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0346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 6.2鸿门宴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6鸿门宴课时演练促提升(B) 一、基础巩固1.选出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戮力(l)杯杓(sho)犒赏(ko)目眦(zh)B.卮酒(zh)刀俎(z)鲰生(zhu)瞋目(chn)C.许诺(nu)美姬(j)玉玦(ju)樊哙(kui)D.参乘(chng)侍坐(sh)彘肩(zh)须臾(y)解析:A项,“眦”应读“z”;B项,“鲰”应读“zu”;D项,“乘”应读“shng”。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赏。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告诉。C.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披:披挂。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解析:C项

2、,“披”,掀开,揭起。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又欲肆其西封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今急有事,故幸来告良C.杀人如不能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今者出,未辞也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解析:A项,“封”:封闭;疆界。B项,“幸”:宠幸;幸亏。C项,“举”:尽;举起。D项,“辞”都是“辞谢”的意思。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封闭宫室,还军霸上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解析:A项,“封闭”古今意思相同。B项,“细说”文中的意思是“奸细的话”;C项,“婚姻”

3、文中的意思是“儿女亲家”;D项,“非常”文中的意思是“意外的变故”。B、C、D三项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答案:A5.下列加点的“与”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未得与项羽相见君安与项伯有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失其所与,不知则与斗卮酒A./B./C./D./解析:介词;连词;动词,结交;动词,给。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

5、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拥:拿着。B.刑人如恐不胜胜:尽。C.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军:军队。D.樊哙从良坐从:跟随。解析:C项,“军”,动词,驻扎。答案:C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王曰:“赐之彘肩。”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解析:第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句中的“之”是代词,

6、指樊哙;第句中的“而”表顺承;第句中的“而”表转折。答案:D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3)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这三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迫”,急迫;“请”,请您允许我;“同命”,同生共死;“覆”,反扣;“加”,放上;“啖”,吃;“约”,约定;“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为王。参考答案:(1)这太危急了!我请求您允许我进去,跟他同生共死。(2)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3)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为王。”(二)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

8、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改动)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苦:以为痛苦。B.汉王数项羽十罪数:一一列举。C.病甚,因驰入成皋驰:骑马奔跑。D.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略:大致,差不多。解析:D项,“略”,掠夺,夺取。可参考“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答案:D10.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B.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C.汉王引诸侯兵北

9、/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D.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解析:先根据上下文把握这段文字的大致含意,然后根据人名断开即可。答案:C1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军和楚军相持很久,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历数了项羽十条罪状。B.项羽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把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

10、D.在垓下决战时,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也认为被围,于是匆忙逃走,楚军因此崩溃。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不是项羽抽出暗藏的弓箭射的刘邦,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答案:B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2)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在文言实词和省略成分的补充。第(1)句的关键点:“强”,强迫;“安”,安定;“乘胜于汉”,乘着胜利压过汉军。第(2)句要根据前后语境合理补充省略成分。参考答案:(1)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

11、的威势压过汉军。(2)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参考译文: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惫不堪。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条罪状。项羽十分恼怒,让预先埋伏好的弓弩手开弓,一箭射中了刘邦。刘邦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刘邦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刘邦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项羽跟刘邦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撤兵东

12、走。刘邦也想率军西回,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羽,一直追到阳夏南面才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刘邦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五年(前202),刘邦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刘邦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整个战役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榖城。三、语言运用13.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协调。中国有句古话:。这固然不错。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自然不能预作筹划,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的近忧。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的心情。解析:第一句提取语段中心词,“远虑”“近忧”。第二句为排比结构,必须以“可以预见,不可以预作筹划”为内容构架表述“远虑”与“近忧”的关系。参考答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