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789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进行考前高效复习.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论文 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 进行考前高效复习【内容摘要】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怎样克服复习中的盲目性,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提高总复习的效率呢?这是每位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索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向其它知识点做辐射链接型的考前高效复习策略。【关键词】文学类文本 辐射链接型 语言基础 写作 高效复习在各科复习都进入高潮的高三,很多学生对语文的高考复习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没有清晰的复习方案。如果教师盲目地安排题海战术,显而易见,除了只会耗费学生大量时间,使其疲于应付,对其造成生理负担,而结果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外,还会使学

2、生对语文复习的成效性产生怀疑,甚至于对语文复习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复习始终抱有信任与热情?如何让学生在语文高考中获得高分?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其进行考前高效复习策略的指导。在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这四大语文高考知识点中,隶属于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根据其综合语言文字文学于一体的特征,可以在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做专项复习的同时,以此为中心,向其它知识点做辐射链接型复习,如图所示: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以对字音、字形、成语及作文的复习为例,具体阐述这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的辐射链接型考前复习策略。一、 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激活字音、字形与成语高考对

3、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考查,题型均为选择,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字音、字形的要求分别是掌握“现代汉语普通常用字字音的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能力层级都属于A 识记,对成语的要求是“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识记自然是理解和正确使用的前提。无疑这类答题无需太多的技巧,关键在于对积累的注重。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词语如何来积累,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考生。习惯采用的背诵词语表和读试卷的方式,往往高耗低效;在完成相关专项复习后置之少顾,则又很容易模糊并遗忘。文学类文本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字音、字形和成语加以关注与整理。笔者要求学生对20

4、10年、2009年和2008年浙江卷的文学类文本进行阅读整理,现归纳如下。 2010年浙江卷静流 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其中常考字有“饴”“部”“虬”“筹”“脊”。掌握读音的是“饴”“虬”“脊”。“饴”y,常见词语有“甘之如饴”,2010年天津卷第2题C选项对该词进行了书写考查。由“饴”链接其

5、形近字“贻”y,联想到成语“贻笑大方”“贻人口实”。明确成语含义,“贻笑大方”意为让内行人笑话,“贻人口实”意为给人以可利用的借口,让人当做话柄。“虬”qi,链接其形近字“轧”“札”。“轧”是多音字:g,“人轧人”(含义,拥挤),“轧朋友”(含义,结交),“轧账”(含义,结算,核对),“轧苗头”(含义,观察,揣测);y,“轧场(chng )”(含义,圆轴或轮子等压在物体上转),“倾轧”(含义,排挤),“机声轧轧”(含义,象声词);zh,“轧钢”(含义,用机器把钢坯压成一定形状的钢材)。其中“倾轧”一词分别出现在2010年全国卷I第1题判断读音的B选项和北京卷第1题判断读音的D选项中。“札”zh

6、,常见词语有“手札”“信札”。“脊”j,注意与常见错误读音“j”的区分。“部”“筹”二字掌握其在相关成语中的字形:“按部就班”与错误书写“按步就班”区分,“一筹莫展”与错误书写“一愁莫展”区分。2009年浙江卷魔盒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

7、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其中“瞰”“纤”“甸”“殷”分别掌握读音。“瞰”kn,常见词语如“俯瞰”,区别错误读音hn。“甸”din,区别错误读音din。“纤”是多音字:qin,(含义,拉船前进的绳子),常见词语如“纤夫”;xin,(含义,细小),常见词语如“纤维”。“殷”是多音字:yn,“殷实”(含义,富裕,富足),“殷勤”(含义,深厚,恳切);yn,(含义,黑红色),常见词语如“殷红”;yn,“熊咆龙吟殷岩泉”(含义,震动)“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含义,雷声)。“嗔”既掌握读音chn,也要注意与形近字形的区分:嗔怒,嗔怪/瞋(chn)目叱之。 “喘”“贴”“驱

