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6953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从写作手法剖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 重拾爱伦坡的哥特小说 从写作手法剖析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0310206083 院(系): 外国语学院 年级专业: 2003级英语本科3班 指导教师: 二七年五月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浪漫派作家中较为特别的一位, 他的作品色彩大都被他的生活经历所沾染,显得阴暗,情调低沉。爱伦坡的作品在他那个时代并未得到肯定。但是在现代,他的小说,尤其是哥特式短篇小说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并且也有很多学者和评论家加入到对其作品的研究的行列。坡不赞成以说教为目的,他的小说里,特别是哥特式小说里有的就是精辟华美的文字,远离现实的幻想,和对最真实的人性的揭露,每一个阅读过他

2、小说的人都不得不直面灵魂深处的黑暗。本文从坡的哥特小说的写作手法入手,分为三部分去解析坡的一系列哥特小说。本文重在分析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所以文章开篇就介绍了“哥特”一词的来源以及意义。文章第二部分正式切入主题,从“重复”、“象征”两种坡惯用的修辞手法入手,并且将这两种修辞手法放入坡的哥特小说文本中加以解析。虽然“重复”和“象征”两种修辞手法被数不胜数的作家使用过,但在坡的哥特小说中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十分独特,特别是文章中提到“重复”的第四种形式,即文本中的文本与原文本之间的重复。文章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坡对唯美主义的追求,进而将美衍变成了一种壮观、悲伤的哥特式唯美,打破了所谓常规的美。无论是坡

3、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者是他在文中表现出的对哥特唯美主义的执着都反应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到他的哥特小说中,不仅让小说中恐怖的氛围加重,并且还在这些恐惧和黑暗下面让读者领略了人性中的爱和对美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小说,重复,象征,哥特式唯美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writers in the Romantic Period, Edgar Allen Poe is a strange and capable person, and he is not accepted as a poet and w

4、riter by other writers in early stage. In modern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Allen Poe and his works. Many reade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is short stories which take great effects on describing morbid sense and dark side of the characters. Allen Poe has achieved a great reputation

5、 of the originator for the west detective story. When we speak of Allen Poe, we come to his Gothic fictions, because Poe is skillful in Gothic writing styl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is writing style and analyzes his mysterious Gothic fictions. And the thesis analyzes Allen Poes Gothic writing style

6、in three parts. First it describes the source of Gothic.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Allen Poes Gothic fictions from repetition and symbol. In this part, a lot of Poes original stories are discussed. The last part describes aestheticism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No matter what rhetoric or Gothic aesthet

7、icism represents in Poes stories, they both express 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This writing style strengthens the horror atmosphere in his stories, which helps readers understand love in human nature, different senses of beauty and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Gothic; Gothic fiction; repetition; symbol;

8、 Gothic aesthetics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目录摘要Abstract引 言1一、哥特的来源和意义2二、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两种主要修辞手法3(一)重复31、细节处的重复3 2、同一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43、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5 4、文本中的文本和原文本的重复5(二)象征61、传递、暗示一种意义6 2、参与生产一个主题8三、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9(一)悲壮、阴郁的辞藻、结构之美9(二)死亡、毁灭造就的美10结语13参考文献14附录15致谢16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引 言引言现代以来爱伦坡以及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9、。很多评论家都争相参与到对他的研究队伍中,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他的生平或者是生平和作品的联系上,很少有人单纯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坡的作品上。爱伦坡因侦探小说而著称,但他的哥特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哥特小说不仅内容奇异、神秘、远离现实社会、并且写作手法也独树一帜。修辞是爱伦坡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又数重复和象征两种最为常用。重复和象征并非坡所独创,但在他哥特小说中的使用却别具一格,这两种修辞的使用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氛围的加强有很大推动作用。除了修辞的使用,坡哥特小说中还有更独特之处,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本文又称之为哥特式唯美主义。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

10、过程视为一种另类的美。这是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却又是如此地生动。无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重复和象征的使用,还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能沦为一种工具和客体。坡反对以说教为目的的写作,但在他的文章中善与恶、是与非都鲜明地对立着,是不可多得的另类小说。1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一、哥特的来源和意义一、哥特的来源和意义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用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在历史意义上的哥特,指的

