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22386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目 录录 一、一、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的艺术特色 1 1 (一)结构艺术.1 (二)语言艺术.2 二、美感经验分析二、美感经验分析 2 2 (一)形象的直觉.2 (二)心理距离观.3 (三)物我同一,审美移情.4 三、三、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的美感特质的美感特质 5 5 (一)通过自然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5 (二)通过道德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5 (三)通过艺术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 6 1 百年盛景,千古至情 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分析 摘要:论语王勃的滕王阁序用恢弘的笔法描绘出百年盛景,用动人的情思写 下千古至情,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了

2、千古名句。近代美学的核 心问题是美感问题,朱光潜先生将中西美学思想交汇,用批判的、综合的方法将美感经验描 绘成了一个动力结构,这种系统在滕王阁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形象的直觉,心理 距离观和审美移情探析出滕王阁序中的美感特质,自然美,道德美和艺术美,回归哲学 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滕王阁序 美感经验分析 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 ,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 , 适逢洪州都督严公于九九重阳之际大宴滕王阁。广邀宾朋,王勃亦应邀赴宴。 滕王阁诗就是 在宴席上的即兴之作。文章原来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因其情文并茂,情景交融,乃骈

3、文佳作,人们称为滕王阁序 。 滕王阁序历来被人们传颂, 研究者也不乏其人,有研究其语言特色的,也有研究其艺术特色的,还有从王勃写作背景出发进 行研究,也有将滕王阁序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较等等。本文从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 中提出的美感经验分析理论,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三个角度,用西方的美学理论 来赏析中国千古名文滕王阁序 ,不仅仅具体分析出滕王阁序到底美在何处,美从何来, 更是一次中西美学的过渡与结合。 一、一、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艺术 王勃采用骈文的表达形式,以对仗工整的格式写景、抒情、高唱、低吟,使人读之洋洋洒洒, 感情波涛此起彼伏。本文除“嗟乎” ,

4、 “勃” 、 “呜呼” 、 “云海”等词外,通篇都运用对偶,我们读 来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体现了王勃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首先,序文在句子的结构上体现了 对称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并列复句,第一分句的 “落霞与孤鹜”这一名词性的联合短语与第二分句的“秋水共长天” 。这一名词性的联合短语分 别做两分句的主语, “飞”用“齐”修饰, “色”用“一”修饰,分别做两分句的谓语,对偶极为 工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等都是此类结构。有的是动宾结构对动 宾结构,如“披秀闼,俯雕甍” 、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等。有的使用的是偏正结构

5、相 对,如“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有的是复句对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至无穷: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 、 “孟尝高清,空余报困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形式美在对偶中处处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2 体现、处处升华。而句式上的参差,又使文章不显得呆板,此起彼伏,使文章就像一溪水,时而 静静流淌,时而浪花飞溅,时而敞开胸怀,时而紧闭心扉,这样我们在品读时就会感到灵动飞扬、 鲜活生动。 (二)语言艺术 王勃的滕王阁序用生动优美的文笔,从山川物产到人物再到宴会,描绘滕王阁四周景物 的华美、壮丽,宴饮、游娱的豪华场面。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 咏山河风光的

6、佳句,同时也能抒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崇洁情怀。气韵流畅,读来 如临万顷波涛,在唐代已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已,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骈文 的佳作,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 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 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 越”中, “襟三江”与“带五湖”对, “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

7、 、 “紫电青霜” 、 “龙光” 、 “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 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二、美感经验分析二、美感经验分析 我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由于所处时代、社会、自身特殊的经历以及不同时代对美学认识 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十分复杂。他的美学思想以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较为 明显的阶段。 “美感经验”理论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 、 悲剧心理学 、 谈美 、 克罗齐美 学批判等著作中,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这一阶段,他主要吸收了西方康德的形式主义 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等。他把克罗

8、齐的 “直觉”理论当作自己的理论基石,把布洛的“心理距 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当作连 结这个基石的纽带。随着对克罗齐直觉论认识的深入,他意识到 克罗齐理论存在着很大缺陷, 又转而对克罗齐进行批判,并涉及到立普斯、康德等人的美学观点。在这 种吸收、借鉴、批判 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审美直觉”论、 “心里距离”观、 “审美移情”说为其理论支点的 “美感经验”理论。 “审美直觉”论是其“美感经验”的理论基石。 “心里距离”观、 “审美移情” 说是“美感经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滕王阁序读之荡气回肠,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让人 感到情深意美,以下就从三个角度探析滕王阁序的美感经验。 (一)形象

