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8118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标题】试析“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作者】虞 璐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文学影响 【指导老师】彭福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苏轼一生创作甚众,在诗、词、赋、文等方面成就极高,故清代著名理论批评家王国维把他列为中国四大著名诗人之一,其余三位包括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以才华而名,而“乌台诗案”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创作心态、文学观念、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笔者着眼“乌台诗案”,拟就此事件给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略作探讨。一、“乌台诗案”始末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句诬陷,身陷御史台之狱,以御史台别

2、称乌台,故被称以“乌台诗案”。“元丰已未,东坡坐作诗讪谤,追赴御史狱。当时所供诗案,今已印行,所谓乌台诗案是也。”1(P79)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人生中重要的环节,是特定政治人文背景的产物,自宋而今,颇有学者关注,其结论也不统一。(一)“乌台诗案”原委元丰二年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转折关头,苏轼于三月由徐州调任湖州,其湖州谢上表中说“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以己不“生事”,暗示“新进”、“生事”。被监察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以“新进”、“生事”等语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对此,宋史?苏轼传记载:神宗元丰二

3、年(1079),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2(P765)对自己遭遇乌台诗案,苏轼乞郡札子有云:“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乃复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而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诽谤,臣遂得罪。然犹有近似者,以讽谏为诽谤也。”3(P827)实际上,苏轼保守的政治视野使其在诗文中片面夸大新政流弊,助长旧党的声势,影响了新法的实施。“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否认苏诗之讥

4、刺,因为对时政的讥讽是苏轼对现实主义的理性追求。”4(应该看到,苏轼经常以诗文讥刺朝政,贬斥新法,也为守旧势力用以反对新法,阻碍了新法的推行,故政见不同者、与之有仇者几欲杀之而后快。(二)“乌台诗案”评述乌台诗案原本就是一场罗织诬陷的文字狱,王水照在总结苏轼被指控为攻击新法的几十首诗文中发现,其中主要包括了三种情况:“一是原作与新法无关,纯属穿凿附会,罗织诬陷的,如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四;二是原作确有反对新法的内容,但又包含着生活真实,反映出生活流弊的,如吴中田妇叹;三是原作有些反对新法的诗,是反映苏轼思想中的保守方面的,如寄刘孝权。”5(P51-52)乌台诗案实质反映了宋代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

5、日益强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多宋代文人不敢在诗中直抒其情,将其人生热情转到词中,促使词体内容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宋代文人亦不敢采用易引争议的比兴手法,转而直写其景。作为乌台诗案的当事人,苏轼深受影响,曾自称“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6(P1432)但是,苏轼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自此而逐渐建立起来。因此,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一个文学创作的高峰。二、对苏轼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在文学上却是一位获得丰硕成果的全能作家。他留下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

6、品,可以说,他超越了众多同辈作家,处在北宋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宝库。“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经历的重大转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苏轼创作心态和文学观念的变化,更多的体现则是在创作中题材和风格上的转变。(一)创作态度苏轼自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故总是能面对现实处境,积极参与政治,体现出中国士大夫兼济天下之志。在从政态度上他始终坚持崇实尚用、尊主爱国泽民的原则,即使遭受政敌的打击迫害,也能做到“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7(P325)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苏轼在诗案前期的创作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

7、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自乌台诗案遭到政治打击和流贬外放之后,苏轼佛家的心灵解脱和道家的养生修炼统一起来,形成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为人处世之道。他超脱尘世,每日与田父野老纵酒遨游,过着“野性犹同纵壑鱼”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苏轼借助佛、道否定尘世、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使他既获得精神慰藉、又治愈了内心的创伤,并从全身心迸发出惬意的快感。陈祖美苏轼谪儋时期的心态与文风强调了苏轼晚年欣赏山水与佛教思想的结合。8这说明,他对人生仍在追求,并没有灰心丧志,更坚定了政治上的节操,更完善了他对现实的思考。苏轼这种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所进行的空前的融汇和贯通,正是体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上下求索精神。