11、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他们原本居住在日尔曼民族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于8世纪被摩尔人征服,同依比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国吸收。1艺术风格意义上的哥特,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之所以被称为“哥特”,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评论在轻蔑地回顾前人作品时认为,“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状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致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做得出来” 1。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罗

12、马技术,但又革新成为了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高耸且宽阔,有一种浓重的宗教气氛,其形象有直入云霄之感,所以也叫做“高直建筑”。中世纪的时候后这种艺术曾经被认为是怪诞和蛮族的产物,但哥特艺术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熔化在西欧其它国家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说是“野祖”的。内涵指向意义上的哥特也就是文学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比如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包含在内。1764年,贺拉斯瓦尔蒲尔(Horace Wa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b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在第二版上瓦尔蒲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

13、特故事”。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式小说”。17、18世纪哥特小说首先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后来又有了新的扩展,比如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马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安尼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等等。116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二、爱伦坡小说的两种主要修辞手法二、爱伦坡哥特小说的两种主要修辞手法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可以更准确地称为心理式哥特小说。爱伦坡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常以异国他乡为背景,以混乱、死亡、怪诞和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他通常为人物设定一个创造的环境,地窖、坟墓、黑暗的长廊等都是他惯以用来烘托恐怖氛围的工具。在这些特定的场景下,坡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14、并且刻画得细腻、准确精美、惟妙惟肖,让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坡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强调创造美感和激情,他的文章之所以由心理描写做主导,是为了打破人类心灵上的桎梏,揭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展现人最原始的本能及需求,让恐惧和美相依相存,让读者不得不直面灵魂深处的黑暗和丑恶!爱伦坡主张在一首诗或一篇故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助于实现作品的预期效果,尤其是在他的哥特短篇小说里,语言之精炼,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句是冗言,没有一个细节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多种写作手法都被灵活地运用于其中。本文将通过解析重复和象征这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探索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的文学精髓。

15、(一)重复“重复”一词在修辞学中又称为“反复”,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写作手法来强调作者的某种意念或促成某种效果。美国文论家米勒J.H.Miller在小说与重复1982一书中,将重复归为三个大类:第一类重复,在细小处重复,例如:句子、词汇、修辞、姿态等方面的重复。第二类重复,即是同一部作品中人物、主题和事件场景的重复出现。第三类重复,这一类重复着眼更大,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人物、主题和事件的重复。1、细节处的重复在坡的众多小说中,此类手法被多次运用,尤其是在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里,由于小说篇幅的限制,在文章中“重复”地出现可以使恐怖的氛围更加浓厚,再者由于文章主题各不相同,“重复”可以将文章的主题强

16、化,使其更鲜明更立体的呈现在读者的视线里,让阅书之人与作者以及文中的“我”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换位的效果,“哥特”也呼之欲出了。下文将通过坡的几部著名的哥特式小说来解读其中的重复手法和文本意义。厄榭府的倒塌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此文中也多处用到重复,也就是在细小处,在句子、词汇等的重复使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竭力渲染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氛围,在开篇之际就重复使用了一系列表现“阴郁”的词汇,使读者与“我”同时感受到“初初一瞥,一种无法排解的阴郁就在我心底蔓延开来!”那年秋季的某一天,整天乏味、幽暗、寂静、云层抑抑,低浮在天空,我骑马独自穿越了一片落寞阴森的旷野,夜幕降临时,发现不远处就是忧郁

17、感伤的厄榭府我心里一片冰凉,感到消沉难受,一种无药可救的思想枯竭,任凭怎样想象都无法激起半点庄严感。2P191坡在文章第一段中就反复使用这类表现阴郁和黑暗的词汇,让读者在一开始就被笼罩在一片萧瑟恐怖的氛围中。文章中环境的抑郁、“我”内心的阴郁、座落在荒芜旷野的厄榭府都无形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压抑与恐惧,可以说这篇哥特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一直持续着高潮式的恐怖气息!在爱伦坡的另一篇哥特小说丽吉娅里,上述这种重复手法也被灵活的运用到其中。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我”对已故爱妻的一种追忆。文章从对忘妻外貌的追述开始,“我”一直絮絮地描述着忘妻高挑纤细的身材、光滑洁白的手臂、高傲圣洁的前额、乌黑亮泽的长发直到最末