9、的直觉 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论直接来源于克罗齐。起初,朱光潜对克罗齐的哲学观点和艺术理论大体 上是全盘接受的。他认为,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经验,是对对象进行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 是只见形象不见意义的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为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此乃总写亦是远望,有水的灵动,有山的沉稳,色彩 感极强,山水相映成趣。这里所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种直觉,呈现出来的仅仅就是我们对事物的 一种客观呈现。在美感经验中,心接于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与概念。因为在美感经验中,我 们所关注的是对象自身,心中没有欲念和意志,没有概念和思考,与对象的实际效

10、用无关,也不 管事物是否实在。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此时仿佛成了一个画家,虽然是近观,但逐 步将我们的视线推向远方,配以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这里就是一种与世俗 3 无关的、超功利的感性经验。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叔本华 意志世界与意象 世界里的跟他所提倡的 “人生艺术化”理论相近的一段话阐释了“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的思想,继而产生美感。因为,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来理解美感经验, “意志”意味着人在现 实生活中的种种欲望和功利心 ,正是由于人的种种欲望和功利心的驱使,人往往不断地欲求一 切,在这种意志的束缚下,尘世中的人只能为金钱和名利所累,终日惶惶不知

11、所终,更不用谈能 有超脱现实的美感经验。而人们在极端聚精会神地审美过程 中的暂时忘却自我的心理状态 ,标 志着人们暂时摆脱了自己的意志的束缚,摆脱了“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而获得了自由单纯 的意象世界 ,在这任思绪自由驰骋的意象世界里 ,艺术也获得了独立与自由。王勃正是摆脱了 意志的束缚,所以下笔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天边,落霞如同神话中的 飞天,腾空而起,与孤鹜比翼双飞;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其亮丽,终于两情相悦。水天 一色,融为一体。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对举秋水的澄碧与长天的寥远对举,动静相生; 落霞的艳丽与秋水长天的碧蓝融合,又色彩相映,诗人这时已经徜

12、徉在自己的意境世界的巅峰, 没有欲望,没有任何束缚,聚精会神将自己融化在此意象世界中,写下了这千古名句。正是这种 百年的胜景,千古的情思传唱千年,美感在永恒的时空中余音绕梁。 “渔舟唱晚,晌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此两句为有声之景,一为人声,一为鸟音,各得其趣,穿越千百年 的时空。而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读来口齿生香,气脉连通 心旌摇曳,极富视听的冲击力。 世间得有如此仙境一般的美景,我们可以求得片刻的心灵纯净,抛却人世的烦恼实可谓“良辰 美景。赏心乐事” 之“四美具” , “贤主与嘉宾”之“二难并”也。所以我们觉得滕王阁序美, 那是因为对象能使我们沉入对象本身而忘掉实际的目

13、的和意义,达到物我同一从而产生一种境界。 当时的秋景并非文中的秋景,当我们读到王勃笔下的景色时,是形象的直觉,而非知觉或者概念。 这就是说,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精神状态,所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绝缘的意象。 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 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1 他忘却了自身,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得到了人生的超 越。所以,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所获得的是情感化的意象,也就是美,它会因观赏者的性 格和情 趣随时随地不同。因为,直觉与形象是相互依存的,有直觉就有形象,有形象就有直觉, 每一次直觉就是一次创造。 “直觉

14、是突然间心里见到一个形象或意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便是 创造成的艺术。 (二)心理距离观 为了更进一步地阐明“美感经验”的理论内涵, 朱光潜转向了 20 世纪心理学美学布洛的 “心理距离”说,并以其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心里距离”观。 “心理距离说”雏形源自德国 叔本华的“超然” ,创始人则是英国的布洛。 滕王阁序蕴蓄着千般滋味,流露出作者抑扬升沉 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乃千古至情,品味无穷。作者在着意铺叙了滕王阁的美景,表达了自己逸 游的豪兴之后。由“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陡然引出了自己无限的感慨。 “望长安于 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抒写了作者远离京城,

15、失意流落之 情。王勃对滕王阁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尽情欢乐的时候,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凉,这 就体现了心理距离,可是当他看到宽广的宇宙和想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时,内心的悲凉之 情不禁油然而生。作者一下子由写景、抒情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王勃在天高地迥的滕王阁 上。面对宽广无边的宇宙自然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人们往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5:213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4 往对逝去的事情和得不到的东西而念念不忘,遗憾总是带给人以另外一种别样的美感。这种心理 上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容易引起共鸣。在形象直觉一部分分析了

16、人的反省能力,因为人能 反省,能与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主体脱离实用的目的。从而达到无所为而为的目的。所谓 “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 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1 这就是说,审美主体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保持一种审美的 态度,不为实际生活的功利所打扰,才能实现“无所为而为”的静观。王勃偏偏又是一个满腹才 华而重视功名的人虽然“等终军之弱冠” 。但“无路请缨”:虽然“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但只能“抚凌云而自惜” 。想到社会统治者也许不能再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自己这一辈 子也许再无出仕之机。一生只能“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

