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726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请记住“我”唤醒学生在作文用例中的自我意识【摘 要】在十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作文用例中表现出生搬事例、盲求文采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缺失的“套话”现象。基于此,笔者提出,在教师层面构建 “大语文”理念;在学生层面培养“三步走”意识,即扣题旨、巧分析、现自我。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醒其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关键词】作文用例 “大语文” “三步走” 自我意识写作是一个观察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它是学生唤醒自我意识、展现自我思想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这样一个年轻人自我意识过剩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却在作文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我意识缺失的可悲现象。一

2、、追根溯源寻“自我”笔者广翻词典始终还是没有找到关于“自我意识”的解释。笔者猜想之所以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一词条,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关于“自我意识”,无法解释,因为那太简单了,简单得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另一种可能是关于“自我意识”,无须解释,原因也是太简单了,编者可能认为这应该是大家都懂的一个概念。然而,我们往往会在最简单的事情上犯错误。因为越是简单,越是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反过来说越是简单,往往它在生活中越是不可或缺。就如呼吸,我们很少去关注它,但是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它。因此,笔者认为越是简单的问题才越是本质的问题,才越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最终,笔者的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名家著作中得到了印证。纵观康

3、德、黑格尔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相关著作,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自我意识”的阐释: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就此阐释而言,一个人只有拥有自我意识,才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才会拥有自我的思想,才会对现实世界有理性的认识,才会有现代公民意识,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会是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二、拨开云雾悟“自我”回到我们的写作中,细细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时候,在写作中越是表现得文采好的学生,他的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越是严重。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原来是话题作文在作祟。自1998年高考作文“坚忍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拉开了话题作文的帷幕,并逐渐发展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到200

4、7年,整整是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按年份推算的话,我们现在的学生自会写作开始写的就是话题作文。不可否认,话题作文确实是解放了一代人的思想,造福了一代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话题作文带来的弊端是广大的学生在盲目地套用事例、追求文采。这些复述经典的语段貌似有着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外表,实则是被想得高分的欲望钳制思想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缺失的意欲寻求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路径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是辞藻华丽,但不知所云。这不得不说是长期话题作文培养所遗留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从不会“听话”到不会“说话”,最终沦落到丧失自我的境地吗?写作就是写人生,当

5、我们的作文开始迷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还会清晰吗?就高考而言,我们横向比较2010年各地的作文题,其中18个作文题中有10个是材料作文,4个是材料加标题作文,3个是标题作文,仅天津卷出现话题作文;纵向比较,我们浙江卷2010、2008年是材料加标题作文,2009年是材料作文,也就是说浙江自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出现的都是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现实性回归趋向,决定了写作思想的个性化和不易模仿,也给高考作文以厚重的担当。它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份试卷质量的提升,还有高考理念趋向现实的理性回归。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浙江卷2011年将不可能出现话题作文。因此,此种无视材料不加审题、生搬事例、盲求文采从而导致自我意

6、识缺失的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肯定是行不通的。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各地试题对于新课标中“观察体验感悟”的落实。特别是浙江卷更是以时代生活为背景,各题型都明显地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由此预测,案例式的分析题在浙江卷乃至于各地试卷中都将受到青睐。就浙江卷而言,语言运用题、现代文阅读题、论语题等诸多题型中都可能出现这种案例式的分析,还有作文中的用例也可以说是广义的案例式分析。而这对学生的读懂材料即“听话”能力和表达见解即“说话”能力是具有较高的要求的。所以,从应试角度而言,我们也应培养学生表达自我思想的一种自我意识,而非再让学生陷入无边的“题海”“文海”而变得“麻木不仁”。解放思想,

7、与时俱进,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就长期而言,言为心声。从小没有自己话语权的作文的培养也必将导致成人后的人云亦云,缺失自我意识、自我思想。这样的人生必将是可怕的,这样的民族也必将是悲哀的。古人云,少年强则中国强。此时,少年自我意识的缺失,也必将导致整个民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绝非危言耸听。三、步步为营记住“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在高中阶段训练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是符合学生思维的发

8、展规律的。既是议论文,则必然涉及用例。除此之外,它还指出写作是 “认识自我”的过程。可见,写作是和自我意识关系特别密切的一种行为活动。那么,针对当前学生生搬事例、盲求文采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缺失的现状,笔者在此就以作文中的用例为切入口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一方面,就教师层面而言,我们应构建“大语文”理念。归根究底,作文的失败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给我们的语文小课堂构建一个大的环境,一个可延伸的空间。也即突破我们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小语文”,走出目前语文教学中过多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的误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引入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构建一个“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

