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ONGYU.MACRO促进水产种业振兴实施方案渔业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重要养殖水域保护、限额捕捞、渔船渔港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基层渔政执法监管能力薄弱,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足。渔业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规范有效管理难度大。一、 发展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政策环境更化加优化。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支持保护持续加力,更多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集聚,将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
2、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战略作用更出加突出。满足水产品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同时,渔业兼具生态修复、对外合作等多重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在共建“一带一路”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务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科技支撑更加力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北斗、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在渔业领域转化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消费需求更加样多样。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水产品由过去的区域性、季节性消费转为全民消费、常
3、年消费,渔业文化、休闲体验等消费已经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为渔业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综上所述,我国渔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时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为兴农富民、乡村振兴作出渔业领域的贡献。二、 保障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加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形成职责清晰、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各省渔业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要求,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强化考
4、核监督,把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予以落实。(二)健全法治保障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订进程,适时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等渔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制订完善渔业行政执法相关规定,健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制度体系。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开展渔业法律法规宣贯,充分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三)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保障渔业生产用地(水)、环保、财政、金融等发展需求。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和短板,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实
5、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用好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装备设施、渔业基础公共设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渔业资源调查养护和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等方面,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对遵守渔业资源养护规定的近海渔船发放渔业资源养护补贴及由地方统筹用于渔业发展和管理的其他支出。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四)加强人才培育引导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优势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相关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养使用渔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有针对性地加大渔业国际人才培养力度。
6、围绕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水产学会系统作用,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多学科融合的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农业企业家、农村创业人才培育工程等渠道,加强高素质渔民培养力度。(五)广泛宣传引导加强规划解读和宣传,充分调动政府、市场主体、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好典型引领作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讲好渔业故事
7、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 发展目标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渔业资源养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对外合作务实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渔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实现产业更强、生态更优、渔民更富、渔村更美。具体目标如下:产产业发展目标业发展目标。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00万吨,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渔业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4%,渔民收入明显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
8、生态养殖示范区、沿海渔港经济区,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以上。绿色生态目标。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基础、管理基础、能力基础、社会基础全面夯实,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休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制度有序推进。池塘和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尾水排放达到相关管控要求。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与2020年相比实现负增长。建设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及珍贵濒危物种1500亿单位以上。科技创新目标。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产新品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80%。水产养殖机械化
9、率达到50%以上。智慧渔业稳步发展,新材料渔船占比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目标。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全面落实,推动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标准制度体系。渔港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发布渔港名录,完成港章制定,依托于渔港的渔业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渔船渔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渔业执法监管更加有力,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巩固,参与全球渔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展望2035年,水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养殖、捕捞、加工、增殖、休闲五大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规范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渔业全面升级,渔村全面进步,渔民全面发展,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为全球渔业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四、 促进水产种
10、业振兴用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首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加大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力度。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鉴定,建成世界领先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种关业创新攻关。针对南美白对虾、鲑鳟、虾夷扇贝等引进种核心种源受限问题,多渠道推进重要养殖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启动实施水产养殖引进种品种创新。推动大宗养殖种类商业化育种联合攻关,鼓励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力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完
