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4763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生命没有永远的精彩鲁先圣苏东坡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千百年来让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惆怅。月就是有圆有缺的,每月的十五是满月,每月的初一是新月,这早已经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定论,也由此不知产生了多少美丽凄婉的诗篇。其实,月亮本身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它永远是圆的。我们之所以看到了它的圆缺,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有时候遮挡了它的身影,才让它失去了自己本来的容颜。月亮并没有变,是我们让它变了。人类早已经登上了月球,那里是一个没有水,没有植物,没有生命的荒漠。但是,千百年来,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月亮上发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一切美丽的故事,在月亮上都没有发生过,是

2、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象它发生了。我们的人生一如我们对月亮的赋予,很多时候,世界本来没有变,生活本来没有变,别人本来也没有变,可是我们自己却把自己搞得惶恐不安。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分清醒,是我们自己的虚妄遮挡了我们的眼睛。世界本来的面目于我们总是隔着一层纱,如果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不会迷惘和困惑。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的过去,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追求,往往是因为追求太多而束缚了手脚;不是我们没有期望,也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而迷失了方向。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中庸成书经过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六国

3、后不久。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中庸思想倾向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4、上合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其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

5、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背景资料中庸和大学一样,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许多语句成了尽人皆知的名言警句,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庸虽非孔子亲笔,但却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思想。朱熹不仅强调它是“

6、孔门传授心法”,而且强调它的思想“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他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认为读“四书”,应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才能读中庸。3文化常识礼记和中庸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即后世通见的礼记)中的一篇,第五十二卷中庸第三十一。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

7、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须臾(y)忌惮(dn)不肖(xio)不眩(xun) 笃行(d)2一词多义率微诚也3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守不渝今义:顽固坚持(3)博学之,审问之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4词类活用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虽柔

8、必强(形容词作名词,坚强的人、刚强的人)子庶民也(意动用法,以为子)来百工也(使动用法,使来)柔远人也(形容词作动词,善待)修身也,尊贤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做十遍,做千遍)虽愚必明(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5文言句式(1)判断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诚者,天之道也可离,非道也(2)倒装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介词结构后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介词结构后置)6熟语集释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肆无忌惮:肆意妄为,毫无顾忌。7名句集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9、乎勇。文本研读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这称为“中”;表现出来且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

10、以中庸,是因为君子常常保持中的状态;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孔子说:“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孔子又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了解了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点,也就了解了该如何修养自身;了解了如何修养自身,就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

11、;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但凡国君要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其一要修养品德,其二要尊敬贤者,其三要亲爱亲人,其四要敬重大臣,其五要体谅群臣,其六要像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庶民,其七要招徕各类工匠,其八要安抚怀柔远方的异族,其九要安抚四方的各个诸侯。修养自身,就可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尊敬贤者,就不至于迷惑;亲近亲人,则叔伯父以及兄弟不会怨恨;敬重大臣,则办事不慌张、不迷惑;体谅群臣,则士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庶民,百姓便会相互劝勉勤奋努力;招徕各类工匠,那么财富用度便会充足;安抚怀柔远方的异族,则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前来归顺;安抚诸侯,那么整个天下都会敬畏国君。

12、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生性诚实的人,不用努力就会符合“诚”,不用思虑而有所得,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一千

13、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主旨归纳】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世界。要点解析1性、道、教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

14、作“道”;进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2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

15、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运行不息,生生不已。“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文本探究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思路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2什么是“中庸之

16、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思路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中庸之

17、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及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18、,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

19、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20、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

21、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以勇敢为例,我们只有从勇敢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鲁莽”和“懦弱”,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勇敢”。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

22、,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作者王泽民,系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训练(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一会儿,片刻。B明辨之,笃行之 笃行:坚持实行。C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经:经书。D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柔:安抚,怀柔。解析C项,

23、经,常规。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遵循/通“帅”,主将;B项,体恤/姿态;C项,握住;D项,时常,常常/时候,时间。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鱼,我所欲也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解析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A项,连词,表顺承/语气词,在句末与“已矣”连用,可译为“罢了”;C项,连词,如果/副词,姑且;D项,动词,算是/介词,替。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A恐惧乎其所不闻B愚者不及也C

24、好学近乎知D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解析D项,固执,古义:坚守不渝/今义:顽固坚持。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来百工也A子庶民也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天地位焉 D虽柔必强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意动用法;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1)_,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2)子曰:“好学近乎知,_,_。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3)己所不欲,_。答案(1)博学之笃行之(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勿施于人二、阅读理解(33分)(一)课内阅读(15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25、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

26、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命之谓性 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 惮:害怕。解析B项,发,向外表露。答案B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解析B项,助词,的。其他各项为主谓之间,取独。答案B9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B孔子认为,

27、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解析应为“知道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情,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译文:_(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_(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译文:_答案(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2)中庸是天下的

28、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3)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

29、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注】 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敏:勉力,用力,致力。蒲庐:即芦苇。芦苇性

30、柔而具有可塑性。杀:减少。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跲(ji):说话不通畅。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C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D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解析正确的停顿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答案D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

31、“哀”为谥号。B百工:西周时指工奴,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D中庸:和礼记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解析D项,礼记应为大学。答案D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达到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解析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

32、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答案B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译文:_(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译文:_(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译文:_解析第(1)句要注意介词结构的翻译。第(2)句“官盛任使”是省略句,要注意恰当地补写出省略的成分。第(3)句“一”是“一样”的意思。答案(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33、参考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

34、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

35、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三、表达交流(7分)15仿照画线的句子,顺着文意续写两句。(3分)做人,要像花儿一样,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人,要像大树一样,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答:_答案(示例)做人,

36、要像高山一样,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严挺立。做人,要像溪水一样,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做人,要像太阳一样,不一定光芒四射,但必须和煦温暖。做人,要像土地一样,不一定甘居人下,但定要踏实敦厚。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注】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注】 起:更加。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能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3 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文化”和“

37、家文化”综合进入高考试题还是第一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含意,理解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在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参考译文】第一则:做人子女的,外出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外出办完事)回来了也必须面告父母,出游一定要有个固定常去的地方,学习也要有个固定的方向(不让父母担心)。第二则:父母有过错,要低声、面色和悦地进行劝谏。劝谏不听,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等到父母心情愉快时再进行劝谏。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