献:1 吴岩,张练. 产学研合作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3.2 李国春,管天球.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2002(6):24.3 肖珑,任枫轩. 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开发产学合作教育资源J. 职业教育研究,2004(7):4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14、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15、.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

16、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