18、,“然后我深深凝望着丽吉娅那双大眼睛。”接着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提及这双“比羚羊眼睛还要圆、黑亮、还带点怪异的眼睛”,可以说这双眼睛是“我”追思爱人之魂的通道,在“我”和读者心里这双眼睛不单单是美的代称,更是爱的标志。这篇小说里“重复”的使用更倾向于爱和美的传播而不是恐惧,在文章最后的段落中,死者的三次复活,每一次复活都反复描写了死者眼睛的状态,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正是我失去的爱人那位丽吉娅小姐的”。 3P139在全文中这段稍带恐怖色彩的句段因为那双眼睛的反复出现而被淡化了许多,留给读者和“我”最多的还是对爱妻永不消逝、永不死去的美和对她的爱!坡的这篇另类的哥特式

19、小说印证了中国新生代恐怖小说家蔡骏的那句话“亘古不变的,除了恐惧,还有爱!”2同一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又一扛鼎之作。在这篇小说里也使用了重复手法,特别是第二类重复,在同一文本中的人物、主题、事件和场景反复出现。一天在早晨,我冷酷地在那只猫的脖子上打了一个套索,并把它吊在一颗树的树叉上白色的墙壁上似乎浅浮雕般地刻着一只巨大的猫的身影。形象确实精确逼真,猫脖子上还绕着一根绳子这块白斑虽然很大,但本来很模糊,可是,慢慢的那可怕的形象是一样恐怖的东西是个绞刑架4P233故事展开在我和一只黑猫之间,“我”因嗜酒,由“脾性乖顺”而变得“日益乖戾、易怒、更加不在乎别人的感情。

20、”对黑猫的感情也由起初的喜爱,变得慢慢地厌恶它、虐待它、甚至挖出它的一只眼睛,直到最后把它绞死在一颗树上。从第一只黑猫被绞死开始,套索、绞刑架等字眼就不断在文章中重复出现,这不仅仅是在为后文打下伏笔,更是“我”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写照。三次“套索”的出现,“我”从苦涩的自责到害怕到最后“我那所剩无几的善性也屈服了” ,人性善与恶的对立、挣扎,直到最后对猫和妻子的爱被毁灭,心灵的完全变形和扭曲因“重复”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性分裂、爱的自我毁灭过程也唤醒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小说的哥特式效果也层层深入,恐怖气息愈加浓重。事实上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和两只黑猫之间。上述所提到的都是第一只黑猫所遭受的,其实

21、在两只猫之间也有着重复。两只黑猫不但有着相同的毛发、相同的独眼,并且第二只黑猫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形状像套索的斑纹。“我”对待两只猫的态度都是由喜欢到怨恨,最后向它伸出毒手。如果说“我”第一次的罪行可以用被酒麻醉来解释,那么第二次罪行的重复发生则是对“我”扭曲、变态心理的最好诠释。可以说,黑猫这篇文章是由两只黑猫之间的重复构成的,这种重复没有强烈的、突然的恐怖效果,它只是让读者在细细读完全文后,因主人公的残忍、变态而瑟瑟发颤。3、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人物、主题和事件的重复,即第三类重复,在坡的哥特小说里也经常出现。“砌尸于墙”在黑猫和一桶白葡萄酒两篇哥

22、特小说里都出现了,而藏匿尸体的墙壁都在阴湿、黑暗的地窖里,这不是一般目的性很强的乏味重复,作者运用地窖和墙壁砌尸都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地窖给人的印象是阴冷、潮湿、久久不见阳光,幽灵出没的地方,从而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孤寂感;其次,地窖一般都是狭小、封闭的空间,这种环境本生就蕴涵着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因素,置身其中的压抑、无处可逃之感就张显无遗了。从心理和外部环境上同时制造恐怖氛围,加之两篇小说中对藏尸过程描写的相当细致、冷静,透露着“我”变态、分裂的人性恐怖,读者至此不寒而栗。在红死和跳蛙中也采用了第三类重复手法,两篇小说都讽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昏庸无道,并且最后都以死而告终。“活葬”在坡的哥特小

