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08796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 绪论绪论 1.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哲学是哲学是时时代的代的产产 物物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 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 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 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 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 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产生的社会生的社会历历史条件史条件: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 产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 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思想 理论来源、资本主义矛盾尖 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 自己的哲学

2、过程中。对黑格尔 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 收唯物主义) 4.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哲学哲学产产生的自然生的自然 科学前提和理科学前提和理论论来源:来源: 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 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 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 大影响。 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 学 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经济 学 d、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 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 拓创新、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树立科学人生立科学人生观观的意的意义义: :

3、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 具有指导意义 理想是人生 前进的灯塔理想是人生前 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是精 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 的素质。提高工人马克思主 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 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 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 第一章第一章 1 简述.唯物主唯物主义义的基本的基本观观点点 及其及其发发展的基本形展的基本形态态, ,说说明唯明唯 心主心主义义的基本形式的基本形式 p35 答: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

4、 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 C、现代唯物主 义 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 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 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 分为: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 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什么是一元论论、二元、二元论论,在,在 世界世界统统一一问题问题上唯心主上唯心主义义和和 唯物主唯物主义义有何不同?有何不同? p36 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

5、 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 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 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 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 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 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 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 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 到历史去 形而上学性:不 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物质质和意和意识识的关系: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辨证证唯物主唯物主义义的物的物质质定定义义及及 其理其理论论意意义义 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

6、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 意义:它指出物质不依 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 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 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 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性 物物质质和运和运动动的关系: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B,运 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辩证唯物主唯物主义义的运的运动动 观观指出唯心主指出唯心主义义和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唯物主义义运运动观动观的的错误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世界上不 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

7、 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 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 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 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 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 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 运动。 运运动动和静止的关系: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B,静中有动。 9.运运动动和相和相对对静止的含静止的含义义及二及二 者关系:者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 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 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 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 物物质相对稳定。 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 相对静止

8、,相对静止中有绝对 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 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 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 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机不 可失。失不再来 物物质质运运动动和和时间时间、空、空间间的关系: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试用世界物用世界物质统质统一性原理一性原理 论论述社会主述社会主义义建建设设中一切从中一切从 实际实际出出发发、 、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事求是的重要意 义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 是在无限持续

9、的时间、无限延 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 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 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 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 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 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 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 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 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 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 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 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 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 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 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 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 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 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

10、反 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 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 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 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 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 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 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 样性 联联系和系和发发展的关系: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 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 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 有区别。形而上学:有区别无 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 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

11、事物战 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 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 势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 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发。反 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 要意义 答:一、对立表现在:联系观 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 联系。形而上学-孤立)发 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 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 变的观点)承认事物内部矛 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 立。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 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的关系:性的关

12、系: 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 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 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 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 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 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 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 量量变变和和质变质变的关系:的关系: 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 发展趋势和道路 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 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 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

13、5.简述 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是唯律是唯 物物辩证辩证法的法的实质实质与核心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 变化的内政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 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 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 歧和斗争焦点 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性的含义 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 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 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 盾双方互相依存 2)矛盾双方 相

14、互贯通。相互渗透、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 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 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 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 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 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 指它的条件性。3)矛盾的统一 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 分离的。 27.(04 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 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重要意义 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

15、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 内因是 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试用唯物用唯物辩证辩证法关于内因法关于内因 和外因和外因辩证辩证关系的原理关系的原理论论述述 社会主社会主义义初初级阶级阶段将独立自段将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和主、自力更生和对对外开放、争外开放、争 取外援取外援结结合起来的正确性。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 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 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 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 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 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

16、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 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 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 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 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 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 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 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 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 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 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引进进的 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 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 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 、共性 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17、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 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 精髓 30.简述 度的含度的含义义及其及其 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 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 数量限度。 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 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 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 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 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 “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 一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 果)统一 原因和结果 A、 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转 化 C、相互作用 32.(常考 单选)一果多因:多 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 33