17、时候王勃的内心充满了无 限的失望、痛苦和失落。美感的产生需要主体能够把对象与实际生活隔开一段距离,用客观的态 度对对象进行观照,从而把我与物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所以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并没有 一味的自伤自怜,而是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作者 的心理距离时远时近,王勃时而反省,时而超然,在焦虑现实的同时又能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 王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君王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才能,并没有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 变的现状产生失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就此消沉才去,而是由悲转乐坚定了自 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

18、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 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好一腔豪情壮志,好一派 坚定的意志!王勃能在逆境之中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悲怆、 低沉的人生境遇中还能坚守自己奋进、昂扬的凌云之志。这一部分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 现实与理想之间大张大合,最后保持最合适的距离,让人们的情思随着作者波动起伏,大起大落, 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豪情壮美。在审美活动中,只有把人最真切的感受表现出来,才能打动人, 使欣赏者与之共鸣;但在表现这种情感时,又必须似旁观者一样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其加以观 照,才能得到客观化的意象。创造与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是

19、否能“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 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 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艺 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他能够感受生活,并把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能够把这感受摆在某 种恰当的距离之外去观照。 (三)物我同一,审美移情 王勃登楼览胜之时,正值九月三秋,目力所及,一派清朗澄澈。路边积水初干。寒潭清澈, 四野烟雾凝结,暮霭中山色亦青亦紫,峰峦耸起,高人重霄,迷蒙离奇,恍如仙境。滕王阁道凌 空架起,彩饰丹漆鲜艳欲滴。下有沙洲,岛屿萦环,白鹤野鸭,尽情畅游,兰宫桂殿,依山而建, 错落有致,芬芳四溢。眼前雕龙画栋细腻传神,远处江河湖泊 蜿蜒曲折。富庶之家。房屋鳞次 栉比;雀舫龙

20、舟,舸舰泊满渡口。黑格尔就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如此美丽的景色,加 上作者哲学的沉思和艺术上的美的观照,就将一种理念的美透过王勃的笔端直接呈现给读者,在 纯粹的审美观照中,达到物我两忘,摆脱了生命意志的束缚,继而产生一种自由的美。雨过天晴, 彩虹方消,阳光普照,碧空如洗。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水天相接,色彩明媚,浑然天 成。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眼前所见之实与心中所想之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咫尺之间,辐 射千里,互相协调,极尽渲染之能事。耳边笙歌如仙乐飘飘,轻歌曼舞使流云驻足。清风阵阵, 好一派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江南胜境,壮丽之中不失柔美,几似天人合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 1 布

21、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56 5 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 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 “审美移情”是指主体 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投射到外物,从而赋予外物生机与活力,使本只有物理特性的东西具 有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富有生气。在这种作用下,主体与外物融为一体,物我同一,我的情 感与物的情感往复回流。也正因为这种作用,同一外物对于不同主体却具有不同的意蕴,深人所 见者深,浅人所见者亦浅。外物成了主体自身的反照,观照外物实际上也是观照自我。这

22、种移情 作用之所以产生,就在于人能够“设身处地”或“推己及物” 。1 移情作用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艺创造中,主体设身处地”地体会、 想象 所表现的对象,把情感投射于表现对象,与之融为一体,共同体味着世间的人情冷暖、诗 情画意。也只有这样,主体才能把对象表现得细致如微、自然真切。诗人也不免 “遥襟俯畅, 逸兴遄飞” ,满心欢愉,意在言表。这种种美丽的景物,美丽的画面,都赋予诗人自己的情感思 想,作者的愉悦跃然于眼前的景色,景物,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使画面动态化,讲感情注入其 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按时节深秋时节理当触目萧条,宋玉云:“秋之为气。 ”则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23、变衰” 。欧阳修:“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但在王勃笔下,我们看 到的秋景大有胜出春色的架势,这都是移情的作用,何况彼时滕王阁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王 勃游目骋怀,心中喜悦之情,尽在这字字珠玑的华彩篇章中。后面王勃引用大量典故, “冯唐” 、 “李广” 、 “贾谊” 、 “梁鸿” 、 “孟尝” 、 “阮籍”等无数才子均被埋没,非无圣主,只是时运不济, 作者在这里与这些人有着相同的经历与感受,又一次发生移情,个体意志变成了宇宙意志,可谓 妙绝。当我们读滕王阁序时,美丽的景色呈现眼前,作者真挚的情感也随之移到我们身上, 体会着作者当时所感,往复回环,激起我们内心中的共鸣,也是我们看到这百年