8、在苏轼的观念中,儒家积极用世、道家无为隐忍紧紧结合起来,既有诗案过后的轻松,又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迷惘。正如苏轼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渐无补丝毫事,尚费管家压酒囊。诗人颇为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使诗人在泰然处之之时有“只渐无补丝毫事,尚费管家压酒囊”的遗憾。初到黄州之时,苏轼尚能穷居野处,纵情江湖而自喜,故答李端书有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6(P1432)被贬黄州,苏轼生活十

9、分困难,故答秦太虚书称其将每月取出的四千五百钱“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跳取一块”,“大竹简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6(P1534)为节省用度,苏轼自营东坡,以解困顿和乏食之急,并号以“东坡居士”。东坡之号意味着佛家和老庄思想成为苏轼的处世哲学,故能等生死是非、高低贵贱、毁誉得失,以逃避现实,也助其处世达观、笑对失意,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芒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坦然释怀之时,以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苏轼亦感到身世飘零,人生如梦之感拢聚心头。西江月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词句,南乡子有“万事到头都是梦”词句,江城子有“梦中了了醉中醒”词句,人生如梦的

10、幻灭感成为苏轼难以解除的情怀。因此,尽管远离京城,且得知州徐君猷的友善,但仍忧谗畏讥,因而自称“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二)文学观念苏轼的文学观念与欧阳修是一脉相承的,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反对浮靡的文风,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既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也强调文学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美学价值,因此苏轼并不赞成道家的“轻视文辞”;与此同时,他既重视文学的创新求变,又反对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以自然和谐为纲。苏轼创作历来主张“有意而言”,即文学要有“济世”和“救时”之效,主张“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3(P10

11、32)因此,苏轼乌台诗案前的作品以“济世”、“救时”为主旋律,诗歌可见眉坞、馈岁、吴中田妇叹等,文章可见进策二十五篇、思治论等,内容丰富充实。苏轼吴中田妇叹9(P53)诗云: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苏轼写遭遇天灾人祸的田妇,实际上是在讽刺新法的不当,他借田妇之口阐述了灾年农夫的困顿,田妇苦难的生活状态令苏轼顿生怜悯之心,也间接表达了自己的一些不满和揭露了新法的弊端,

12、反映出了历史的真貌,其中济世救怀的思想表露无遗。被贬黄州,苏轼仍有济世救时之作,如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五禽言、渔蛮子、浣溪沙(万倾风涛不记苏)等,数量不多,笔触委婉曲折,锋芒内敛。但是,乌台诗案使苏轼因诗得祸,故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0(P2101)提出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6(P1471)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苏轼创作的主题转移到“逐客”、“闲人”的黄州生活,如定风波9(P283)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13、,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三月七日在去沙湖途中遇雨时所作,因同行大多狼狈,则更加衬托出苏轼那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其实只要是心态放好了,就算是在黄州的被贬生活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三)题材选择被贬黄州,外放京城,使苏轼能接触更为实际的生活,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促成创作的变化期和丰收期。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有较多机会接触下层百姓和实际政治,创作题材颇有变革。如词浣溪沙9(P284)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是苏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时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

14、出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就散文而言,苏轼乌台诗案前多政论、史论、杂论等议论性篇章,如策略、策别、策断等政论文和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等史论文,表达多是报效国家的愿望及讥刺时政。“他从儒家的政治思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又显见战国论的影响。”11(P615-616)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则侧重文学性的散文,以随笔、人物传记、书简成就较高,多注目日常生活及平常琐事,颇有超然之趣。他的这类型作品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或抒人生感慨,或讲身边琐事,或记遗闻佚事,或述风土人情;在艺术上表现出信手拈来、随口说出、

15、漫笔写成的特点。苏轼自评其文时还说过“闲暇自得,清美可口”(答毛滂书),“词语甚朴,无所藻饰”(上梅龙图书)。如记承天寺夜游9(P394)有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浓缩于短篇之中,于不经意间把日常生活中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展现苏轼坦率个性。苏轼游沙湖9(P372)又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