18、.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 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 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 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 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说明本明本质质和和现现象辨象辨证证关系关系 原理,以及原理,以及认识这认识这原理原理对对我我们们 认识认识事物的指事物的指导导(考 3 次论述 2 次简答重点题) 答: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 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 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 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 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 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 能感知

19、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 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 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 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 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 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 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 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 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 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 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 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 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 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 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 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 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 于本质的。 掌握

20、本质与现象辨证关 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 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 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 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 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规律的含律的含义义和特点。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 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 系 特点:A、客观性 B、普遍性 36.意意识识的起源、本的起源、本质质、和作用,、和作用, 说说明意明意识对识对物物质质的依的依赖赖性。性。 (03.05 论述) 答: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 的产物 2)本质 :意思是人 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

21、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 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 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 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 客客观规观规律和主律和主观观能能动动性的性的 关系: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 重客观规律。B,认识规律就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 者缺一不可 38 试试用客用客观规观规律和主律和主观观能能动动 性的性的辩证辩证关系原理。关系原理。论论述社会述社会 主主义义建建设设中把科学中把科学态态度和革度和革 命命热热情情结结合起来的重要意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义? ( (03

22、.06.0 论论述)述) ( (07 论论述)述)试试用客用客观规观规律和主律和主 观观能能动动性的性的辩证辩证关系原理。关系原理。对对 我国社会主我国社会主义义的指的指导导意意义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主 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和 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 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 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 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 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 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 讲

23、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 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 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 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 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 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 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 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 的。 40. .物物质质和意和意识识的关系:的关系:A, 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1 论述:试试用物用物质质和意和意识辩证识辩证 关系的原理关系的原理论论述社会主述社会主义义物物 质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

24、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 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 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 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 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 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 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 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 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 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 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 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 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 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 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 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 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 能把社会

25、主义建设好,反之, 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 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 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实践和践和认识认识的关系的关系 A,实践决 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有能 动的反作用。 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用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 功,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用: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

26、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 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体的 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 能动性. 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 的客观规律 .认识客体的属性 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 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 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 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 系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 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 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 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 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

27、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 质.。 9.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 的特点是:主观性。 理性认识 包括:1、概念 2、判断 3、推理 10. 感性感性认识认识和理性和理性认识认识的关的关 系: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 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 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 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 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的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 方法。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 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 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28、 (理论付诸实践) 13.认识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的反复性原理。并用 这这一原理一原理说说明社会主明社会主义认识义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过程程 (04.06.07 论述) 认识的反复性 是由以下 原因决定的。一、从客体考察 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之 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 和情况 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 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 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 露出来 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 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 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 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 识的反复性。 二、从主体考 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 素。知识水平、生

29、活经验、认 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 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 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 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 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简述真理的客述真理的客观观性、性、绝对绝对 性、和相性、和相对对性的含性的含义义 答: 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 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 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 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 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 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 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 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 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 正

30、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 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 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 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 论述)真理的真理的绝对绝对性和性和 相相对对性性统统一的原理,加以一的原理,加以说说明明 在社会主在社会主义义建建设设中。必中。必须坚须坚定定 不移地不移地坚坚持和持和发发展展马马克思主克思主 义义 答: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 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 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 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 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统一马克思 主义正确反映

31、了自然、社会和 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 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没有穷 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 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总之: 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 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 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 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 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 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18.(07 论)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哲学哲学认认 识论识论与党的群众路与党的群众路线线一致性一致性 及及坚坚持方法和意持方法和意义义。 。P128 答:党的群众路线是:一 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 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 过程。

3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 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 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 工作的运用 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 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 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 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 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 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 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 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 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 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 再认识,教育与激

33、励 第三章 1.(考 5 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 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 论)用地理用地理环环境和人口境和人口 因素在社会因素在社会发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说说 明可持明可持续发续发展的重要意展的重要意义义。 。 P132 答: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 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 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 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 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 然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口 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 要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 会

