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7757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的七哀诗 Change of poems Qi ai shi From Wei Dynasty to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摘 要 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七哀诗作为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一个弱小群体,虽然不受重视,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七哀诗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作家依据七哀诗这个题目进行创作,这些诗歌的主题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哀叹,表达了对于生命的不安和无奈。但这些诗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从魏到晋,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这些诗歌由对社会的哀叹逐渐转向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哀叹,主题逐渐从外化转向内化

2、。本文主要围绕魏晋时期七哀诗的代表作品、主题变化、以及主题变化的成因进行论述。 关键词:七哀诗;魏晋;主题;社会思潮Abstract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oetry, regardless 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r art formally, has had the material effect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Seven Sorrowful Poems take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oe

3、try small and weak community, although does not receive takes seriously, but it also has her characteristic, also has the huge achievement. Seven Sorrowful Poems produc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ast years, the Wei Jin time writer rest on Seven Sorrowful Poems this topic carry on the creation, the

4、se poetrys subject was sighs woefully to the life one kind, expressed regarding the life restless and the helpless. But these poetries are not stereotyped, from Wei Daojin, because receives political, the thought influence, these poetries by sigh woefully to the society change gradually to poet inne

5、rmost feelings emotion sighing woefully, the subject change gradually from outside internalize. This article mainly revolves Wei Jin the time Seven Sorrowful Poems representative the work, the subject change,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nges origin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Key words: Qi ai shi; Wei

6、 Jin; Subjec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言1一 魏晋南北朝七哀诗的作家作品概述1二 魏晋南北朝七哀诗的主题2三 七哀诗从外化转向内化的原因3(一) 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3(二) 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5结语7参考文献8谢 辞9引言 七哀诗是汉末的乐府新题,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说:“七哀起于汉末。”1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战争不断,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中原大地上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政治上的战乱,使得当时的文人对政治的热情比较高,诗人关注政治,关注民生,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于生命脆弱的一种哀叹;而政治上的不得志,文人就会借诗

7、歌来抒发内心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到了西晋,文人关注的对象不再是政治,而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内心的一种不安和无奈。从魏到晋,七哀诗所表现的主题逐渐从外化转向内化。不管是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描写,还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七哀诗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它的出现,往往是在朝廷的衰败,并伴随着战争,或者朝代更替的时期。它的形成、发展是时代的见证,是民众悲惨生活的写照。七哀诗的变化还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七哀诗主题从外化向内化变化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一、 魏晋南北朝七哀诗的作家作品概述魏晋时期是七哀诗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王粲、阮瑀、曹植、傅玄、

8、潘岳、张载、荀组,这些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王粲留存的七哀诗有三首,分别是:“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边城使心悲”。2第一首“西京乱无象”主要记录了作者在逃难中的所见所闻,在面对混乱的战争局面,不得不背景离乡,逃避到荆蛮之地,一路上到处都是死人的白骨,在生死面前,就是母子之情也是那样脆弱和不堪一击。第二首“荆蛮非我乡”描写的是他在荆州所见的南方山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并且产生的一种哀叹。第三首“边城使心悲”描写了边城生活的艰辛,对中原家乡的思念。诗中表现作者厌恶战争,同情人民疾苦,但又无可奈何,希望能够离开边城。阮瑀留存至今的七哀诗只有一首:“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

9、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靡所能。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3这首诗描写了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富贵不能重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怀念,并描绘了死后凄凉的境况,揭露了阮瑀内心的不安和无奈。曹植留下的七哀诗只有一首“明月照高楼”4,这是一首思妇诗,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之情。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玄留下的七哀诗仅存一句:“杳杳三泉室,冥冥玄夜堂。”5主要写了对死者的追思,表达了诗人一种寂寞、悲凉的心情。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

10、)人。潘岳留下的七哀诗也只有杨氏七哀诗一首,这首诗前面写景,写所见所闻,后面写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极度思念自己的妻子,而产生了极大的悲伤。张载,字孟阳,安平人。张载的七哀诗有两首,“北芒何垒垒”和“秋风吐商气”。6“北芒何垒垒”借咏史来写实事,写的是汉代帝王墓被盗,其实表达的是对乱世的一种忧虑。“秋风吐商气”表面是写景和悲秋,其实是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有对时局的失望。荀组,字大张,颍川颍阴人。荀组留存至今的七哀诗只有一句:“辙兮辙兮,何其寂蔑。”7二、魏晋南北朝七哀诗的主题七哀诗表达了对生命的一种哀叹之情,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七哀诗主题也在逐渐变化,不同时期诗