11、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五、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拓展渔业多种功能,丰富渔业产业形态,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一)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发展水产品初加工。优化加工布局,聚焦主产区,引导加快塘头、港口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紧密联系服务一产。提升加工比例,聚焦重点品种,通过低温暂养、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实现生产减损增效。促进结构调整,聚焦国内市场需求,发展鲜活、冷冻、调理、预制、鱼糜、干制等产品生产,满足不同消费口味、品质、场
12、景等多样化需求。提升水产平加工综合水平。鼓励生物工程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生物化工等精深加工。推进鱼头、鱼骨、内脏、外壳等副产物集中收集存储和循环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水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设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快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合理布局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和集配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冷却、冷储、冷运、冷销的水产品全程冷链体系,提高产品上行能力。(二)培育壮大多种业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池塘、河流、湖库、海域等资源,对传统渔业生产场所进行生
13、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发展观光渔业、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加强对休闲垂钓行为等监管,促进相关产业规范发展。加大渔业民俗节庆、渔事活动、遗迹遗产等推介力度,满足市场休闲消费需求。化保护传承渔文化。加强稻渔共生、桑基鱼塘等重要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有序开展渔业历史、渔具渔法、工程技术、村落建筑、风俗信仰、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保存。做好长江渔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博物馆、主题公园、渔民驿站、科普教育基地等载体建设,提高长江渔文化保护意识。(三)加强水产品市场拓展接促进产销对接。鼓励开展各种综合性、区域性、专业性渔业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推
14、介活动等,促进水产品销售。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营销形式,拓展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依托行业协会、商超市场、大型电商等主体,逐步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对接机制。支持脱贫地区持续开展产品展示展销,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设强化品牌建设。鼓励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塑强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将产品价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等注入品牌,讲好渔业品牌故事。推进产品可追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品牌价值。费促进水产品消费。实施国民水产品消费促进行动,宣传普及水产品健康营养知识,提高国民水产品消费意识。推进
15、产地市场与超市、社区、学校、餐饮企业等消费端对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开展多种形式水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优势设区域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创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加强渔港经济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园区建设,打造产加销贯通、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支持政策、资金、要素等向园区等集中,打造稳产高效、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渔业产业优势区域。打造全产链业链。推进渔业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服务等各环节有效链接、协同发展。聚焦重点品种,加快补齐链条短板,做强产业链条
16、各环节。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聚力推进品种培优,抓好品质提升,创响知名品牌,健全标准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按标生产。支持超百亿水产全产业链典型县和超千亿重点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六、 夯实渔业生产基础,提升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保障生产空间,转变养殖方式,促进种业振兴,发展可持续捕捞业和远洋渔业。(一)稳定水产养殖面积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度证制度。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确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研究建立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巩固现有养殖面积,
17、稳定和保护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加快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依法拆除全民所有水域无证养殖设施,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优化调整养殖局生产力布局。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守住中东部地区池塘养殖基本盘,建设改造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产品生产优势区。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淡水湖泊、水库和一般农用地等水域土地资源,建设成生态和品质优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陆生态养殖生产优势区。调优北方沿海工厂化、南方沿海网箱养殖和筏式、底播等近海养殖分布,推进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试验,建设成环保、碳汇、装备技术先进的养殖海产品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育种条件,建设成标准高、技术强的现代化水产种业聚集区。科学拓展水产
18、养殖新间空间。在充分保护现有养殖空间基础上,科学拓展其他宜渔水域。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科学合理利用稻田资源,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合理布局、稳妥发展深远海养殖,将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生态和谐的新型养殖业态。科学规划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合理确定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空间。加强低洼盐碱荒地渔业开发利用,选择适宜品种,推广节水、治碱水产养殖。(二)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加快发展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措施,推进水产养殖用兽药减量。推动配合饲料替代野生
19、幼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提高养殖平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尾水处理设施。鼓励深远海大型养殖、自动饲喂、环境调控、产品收集、疫病防治等设施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发挥水产养殖能生态修复功能。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殖渔业,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三)促进水产种业振兴用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首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加大水
20、产养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力度。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鉴定,建成世界领先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种关业创新攻关。针对南美白对虾、鲑鳟、虾夷扇贝等引进种核心种源受限问题,多渠道推进重要养殖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启动实施水产养殖引进种品种创新。推动大宗养殖种类商业化育种联合攻关,鼓励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力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
21、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四)优化捕捞水产品供给捞优化调整近海捕捞。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优化捕捞作业结构,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实施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发展负责任捕捞,向市场提供合法合规的捕捞水产品。实施海洋渔船及装备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捕捞机械化,提高人工替代水平。推进远洋渔业展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公海渔业,做优做强过洋性渔业,稳妥有序发展极地渔业。加强国际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开拓新渔场新资源。研发远洋渔船捕捞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实行以机代人。加快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大远洋产品国内市场培育力度,引导企业逐步提高自捕鱼运回比例,促进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升规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资料参考:“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