23、说贝蕾妮丝、厄榭府的倒塌、过早埋葬等文中都重复出现。正如坡所说的,这类题材太过于恐怖,那种颤栗、窒息、声嘶力竭的求救,让每个读者都不敢轻易想象,所以这种题材的“重复”又是最好表现哥特的手法。4、文本中的文本和原文本的重复除了米勒提出的这三种“重复”,在坡的小说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重复,即文本中的文本和原文本的重复。当然,这也并非爱伦坡所独创,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在利己主义中就用到了此类重复。但是这种“重复”模式的运用很少有作家敢于尝试,成功的例子也寥寥可数,并且这种运用要求“重复”的细致、合理,一不小心会显得画蛇添足,反而破坏文章的整体艺术感。但坡却将它运用得天衣无缝。在厄榭府的倒塌中文

24、章后半部分,“为了熬过那可怕的夜晚”,“我”为厄榭朗诵那本兰斯洛特贝宁爵士的疯狂的约会,书中主人公埃塞尔雷德进入隐士的住地,文中三次出现了“令人心惊胆颤的前所未闻的盾牌跌落到他脚边白银地板上,发出一声可怕而清脆的巨声!”文中三次声响出现的同时,“我”也亦真亦幻的听到了相似的声音重复出现在“现实”中。第一次,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觉得只是声音的巧合而已。第二次回声响起的时候,“我”骤然停住了,感到极度惊讶,因为那一瞬间,“我”毫无疑问地听到了与书中描写相吻合的声音。最后一次,“我”惊慌失措的跳了起来,那几个字刚从“我”嘴里念出,“我”便听到了那沉闷的、空洞的、极其清晰的声音。 “

25、重复”在此处的使用,对读者有一种暗示、诱导的嫌疑,使现实与虚幻无限混淆,让人在研读坡的这些文字时也禁不住要侧耳细听,是否有那些沉闷、破碎的撞击声在耳边回荡。这种“重复”又同时将读者放置在一个未知的环境中,让读者因无限幻想、猜测而恐惧,直到文章最后一幕,从坟墓中爬出来的、还穿着裹尸布的玛德琳小姐将孪生哥哥变成一具死尸时,读者颤抖之余才恍然大悟。如同爱伦坡说的一样,他的文字里没有刻意的说教,有的只是精雕细琢,逐字逐句营造的直达读者心灵的恐怖气息。而坡哥特小说的成功,“重复”这种手法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通过解析这些“重复”我们可以追溯小爱伦坡小说“哥特”的来源,以及作品的精髓所致!(二)象征英语“象

26、征”symbol又译“符号”,其希腊文原意指“信物”,即“把一块木头分成两份,双方各持其一,以示友爱。”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个大概念,涉及的科学非常之广泛,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文艺领域里,“象征”含义同样非常复杂,它指一个修辞技巧、一个流派、一种原型结构单位,甚至还被视为与艺术本体相等同的概念。本文将就“象征”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在坡的哥特小说里所产生的作用做一定程度的解读。坡的小说,尤其是哥特小说结构精致、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他的每一个细微的末节都在为烘托主题而努力。在坡的哥特小说里,“象征”是继“重复”后又一十分常用和重要的标示他独特写作手法的途径

27、。1、传递、暗示一种意义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范围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在坡的文字里这样的阐释也出现过。坡的短篇小说一桶白葡萄酒描写主人公蒙特利瑟复仇的故事,全文大多在描写两人的对话,文本中有段对白涉及蒙特利瑟的家徽“偌大的一只人脚,金的,衬着一片蓝色的天,把腾起的蟒蛇踩烂了,蛇牙就咬着脚后跟。”5P13在这一处,“人脚”和“蛇”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在西方,尤其是在宗教传说里,蛇是撒旦的化生,它代表着邪恶、不祥和黑暗势力,而金色的“人脚”则象征着光明,正义的一面.在主人公嘴里“蛇”代表所要报复的对象,“人脚

28、”代表着他自己,但这只是文中主人公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同时作者也赋予于了它不同的意义.正因为在文中主人公自喻为正义和光明的代表,在作者笔下他才象征着扭曲和变形的人性,只有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可能将夺取他人生命视为是正义和光明的。可以说此处双重“象征”的使用,将蒙特利瑟的变态心理描写得十分到位。在一桶白葡萄酒里象征手法运用得很多,除了上述,还有很多地方涉及。例如:白葡萄酒象征了一种致命的诱惑;弗图拿多帽上的铃铛三次作响象征着死亡警钟的敲响和他自身的愚昧无知;火把的火光逐渐变小,酒桶四周的骷髅似乎也越来越多,预示着弗图拿多存活的希望也愈来愈小。这些象征运用巧妙,对文章主题的突现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