11、人对于生命哀叹也不一样。王粲的七哀诗是伤世主题,直接描写了建安动乱的社会环境;曹植的七哀诗是感遇主题,抒发的是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之情;潘岳以悼亡为主体,杨氏七哀诗抒发的是对妻子的思念;还有就是抒发对时间易逝和生命短暂无奈之情。从魏到西晋,七哀诗对生命的哀叹逐渐从外化转向内化,从开始关注社会外部环境,社会战乱,人民的困苦生活,到最后诗人逐渐关注自己内心,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可奈何和时间的易逝。王粲七哀诗三首均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直接描写了战乱和人民疾苦,以及对逃亡和边城生活的不适应,诗歌从叙事转向感情的抒发,通过描写战乱和家破人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战火四起、家破

12、人亡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诗歌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王粲对于生命的哀叹,主要是对于疾苦人民生命的哀叹,王粲对于社会的关心,直接在自己的诗歌里反映了出来,是一种外在的关心。阮瑀在七哀诗中,也发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哀叹。全诗格调凄凉低沉,语言质朴,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诗句表现出阮瑀内心的不安和无奈,是对生命的一种哀叹,但他不是在为自己命运的发出哀叹,而是对时代的一种忧虑,是对社会的关心。曹植七哀诗表面上是写思妇,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曹植在曹丕继承王位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前的放荡不羁、饮酒作赋,到现在处处受到监视,受到怀疑,空有一身才华无处

13、施展,政治抱负化为泡影,最后只能郁郁而终。这是诗人对于政治的关心,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的关心,而表是达了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怨愤之情。到了晋,傅玄在七哀诗残句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是就在这一句中透露了诗人在死亡面前的无能为力,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的一种哀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潘岳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就是他的悼亡诗,从中可以看见其对于朋友、亲戚、家人的思念之情。潘岳以情见长,故晋书本传称潘岳“善为哀诔之文”。8杨氏七哀诗写出了一种深深的哀叹,通过这种哀叹,表达了潘岳对妻子的思念。张载的七哀诗诗风质朴,采用白描手法,全诗画面凄惨感人。“北芒何垒垒”通过东汉帝王陵墓惨遭破坏、洗劫

14、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对军阀豪强这些罪魁祸首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同时也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这是一首拟古诗,仿照前人的写作方法创作而成。第二首“秋风吐商气”,主要是诗人对于时局的失望,表的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无奈,深深的抒发了一种哀叹之情。荀组的七哀诗残句“辙兮辙兮,何其寂蔑”,从句中也能看见死亡的影子,作者在面对死亡的无奈境况下,表达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易逝的哀叹之情。 七哀诗在艺术上,多运用比兴手法,语言都比较质朴自然。但各个作家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以叙述为主,有的抒情较多,有的多用比喻、白描,这也和作家的所要抒发的主题有重要关系。如王粲七哀

15、诗主要是反映社会战乱、人民困苦生活,所以主要以叙述为主;而曹植、潘岳、张载的七哀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哀叹,所以在艺术上运用了比兴、比喻、白描等,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总体来说,七哀诗的主题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王粲七哀诗反映社会战乱,到曹植反映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之情,再到西晋傅玄、潘岳、张载、荀祖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七哀诗的主题是逐渐变化的,从建安时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到西晋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三、七哀诗从外化转向内化的原因(一) 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魏晋时期诗人在创作七哀诗时受到了政治上很大的影响,动荡的社会环境和诗人在仕途官场上的成就,使得魏晋诗人在创作时逐渐从外化的转

16、向一个内化的过程,从建安时期主要注重外部社会环境,到两晋时期逐渐注重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汉末的动荡,引起了文人对政治的关注,文人关注普通民众的困苦生活,对于时代的思考也比较多。曹丕称帝以后,政治上的迫害使得曹植从感时济世转向对苦闷心情的抒发。到了西晋以后,士族政治的形成,让诗人关注的不再是政治、民生,而是个人内心感情的表达。汉末的大乱,使整个社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公元204年,曹操在邺城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在饱经战乱后,许多文人相继投奔,形成了以“三曹七子”等为代表的的文人集团,他们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是谋士和政客,作为“建安七子”的王粲和阮瑀,他们都服务过曹魏统治集团。王粲年少成名,十七

