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743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总结出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分析了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并提出针对这些新特点的教学策略。关键词:高考命题 新课程 特点高考试题随着教育形势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考恢复初期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和熟练程度,再后来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到近期着重考查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教材的使用,高考命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一、重视过程与方

2、法的考查近几年高考试题,在重视知识与技能考查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提到化学课程目标之一的高度,反映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考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考生探究学习方法以及构建科学探究,假设,验证的能力,这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特点。例1、(2005年全国理综卷第27题)有6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碳酸钠。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签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1)各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6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

3、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2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3)鉴别余下未检出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i) (ii) 分析:该题改变了物质鉴别题传统的设计特点,仅提供蒸馏水进行鉴别,通过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过程设计,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现出考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答案:(1)6种固体全部溶解,5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CuSO4(2)Ba2SO42BaSO4;Cu22OHCu(OH)2;Cu2CO32CuCO3;BaCl2;(3)(i)分别取(2)中能产生蓝色

4、沉淀的两种溶液,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CO3溶液,无沉淀生成的是NaOH溶液。(ii)分别取少量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2SO4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NH4)2SO4溶液此类试题能展示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充分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创新上多动脑筋,充分重视和展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通过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进行不断的训练,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二、重视化学与S T S联系的考查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几乎每

5、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化学发展的最前沿。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糸,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05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指出:“试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高考化学与STS联系的考查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体现,此类试题分以下几种情况: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题强调关注人类生活的热点问题,往往取材于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问题,重大疫情,重大工程等,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所涉及的有关

6、化学问题,并渗透思想意识、环保意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例2、(2005年广东高考题第12题)化学工作者一直关注食品安全,发现有人将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非法用作食用色素。苏丹红是一系列人工合成染料,其中“苏丹红4号”的结构式如下:下列关于“苏丹红4号”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属于芳香烃衍生物C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属于甲苯同系物 答案:B、C例3、(2005年广东高考题第18题) 背景材料: 2004年夏季,特氟隆不粘锅事件引起公众关注; 2004年冬季,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蛋白质的科学家; 2005年初春,广东大部分进行了人工降雨; 2005年春末,某高速公路发生液氯运输车翻

7、倒泄漏事故。下列相应说法正确的是 A特氟隆(聚四氟乙烯)的单体是氟利昂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形成的不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有丁达尔现象 CAgI和干冰都可用于人工降雨 D附近人员应迅速远离液氯泄漏地点,并逆风往安全区域疏散答案:C、D2、联系生活经验与常识试题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努力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观念。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观察,分析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例4、(2005年江苏高考题第11题) 2002年瑞典科学家发现,某些高温油炸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CH2CHCONH2(丙烯酰胺)。食品中过量的丙烯酰胺可能引起令人不安的食品安全问题。关于丙烯酰胺有下列叙述:

8、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只有4种同分异构体 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D3、展现最新科技成果试题以最新科技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已有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着力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5、(2005年上海高考题第3题) 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A 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 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C 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 N4的摩尔质量是56g答案:A4、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试题往往联系环境保护有关事件,考查学生从化学视角正确看待人类社会及周围环境所发生的

9、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问题。例6、(2004年江苏高考题第3题)2004年4月22日是第3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C减少直至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氟氯烃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答案:B通过化学与STS联系的考查,命题者既宣传了化学在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人民健康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借此引导师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生活实际,关心学科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联系

10、STS有关问题。三、重视开放式的考查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性试题将所要考查的知识置于一个考生从未见过的陌生情境中,试题的解答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解题者不能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去套用,必须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制定合理的解题方案,通过认真探究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开放性试题对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积极性,灵活性具有良好的效果,这正是近年来高考命题不断出现此类试题的原因。例7、(2005年广东高考题第20题)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

11、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根据反应Na2SO3(固) + H2SO4(浓) = Na2SO4 + SO2+H2O,制备SO2气体。 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 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_。 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品红溶液,现象是_。 溴水溶液,现象是_。 硫化钠溶液,现象是_。 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氧化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可以不填满) 原因_,验证方法_。 原因_,验证方法_。 原因_,验证方法_。分析:(!)题要求画出简单的实验

12、装置图,写出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基本操作,难度不高。(2)题将SO2通入三种溶液,要求描述现象,只要平时基础扎实的学生都能找到合理的答案。第(3)题要求推测SO2产生缓慢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验证方法,留给考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分析能力差的考生往往无从下手,再加上“可以不填满”这一开放信息,使一部分考生更加琢磨不定,不知所措。答案:(1)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慢慢滴加(2) 溶液褪色 溶液褪色 有浅黄色溶液(或溶液变浑浊)(3) Na2CO3变质; 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先滴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Na2CO3固体变质

13、 不是浓硫酸;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样,涂白纸不变黑,则证明该溶液不是浓硫酸四、重视从研究性学习角度编制试题研究性学习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近年高考试题有意识地编制一些研究性学习题型的试题,体现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例8、(2005年广东高考题第26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化学方法测量一个不规则容器的体积。把35.1gNaCl放入500mL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待NaCl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全部转移到容器中,用蒸馏水稀释到完全充满容器。从中取出溶液100mL,该溶液恰

14、好与20mL 0.100mol/L AgNO3溶液完全反应。试计算该容器的体积。分析:本题从研究性学习出发,创设一种研究情景,要求考生通过科学探究解决一个实际测量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答案:设与AgNO3溶液反应的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不规则容器的体积为V,20 mL0.100 mol / Lc100 mLc0.02 mol / L0.02 mol / LV58.5 g / mol35.1 gV30 L针对高考出现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设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化学实验,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化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重视对学科

15、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能否使用不同的学科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会话与协作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基本化学用语,能用准确,规范,完整的文字描述化学反应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等。近年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卷、 卷要求书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达7个和9个,数量可观,综观2005年每一套高考试卷,都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把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来考查。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表现在表

16、达时不能切中要害、含糊不清、不具体明确,化学术语不清晰等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使用专业语言规范表达,养成化学语言正确表达的习惯,做到语言流畅,符合逻辑,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针对高考命题中出现的上述新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形成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性的复习方法,建立开放性、多样性的复习模式。这样才能跳出题海,把握住高考的命脉。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