29、一篇单纯描写复仇和恐怖的小说,象征的运用也旨在勾画恐怖,读者从开始到结束都陷在作者精心布置的恐怖氛围中,惊心动魄,让人毫无喘息的机会。在坡的另一篇哥特小说贝蕾妮丝中也采用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这是一篇恐惧和爱相对立,但又相依存的小说,阅读此书会让人陷入无名的恐惧中,但字里行间又都充斥着忽隐忽现的爱意,无法分辨是恐惧突显了爱,还是爱张显了恐惧。它们开启着,做出带有特殊意味的微笑样子,变形后的贝蕾妮丝的牙齿慢慢的向我展示出来。天呐,我但愿从未见过它们,要是我一见就死掉该多好牙齿的幽灵依然可怕的占据着我,带着最生动、最丑陋的清晰形象随着一声卡嗒声,从里面滚出了一些齿科手术器具,混杂着三十二颗细小、

30、洁白、象牙质的东西,撒得满地板都是。6P136贝蕾妮丝的“牙齿”在文章中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我”对贝蕾妮丝偏激的爱的象征,也是“我”失控的、畸形的、热情的专注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唇红齿白”、“贝齿”这些都是美的写照,特别是用于象征女性之美,但是一旦这种美脱离了有生命的载体,它将很快与死亡和恐惧联系在一起。文中的“我”非常确信自己没有爱过贝蕾妮丝,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爱又是十分确定的,它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狂热的喜爱之情,这种爱完全寄托于贝蕾妮丝的外貌之美上,所以当这种爱所依附的事物被病魔变得丑陋和恐怖时,“我”的爱就演变成了一种偏执狂热的专注:“我感到只要拥有它们就能让我得到安宁,恢复理智。”

31、在这种变态的专注和对美的渴求的驱使下酿成了全文最后也是最能表现“哥特”的一幕,“我”毁坏了坟墓,用齿科手术器具在尚未断气的贝蕾妮丝口中敲下了那三十二颗细小的、洁白的牙齿!“象征”在这里的多重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主人公变态的心理,让读者在“我”对“牙齿”畸形的情感里感到颤栗!2、参与生产一个主题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阐发了象征,他在符号的想象中认为:“符号象征不是一种简单意义的传递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意义生产的工具”。 7在爱伦.坡的哥特小说里“象征”不仅仅是对较广泛意义的一种暗示,它更趋向于罗兰.巴特的认知,是一种参与意义生产的工具。在上述文本中提到丽吉娅这一短篇哥特小说里采用了“

32、重复”的写作手法,其实在文章中“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也是有极大象征意义的。丽吉娅这篇不到万字的小说,有关丽吉娅眼睛的专门叙述就占了一千多字。在前半部分,作者还有意中断叙述,用大量篇幅描写亡妻的眼睛。尤其是“我”对丽吉娅眼神之美的比拟那一段,更是让读者感动于这种爱。有时候在观察一根迅速成长的青藤的时候,在对着一只蛾子、蝴蝶、蛹、溪流沉思时,我察觉出这种感情。我在大海中,在流星划过之际感受到它,我在老人异乎常人的眼生中感受到它,在用望远镜观察天际的一两颗星星时,我意识到这种情感3P138反复出现的眼睛和眼神成为读者和叙述者追忆美人之魂的凭借,丽吉娅的眼睛已经幻化成天地万物中情感的象征,

33、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更加深刻地刻画了对爱的赞颂这个主题。约瑟夫格兰维尔在一本书里这样说到“意志就在其中,意志永不消亡。谁能知晓意志的神秘和活力?上帝不过是凭自己的意图而弥漫于万物的伟大意志。人并不屈服于天使,也不彻底屈服于死亡,除非意志薄弱者” 3P137 丽吉娅的眼睛就是一种永不消亡的爱的象征,这种爱不屈服于天使或死亡,是不死的、不消失的灵魂,可以说正是“眼睛”生产出了整篇文章关于爱的主题,并且进一步升华了它。尽管文章的形式拘泥于“哥特”,但在丽吉娅的眼睛里,美和爱战胜了恐惧。“象征”在坡的哥特小说里运用得十分灵活,也十分普遍,不管是暗示一种广泛的意义,还是参与生产一个主题,坡都把这种写作

