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035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教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与唐诗齐名的文学创作的光辉代表。随着赵宋王朝的建立,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宋词的兴盛做好了准备。就内容与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词作,大体上是继承“花间”、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词风。北宋前期的文人士大夫能以一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生活。所以,北宋前期词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平缓舒徐的节奏、雅致文丽的语言。晏殊词闪耀出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生命的思考、灵魂的激荡、诗意的升华和形象的飞动贯串起他的词集珠玉词。欧阳修在词坛的诸多作品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从题材方面说,抒情、写景、咏怀、叹古,他几乎无所拘束;从风格方面说,雅俗兼收并蓄;从形式方面说,侧重小令

2、,同时也有慢词创作。欧阳修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范仲淹存词数量虽然不多,视野却十分开阔,各类题材都可以入词。在词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张先、柳永是慢词代表。张先的词比较注重诗意的探求和美学境界的开拓。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是个全才,在创意和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其词以羁旅行役、离情别绪为主要题材,善铺叙,能点染,有层次,有波澜,丰富了词坛。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绪为主旨的艺术风貌。2了解北宋词人对词的发展和突破,把握婉约词的特点。3鉴赏本单元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4培养阅读宋词的兴趣,逐步提高文学素养。1破阵子(燕

3、子来时新社)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全篇用白描手法及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春光的明媚与少女的纯洁可爱。学习时,可结合全篇,从人称、文脉、语辞、写作手法等角度鉴赏下片的妙处。2踏莎行(候馆梅残)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作品,词的上片写游子远去,下片写闺妇怀人,其中心意旨在表现天涯游子的离愁。学习时应注意了解把握词作主要运用的四种艺术手法:以乐写悲、托物兴怀,实中寓虚、富于联想,化虚为实、巧于设喻,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学习时,也可从中任选一种艺术手法,结合作品鉴赏分析。3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一篇景深、情深、境也深的作品,可结合作品进行鉴赏。有人认为欧阳修的“闺情词”都是用尽笔力,通过“

4、闺情”这个题材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感慨深沉,有弦外之音。因此,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进一步诵读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4苏幕遮(碧云天)“此词目触秋色,牵出一片相思之作也。”(清人汪中评)学习时,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以秋景写秋心”的,把鉴赏的重心落到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还可以将其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对比阅读,鉴赏不同的美感风格。5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这首词上片写人叹老伤春,自悲身世;下片则着意写晚景,“沙上并禽”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凄苦。词中的空恨被表现得优雅空灵,能唤起人们无限的想像。学习时,既要鉴赏词对景情关系的处理和炼字艺术,又要深入理解词的主旨。6

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是柳永客中思乡怀人的名作,章法细密,脉络分明,情景交融,词浅情深。学习时,应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全词脉络,思考词人是如何将纤细的情思安置在寥廓的背景中,从而抒发客里思家之愁的。第一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64一、字音识记1踏莎行(su)2.草薰(xn)3征辔(pi) 4.迢迢不断(tio)5游冶(y) 6.雨横风狂(hn)二、词语释义1日长飞絮轻:白昼转长2巧笑东邻女伴:美好的笑3采桑径里逢迎:相遇4候馆梅残:迎候宾客的馆舍,这里指旅舍5草薰风暖摇征辔草薰:草香薰蒸摇征辔:指策马起程。征,远行。辔,马缰绳6迢迢不断如春水:遥远,这里有绵长的意思7寸寸柔肠:肝肠寸断,形

6、容伤心至极8盈盈粉泪:泪水充溢的样子9楼高莫近危阑倚:高楼上的栏杆10平芜尽处是春山:平阔的草地11玉勒雕鞍游冶处:游乐12乱红飞过秋千去:零乱的落花三、名句背诵1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对应学生用书P6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文

7、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晏殊词多写男女恋情,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二、相关背景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是在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

8、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可以出门踏青挑菜的日子。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作者晏殊在此时春游郊外,看到美丽的春景,有感于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三、内容提要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词人用生花妙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仕女图,展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四、写法借鉴1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上片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黄莺,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片写采百草少女,描绘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天性真

9、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了自然景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2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虚实相生,环境清幽本词写景,虚实相生。如写池上碧苔、叶底黄鹂是实,作者用几点碧苔点缀着池中的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的枝叶来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又为下文塑造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三四点”“一两声”又是虚写,作者以少写多,以动衬静,来突出环境的清幽。重点揣摩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参考答案:(1)“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2)“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

10、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2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东邻女子的个性,请结合下片内容分析东邻女子的个性形象?参考答案:神态表情巧笑,笑从双脸生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场面描写斗草形象特征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踏莎行(候馆梅残)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二、相关背景这首词具体的写作背景不详。古人对这首词的意境,特别是对“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倍加推崇,称其语“淡而有情

11、,百读不厌”。三、内容提要词的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像、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四、写法借鉴1虚实相生,以虚明实词的上片从游子着眼,写他春日远行,乡思绵绵,表现出思归之深,这是实写;下片从思妇落笔,写她登高眺望,哀怨满怀,表现出盼夫归之切,这是游子想像思妇的情景以抒己情,是虚写,这种写法又反过来进一步衬托出游子思归的强烈与迫切。从抒情手法来看,作者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词曲折有致,别有深情。2以乐写愁,欲抑先扬此词发端先写梅残、柳

