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1963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测试及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单元检测卷四(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习其句读(du) 文艺经传(zhun) 侃然正色(kn)摄缄滕(jin)B固扃(jin) 破栅毁柙(xi) 间不容发(f)惨怛(d)C以王诸侯(wn) 累卵(li) 拔擢(zhu)寸寸而度之(du)D慰藉(ji) 麻痹大意(b) 戕害(qin)阿谀(y)解析ff。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立朝有本末本末:主要和次要。B原君 原:追究根源。C彼与彼年相若也 若:如,似。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得知。解析本末:指为官的操守。答案A

2、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视之如寇雠B亦将闵足下之不能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雠仇;B.闵悯;D.受授。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名之为独夫。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离散天下之子女。解析B名,名词作动词,称呼;C.师,意动用法;D.离散,使动用法。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两个“之”都是代词。A.表疑问,表感叹。C.就,那么。D.表修饰,表顺承。答案B6名句填空(9分)(1)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_;

3、吾尝跂而望矣,_。(3)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锲而舍之,_,锲而不舍,_。(5)吾师道也,_?是故无贵无贱,_,_,师之所存也。(6)孔子曰: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闻道有先后,_,如是而已。答案(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朽木不折金石可镂(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长无少道之所存(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4、,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

5、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

6、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解析鄙:鄙陋,浅陋。答案A8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3分)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

7、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 B C D解析说的是国家罢兵日久,士兵骄惰的情况。是凶年征兵的惯例及标准。是作者对不事农业的评价。答案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解析C雇请他人来背军粮的原因不是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因为士卒骄惰。答案C10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

8、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译文:_ _(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译文:_ _(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译文:_ _解析(1)簿书:官府的文书、档案,在句中作动词,整理文书。听断:判决、判断,指处理政务。(2)督:督促。被动句式。(3)苟:暂且,这里理解为只是,仅仅。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做到“信、达、雅”。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

9、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国家政策制订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敢轻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论农业生产的事情,就一起讥笑他说:浅陋无知啊。只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把致力于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的原因,是没有推究政治治理的本末呀。只知道从事农业生产而不知道节约用度来爱护百姓,是没有完全掌握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转移用度来互相救济。在下者(生产时)勤勉尽力,在上者使用物资节约有度。百姓不保留自己的力气,国家不过度地浪费。统治者爱护百姓,百姓供给统治者(物资),使

10、双方都不困顿。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一定要尽其职守;一天的用度,约束他一定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和百姓同食,还常常有盈余。所以三年就能节约出一年的粮食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仅够,而百姓自己的粮食仅够吃几个月。更有甚者,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就要吃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或者采集橡树的果实、存储菜根来挨过冬春。如果不幸遇到水涝干旱灾害,就相互枕着饿死在路边,这种情况真是可悲可叹啊!国家休战三十三年了。那些曾身经百战的士兵老死将尽,后来的士兵未曾听过战鼓、懂得战阵。生于太平时期衣食无忧,那情势不能不骄纵懒惰。现

11、在卫兵进入宿舍休息,不自己抱着东西而让人抱;禁兵运粮,不自己扛而雇人扛。他们骄惰到这种程度,怎么肯冒着辛苦来战斗呢?如果让士兵耐得住辛苦能够战斗,即使是耗费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空有为士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骄纵懒惰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体高大强壮的农民都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就以战斗之法训练他们。现在却大不相同,一遇到荒年,州郡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并且健壮的人,招他们做禁兵;其余那些不够高大稍稍怯弱的就登记在册招为厢兵。官吏招收士兵多的就有赏赐,而老百姓在穷苦困厄中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经历荒年,那留在田地里的只有老弱者。而官吏却说:如果不招收他们当兵,就担心他

12、们做贼。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古代身体高大强壮的让他们耕种,而老弱者游玩;现在身体高大强壮的游荡懒惰,老弱者留守耕种。反差多么大啊!可是,尽力在田间耕作的百姓,有时不免吃猪狗吃的食物,可是一旦做了和尚、士兵,就终身安逸享受丰厚的待遇,那么,种田的百姓不能不一天天地减少。所以说,有诱惑百姓(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醉白堂记宋苏轼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

13、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

14、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

15、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 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文采表于后世表:表露。B文致太平 致:招致,引申为实现。C而皆有侈心焉 侈:夸大。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解析C侈,奢求。答案C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泣而书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B岂其所欲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C忠献公之贤 “闻道百,以为莫己 于人也远矣 若”者,我之谓也D忠彦以告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解析A均表修饰;B.代词

16、,他/表反问语气;C.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提前的标志D.把/凭借。答案A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解析C“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错。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

17、代汉语(6分)(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3分)译文:_ _(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3分)译文:_ _解析(1)自多,自夸。(2)莫之许,即“莫许之”,不赞同他们。答案(1)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2)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认同他们的自比。1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古 之 君 子 其 处 己 也 厚 其 取 名 也 廉 是 以 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 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 于 丘 明 自 以 为 不 如 颜 渊。答案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

18、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参考译文】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呢?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