8、”分别链接相关形近字。由“喘”(chun)联想到“湍”“惴”“遄”“踹”“揣”。“湍”tun,急流的水,常见词语如“湍急”。“惴”zhu,含义是忧愁、恐惧,常见词语如“惴惴不安”。 “遄”chun, 含义是迅速,常见词语如“遄飞”。“踹”chui,常见词语如“踹开”。“揣”:chui,(含义,放在衣服里),常见词语如“揣着手,揣在怀里”;chui,(含义,估量,忖度),常见词语如“不揣冒昧,揣测,揣摩,揣度(du)”,其中成语“不揣冒昧”为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用于没有慎重考虑;chui,(含义,挣扎),常见词语如“挣揣”。关于“喘”字,还可补充成语“吴牛喘月”,意为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

9、,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由“贴”联想到“帖”“粘”“拈”“砧”。“帖”“粘”均是多音字。“帖”: ti,“妥帖”(含义,妥适),“帖服,俯首帖耳”(含义,顺从,驯服);ti,“字帖儿”(含义,便条),“请帖”(含义,邀请客人的纸片),“庚帖”(含义,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一帖中药”(含义,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ti,(含义,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常见词语如“碑帖,字帖”。2009年重庆卷第1题A选项考查了“字帖”的读音。“拈”nin,常见词语如“拈轻怕重”,该词语就出现在2010年浙江卷第1题C选项中,2009年全国卷I第1题D选项对词语“拈花惹草”进行了读音

10、考查。“砧”zhn,常见词语“砧板”,2010年天津卷第1题A选项对该词进行了读音考查。由“驱”联想到“呕”“讴”“怄”。常见词语分别有“呕u吐”“讴u歌”“怄u气”。学生认为在这三个词中,容易把“呕”“讴”“怄”弄混淆,如出现“呕气”“呕歌”这类错误的书写。若学生能够结合读音、含义、字形加以区分,是很容易给以清晰辨别的。2008年浙江卷乌米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

11、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其中要掌握读音的字词是:“颀”q,“氛”fn,“潺潺”chn而不是chn,“淙淙”cng而不是zng,“蔓”和“量”都是多音字。“蔓”:wn,(含义,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常见词语如“藤蔓、瓜蔓”;mn,(菜名)“蔓菁”;mn,(含义,滋长,攀引,缠绕),常见词语如“蔓延、蔓引”。“量”:ling,“打量、估量、思量”(含义,估计,

12、揣测),“量具”(含义,确定、计测东西的多少、长短、高低、深浅等的器具);ling,“度量衡”(含义,古代指斗、升一类测定物体体积的器具),“量体裁衣”“量才录用”(含义,审度),“气量”(含义,能容纳、禁受的限度),“数量”(含义,数的多少)。 要掌握字形的字词是:“湎”“惆”“翱”“嬉”。注意其书写的正确及与形近字的区别。“惆怅”一词往往会被学生错写为“愁怅”,或错误书写“愁怅”“遨翔”(应为“翱翔”)被设置于字形题的选项中而被学生忽视。区分“沉湎”与“缅怀”,“湎”意为沉迷,“缅”意为遥远;区分“嘻皮涎脸”与“嬉戏”,“嘻”意为喜笑的样子或声音,“嬉”意为游戏、玩耍,两字在含义上完全不同

13、。2009年湖南卷第2题D选项对“嬉戏”进行了书写考查。 学生在从这些文学类文本内整理出常考字词的过程中,会深刻意识到字音、字形、成语彼此间的交叉关联性,对这类知识点的识记与积累也绝不能是孤立存在的。此后,笔者又将学生整理出的这些常考字词设置成高考的选择题型,并混以干扰选项再次对学生进行检测,发现正确率大幅上升。由此可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精神畅游的旅途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积累,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使语言文字的基础积累不再乏味而枯燥,而且使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其成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切口,给力夹缝中的写作“求木之长

14、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文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阅读与写作间本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联。高考前,在各门学科的齐齐挤压下,学生根本无暇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即使有的学生见缝插针地拿出本读者或散文等优秀杂志,也会被个别其他科目的教师以学业繁重为名叫停。试问,在如此的阅读背景下,何来高考写作发展等级所要求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于是,笔者思考如何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阅读资料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细品,从而培养学生写的意识,提高学生写的技巧。叶圣陶曾说,“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在往年的各省高考试卷或当前的综合复习卷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