17、岁那年,东汉朝廷便征召王粲为黄门侍郎,王粲却以长安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为由,不应征召。为躲避战乱,他前往荆州投奔了刘表,进入刘表幕府工作,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涯。从此以后,王粲再没有离开幕府工作,归附于曹操之后,王粲在曹魏统治集团中很受重视,虽然没有大的实际权利,但他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诗人在政治上却有一定的作为,所以王粲在创作七哀诗时,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社会战乱和人民困苦生活的关注上。阮瑀出身于东汉的世家大族,世代高官厚禄。曹操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早就知道阮瑀的大名,采用各种手段逼迫阮瑀出山,最后阮瑀被逼无奈,只好出山为曹操效力。阮瑀便成了曹氏集团重要的文职官员,与陈琳共同

18、起草国书和檄文。由于身处动荡年代,饱受乱离之苦,时常发出人生短暂的哀叹。阮瑀在七哀诗中写到,“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诗句表现出阮瑀内心的不安和无奈,格调凄凉低沉,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就个人而言,阮瑀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政治生涯,他都还算有所成就。所以阮瑀在七哀诗中的哀叹,不是为自己命运的感叹,而是对时代的忧虑。作为建安时期代表性人物之一的曹植,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表现他贵族王子的悠闲生活,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愤慨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在政治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曹丕继位以后,处处防范着曹植,对曹植严加监视。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

19、曹植只有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后期他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在七哀诗中,表面是一首思妇诗,实际上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到了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分裂的局面,虽然统一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是社会环境却比建安时期相对稳定。西晋诗人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处境和表现与建安文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文学也是直接继承建安文学,但是他们没有建安文人那种因经历了颠沛流离而养成的对社会人群的广博同情心。另外由于西晋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9作为中下层的文人群体,和统治阶级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这些文人群体却有着很大的政治抱负。而且由于西晋战火不断,士族虽然享有很多特权,

20、但是依然难以自保,许多文人被害。这些文人一方面向往政治,追逐功名,另一方面,又感叹世事难以预料,试图艰险。西晋文人生活上脱离大众和社会现实,文学创作越来越缺乏现实内容,最后只得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傅玄、潘岳、张载、荀组在他们的七哀诗中格调都很悲凉,处处表现了对生命的哀叹和时间的易逝,重点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而这些寒族士人为了求官求学,抛弃妻子是常有的事,潘岳的杨氏七哀诗就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从汉末建安时期到两晋政治的变革,对七哀诗的创作影响很大。建安时期的动荡,使得建安文人对社会战乱关注的比较多。晋的相对稳定,促使文人对仕途官场有更大的兴趣,而当时的门阀制度,使得文人在

21、仕途上处处碰壁,从而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所以,七哀诗的主题从魏到晋逐渐从外化转向内化。(二) 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统治思想。魏晋时代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哲学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由于社会的混乱和政治的黑暗,文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因而儒家思想失去了统治地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是儒学对社会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只是在经学衰落后,一时间它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新的存在及传播形式。所以魏晋之际的思想领域,确实在动荡分化之中表现出一种思想解放的格局,或多或少地冲击到儒学。建安时期人们的思想已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但是此时并没

22、有一种可真正慰藉人心灵的新人生哲学。在汉学和魏晋玄学之间,这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不同思想融入到他们各自的人格和个性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影响着文人的创作。但是,对作家产生主要影响的还是儒学,儒学的要义是伦理中心、政治至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积极入世,对政治、民生较为关注,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对时代发展做出贡献,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这一时期诗人对于政治关注较多,他们的七哀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哀叹。“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阮瑀,他们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也较多,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仁”即“爱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他们的

23、七哀诗中,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时代产生的忧虑。曹植的思想核心还是儒家思想,在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曹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建功立业;而曹丕父子做皇帝后,虽然受到曹丕父子的严密监视,政治上受到压迫,但是在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曹植从内心还是称服于曹丕父子。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所以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常常带有儒家的伦理常识。他所塑造的用以寄托自己理想及其遭遇的女性形象,就带有儒家伦理道德的色彩。在七哀诗中,表面上是写思妇的,实际上是写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文中的女主人是曹植自身人格的寄托,他们身上的伦理色彩,也正是曹植自身伦理观念的反映。以士族主体的西晋文人群体