16、,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苏轼牢牢把握庞安常耳聋而善医的特点,于寥寥数笔间叙己与庞氏闲淡如水的君子交往,读之而令人动容。就诗歌而言,吸取乌台诗案教训的苏轼多写政治失意后的人生感慨,元丰四年正月,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诗云: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

17、,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在诗中宣泄贬谪后的闭门落寞、留住荒园、浊酒慰己和追忆往昔等事,一一道来,真实自然。苏轼次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亦云: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苏轼于叙事中蕴含“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幻灭,已有“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的洒脱,表达友朋雅集的愉悦。又次年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再云: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

18、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时过三年,苏轼已然习惯流贬荒远的生活,诗中多有恬淡素朴之气,全然摆脱政治失意带来的烦恼。纵观以上三诗,苏轼逐渐将诗人眼光从热切关注时政家国,逐渐转向田园自我,对黄州生活的欣赏实则有自我安慰之意,难改世人眼中尽瘁为国的士人形象。“苏轼在黄州时期生活的意义在于,为渴望建功立业而在现实面前碰壁、理想愿望难得施展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如何正确进行人生价值选择提供了参照。”12王元明试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强调苏轼在黄州时,表现为“功不成,身不退,积极用世”、“忧国忧民,对时政十分关切”。13(P163-172)苏轼强压内心孤寂与失意,注目山水景物,多有咏物之诗,苏

19、轼喜梅,有红梅三首其一(苏轼诗集卷十二)诗云: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拟人咏梅,以梅喻己,自誉“自恐冰容不入时”的品格,表达“寒心未肯随春态”的情志,饱含“诗老不知梅格在”的调侃。就词作而言,苏轼乌台诗案后一改昔日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之作,大力抒写贬谪黄州的人生感慨,进一步强化了以诗为词,诗词兼通的发展趋向。胡适说:“词起于乐歌,正和诗起于歌谣一样,诗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词也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词的限制很多;到苏轼出来,不受此的严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

20、不必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情感,凡是思想,都可以作诗,就都可以作词。从此以后,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幽妙之思,可以借音乐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放。”14(P494)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9(P300)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词中蕴含“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满腹怨气,表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志趣。苏轼提倡“以诗为词”,终于把词提高到诗的正宗地位上去,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15(P633)从而解放

21、了词体,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表现出词的千变万化,从而使词体“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16(P362)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四)艺术风格结合全部的创作来看,苏轼乌台诗案后的作品有悲苦和旷达、出世和入世、消沉和豪迈等情绪和态度的纠结,但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成为基调,甚至是苏轼乌台诗案后的主要风格。乌台诗案前,苏轼作品宣扬积极入世,激情豪放;乌台诗案后,苏氏作品崇佛向道,风格日趋空灵朴质。因此,苏轼乌台诗案前后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颇有变异。苏轼作为宋代一代文豪,文学成就和地位令人瞩目,诗文词风颇为多样。乌台诗案对苏轼在创作态度、文学观念、题材选择等有较大影响,由此引发

22、苏轼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乌台诗案前,苏轼抱持儒家兼济之志,关注百姓疾苦和社会时政,其作颇多慷慨激昂之气。乌台诗案后,苏轼崇道向佛,其文学创作可见旷达胸怀、开朗性格以及超脱人生。清钱谦益说云:“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17(P1738)就诗风而言,往年的豪放清雄减弱了,而转为追求平淡自然的风貌。苏轼对于宋诗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胡云翼宋诗研究说:“没有苏轼,绝不能造成宋诗的新生命,开辟宋诗的新园地,不让她永远依附唐人篱下,这便是苏轼唯一值得讴歌的伟大处所。”18(P65-66)豪放是苏轼基本的艺术风格,最能体现苏轼的艺术特色,前期的诗大多体现了自然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敢于直