15、会有意识地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同时在精读细品中,学生是能够从中感染到名家们的精神趣味和格调的。 笔者对2010年各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了整理:试卷名选文题目作 者体裁出 处内 容浙江卷静流李丽娟小说我们与父亲(散文2009年第12期)父子两代人间的深情,对父爱的真挚赞颂江苏卷溜索阿 城小说阿城精选集旅美作家对民俗与地域文化的思考全国卷1灯火萧 萧散文台湾新生报1982.2台籍作家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全国卷2大河家张承志散文青海湖2009.11名家探讨民族文化的根基全国卷3保护人莫泊桑小说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探讨人性,讽刺虚荣心理北京卷海棠花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精选书写

16、爱国情怀上海卷天目山张抗抗散文张抗抗随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迟子建散文小说评论2002.2对故乡和生命本质的思考重庆卷春天来了两只鸟陈俊峰散文青年科学2009.1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四川卷自然(节选)爱默生散文论自然反映生态文化湖南卷一朵午荷洛夫散文新课程读本(人教版)台湾旅美华人的抒情散文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散文国学2007.10本土名家对历史文化的介绍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散文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本土名家对历史文化的介绍福建卷春风林斤澜散文北京晚报1980.4抒情散文安徽卷碑许 辉小说芒种1996.8对人性的揭示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老 舍小说教材(课文)

17、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描写广东卷面包博歇尔特小说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反映一战后的平民生活辽宁卷洗澡王安忆小说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19821989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这些作品全都堪称经典,笔者相信,高考阅读的文学类文本对经典作品的选取是不会改变的。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精读细品,是可以适当弥补阅读不足的缺陷的,也会获得那些快餐低质阅读无法给予的更深远的积极影响。以2010年浙江卷静流为例。(一) 感受情感之美在阅读完文本后,笔者不是急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而是先让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感受。(生谈)“我心中流淌的不是一条静流,而是一种波澜激荡、跌宕多姿的流动,是一条劲流在涌动。”“静,是生命的完满,

18、流,是生命的体现。父爱如山,他总是坚硬而沉默。”“文中的父与子,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想起他们日渐苍老的身形,想起他们对我莽撞不羁的包容,想起他们对我顺利迈入大学校门的期盼。”“成长是什么?当我们明白了父母对于我们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我们的要求,这时我们或许就长大了。所以少些抱怨,少些憎恨,不要憎恶你最尊敬的人无心的伤害。”因为静流讲述的是一个父子从冲突到和解,从和解到互相扶持的亲情故事,借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是“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的阻隔,所以极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于此,对2010年浙江卷静流第16

19、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学生自然就有了答题的欲求和发挥的空间,“爱父母,体谅父母,理解责任,学会成长”都是学生答案的中心。参考答案是: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同样,第13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三个词分别是拍拍、喝令、挺直。”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学生在充分把握文本情感和理解文意的前提下,都是能够进行有效回答的。另外,笔者还认为,静流这篇文章的主题与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所导向的主旨是相通

20、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命题者对此主题情有独钟。 (二)把握行文之脉请学生理出行文脉络:弟弟迷恋音乐,被父亲严厉禁止弟弟心怀怨怼,破罐破摔,父子隔膜生活波折让彼此开始软化弟弟开车结婚,尘埃落定孙子孤独症父子相互扶持。这条脉络在原文中是清晰的,以下是笔者在原文中的标识(波浪线表示):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 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

21、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

22、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尘埃随之落定。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

23、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

24、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自持的力量。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他走后说出来的。叶圣陶老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25、。”阅读文本,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本的脉络思路。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又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2010年浙江卷静流第12题就是: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文章开头历来是作者苦心经营之处,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头戏之一。文章开头在文本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意义,作用大致为: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下文形成

