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405658 上传时间:2025-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4年二十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党课:在实干笃行中践行使命担当,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会精神落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举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践行职责使命,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作出公司贡献。一、深刻领悟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发展信心(一)高瞻远瞩擘画全面深化改革新

2、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为这一目标任务做了总体部署。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绘就了新质生产力磅礴绚丽的画卷,也为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作为装备制造业企业,公司要坚定扛起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职责和使命,努力打造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大国重器”,为“中国品牌”享誉世界贡献公司力量。(二)机制创新提供改革发展新动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

3、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公司坚持以改革之力破解发展难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着力在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更大成效。(三)与时俱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公司将以“一总部、多园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基础,积极做强传统产品、做优转型产品、做精批量产品,进一步做好全面

4、深化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文章,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改革之花在公司结出更多发展硕果。二、聚焦深化改革,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所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公司将在深化改革中着力把握以下关系。(一)把握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关系,以稳妥全面的顶层设计有效指导实践,同时又以实践探索不断落实和丰富顶层设计。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行动方案,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扎实抓好科技创新、产品形态、生产组织、经营

5、管理四大业务模式变革提升,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二)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公司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立足企业实际,聚焦发展瓶颈和短板弱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真正做到将解放思想转化为含金量高的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以一流产品、一流效率、一流效益、一流治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司模式。(三)把握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改革让新质生产力活力迸发,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公司坚持以推动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改革,把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在建设现代化法

6、人治理结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品布局上下功夫,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发力,以改革强动力、增活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并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四)把握安排部署与推进落实的关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紧扣顶层设计、精心安排部署,谋定之后迅速行动,在工作中抓重点、抓具体、抓细节,层层落实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将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零差错、最完美“,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三、抓好任务落实,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7、国家的重大举措。公司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产品定位,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前瞻性创新、市场用户需求等领域全面发力,实现现代装备产业扩规、增量、提效。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公司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液压挖掘机园区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精心组织工程起重机、新能源智能叉车等新建项目。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链主”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智能高端装备产业体系。(二)建设现代化的产品布局。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公司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品布局,全力打

8、造“3+5+3”公司特色产品体系,即着力做强工业起重机、矿用挖掘机、冶金设备传统产品,做优轨道交通部件、新能源装备、铸件锻件基础材料、高端液压件、高端数控机床战新产品,做大工程液压挖掘机、智能工程起重机、新能源智能叉车批量产品。要做强以工业起重机、矿用挖掘机、冶金设备为代表的传统产品,让“老树发新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做优轨道交通部件、新能源装备、铸件锻件基础材料、高端液压件、高端数控机床等战新产品,突破“卡脖子”难题,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做精以工程挖掘机、工程起重机、新能源智能叉车等为代表的批量产品,全力打造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定提出,“强化

9、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公司必将担当起“国家队、排头兵”的重任,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效益导向、自主导向“三个导向”,坚持标准先行、设计先行、营销先行“三个先行”,推进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平台化。目前,公司初步建立了“XX”的研发平台,要搭建越产业链、人才链、创新徒有效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营造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

10、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是公司装备的指挥中枢,绿色是公司装备的鲜明底色。目前,“数智强省”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一一大型冶金矿山用高端装备产业链数字化贯通工程项目加速推进。陵着公司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的投入使用,集团公司正大力推进“灯塔工厂”“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建设,首创了重型机械行业“混合套料、集中下料”的智能下料中心,打造了平均每4.4分钟一台挖掘机下线的智慧产线,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大型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和运营模式,并围绕做精批量产品,正积极打造更多的“智慧工厂”。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建设“智慧公司”,勇

11、担产业转型的排头兵、数字转型的领头雁、数实融合的先行者,以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五)发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推进国有企业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司人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要培育和践行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用企业文化“软实力”持续涵养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持续开展“汇聚正能量建设新公司”主题活动,让吃苦耐劳融入血脉,将无私奉献铭刻在心,汇聚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最大正能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稿同志

12、们:大家下午好!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举旗定向、打桩定位,以往鉴来、继往开来,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发出了快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音,擘画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突破性发展举措,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和根本遵循。一、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全会精神集中体现在所作的报告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13、代化这一总目标。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贯穿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目标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开,把改革推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高度。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

14、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继续完善和发展”,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制度规律的不断探索和继承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确定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二是突出改革重点,注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和重大问题为提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和重点推进。重点部署中,以经济体制

15、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通过改革有效破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挑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等,多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6、四是强化政治保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决定设置专门部分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证,又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制度,健全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一是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矛盾学说及发展阶段原理。决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

17、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优化和“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动力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进步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全会强调,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二是实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推进各项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8、的迫切需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三是开拓创新党的理论成果。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先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来指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进取的历史逻辑。全会以推动和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作出科学的改革部署,开拓创新党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这充分

19、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向国内国际发出了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时代强音,在改革开放以及民族复兴道路上,都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三、践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科学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问题导向提出的“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一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核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

20、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决议中,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水承载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健康生活、幸福指数。为此,在水利改革发展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树牢民本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制定符合水利发展阶段要求和实际的思路、战略、目标和举措,在

21、发展中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忧水患水盼问题。“十四五”期间水利系统谋划了十大类69项水利工程,涉及水源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河流治理工程、病险水库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保生态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水库移民项目、河道确权划界工程和水利信息化工程,总投资38.7亿元;2024年谋划项目21个,总投资10.47亿元,年度14个重点项目投资6亿元,其中冯坊河水库已成立县级项目前期工作专班,以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快项目建设前期进度,按计划力争于2024年12月底前临时工程开工建设,2025年6月底前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26年底完成建设任务。通过实施十大类水利工程,进一步全面

22、提升我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资源节约利用能力,确保全县水安全重要目标任务,实现水利惠民、水利利民、水利为民,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牢牢把握“绿色发展”这一导向。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迈向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中,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必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我们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治水管水

23、兴水的行动指南,坚决扛起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四定原则”为导向,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坚决打好水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持久战,落实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期望与重托,努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三是全面抓好“从严治党”这一要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

24、政能力的整体性提升,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保证。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水利系统各党组织一定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党纪党规,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纪律教育,持续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决不当“老好人”“和事佬”,切实加强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善作为、严履职,用勤廉干事、尽职尽责促进作风转变、推动高效发展;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扎实落实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切实增强争先创优的锐气和志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见强思比、见忧思争,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切实将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市县委总体安排转化为工作思路、推进措施和具体行动,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努力把水利工作奋斗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千阳治水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