34、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而象征在文艺领域或者其他领域里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在众多的讨论中,形象大于自身的意义是一条主线,在坡的小说里对“象征”的运用也只是将它局限于一种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其中多少有些欠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坡并不是用文字来阐释“象征”,而是将“象征”当作一种工具或一个跳板来致力于所寻求的一种神髓。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坡对于“象征”的利用可以说已致其极!由此,通过“象征”这一工具来剖析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堪称是一个便利的捷径,也更容易解读出坡文字下透露出来的光芒。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三、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三、爱伦坡哥特小说的“ 唯美主义”无庸质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

35、的主题。但通过对上述修辞手法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坡的众多哥特小说里还潜伏着另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美是和恐惧相依相存的哥特之美。爱伦坡所生存的年代以及他身世的坎坷,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作品多少是他情感的一种恣意的发泄、自由驰骋的媒介。当然,坡的哥特小说形式精美、辞藻华丽,无论是多么恐怖的场景也能从中察觉出美的身影,所以评论家们把他归入哥特派、浪漫派、颓废派或象征派的同时,都没有忘记说他有唯美主义倾向。但是坡并不认为“美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而且他也不追求那种仅仅局限于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上的美,在他的作品中,美是含蓄隐藏着的、古怪的、另类的、壮烈的,不同一般的哥特式的

36、超凡之美。(一)悲壮、阴郁的辞藻、结构之美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讨论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惧,并且把美和恐惧联系起来。在坡的哥特小说里恐惧和美是相依相存的。首先是辞藻、结构之美。坡的哥特小说语言精练、结构紧凑、一字一句都有助于主题的实现。峻耸的高山、黑色的深海、亘古的荒原、莽莽的森林、古老废墟或者雷鸣闪电,这些看似恐惧的场景在坡的描述下都能给人以壮美的感觉。旋风显然是在我们附近积聚着能量,因为风向出现了频繁而强烈的偏移;极度聚集的云朵它们压得非常低,几乎要碰到房屋的塔楼并没有阻止我们感受这栩栩如生的速度,从各个方面飞速而来的风,并没有消失在远方

37、,而是互相碰撞在一起2P213这是厄榭府的倒塌里玛德琳复活之夜的天气的描写,文中的“我”称其为“这确实是一个狂风与凄美交加、恐惧与美丽并存的夜晚”,坡在此处用词精练、考究,不能多一字,亦不能少一词,对旋风、风速以及云朵的描述都活灵活现,这种美与即将出现的死亡相对立,但也正是这样才给人壮美之感。“红死”的假面舞会是爱伦坡又一经典哥特式小说,文章描述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假面舞会,亲王在瘟疫猖獗,人民因疾病而相继死亡的情况下却在城堡举行了奢华的舞会。文章仔细描写了舞会的奢华,特别是第七个房间:“层层叠叠的丝绒黑色帷幔”、“鲜红的、像鲜血一样的玻璃”、“三脚支架的巨大火盆”、“沉闷、单调的乌木钟声”8P1

38、36等。此处的描写,一方面作者用词华丽,将房间的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正是这些细致的描写、另类的用词又将房间烘托得如同一个地狱,骇人致极。单在用词上看,此处堪称华美中的经典,但它在读者脑海中却勾勒了一个恐怖的画面,描写手法和表达意义截然相反,但却使美和恐怖又一次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一桶白葡萄酒、瓶中手稿、红死等哥特小说里都涉及了诸如此类的描写,坡力图制造一种忧郁的情感和阴森的壮美,结构也精雕细琢,在坡的笔下,美的含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死亡和欲望中透露出的恐惧和绝望之美、暴力被赋予了艺术的张力、亦梦亦实的景象,这些文字经历百年沧桑依然可以美得惊心动魄!(二)死亡、毁灭造就的唯美

