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06554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理念与行为 教师应该强化学习,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将先进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实现理念到行为的真正转变,不能仅仅在设计教学时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于课堂,落实于教育教学行为中。 2、内容与形式 数学内容决定数学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辩证法。但近几年来,为了体现新理念、实践新理念,“理念先行而形式至上”的备课思路大行其道。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较少考虑数学内容而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如确定学习方式,不是从数学内容本身出发,“量身定做”这节课适合采用什么学习方式,而是从形式与某种需要出发,削

2、足适履,让教学内容去迎合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应该基于学习内容来选择学习活动方式,而不应该围绕学习活动方式选择学习内容。应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学习方式,通过实质性数学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片面追求学习方式的创新。 3、数学目标和非数学目标 数学课程各目标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程的宏观目标和数学课堂的微观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面对忽视语言文学训练的语文教育现象,曾语重心长地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说,语文首先姓“语”。根据同样的道理,数学首先姓“数”,数学教学首先应该落实的是数学教学

3、目标,应该树立重点关注数学目标,适度关注非数学目标的教学观,使数学目标和非数学目标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4、联系生活和数学的思考 “数学”与“生活”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地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数学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数学教学一味地追求生活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应该切实树立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的教学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认识: 数学课堂需要生活。 数学课堂要突出“数学”本身的价值。 数学课堂随着年级的增高应逐步的淡化生活味。 5、情境创设和有效教学 数学教学需要创设情景,但必须树立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教学观,具

4、体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要求,否则只是取了情境之“形”,而无情境之“实”。一是讲究“适度”,不能绝对化,似乎不创设情境,教学理念就不新,课就不是好课的观念。二是讲究“实效”, 缺乏“效”的要求,情境创设常常流于形式,事倍功半或者完全无效。情境创设,不仅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更要关注情境的简约性、导向性、实效性。 6、预设和生成 “过分强调预设”与“过分追求生成”都是两个要不得的“极端”!前者将课堂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课堂上缺乏生命的活力;后者容易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遭到严重阻碍。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只有精心的

5、预设才有生成的精彩。 7、个性化理解和共性指导 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允许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起来。 8、动手活动和发展思维 以“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

6、指导思想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否则,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9、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接授式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树立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