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2184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景仰(yng)显宦(hun)戊戌政变(w)叱咤风云(c)B.启迪(d)莅临(l)迥乎不同(jing)风和日丽(h)C.趣味(q)秃头(t)步履稳健(l)风神潇洒(xio)D.谦逊(xn)激亢(kng)沉着有力(zhu)大汗淋漓(ln)解析:A项,“叱”应读“ch”;B项,“和”应读“h”;C项,“履”应读“l”。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倾注心血,甚至要加班加点,日夜操劳。(2)今年因

2、天气影响,双季槐大面积减产。技术人员为此,正在积极寻求科技突破。(3)我省200余家老字号,除少数几家著名品牌外,近七成生存困难,。A.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殚精竭虑B.惨淡经营殚精竭虑煞费苦心C.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惨淡经营D.煞费苦心殚精竭虑惨淡经营解析:“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惨淡经营”是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B.近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

3、金组织及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不断发出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警告:2014年全球饥民人数已高达10亿之巨。C.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从保持城市个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立场出发,秉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依法治理的要求,建设和规划。D.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解析:A项成分残缺,“务实渐进”后面应加“的方式”;B项“高达”与“之巨”重复,删去“之巨”;C项语序不当,“建设和规划”应为“规划和建设”。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

4、美的。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余地。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为改变而努力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A.B.C.D.解析:衔接密切,承题干首句,启下;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句紧承设问;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帅彦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

5、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

6、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

7、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

8、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

9、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做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

10、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摘编自帅彦乱世浮生:1937

11、1945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5.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

12、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解析: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原文是“很多人”;B项,“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与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对照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答案:DE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梁实秋)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解析:在传记作品中,引用往往有两种:一是传主的语言,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传主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一是引用其他材料,侧面表达传主的品格,丰富传记的内容,使传记真实可信。此题也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分析。参考答案:

13、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7.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解析:文章的标题就是“最具中国性的文人”,因此,回答该题,应从全文入手,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梁实秋的“中国性”和“文人性”。“中国性”表现在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报效国家的言行上;“文人性”表现在他的性情、爱好和才情上。结合文本内容,要分条分析。参考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

14、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具体表现在: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8.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中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对比分析。梁实秋先生的特点在文本中有具体的表现,鲁迅先生的特点

15、在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表述。无论喜欢哪一位,都要注意语言得体,观点鲜明。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鲁迅。理由如下:鲁迅深刻、敏锐,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拯救了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2)我更喜欢梁实秋。理由如下: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

16、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鲁迅深刻、敏锐,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三、语言运用9.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应教育部门邀请,为初小一年级学生编国语教材。他拟的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经过反复斟酌,他又改为:“去,去,去上学。”请简述梁先生这样修改的原因。解析:可根据“来”与“去”在表意上的区别体会。“来”是召唤,“去”是有催促和自觉。参考答案:“来”,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召唤,而“去”

17、则是家长和孩子自己的主动催促,后者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两者反映的读书自觉性不一样。10.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对丹柯中丹柯撕开胸膛给人们照亮道路一段文字的点评: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解析:从上面的点评看,先说明这段文字塑造的形象特点,然后再指明描写的方法和抒发的情感。答案示例:一位率性洒脱、神采飞扬的大家形象,因传神的肖像描写而跃然纸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