24、盛景,为这千古 至情所感动。 三、三、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的美感特质的美感特质 (一)通过自然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 王勃登上滕王阁“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看到滕王阁壮丽的景色和人民生活的自由快乐详和。 内心是何等的愉悦啊!当我们以不受经验利害决定的愉悦情感来观照物之时,那种使物被确定在 唯一趋向中的决定判断力从而失效,于是我们似乎使物摆脱了现象的身分,而宛如物自身似的呈 现。物这种如其自然式的呈现,就是自然美,这样一来,原本在经验之中己经为我们所熟知的物 在成为自然美的载体时,就失去了由认识能力赋予的确定含义,这样的失去反而使之似乎具有了 许多无法言说的丰衍意义,中国艺术中最喜欢讲的韵味于是就从中产

25、生了。清明紫气的滕王阁, 雄伟壮丽的滕王阁山川壮阔的滕王阁,富庶详和的滕王阁。水天浩渺的滕王阁。生活快乐的滕 王阁这一切分明是大唐盛世的写照。身处如此的盛世。站在巍峨壮美的江南名楼在秋高气爽 的重阳节。躬逢如此盛大的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耳听丝竹管弦的清脆之音和柔美的歌声, “四美具,二难并”。王勃面对景色壮丽的滕王阁。禁不住逸兴遄飞任逍遥了。王勃写滕王阁的 壮丽景色,既是赞美了眼前之景,又是赞美大唐这个时代。更为后文作者“兴尽悲来”的情感转 折打下了铺垫因此滕王阁的景色描写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自然美的对象更多的是感情而非景 物,于是造成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特质。王国维的境界说对

26、此种美感的阐明颇 1 滕守尧.审美心理学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4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6 为中肯,他使自李之仪以来对此美感的体悟得到了理论的支持。 (二) 通过道德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 王勃在天高地迥的滕王阁上。面对宽广无边的宇宙自然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人们往往对逝去的事情和得 不到的东西而念念不忘,但这样的遗憾美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不能自暴自弃。“北海虽除,扶摇可接”以“大鹏”作比, 表明自己有凌云之志;又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来

27、表明自己信心未泯。作者还反用“贪泉”、 “涸辙”、阮籍等典故说明自己身处困境而壮志弥坚。这样王勃就将“真”升华到“善”的境界。 有一种美既不凭借任何依赖于感官的快适,也不凭借任何境界和规律,却能自然触动我们的心灵 深处,使人在不自觉中为之击节磋叹。它所凭借的就是康德所说的“本身是好的,它是单凭自身 就令人喜欢的”一种东西,即道德上的善;这种美就是道德美。因为道德和任何快适都处在截然 对立的位置上,从中产生的美感也就具有了绝对的超越性。 (三)通过艺术美表现了一种美感特质 滕王阁序经洪州都督修葺一新,云集如此众多盛大宴会中的“尽东南之美”的宾主。王 勃当仁不让,作此序言,定当考虑如何把良辰、美景

28、、赏心、乐事以及内心的情怀用最华美的语 言展现出来方能不负众望。所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佳句跌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天边,落霞如同神话中的飞天,腾空而起,与孤鹜比翼双飞;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 其亮丽,终于两情相悦。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渔舟唱晚,晌穷彭蓥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 阳之浦。 ”此两句为有声之景,一为人声,一为鸟音,各得其趣,与前句无声之景相得益彰。艺 术美是由对反省判断力规律的契合而造成的美,它之所以引发美感一如康德所说:“发现两个或 多个异质的经验性自然规律在一个将它们两者都包括起来的原则之下的一致性,这就是一种十分 明显的愉快的根据,常常甚至是一种惊奇

29、的根据,这种惊奇乃至当我们对它的对象已经充分熟悉 了时也不会停止。 ” 艺术美可以大致区分为两种:一种完全依靠对共通感的敏锐把握的天才,造成由合规律性带 来愉悦:一种则依靠对审美范型的熟练摹仿,造成由合规律性带来的愉悦。王勃写滕王阁序之时, 提笔而就,文不加点,写出千古名篇。可惜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第二年(676 年)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 27 岁。王勃以最出乎人的意料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悲壮之举!我们 想,即使他的灵魂依附在江中也会让鱼儿欣喜,他的灵魂经行之处也会开出一江的花朵!因为他 在临死之前。已经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个体生命的意义。王勃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才华 和滕王

30、阁序被人们熟记在心,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和天妒的才华描绘下这百年盛景,奏出一曲美 学绝唱,这千古至情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朱光潜.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克罗齐.美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4朱光潜.克罗齐哲学的批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5朱光潜.克罗齐美学的批判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6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7膝守尧.审美心理学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康德.关文运译一实践理性批判M.七京:商务印书馆,1960 9康德.康德的道德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10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消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