24、,从人格行为的基本特征来看,他们与前面几代人也有较大的差异。“儒玄结合”是西晋文人的人格模式,它的基本表现是:“谨身守礼、儒雅尚文、谦柔自牧、宅心玄远、通达机变”。10这是一种折中的人格模式,它的形成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儒学影响文人主要是积极入世,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使得当时当时文人对政治的热情都比较高。玄学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把文学引向文人自身,引向内心世界,引向审美。玄学强调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要表现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内心情感,玄学把人的感情引向了自我内心。儒学影响文人积极入世,而当时的门阀制度使中下层文人处处碰壁,玄学使文人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自己内心情感。 在西晋

25、作家中,傅玄的年事较长,入晋时已经四十九岁了,傅玄与阮籍、嵇康实际上是同辈人,然而傅玄在玄风日盛的曹魏后期生活,却并未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恰恰相反,他始终保持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傅玄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怀有浓厚的济世情怀,他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 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傅玄曾经上疏皇上,要求“尊儒尚学, 贵农贱商”。11傅玄留下的七哀诗虽然只有一句,但通过这短短的这一句,就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易逝、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潘岳作为太康文学的重要作家, 其生活的时代儒玄交织激荡。他既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又受玄学思想的浸润,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氛围中, 加之他坎坷艰险的仕宦经历, 形成了其

26、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特征。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还有自身的才学,使他积极入世。后期,社会动荡,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观失落,加上爱妻娇子相继亡故,在玄学的影响下,潘岳逐渐注重自己内心的感情抒发。杨氏七哀诗就表达了潘岳对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张载的思想也是儒玄结合,张载早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经做过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官职。晋末战乱,托病辞官。因为看到战乱行将来临、看到世风的不竞,而生一种摆脱世俗的愿望。张载在诗中的人生无常的叹息,在主题上并无创新,但是他表现的浓烈的感怆。12张载在七哀诗其一中主要通过东汉帝王陵墓惨遭破坏、洗劫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给人民

27、带来的深重灾难。七哀诗其二则主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情。 荀组的创作也受到了玄学的影响,七哀诗主要表达了他在面对死亡的无奈境况下,发出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易逝的哀叹之情。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潮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诗人创作抒发的重点也都不同。建安时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诗人关注政治、民生,他们的七哀诗重点是反映社会战乱,还原现实生活。曹植的主要思想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七哀诗重点已经转移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抒发的是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之情。到了潘岳、张载、荀组,他们是儒玄结合的人格模式,他们的七哀诗注重自身,注重内心情感抒发。结语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思潮,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同

28、的影响。建安时代,战场上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文坛上作家辈出。人们受时代的豪气,继承汉乐府的优良传统,“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13,七哀诗反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现实的动乱给诗人们以强大的刺激和感动,个性鲜明,是诗人个人经历和感情的抒发。王粲的七哀诗就是真实描写了当时的战乱,阮瑀的诗文质朴,“良时忽一过,身体化土灰”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对个人价值的思考,曹植七哀诗重点抒发的是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到了西晋,文学上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诗歌主题方面,作者多写人间常情、普通之情,写恋情、亲情、友情、哀情。这一时期的诗歌语言趋向华丽藻饰,追求感情的抒发。傅玄、张载

29、、旬组在七哀诗中,都写出了对生命的一种哀叹,写出了一种哀情;潘岳的七哀诗主要抒发的是对妻子的思念,写的是亲情。所以,西晋的七哀诗主要抒发的是文人内心的情感。七哀诗的主题逐渐从外化转向内化,各个时代作者的关注重点各不同,但都传达了时代的悲音,展示了乱世的某些侧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七哀诗的研究,对了解魏晋时期文学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阳卓军.七哀诗赏析 J,民风,2008,(15):75.2 吕晴飞.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4-198.34567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王华杰.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J,中州学刊,2009(5),293.9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43.10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4.11 柳春新.傅玄思想评议 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87.12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9.13 葛晓音.八代诗史 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