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4940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维新思想1.(2016课标全国,28)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的思想主张3.(2014课标全国,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1.从考查方式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仅2013年新课标卷以40题形式命题。2.从材料形式看,以文献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3.从考查知识看,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一直是历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传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五年未曾涉及命题。新文化运

2、动(2013课标全国,40)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14课标全国,29)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思想(2012课标全国,31)俄国暴力革命与中国社会改造之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35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要求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提示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考点一从“师夷长

3、技”到维新变法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内忧外患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君主立宪孔子改制考君主专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变法通议变法图存思想启蒙考点二尊孔复古青年杂志民主与科学新道德封建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巧学妙用漫画寻史“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漫画解史“中体西用”漫画寻史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思维导图维新变法思想巧学妙记数字法记忆“新文化运动”构图解史近

4、代“西学东渐”考法1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考题1】 (2016山西晋中高三期末)李鸿章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指出:“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为攻城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D 材料表明李鸿章还没有认识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政治变革是其摆脱落后、走向富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没有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即落后的封建制度。 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1)从阶级斗争

5、史观(革命史观)看,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近代化史观看,“自强”和“求富”口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从整体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考法2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成因【考题2】 (2016山东德州高三期末)洪秀全等人信奉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陈独秀等人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两者都()A.出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鼓吹平等民主思想C.利用西

6、方观念攻击传统文化D.促进了民众的觉醒答案C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利用西方的基督教而创立拜上帝教,以攻击传统文化,陈独秀等领导新文化运动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攻击传统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促进民众觉醒,仅有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思潮态度原因洋务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思潮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顽固势力强大,借孔子的名义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三民主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建设新文化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考法3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

7、流思想的演进史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史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

8、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1)史料一阐述了梁启超和严复对社会变革的观点。根据史料指出二人论“变”的各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提示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史料二论述了陈独秀和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根据史料概括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分析二者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提示观点:陈独秀认为新与旧不相容,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胡适主张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对

9、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可取之处: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胡适的观点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形式主义,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根据史料一梁启超强调的是“除旧”与“布新”的关系,严复则引用进化论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出现的原因可从“中体西用”的局限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等方面分析。根据史料二信息“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可归纳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下,陈独秀的观点更为激进,有利于思想解

10、放;而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1)三大特征探索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国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

11、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从1915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考法4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

12、球通史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提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是一种斗争策略。 (1)“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此为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2)“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指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孔子实际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康有为却把他说成是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康有为不惜曲解历史,曲解孔子,说明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是一种斗争策略。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3、(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情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1.(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

14、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答案C2.(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

15、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题干材料主张禁止使用反映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3.(2015课标全国,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从题干分析,奕、丁日昌、郭嵩焘都属于洋务派的代表,奕、

16、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4.(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答案C5.(2014课标全国,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材料显示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受到“近万名”举人的极力反对,A项体现的是众举人反对的原因,但只是事件的表象,实质表明康梁改制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