26、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这类题目在2010年的试卷中还出现在四川卷自然第14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2010年全国卷大河家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学生若能熟悉关于开头的常见作用,在理清文本脉络的前提下,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回答的,答题时注意根据具体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即可。 2010年浙江卷静流 第15题: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品味鉴赏及其在行文中的作用,可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从“

27、写法”、“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考虑的是修辞手法,前两句“荒原一般”、“如静海流深”是明喻,后两句的“尘埃”、“波澜”是借喻。其次从结构形式来看,四句话各成一段落,承上启下。最后结合表达方式思考,与其他部分以叙事为主不同,这四句更多的是描写作者的看法和感受。由此,可得出答案: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对这些结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熟练掌握,绝不止于帮助他们从容完成对文学类文本的相关阅读赏析,而且还要使他们的在学习与模仿中提升写作技巧。当然,其间学生从掌握到在写作中的自然

28、运用,是需要教师明确加以引导的。(三)延伸经典作品在阅读完静流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另一篇也关于两代人间情感的名家作品,龙应台的目送(又名不必追)。龙应台(1952),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目送、亲爱的安德烈、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目送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

29、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

30、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

31、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

32、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

33、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就此文,笔者同样要求学生从内容情感和行文结构两方面进行品读,并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还记得当时,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读得都十分投入。文章的内容大意是明确的: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龙应台)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其中温柔的笔触、细腻的情感,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行文结构也是清晰的,全文由六次目送构成,并成熟地使用以景衬情、重复咏叹、对比等写作技巧,使全文具有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独特的吸引力。在学生

34、上交的赏析文章中,有多篇都是极为中肯和动情的。在此因为篇幅限制,笔者附录4篇学生作业。1.孩子,你怎么了?赏析目送读目送时,我仿佛觉得它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看来人的背影给人的影响是广泛而复杂的。文章在随时间的推进而一步步地将作者内心蕴含的情感透露升华开时,我总能感受到作者淡而有味的情感的转换。孩子在前面走,边走边回头,“我”站在后面目送。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会依赖母亲。行走在人生刚开启的花园里,天真的他们不断地回头,向站在后面的母亲寻求帮助,是不舍,是害怕。孩子在前面走,“我”站在背后目送。当时间逐渐带走孩子身上的稚气,当平淡已代替了当初的无助,当“我”把儿子送往机场,“我”还是

35、那样的深情,但儿子却对母爱显得勉强。此时“我”就隐约意识到那种遥远的注视开始了。直到这种状态被提炼成一句“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文章前后呼应,前半部分层次清晰。再者“我”慢慢了解到父女母子一场,是一种“背”的默视,过渡自然,深入到下半部分“我”与另一个背影父亲之间的相似状况。“我”是中间的过渡者,不论是幼小的孩子,还是年迈的父母,“我”的目光比任何人更深邃。其实,“我”看着父亲开车消失在转弯处,“我”看着父亲轮椅的背影没入自动玻璃门后,“我”甚至透过雨淋湿的头发去看火炉中那口棺材里父亲最后的遗容。“我”有的情感便是父女母子间,一方注视另一方背影渐而远之的那种感觉。龙应台的目送

36、就像是一块透人心凉的冰块。读了,心被惊醒了,也就害怕将来我自己会对父母怎样,是用背影说话,还是有我自己的特别方式。想到这,反而更担心我的孩子将来会怎样。思绪总归是不暇多虑,看到龙应台唱起的这个时代的一首普遍的歌,我又想,孩子与父母之间,是什么断折了像葡萄与枝子般联系的桥梁。当所有人都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他”的视线和“我”的凝望怎样隔空交会。孩子,你怎么了?读罢此文,我不禁感到那是作者在对我提问。 2.浑然天成,情真意切读目送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她的这篇文章浑然天成,娓娓道来,借自己目送儿子以及目送父亲的事情来说明: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

37、行渐远。作者的眼光十分敏锐,善于观察身边细微的事件,记叙了华安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于自己的目送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小学时候的华安不断地回头看母亲,而十六岁的华安却一次也没有回头,二十一岁的他更是一扇紧闭的门。记叙之中,无不夹杂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一丝伤感。也正是这样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母亲,才能感受到儿子的变化。首先,文章的比喻十分贴切。“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说明母亲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也表明母子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后来,“告别时,照例拥抱,我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安的高大,也暗示华安已经开

