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6969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摘要: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语用歧义更是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对歧义与模糊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别,然后将语用歧义进行分类,最后从语用的角度介绍了几种排除歧义的方法。关键词:歧义;模糊;语用歧义分类;排除歧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同一语言内容,而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多种语义内容,后者就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歧义现象是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它存在于一切语言中。传统的歧义研究主要是从词汇、结构、语音的角度进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

2、世纪70 年代,英语语言学家们(Parlmer ,1976 ; Ruth.M. Kempson ,1977 ; etc. ) 就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揭示,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辨别真假歧义的一些方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引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由L.Bloomfield 开创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解释了传统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因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而在20世纪80 年代初, 胡裕树和张斌两位先生率先倡导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他们指出: 句法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义分析着眼

3、于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多年来, 他们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可以说, 对语法结构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的观察, 突破传统的歧义的研究“小语法”范围,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已逐渐成为我国语法学者的共识。本文着重探究语用歧义的种类及解歧。一、 歧义与模糊一提到歧义,人们就会想到模糊(vagueness)。Zadeh (1971) 认为模糊是“界限不太分明的类别”。赵元任(1959) 同样认为,“一个符号,如果它运用于边缘的场合比运用于清晰的场合还突出,它就是模糊的。”石安石(1994) 的表述更加准确,认为模糊语义的本质是边界

4、不明。如果词语A 与非A 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就说A 的边界不明。在说到歧义与模糊的区别时,Kempson 认为“要把歧义句和语义含混(Vagueness) 区别开来,可采用指代法(Anaphoric Process) ”。例如,我们可以用to do so too (so did X , X did/ has/ will/ is too) 这个动词短语去代替一个并列复合句的前一部分。不过,这种替代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两个动词短语所表达的意思必须是相同的。如果句子中前一个动词短语有歧义,那么句子的后半部分用to do sotoo 来代替前半部分的谓语动词后,全句仍然有歧义。试比较下列四句:

5、(1) John saw her duck and Tony did so too.(2) John saw her duck that belonged to her and Tony saw the duck which belonged to her.(3) John saw her quickly lower her head and Tony also saw her quickly lower her head.(4)John saw her duck which belonged to her and Tony saw her quickly lower her head.例(1

6、) 句是歧义句,它有两个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2) 或(3) ,但绝不可理解为(4) 句的意思。因为它违反了有关to do so too 这个动词的用法规定,前后不一致。肯普森进一步指出: to do so too 这个动词短语要求句中的两个谓语表示相同的意思,这是指“有歧义的”动词而言的,如果动词不是歧义的而是“语义含混的”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5) The painter has done the sitting - room and the carpet - man has too.例(5) 中has done 的语义是含混的;但在句子中这个动词短语有两个不同主语,他们从事

7、不同的职业,所以在sitting - room 中所干的活也显然不同:我们说The painter 一般指“油漆工已把起居室内的油漆活干完”,接着说the carpet - man ,一般指“铺地毯工人已把起居室内的铺地毯活干完”,而不会是指:“(象油漆工一样) 铺地毯工人已把起居室内的油漆活干完”。除Kempson 的阐述之外,我们认为歧义与模糊还存在如下区别:首先,歧义是可消除的,而模糊是不可消除的。例如:“这本书是黄色的”有两种意思,可理解为这本书是色情的,也可理解为这是用了黄封面的书,所以有歧义。通过本族语言同意词语的替换来区分歧义与模糊,这就是所谓的“换言法”(梅祖麟1969) 。上

8、例“这本书是黄色的”,换个说法,可以改说为:这本书是色情的或这本书是黄封面的。歧义消除了,模糊依然存在。其次,词语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现象。布来克(1923)认为“, 模糊性,显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的性质。”模糊是语言中概念和词语本身所固有的,属于语言(language) 范畴,而歧义一般是语境不足所造成的,如果我们给歧义结构补充或设定必要的语境约束,语义就可以确定。所以,歧义是相对的,存在于各自然语言中,并且歧义是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不慎”造成的,是人为的,属言语(parole)或话语范畴。二、 语用歧义的分类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9、人们在从语言平面对歧义进行静态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歧义进行动态研究,即将歧义放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 研究语用歧义。所谓语用歧义( Pragmatic Ambiguity) ,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意这类现象。具体地说,一句话语的意义由“字义”和所指构成。话语中的单词、短语通过语义规则表达了话语的表面含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音歧义皆属对话语的表面含义做出不同理解的语义歧义),而话语中的有些单词或短语的所指则需要依赖语境、通过推理得以明确(这种需要推理才能对话语的隐含意义得出恰当的解释的歧义现象为语用歧义)。