39、除去这些哥特小说的文字本身、词汇、修辞、结构以及深邃的逻辑所表现的哥特之美外,坡的小说还有另一种极致的哥特之美,也就是对美的毁灭。坡说过:“一个美丽的女人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在坡的哥特小说中他不惜一切去构筑美,也毫不留情地摧毁她。在贝蕾妮丝中,坡是这样形容贝蕾妮丝的:啊!此刻她的形象深刻的浮现在我面前,仿佛在她往昔的轻快和欢乐中!哦,绚丽而奇异的佳人!安恒丛林中的精灵!哦,出水芙蓉!随之一切即是神秘与惊骇,然后是一段不应该被叙述的故事。疾病一种致命的疾病像西蒙风一般地降祸于她;甚至,当我凝视她时,病变的幽灵从她身上拂过,弥漫着她的精神、习性和脾气,甚至极其微细和可怕地侵扰着她

40、身体的本质!6P130作者将贝蕾妮丝的美塑造的入目三分,但从一开始这种美就注定笼罩在恐惧的迷雾中,而且必然走向毁灭和死亡,坡往往刻意通过疾病、疯癫、死亡、变态等引发一种破灭、哀伤之美,使美和善、黑暗以及恐惧更加鲜明地对立起来。这种对哥特式唯美的狂热追求在丽吉亚一书中也有体现。从开篇,丽吉亚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美丽,当读者面对着丽吉亚绝伦的美貌,叹服于她超群的智力时,这种美依然和贝蕾尼丝一样被放置于病魔的阴影下,同时也必然走向死亡。虽然坡又一次无情的摧毁了美,但在文中他不忘提醒我们“意志就在其中、意志永不消亡。”在丈夫眼中,丽吉亚的死亡却用另一种方式奠定了她的美丽,在丈夫的回忆和脑海中她永远是那么年

41、轻与美好。在这里,美因死亡而得到永恒。在坡的笔下词汇与结构是美、女人是美、甚至连美的毁灭也是美,作者竭力将塑造的美摧毁掉,正是这种摧毁让美遭受死亡和恐惧,同时也被张显得更加珍贵、另类与怪异,如璀璨的烟火般通过自身的死亡、短暂创造更加无法泯灭的美,恐惧和遗憾的同时让人肃然起敬!在红死、厄榭府的倒塌、丽吉娅和莫蕾拉中,作者都在重复着不遗余力地塑造美,然后又将其毁灭的过程。这种美偏离理智,包裹在怪异的情感外衣之下,坡对美特立独行与桀骜不逊的诠释,或许正是他孤独本能在对社会桎梏的反抗。爱伦坡是一个偏执的唯美主义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其笔下,美只是客体、只是一种工具,在坡的哥特小说里恐惧才是永恒的

42、主题,不管是词汇之美、结构之美、美人之美或者是美的毁灭,都在极力望向主题,突出哥特小说恐怖的氛围。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结语结语萧伯纳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坡的文字,尤其是哥特式短篇小说,虚实严谨、思维精致、远离我们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的教条,但却精雕细凿。逐字逐句都酝酿着恐怖的氛围。爱伦坡虽然是因侦探小说而著名,但他的哥特小说也神髓并致,独具一格。提到哥特,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建筑,其实它还涉及到很多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就是个例子。哥特小说,当然恐怖是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塑造,重复和象征两种修辞手法功不可没,这两种修辞手法所构造出的文字和传达的意

43、义都在极力烘托恐怖的氛围。其次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对唯美主义的追求也是在为恐怖这个主题服务。坡不理会世俗枷锁,打破桎梏,将美和恐怖联系起来,用死亡和病魔来成就另一种美,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悲壮,哀伤的美同样也是在为恐怖这一主题服务。本论题分别从爱伦坡的几篇哥特短篇小说入手,从文中截取较典型的字句来解析重复和象征两种修辞手法,以及哥特式唯美主义。通过对写作手法的解读可以更进一步向坡另类的作品和精神世界靠拢。就如同本文开篇所提及的一样,无论将坡放于同时期作家之列,还是与现代小说家相比较,他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怪才,他作品的写作手法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个性,所以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作品以及他偏激的唯美主义。攀枝花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爱伦坡. 惊悚集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爱伦坡摩格街谋杀案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布思.小说修辞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 查德威尔象征主义 M. 兰州:昆仑出版社,1989.5 邓志平谈谈哥特小说中恐怖的心理机制 J电影评介,2007,(4)6 郭红玲指向预定效果的精心营构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结构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7 黑格尔. 美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 复旦大学中文系. 文学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