9、所不包”的开放式的“大语文”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者提倡在高一开展“拓展式阅读”,高二开展“专题式阅读”,高三开展“衔接式阅读”。通过这种系统性的课外阅读模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高三而言,笔者提倡开展“衔接式阅读”。 所谓的“衔接式阅读”,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案例式阅读,也即把我们生活中的热点引进课堂,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之所以称之为“衔接式阅读”,是因为笔者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它通过评点一方面衔接了高考语文复习中的各个知识板块,摆脱了以前复习时的枯燥

10、和乏味;另一方面也衔接了学生的精神,学生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如双簧、演唱、口琴表演等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激发了个人的自信,提升了学生迎接高考的心理素质。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到了高三,还玩那么多花样,这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笔者认为没有这些花样才是对学生的戕害。潜心研究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贴近时代生活、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背景下,那些埋头苦读、苦做习题、死记硬背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被动。此时,除了了解题型、掌握命题规律、系统复习外,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眼界才是当务之急。学生只有多阅读,才能丰富文字、知识的积累,潜移默化中眼界得以开阔,自身文化修养得

11、以提升,面对“文绉绉”的考题和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语料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当然,我们语文教师在高三这个时间就是分数的特殊时刻,对一些文字、视频等素材进行精选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笔者在高三第一学期每个月会精选一个话题来开展案例评析活动,而在第二学期每周会精选如“新闻1+1”等时事点评类的文字、视频等素材供学生欣赏评点,在每次活动之后都会让学生按“三步法”来进行写作。此类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时事素材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不竭的源泉,也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抬起头来关注一下我们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大地、周围的生活,关注一下自我,为学生找到自我意识开辟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就学生层面而言,我们应培

12、养其“三步走”意识。第一步:扣题旨。当然,所有的作文都是必须要扣题旨的。而此处笔者所谓的“扣题旨”,就是让学生不管什么作文都以材料作文的要求去写,以形成一种准确而理性的判断。我们知道材料作文的命题往往是直指现实生活,将学生导向对现实的理性回归。因此,材料作文对学生的“听话”能力,即理解材料的能力的要求可以说是最高的,所以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标题作文,我们都以材料作文的审题来要求自己,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作为考场作文而言,材料作文在审题之后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学生在行文中多去扣材料中的关键要素。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点题,从而避免了离题。求新先求稳,扣题是关键。第二步:巧分析。很多学生在用例时的一

13、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观点+事例”,虽然说事实胜于雄辩,但在行文时我们要知道事实更需要的是雄辩,此种“以叙代议”的写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如笔者选了一位学生在一次考场作文中的一个片段:【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将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们心中自由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风暴扭曲了大树,我相信,种子已经插入深沉的泥土;洪水卷走了两岸的房屋,我相信,孩子依然像天使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你还将哭泣吗?请以“我相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

14、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学生习作片段】我相信有这个国度。战争的硝烟渐渐在墙头熄灭。残破的断壁昭示着这个国家的灭亡。妇孺孩童的啼哭依旧在耳边回荡,可他只看了最后一眼,便转身而去。他是这个已陨落王朝的国君,背负着巨大子民希冀的包袱踏上了屈辱的旅途。勾践,甘身屈居于敌国败俘,夜夜睡柴房,却灭不了他复国的决心。不可否认,这位学生有着较好的文采,也没有离题,但是在用例时就是典型的“观点+事例”而缺乏对事例的理性分析,那么标题中的“我相信”到底在相信什么呢?“我相信有这个国度”吗?那“这个国度”又代表了什么呢?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只有对“勾践”事例的叙述,那“我相信”的就是“勾践”吗?那用“勾践”事例

15、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由于对事例没有进行一定指向性的分析,整个语段的议论也就没有了立足点。因此,整个语段给人的感觉是徒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严谨的内在逻辑,也就违背了考题中“你可以发表见解”的要求。我们细观所有的材料作文的命题,都可以发现这句话: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也就是说所有的材料作文都是强调“你”的。而这个“你”,就考生而言,也就是“我”。也就是说命题者要求考生做的是表现自己的情感、见解,即自我意识。所以学生在用事例的时候,我们要的是选事例中的一点为我服务,而非做叙述事例的傀儡。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事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记住为什么要用这个事例。那么如何去分析事例呢?如何