10、现将语用歧义分类如下:1. 指示语型语用歧义指示语是指那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它们的所指或意义离开了特定的交际语境便无法确定。在英语中,这些词项和语法范畴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话语的指示信息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指示信息不清楚的话语往往会产生歧义。例如:(1) As a freshman at a university , I failed to catch the details of a particular assignment in inter-personal class. So I asked the student next to me ,

11、“When is it due ?”“July ,”she answered , patting her pregnant belly.(2) When the woman next door gave birth , her husband phoned his mother-in-law with the good news ,“We have twins !”he told her . The phone connection was bad and she didnt hear him clearly.“Could you repeat that ?”she shouted.“I do

12、ubt it , ”answered the new father , sounding startled. In fact ,Im surprised it happened the first time. ”以上两例幽默是由于指示代词不清楚而造成歧义的。例(1)中A问:“When is it due ?”it指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作业什么时候交?”而B却把it理解为指她腹中的胎儿,意思就变为“孩子什么时候出生?”例(2)中岳母所用的that是指女婿刚才所说的话,即“能再说一遍吗?”,而女婿却把that 理解为妻子生双胞胎这件事,于是回答:“这第一次就够让人吃惊的了。”2. 会话含义型语

13、用歧义根据格赖斯(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在言语交际中,句子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的。这个“实际表达的意义”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用含义或会话含义(implicature)。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A :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 : 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t his morning.上面这

14、一对话,从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来看,B的应答没有直接对A说出巧克力在什么地方,似乎是答非所问;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不难理解B 的应答实际上已告诉了A“巧克力可能被孩子们取走吃了”。对话中B 的应答是如何意味“巧克力可能被孩子们取走吃了”这一言外之意的呢? 而听话者A 又是如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理解B 的真正含义的呢?对这些问题,语义学和语法学无法提供出有效的解释,而格赖斯( Grice) 的会话含义论却能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又如:Waiter , theres a fly in my soup .这句话具有两种言外之意,初看起来它是个肯定陈述句,表示就事实进行评论,实际的情况是:

15、在餐馆里当顾客对服务员说这句话时,他不仅仅是向对方“陈述”一个事实,而是暗示着“抱怨”和“指令”的意图;“我对贵饭店的服务大为恼火,你最好赶快给我换一碗,否则的话”。这句话本身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有些脱节,如果听话人没能准确理解话语的含意,他就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映:要么是只口头承认这一事实并表示道歉(或作解释) ;要么是赶快行动,去换一碗汤来。语用学告诉我们:成功的交际并不仅仅指有意义的话语的发出、接收和理解这么简单的过程,还要考虑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 。而交际意图一般是隐而不宣的,不能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而要靠听话人根据

16、语境进行辨认和推导。只有当听话人真正认识到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那个意图时,交际才能成功。3. 言语行为型语用歧义根据奥斯汀(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说出话语的同时实施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言内行为即说话活动,是一种发声行为,其内容可以是句子、短语、单词等,以表达某种概念或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实施的一种行为,它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等。言后行为指话语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效果, 如使某人生气, 成功地

17、劝说某人作某事等。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言语活动,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每说一句话都在施行一种言外行为,而这句话所具有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则体现了说话人的说话意图。然而,同样一句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言外之力。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设一天晚上,约翰正准备外出,母亲对他说:“John ,its very cold outside. ”母亲说出这句话的本身(即按英语的要求,把声音组成词,把词组成句,并用正确的语调说出来) 是言内行为;母亲说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要约翰穿了大衣再外出,这是言外行为;约翰听了母

