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102777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自我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907251104.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我检测题自我检测题 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 1“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B统领世界文化 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 A 解析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振兴传统工艺,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原因,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有利于中华文化的 不断传承,A 符合题意,D 不符合题意。B“统领世界文化”说法错误。C 中“开拓创新”不符 合题意。 2在

2、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 中华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其实,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这说明( ) 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文字记载文化发 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故符合题意。文字的发 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错误。材料强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非文字对文化发 展的重要性,故不符合题意。 3汉字能够表情达意,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图例)。 这主要说明汉字( ) A记载思想和语

3、言,为各族人民所通用 B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C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 D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答案 B 解析 汉字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A 错误;“汉字能够表情达意,蕴含着我们 老祖宗的深刻智慧, 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 说明汉字内涵丰富, 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B 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C 错误。D 与题意 不符,排除。答案为 B。 4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要充分挖掘,系统整 理地名文化属性信息,抢救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免得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4、 。这是因为 地名( )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蕴藏着 个人情感和人们的价值认同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抢救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是因为地名源远流长,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正确 ; 地名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不选;地名蕴藏着个人情感和人们的价值认同,所以我们要抢 救和保护地名文化,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地名不具有这 个特征,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 A。 5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 春秋经传集解等 4478 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 62 家第二批全国

5、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 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 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 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古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保护古籍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 符合题意。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错误。观点错误,古籍不是中国特有

6、的文化,其他国家也有。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创造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应( ) 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 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 的认同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 思主义的指引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应吸取的是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 且 “继承” 用词不当, 错误;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错误。正确,故选 D。 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

7、“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 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文学无用论”致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以急功 近利心态观察,文学是“无用” ,从“风物长宜放眼量”考虑,文学“有大用” 。从文化生活 的角度看,文学艺术( )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华 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正确 ;

8、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的生动体现,错误。故选 D。 8喝酒是中国人迎宾待客的方式,但各地喝酒方式不同,如云南人先吃饭后喝酒,其他 地方则相反。山东人、蒙古人豪爽,上海人谨慎。这说明(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地域文化既有自身个性,又包含中华文 化的共性 中华文化有区域性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中国人都把喝酒作为迎宾待客的方式,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共性,但不同地区方式 不同,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正确。无从体现, 故选 D。 9榫卯结构是中

9、国古代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质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不仅具 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提供 了应用价值。上述材料表明(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 统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符合题意;“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表 明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故符合题意;中的“最具先进”说法错误,排除;不 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 10中

10、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 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 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 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 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能与其他 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 和睦相处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 文化能

11、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并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正确,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 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 A。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 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可见,人类命运共 同体理念体现了(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的优良品质 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尊重世界文明

12、多样性, 故符合题意。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选 D。 12如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书的环读四言诗句,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 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这幅作品( ) 以优美的书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 力 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美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情 感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表述,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书的环读四言诗句,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 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这幅作品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 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入选。与题意不符,该环读四言诗句体 现了

13、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涉及爱国情感。 1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有着 2000 多年的交往历史,不少日本民众对中国历史 非常熟悉。前不久,京剧楚汉春秋赴日演出,在日本掀起了一阵京剧热,剧场内几乎座 无虚席,每个人都在用心享受这场期盼已久的文化盛宴。材料说明( )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加强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文化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日两国文化都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京剧楚汉春秋赴日演出,在日本掀起了一阵京剧热,剧场内几乎座无虚席, 每个人都在用心享受这场期盼已久的文化盛宴。 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14、正确 ; 中日两国人民有着 2000 多年的交往历史,不少日本民众对中国历史非常熟悉。这表明加强交 往有利于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特点,与材料 无关,排除 ;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中的“都具有”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 C。 14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 魏晋玄学, 以及儒学等观点, 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 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 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 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博大精深 的禅文化具

15、有巨大包容性 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 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 持久,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说法错误;材料表明禅文化在交流中 传播,在传播中发展融合,但文化交融并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法错误;正确选 项为 C。 二、非选择题(32 分) 15(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央视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起了数千万网民的 热议, 收视率迅速登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 国人提笔忘字,

16、 已成常态, 汉字书写面临危机。 不少网民认为,汉字听写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其理由有: “听写的每一个汉字、词语背后都有一则文化典故或历史故事,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 淀。” “汉字听写大会上,竞赛的选词、命题、解释、评判,使参赛选手、文化名人与电视 观众之间产生文化交流、碰撞。” “观看听写大会的过程, 就是全民自我教育的过程, 不少人把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 也有网民认为,汉字听写难以起到拯救汉字文化危机的作用。其理由为: “把娱乐与文化混杂,观众在写错字的尴尬中哄堂一笑,缺乏文化认识、文化诉求和 对自己文化的热爱。” “参赛选手只局限于读写记忆,却无心品读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传统经典,此活动难

17、以 承担文化重任。” “比赛中不少字词偏僻生冷, 且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较少, 局限于纯粹文化, 影响狭隘。” (1)假如你赞同 “汉字听写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 ,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理由。 (6 分) (2)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12 分) 答案 (1)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有利于了解 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 有利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听写所产生的文化碰撞, 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营造学习汉字文化的良好氛围。(每点 3 分,共 6 分) (2)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

18、文化发 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每点 4 分,共 12 分) 解析 第(1)问,可以从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交流中的作用角度分析。比如汉字是传承 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所产生的文化碰撞,有利于汉字文化的 交流与传播等。第(2)问,可以直接从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作用角度展开分析。主要考查的知识 点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等。 1

19、6(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 年兴盛史、300 个声腔剧种和 5 万 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 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 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 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 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 材料二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 西方话剧

20、、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 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基本特征?(6 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8 分) 答案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戏曲有着数千年历史、800 年兴 盛史,生生繁衍至今,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 长特征。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中国戏曲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特色体 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点 3 分,共 6 分)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1、即求同存异和兼 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 剧体现了这一点。“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 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等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 文化平等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 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体现了这一点。(每点 2 分,共 8 分) 解析 第(1)问,为体现类试题,回答时要先通过审读设问,联系教材知识即中华文化的 基本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然后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契合的内容。 第(2)问,审题时首先要明确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华 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如何体现的;其次要明确包容性的重要意义,并概括这一意义在 材料中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