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7912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品味语言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摘要: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是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作品的深意离不开语言。教学中,要对语言进行认真研读,要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要努力在文字的背后挖掘出语言的情趣,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品味语言; 阅读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真正的语文课,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集文学,品味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可是在现实

2、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上,设想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回答问题时,或隔靴搔痒、或蜻蜓点水,总是未能抓住关键去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放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进行一言堂似的教学。有时由于执教者所提问题过大,又未作任何分析语言的提示,使学生一时摸不到头脑,难以揣摩教师提问的目的。最终导致学生的回答游离于该文所表现的中心之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十分肤浅,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这一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体现品味语言的有效性,从而上出

3、语文课的“语文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咬文嚼字,品出作品的张力之美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文章要推敲的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该句中的“卧”字就是关键词。用了拟人的辞格,该字“下”得的确精当传神,但仅指出这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卧”字背后

4、的美感心理要素,细审其刻画的形象特点,捕捉它引发了我们那些联想和想象。“卧”这个字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小猫小狗的“卧”,它指的应是躯体蜷缩而不动地趴于低洼之处。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体会老舍先生下这一字的精美之处了:首先,“卧”字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山坡上小村庄中住户少而集中的特点,并且多分布于山坡是低洼部位。同样,小村庄房顶上的雪也是少量而成堆地分布于房顶低洼位置,这也极为巧妙地照应了前一段的开头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再次点明了雪“小”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且点得不露痕迹。“卧”字既然表明是静止不动的,那么,试想远处山坡上住户的白墙黑瓦,黑瓦上洁白的点点积雪,这一切,远望又是朦朦胧胧

5、的,混沌而又静谧,这不是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吗?无形中又巧妙地引起下文“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是卧字所反映的村庄和雪的形象特点,可谓精细,同时又引发了我们何等愉悦的联想和想象。又如:台阶结尾:“怎么了,父亲老了。”这个老字,表面上是指父亲年龄老了,实际上更是指父亲的心变“老”了。从造好台阶后,父亲烦躁、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很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有动中,可以看出父亲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人生大业,这时他没有了追求,没有了人生的目标。一个老字,把像父亲那样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对生存状态的困意活化出来。所以,教学中要抓住了这个富有弹性的词语,充分地让学生讨论品析

6、,进而探究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一双“慧眼”带领学生找准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每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标点,努力品出味道,透过精妙的文字引领学生倾听弦外之音,嚼出言外之意。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品味出语言中的情趣。2、比较揣摩,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揣摩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比较揣摩呢? 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有位老师上秋天

7、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教师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教师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如“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国石拱桥”一句中,两肩能否换成“两端”,“两头”?让学生画出它的示意图,通过比较,学

8、生就能明白“两肩”比“两端”“两头”更能准确说明小拱的位置,且要言不烦,形象贴切。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比较揣摩,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领悟语言的妙用,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触摸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有一特级教师说,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只要把课文第一句改动一下,人物的性格就会很好地体现出来。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得到尊重, 比较一下,赫耳墨斯去调查的目的和心理。改后,他还不知道人间对他是否尊重,心里没底。原句,在赫耳墨斯看来,人间对他是否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可见他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比较,得

9、出的结论学生应该会心服口服的。比较揣摩的好处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所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语言触发点,搭建一个品味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读中去品,品中去悟,方能真正品悟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3、扣住语境,解读作品的深邃之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要言,也成为理解语言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获得正确的答案,忽视这一点,误以为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解释词句,不知道品味词句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常常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心理活动:“他们该不会

10、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要扣住语境,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这是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多种原因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他的爱国情感也由潜在达到成熟而得以升华。这句话就流露出对普鲁士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而不是儿童贪玩的表现。所以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芦花荡中有一句话:“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头子一边砸一边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前面对老头子性格的认识,再联系此时此刻,学生有的说:“活该!”有的说:“叫你打伤我的大菱!”有的说:“打死

11、你小鬼子!”等等。学生能回答出这些,就说明了他们已经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语境,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又如:学生在分析老头子的性格时,教师提供了这样一句话:“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学生从中只从表面的感觉到老头子的勇敢,不能深层次的去挖掘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回答:大菱受伤的情况下说的)那么可以看出老头子对大菱的-?对敌人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一句话写出了老头子爱增分明的性格。扣住语境,就是回归文本,可以说,文章中所有的词,所有的句都必须把他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去谈它的意义,谈它的内涵。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会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正如王安石曾说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此中有真意”,一切精彩都藏在文本的深处,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应用繁冗地讲解和大量的训练来取代学生的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应在品读体味中让这些鲜活的语言深深植根在学生的精神境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大语文素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1胡维中.例说品味语言的方法.语文教学之友, 2010 (8).2范 群 .沉入词语世界,挖掘深邃文旨.语文教学之友,2010 (6).3赵文静.还语文课堂以本色.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