18、亲的话,穿了大衣再外出,这是言后行为。从对上面这个例子的说明来看,言内行为分析的是说话人通过语句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即言内之意,言外行为分析的是说话人透过字面意义所隐含的真正用意即言外之意,言后行为分析的是说话人的用意被听话人所理解并产生效果即言后之果。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歧义能显示较强的解释力。三、 语用歧义的排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确保交际成功,应该尽量避免歧义。以下就是几种排除语用歧义的方法:1. 语用含义制约法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遵守礼貌原则。交际双方有时出于某种需要违反了某条准则,形成语用冲突,进而产生语用歧义。语用含义制约法就是根据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分析和排除这样

19、的歧义现象。例如: (Teacher) Oh ,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Student)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说话者(老师) 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而听话者(学生) 为了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及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弄清违反准则的真正原因,就可以排除因准则相冲突而产生的歧义和误解。2. 节律特征抉择法在口语中,借助节律特征可以部分排除歧义。停顿和轻重音也有排除歧义的作用。由语义辖域或焦点造成的歧义可用较长的停顿或对比重音来排除。例如:Mary has a dress

20、 for every occasion.此句作“每个场合都穿同一件衣服”解时“, a”在语义上管辖“every”;作“每个场合都有一件(不同或相同的) 衣服”解时“, every”管辖“a”。语调也可以排除歧义。例如:Will you take a bus or go by train ? (你是不是坐汽车或火车去? 此句中,or = and ,即可能汽车火车都坐。)Will you take a bus or go by train ? (你是坐汽车去还是坐火车去? 此句中,or and , 即汽车和火车二者择一。)3. 语义指向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词汇在句中的语义指向( semanti

21、c orientation) 分解歧义结构。这些词语的语义指向往往是由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所决定的。例如:They ordered the police to stop drinking after midnight. 此句可有四种理解: 他们叫警察自己午夜后停止喝酒(“stop”的语义指向前面的“the police”自身) ; 他们叫警察阻止午夜后酗酒(“stop”的语义指向后面的“drinking”) ;午夜后他们叫警察停止喝酒(“after midnight”语义指向谓语动词“order”) ; 他们叫警察午夜后即停止喝酒(“after midnight”语义指向宾语补足语结构中的动词短

22、语“stop drinking”) 。4.情理常识推断法在日常交际中,常常可以根据情理和常识来排除歧义。如果说一个人“一米八个头”,当然不会是说“一个人有八个头,加起来有一米长”,只会是说“这个人的个子有一米八”。四结语歧义现象是英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现象。略微注意一下人们的日常会话便会发现,人们说话常常带有弦外之音,这些隐藏在字面意义后面的“含蓄内容”,或者说是基于“字义”之上的“用意”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意义。虽然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许多句子的歧义可以有效地化解或消除。这是因为语言交际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理解话语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语境可以提供附加信息或修正信息

23、,缩小英语词汇和结构的语义选择范围,帮助读者或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因而歧义得以消除。语用歧义还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基于此,它才有极强的生命力。除奥斯汀和格莱斯的语用理论外,已经有人在Leech的礼貌原则、Sperber & Wilson 的会话关联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语用歧义的研究。参考文献1 裴文. 现代英语语境学M .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 邱述德. 英语歧义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3 项成东. 歧义的功能J . 外语教学,2001 , (2) :82285.4 周红. 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 (3) :92

24、11.5 张国扬. 外语教育语言学 M .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5.6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4285.7贾德霖. 英语歧义探源J . 现代外语, 1991 , (4) .8宋协立.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J . 现代外语,1985 ,(1) .9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王维成.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J .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11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M .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2 Zadeh , L. A. Quentitation Fussy S

25、emantics , M In information Science , 1971 , 3(2) : 160.13 梅祖麟. 文法与诗中的模棱M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 本上册) .1969.14 石安石. 语义研究M .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15 伍谦光. 语义学入门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994.16 赵元任. 汉语的歧义问题M . 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 Kempson , Ruth M. Semantic Theory. M . Oxfor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6、.Pragmatic Ambiguity and Disambiguation Ambiguity is quit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Moreover,the Pragmatic Ambiguit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linguistics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First ,this pape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ambiguity and vagueness. And then it classifies the Pragmatic Ambiguity. Finally ,this thesis also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to decode the Pragmatic Ambiguity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