38、始独立了,不再需要母亲的帮助和扶持了,显示出一位母亲的伤感与失落。还有,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这一系列的动词,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的心理思想。另外,自成一段的那句话“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则表明了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和留恋之情,情感的流露显而易见。文章将前半部分自己目送儿子和后半部分自己目送父亲进行类比,指出了父女母子的缘分在目送中渐行渐远。作者将这段重复的话分别放在句中和句末,起强调作用。文章最后的“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表面上写距离近,实则写自己与父亲生死相隔,遥遥相望的状况

39、,写出了作者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的情形,令人潸然泪下。 3.浅而有致,淡而有味读龙应台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文章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浓于水的亲情,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显得那么的厚重。寥寥几笔,便把父与女,母与子的关系揭示得深刻而形象。文章的语言平易近人,仔细揣摩,意味深长,以八字归纳:浅而有致,淡而有味。有致在哪里?先来看第三段中的一句,“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此句,从侧面刻画出一位人母对孩子在等候护照检验时,“我一

40、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想必读到此处,势必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这是多数母亲的心声,短短几行字,也将一个母亲希望落空时的落寞与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目送”的背后,透着的是隐忍,是理解细致的刻画,浅近平易的语言,却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孩子倾注的心血,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人之常情,作者深情其中,平易的语言用心诠释,浅而有致。其次,文章在场景的处理上也别有韵味,如“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站着一只邮筒”,请注意“站”这个字眼,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邮筒以生命,邮筒孤单地站着,实则不就像是作者孤单地站着目送吗?再如最后的一则场景,着实动人,扣人心弦,“雨丝被风吹

41、斜,飘进长廊内,我拨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冰雪缠绵的雨丝,亦如作者此时内心的思绪,纷乱稠密,被雨水淋湿的头发已顾不上擦,唯有深深地凝望,为的是记住最后一次的目送,一切尽在不言中。最后的一句,“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和揣度。文章语言浅近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娓娓道来,使人不由产生共鸣,真是浅而有致,淡而有味啊! 4.对生命的目送目送文章第一段,作者写了一路所见的“果树秋熟”的景色,是为了引出第六段的“定律”,并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烘托出全文人生成长过程的厚重感。“我就站在外面,用

42、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写出了作者的期望,他期望儿子能回头。“终于轮到他,在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出护照,闪入一扇门,疏乎不见。”表达出少年华安回避母亲的复杂心理,文中用“闪入”写出了时间的短,将少年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空荡荡的街正是妈妈内心的写照,邮筒是用来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工具,在这里,妈妈却因无法和孩子好好沟通而感到失落、孤独。“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体现出来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文中写了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从不断回头,依依不舍到后

43、来照例拥抱,感情勉强到最后行同路人,紧闭心扉,“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巨大而沉重”和“缓缓”表现出作者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不过五公尺”表现出作者对亲人的难忘和留恋。“寸丝夜风吹斜,飘进长廊内”的情景渲染了作者心情的凄凉。深深、深深地凝望,强化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永恒的思念之情,作者写尽了幽微,如烛火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写尽了对时间的无奈和生命的目送。赏析文是作文的一种样式,它是对阅读成效的一种验证。有人说,语文的本质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心灵的祈祷,而这抚慰和祈祷难道不是源自于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碰撞和交融?而语言基础和阅读赏析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走向写作,所以要让阅读沉淀,让学生的精神在沉淀中得到丰盈,让学生的写作技法在沉淀中得到提升。这整个过程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个别学生在未动笔前就已主动和同学交流起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随着高考的临近,复习时间的紧迫,学生能直接接触到的语文资料似乎就只剩下语文试卷。若既充分挖掘每张试卷的价值,又让学生对语文复习、对完成语文试卷抱有兴趣,以文学类文本为切口,向语言基础和写作等其它知识点做辐射链接型复习,是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一套考前高效复习策略的。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