12、细、草薰、风暖等令人心醉的美好春光,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光之美转出离别之愁,以景与情的对比、反衬,把游子思归的深情和盘托出,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而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重点揣摩1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号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以乐景衬哀情,其景愈乐,其情愈哀。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推进一层。3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13、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亲切具体之感。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报复,后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刺史,后又改知扬州、颍州。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张惠言在张惠言词选中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为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词中不少描写,如“雨横风狂”“乱红飞去”等,又隐隐约约带有

14、象征意味。所谓“伤春”,可能融合着词人政治上的某种苦闷。只不过这种寄托,在有意无意之间,很难寻求罢了。二、内容提要这是深闺佳人的伤春词。作者以含蓄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意境深远。三、写法借鉴1由外到内,由早及晚,意境深远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上来说,上片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写狂风暴雨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这样,整首词显得情思绵邈,意境深远。2妙用叠词表深情“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深深”一词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耐人寻味

15、,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不仅体现其用叠词之功,更可体现词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远。3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结尾二句,语意浑然天成而包蕴极深。人与花同命,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浅意深,逐层深入,将复杂的感情巧妙地传达了出来。重点揣摩1首句连用了三个“深”字,请浅谈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前两个“深”的叠用,已反映出庭院深广、冷寂的意境;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更增添了一种深不可测之感。总之,这三个“深”字连用,笔力遒劲,令人惊叹,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也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

16、请分析其多层意蕴。参考答案: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便想找个倾诉的对象,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走马章台,花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其悲苦伤心之情不言而明。对应学生用书P121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谥号(y)凝眸(mu)驿站(y)B征辔(pi) 平芜(w) 草薰(xn)C羁旅(j)

17、莎草(sh) 贻害(y)D迢迢(tio) 献媚(mi) 游冶(y)解析:选BA项,“谥”读sh;C项,“莎”读su;D项,“冶”读y。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渺邈流水账情韵悠远申张正义B昨宵一锅端自行其是风姿神采C征辔水蒸汽红衰翠减幽闭深闺D游冶下脚料关河冷落形绩可疑解析:选BA项,“申张正义”应为“伸张正义”;C项,“水蒸汽”应为“水蒸气”;D项,“形绩可疑”应为“形迹可疑”。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长(白昼转长) 巧笑(美好的笑)B逢迎(相遇) 征(远行)C迢迢(遥远,这里有绵长的意思) 危阑(破败危险的栏杆)D乱红(零乱的落花) 雨横风狂(放纵,凶暴)解析:

18、选CC项,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燕子来时新社,_。_,叶底黄鹂一两声。(2)把抽象感情变成具体的形象,这不但使人更容易感受,而且这种感受还极为亲切。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词人们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_。”欧阳修受其启发,在踏莎行中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_。”还有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_,_”(武陵春),都以流水来衬愁,不失为上乘之作。(3)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则化用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19、花”的句子;唐严恽落花诗中“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则被欧阳修化为“_。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答案:(1)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迢迢不断如春水载不动许多愁(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泪眼问花花不语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 溪 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这是一首_词(从风格上来看)。(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答:_答案:(1)婉约(2)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20、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 江 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

21、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

22、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23、。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三、语言表达7根据下面给出的文段,也写一段文字,要语言优美,富有意境。我在宋词中见过你,那时,你沐浴着江南的小雨,穿着篾草织的蓑衣,挽着的裤脚刚好在膝盖以下,裤子上的碎花落在花鞋上许多。一片春愁的日子里,湿软的泥土霑染着你的脚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季节中,你含苞欲放的身体散发着油菜花的清香,摇曳的背影调和漫山遍野娇滴滴的花黄。我在宋词中见过你,_答案:(示例一)(我在宋词中见过你,)雨断云收,篱笆上斜挂的蓑衣面对木屋窗前的留影,轻

24、轻地漏下余存的雨水,仿佛心思,一滴,一滴深院静,小亭空,多想风雨再起,你却撑起一把油纸伞,踩着春泥,在风里,在雨里,撑得相思飘散,飘散着久远,飘散着凄迷。(示例二)(我在宋词中见过你,)杏花村雨酒旗风。举杯换盏间,眉宇间既有江南女子的绕指柔情,也有西北大汉的悲怆豪迈。既能醉里挑灯看剑,也能似花还似非花。看着你真的长大了,无所不能,我说我走了。人将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处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微笑着看着对方想着江南。雨中蓑衣还在,风中纸伞斜斜,人去也。8“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节日,也有许多文人雅士以此为题,创作了篇篇佳作,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请写出你了解的三个节日,并介绍其中一个。要求:内容准确,节日特点突出,语言顺畅,不少于50字。传统节日:_介绍:_答案:(示例)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火把节(包括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元宵节:因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元宵节”,人们以观灯、猜灯谜、放焰火、耍龙灯等活动来欢度节日。特别以吃元宵象征家庭团圆,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节主要在我国以及海外大部分华人聚居区盛行。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