16、让感性的文字书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对于我们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班这样文字感悟能力相对较弱但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告诉学生在议论文用例时要分析,学生也往往会回应老师:我是知道要分析,可是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分析啊!此时,像因果、假设、对比、意义等分析法的教学就非常关键了。如这位学生在经过指导后,修改如下:当决心代替了不幸,我相信他会再创一个国度。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困难磨平了他生活的棱角,可磨不平心的棱角。所以,他能再战天下。我相信,即使生活的不幸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创自己的明天。我相信,相信的是在现代这个温床里,我们依然有自己的

17、信念去挥别昨天,去挑战自我,去迎接未来。我们看到划单直线部分用的是因果分析法,划双直线部分用的是假设分析法。两种分析法针对语段中“决心代替了不幸”的观点,对“勾践”事例作了指向性的分析,使议论有了立足点,使文章有理有据,情理兼备,也符合了材料中对于“你可以发表见解”中对“你”的要求,使阅卷者看到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展现。第三步:现自我。我们说用事例是为“我”服务的,是为展示自我意识提供一个立足点的,那么这个“我”就有必要把他展现出来给读者看了。所以,在用事例的时候我们就字面而言,可以要求学生在文句中多出现“我”“我们”这样的字眼,使读者特别是阅卷者很明显地看到学生在对事例作一定的指向性分析的基础上

18、展现的自己的感悟点,明显地看到学生自我意识的体现,如上面学生修改后语段中划双直线的部分。就深层而言,我们可以再次提倡一例多用,通过一例多用来展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展现自我意识。这里,笔者为何说是“再次”,因为“套话作文”就是典型的一例多用。我们打击“套话作文”,但是不能因为这,我们就放弃一例多用。其实一例多用本身并没有错。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我们都是可以多角度地思考的,一千个读者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谁又能规定一个事例只有一个思考方向?并且如果说一个事例只有一个思考方向的话,那么这样看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就高三这最后阶段的作文备考而言,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在于让

19、学生再去积累多少个新事例,而在于训练学生对同一事例进行多角度分析的能力。一方面,这节省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行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拓展了其思维空间,使其自我的思想意识得以唤醒。这也是符合孔老夫子“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的。当然,为了不使学生再次沦落为“套话作文”,我们还是应结合这“三步”来进行有效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分析法的训练。因为只有有了分析法的有效支撑,对事例的论述才会闪耀理性的思想光辉。如笔者就以浙江卷2010年的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为例,自选了笔者在高三第一学期引导学生积累的五个素材中的三个来作如下示范:【被时代】当“被时代”如狂沙滚滚,汹涌袭来的时候

20、,面对年长一代“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训诫,我们不禁大喊一声:“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的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我们90后的张扬文化对年长一代的隐忍文化的反哺,是一种文化角色的转换。【养生】当年长一代还在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说:在前行的路上不要错过沿途的风景。偶然有一天,我们蓦然回首发现我们的父母也开始背上行囊,当上了“驴友”;我们的爷爷奶奶也开始跳上了街舞。一切都在转换,这转换的不是别的,是一种文化。【选秀】曾经,“年轻”是选秀舞台上的关键词。当15岁的张含韵、18岁的王栎鑫等“鬼灵精”风靡全国,当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迹还未退去时,跳着时尚的肚皮舞的平

21、均年龄超过50岁的“时尚七太”、跳着火热的街舞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火玫瑰组合”已迎面而来。他们青春洋溢、时尚性感,他们从曾经的“观众”转换成了今日闪耀的“明星”,我们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哺,角色的转换呢?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近几年高考题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己整理、运用平时素材的信心,也促使其不断对已有素材进行反复思考、分析,训练了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其自我意识的表达。当然,这也使高三学生在这最后阶段对作文的备考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不至于陷入无边的“文海”。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写作有法,但写亦无定法。在此,笔者并没有试图以这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来局限学生的思想,笔

22、者只是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向,就如孔老夫子所说的,“斐然成章”之后还应“知所以裁之”。那么,笔者在此也只是提供一个“裁”的方向而已。然而,从“有”境到“无”境,那是一个不断感悟、升华的过程,笔者在此也只能提供一个“有”,希望学生通过体悟能最终到达“无”的境界。天空中没有留下鸟儿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泰戈尔如是说。当我们摒除一切羁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像泰翁般的洒脱。但是在高考面前,我们还是应努力挣扎着发出我们心底那尽管微弱的呐喊:请记住“我”!【参考文献】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2.黑格尔与:透视精神活动的哲学巨著,王春艳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