19、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

20、,尽享山水田园的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老彭,

21、把自己比作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司马长卿自比为蔺相如,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认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1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它的热闹和华丽,我们欣赏着它的

22、成就。但环顾四周,回头望去,我们的文学还存在相当大的缺憾,不仅未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就是在国内,社会和广大的读者仍不满意。我们需要反省,这种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这种反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历史把这一任务扔给了我们,是我们当代作家的使命。我们的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如何才能展示国家形象?我谈不出更深的道理,我只是感觉,在面对着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时,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我们一直在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无疑是真理,但一直是像标语一样只是写在墙上没有刻在心上。好像如我们的许多事情一样,说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说。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中并没有以中

23、国文化的自豪感去从事写作。如果去问:我们“民族的”这三个字是什么内容?再问: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甚至读过?我们常在抱怨外国对我们的文学了解不如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而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我们传统的东西?我们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我们的血液里没有了中国的哲学、美学,虽然使用的是汉语,但中国的味道不足,这是必然的。我们的文学到了不应只面对中国人,也要面对全部人类去写作的时候。当面对着全部人类的时候,以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我们之所以久久没有我们的文化立场,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太多,经历了外来的和内部的种种磨难,我们是不如人又极力要改变处境,当我们觉醒了,需要站起来的时候,必然就得倾诉

24、。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倾诉,我们诉说自己的丑陋,这样,我们习惯了这种倾诉,也养成了外面世界寻找我们就要听我们倾诉的习惯。我们需要倾诉我们苦难和种种丑陋去唤醒民众,但这如出售能源换取富裕一样,它不能保障长久的富裕和尊严。现在,当我们要面对全部人类,我们要有我们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这个制造不再只符合中国的需要,而要符合全部人类的需要,也就是说为全部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即便这种制造还不大,哪怕是一个手电筒,但这手电筒是中国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别人用打火机了,我们还津津乐道着松节油,或者只是在说我们多么可怜呀还用着松节油,或者只去组装别人的打火机。我没

25、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我只是感觉我们得调整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应该面对全部人类,而不仅仅只是中国。在面对全部人类时,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去提供我们生存状况下的生存经验,以此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可能这样的工作将很艰难,但如果从现在起,经过一代两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才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所以,_。16对“我们需要反省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古代的中国文学相比,今天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B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成就斐然,但至今未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C尽管今天的中国文学热闹而华丽,但社会和广大读者仍不满

26、意。D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而走向复兴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解析D错在前半句“一定实力”和后半句“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内涵不一致。答案D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A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适应着社会的转型,虽然涌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B作者认为,从社会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等方面,都要求今天的中国文学能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C作者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从而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D也许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为全人类提供

27、我们生存状态下的生存经验。解析A作者只是认为“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并不是认为“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C.“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与“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D.错在“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答案B18请概括说明“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出现了哪些问题。(3分)_ _答案缺乏民族性,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民族文化的味道。缺乏独创性,没有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19请为文章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字。(2分)_ _答案我们要保护有着中国文学立场的文学原创。三、语言运用(8分)20下面一组句子,语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

28、。(4分)总之,孙先生所说的民权不同于西方人所说的democracy,也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涵盖了民有、民监、民享的好几层意义。他不用一般习用的“民主”一词,也不直译为“民治”,而用“民权”一词。在民权主义第二讲中,孙文将democracy译为民权,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根据于民权。并且民权不是天赋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出来的;换言之,是革命争来的。他显然意识到“民主”一词会有误导作用,“民治”也不可能。他说:“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正确顺序为_解析此题为无语境排序题,浏览一下所给6句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问题的文段。稍加分析即可

29、发现,第句提出“民权”的概念,应置于首位;第句,进一步诠释这个概念,所以紧随第句;第句是对第句中用“民权”一词的原因的分析,故在后;剩下的第句,明显是个总结句,应该置于最后,其余的第句和第句,第句是对“权”这个概念的解释,第句中有“并且”一词,可见其是跟在某句后面的,所以在后,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答案21下面一段话是写黄山的。试用平实的语言概要表述这段话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4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

30、岩的山峰。答:黄山_ _解析原文很富有诗意,主要从地理位置、面积、成因、类型等方面介绍黄山,我们要提取这些信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黄山。答案(黄山)位于皖南,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因火山喷发而成,多为花岗岩山峰。四、写作(4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景色;大地,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生机;心灵,因为有了绿地而富有充实 请以“留一片绿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写作提示】这道作文题目突出体现了人文性和思想性,要求我们眼睛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并能及时作出自我反省、自我突破。题目中的“绿地”应该是照顾它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绿地”本义是指自然界(大山、大地上)的绿色植被,它给人以清新、自然、生机、活力等印象和启示。“绿地”的引申义、比喻义主要是指精神层次的某些品质,如甘于寂静、宽容、信任、自强、坚守等,它们有个共同的效果,使心灵富有充实。“留一片绿地”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留”作为动词应该突出,它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反省,也可以是目睹世界众生相之后得出的一种自我紧迫感。“一片”强调了“绿地”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量。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