23、白的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下层人民的一些苦难生活。苏轼后期所写的诗,特别是山水诗,表现了他的佛道观念,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神会,艺术风格平淡自然。黄州以后,随着诗人消极思想的增加,诗中表现了清丽、古朴的格调,“把政治上的遭到压抑的消极思想寓意于山水之中,具有逃避现实的倾向”,“一方面能够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具体的自然景物,同时又能巧妙的通过山水景物的吟唱来抒发郁积胸中的政治苦闷和消极情绪”。19(P253-255)就词风而言,前期风格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后期风格空灵隽永、轻旷超逸。苏轼豪放词约占苏词的十分之一,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时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9(P257)词云

2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此时年仅四十岁,被迫离京外任,为国效力的壮志难酬使他颇有迟暮之感,故紧扣“狂”字,展现出一幅气吞山河的围猎场面,具有了豪迈磅礴的气势。诗案以后,苏轼把所有对现实对政治的不满和针尖锋芒的批判全部驱逐,风格渐趋平淡致远。元丰三年在黄州作于朋友聚会酒宴上的定风波9(P284)词云: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25、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罪谪之人自称“狂副使”,显然是有怨气郁积,但矛头对准自己,感慨自己不合时宜的狂,相比以前,锋芒收敛了不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词的风格与前期呈现出了迥然不同。苏轼正是以超然于一切穷通祸福的旷达襟怀,将黄州时期清雅的生活内容、睿智的思想情感和深邃的生活哲理引入词中,才情勃发而佳作频出,从而在词坛卓然独树一种超尘不俗的风格。苏轼的文风一直以来都比较自然直白,这也是他获罪的间接原因之

26、一,前后对比,诗案后期的作品就稍显含蓄,自由表达、有意而言的写法也有所转变。苏轼创造出了一种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流畅婉转的风格,他要求在文学创作中,要做到自由的表达,有如行云流水之自然规律,要做到有意而言,意尽辄止,而不受束缚,故南行前集叙20(P862)云: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这就是说,行文之自然如行云流水,不只是一个表现方法的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感情表达问题。有浓烈的情思充满勃郁于内,到了“不能不为”的地步,表达出来,也就自然姿态横生了。柯大课、丛鉴的苏轼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及实践,将苏文的艺术特色总

27、结为以下四点:“自由挥洒,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壮阔雄奇;议论横生,妙理无穷;生动传神,栩栩如生。”21(P243)结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全能作家,他的诗、词、文、赋等均属一流,不同凡响,其文学作品数量众多,题材选择广泛,艺术风格多样,成就极高,他的创作对当时,乃至今日都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与作者曲折的人生有密切关系。影响苏轼最大者莫过于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使其遭遇沉重的政治打击,也锻炼其成为旷达乐观的名士。结合苏轼的文学创作来看,乌台诗案给苏轼在创作心态、文学观念、题材选择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带来巨大改变,从而折射影响作家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因素,对今天繁荣发展文学有借鉴的意义。参考文献1宋

28、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乌台诗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周宝荣.乌台诗案与苏轼“以诗托讽”J.史学月刊,2008,(10).5王水照.苏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宋苏轼.苏轼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7宋苏轼.与滕达道A.东坡续集卷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6.8陈祖美.苏轼谪儋时期的心态与文风J.江海学刊,1991,(6).9宋苏轼.苏轼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A.苏轼集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11

29、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12邓妙慈.雨洗东坡月色清浅析苏轼黄州心态J.汕头大学学报,1991,(1).13王元明.东坡研究论丛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4吴奔星,李兴华.胡适诗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1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胡云翼.宋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9岳文斋.文艺论丛(第13辑)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0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21冯牧.文学品论丛刊(第18辑J.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致谢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我的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知识积累的不足,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彭教师的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彭福荣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中,彭老师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从框架的完善,到内容的扩充;从行文的用语,到格式的规范,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彭老师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我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顺利的完成这篇论文,全靠彭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认真的为我修改,直至论文的定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