34、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 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 展。 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 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 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 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 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 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05.06 年简)简简述人口因素述人口因素 对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影响 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 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 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 影响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 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 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 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35、只有物质与生产相 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 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 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 用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 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 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 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 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 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 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 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 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 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 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 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 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36、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 实践活动) 5.社会意社会意识识的相的相对对独立性的含独立性的含 义义及其表及其表现现 P136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 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 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会 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 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 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 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4社会 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

37、重要 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历历史史观观的基本的基本问题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简)生生产产力的含力的含义义和生和生产产关系系关系系 统统的要素的要素 答:生产力,指人类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 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 预测决策)3)渗透性因素(主指 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 (主 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 发生的经济关系 8.(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人 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料 的所有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

38、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 的分配方式 10.(多选)生生产资产资料的所有形料的所有形 式影响生式影响生产产关系的表关系的表现现: : A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 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 互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的关系: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 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 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 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 候,就对生产力

39、起阻碍作用。 12.(06 论)生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关系 之之间间的辨的辨证证原理及其原理及其对对我国我国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体制改革的指导导意意义义 03.论试论试用生用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关系 辩证辩证关系的原理关系的原理论论述社会主述社会主 义义初初级阶级阶段段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体制改革的 重要意重要意义义。 。 答:一、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 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 者三大要素。2、生产关系是指 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 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 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 证关系是

40、: 1、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生产产 力的力的发发展决定生展决定生产产关系的改关系的改 变变 是自是自发过发过程与人的自程与人的自觉觉活活 动动的的统统一。一。2、生产关系对生产 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 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 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 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 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 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 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 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 的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 济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

41、生产力 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 必须加以改革。只有在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 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 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适 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 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绝对不适应,从而 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 是错误的。 13. 经济经济基基础础和上和上层层建筑的关建筑的关 系:系: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 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 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 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 的

42、发展起阻碍作用。 14.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思 提出来的):1 五种社会形态的划 分、2、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15.(考 4 次单选) 五种社会形 态的划分:根据 生产关系的 不同性质 划分 16.(多)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 形态: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e 共产主义社会 17.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 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 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前面发展阶段 18.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 息社会 19.(04 论)为为什么什么说说社会形社会形态态 的的发发展是自然展是自然历历史史过过程程 答: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 然

43、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辨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 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 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 人们可以按照自 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 社会结果。是自己想不到的。 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 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 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唯物主义因果决 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为为什么什么说说生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关 系之系之间间的矛盾、的矛盾、经济经济基基础础和上和上 层层建筑之建筑之间间的

44、矛盾是人的矛盾是人类类社社 会的基本矛盾会的基本矛盾 答: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 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 个社会的的始终 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 其他各种社火矛盾,决定着整 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 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 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 的演进 21.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 原因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 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 23.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国家 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 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 ,社会革社会革 命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 种形式经济,政治,

45、思想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 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 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06 简)社会改革的含社会改革的含义义及及 其在社会其在社会发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是在一定社会 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 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 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 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 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 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 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 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 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 变和部分质变的

46、准备 3)在社 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 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 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 论)社会革命与社会社会革命与社会 改革的区改革的区别别。 答: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 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 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 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 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 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 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 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 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 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 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 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 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 种社会势力、社会

47、集团发动的, 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 的统治。第三,社会革命往往 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 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 采用这种形式。 29.论 说说明我国当前明我国当前进进行的行的 改革是社会主改革是社会主义义制度的自我制度的自我 完善完善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 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 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 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 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

48、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 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 说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 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 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 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 发挥出来。 30. 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 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 题上存在着分歧 31. 人民群众推人民群众推动历动历史的史的发发展展 的作用: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 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49、众是物 质精神的创造者 民群众是 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 在方式.有 3 个特征:创造性,自 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 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 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 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 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 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 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 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 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 习的观点. 36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 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 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 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 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 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 ,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 发点是商品 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 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