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4994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主题悦读(三) 话题三高风亮节 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话题三 高风亮节中国女子:非同寻常的字眼一九三八年十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官兵,面对凶残的日伪军背水一战,弹尽粮绝,手挽手,毅然沉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年龄最大的冷云二十三岁,最小的王惠民仅仅十三岁,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民族的不朽魂灵,震撼人心,这就是中国女子,日军指挥官也颤抖了,哀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下午,请愿民众集会,抗议列强侵犯我国主权,军阀段祺瑞下令执政府卫队开枪,造成死者四十七人,伤者一百五十多人的惨案,其中遇难者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惨案发生后,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分别写了文章,鲁迅在

2、著名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鲁迅言之凿凿,情之殷殷,振聋发聩。周作人在三一

3、八说鲁迅的文章:“他的话是对的。”他还列举:日本北京周报上明观生可怕的剎那附记中的一节话:“在这个混乱之中最令人感动的事,是中国女学生之刚健。凡有示威运动等,女学生大抵在前,其行动很是机敏大胆,非男生所能及,这一天女学生们也很出力。在我的前面有一个女学生,中了枪弹,她用了毛线的长围巾扪住了流出来的血潮,一点都不张皇,就是在那恐怖之中我也不禁感到佩服了,我那时还不禁起了这个念头,照这个情形看来中国将靠了这般女子兴起来罢”;北京周报社长藤原镰兄也在社论中说:“据当日亲身经历,目睹实况的友人们所谈,最可佩服的是女学生们的勇敢。在那个可怕的悲剧之中,女学生们死的死了,伤的伤了,在男子尚不能支持的时候,

4、她们却始终没有失了从容的态度。其时他就想到中国的兴起或者是要在女子的身上了。”周作人对上述的文字评价说:“这北京周报是用日本文写,办给日本人看的报,所以意见有时也还正确,不像汉文报的故意歪曲。”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子的沉勇刚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殒身不恤,鲁迅的讴歌,周作人的记述,日本人的评论,上升到一个民族的希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且不说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女子的事迹,这些太遥远了,近现代,秋瑾、赵一曼、江姐、张志新,等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再读读上面的文字,这就是中国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一个民族的骄傲。中国女子,

5、这个非同寻常的字眼,是泰山,是大海,有过之而无不及,民族的希望,民族的脊梁,“谁说女子不如男”。(摘自香港大公报) 点评: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儿固然可歌可敬,然而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红装女子也功不可没。文章截取了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八女投江”和“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人的事迹,讴歌了中国女子的临难从容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中国女子的崇敬之情。“悦”读心得:_巴金灵魂的苦难和自由纪念世纪老人巴金与世长辞有的人走了,带着遗憾和内心的惭愧;有的人走了,带着迷惘和未知答案的问题;有的人走了,带着一半的清醒和一半的醉。巴金的一生,有人说留下了等身之著和不朽的文学丰

6、碑,有人说留下了一个人用生命观望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桑感悟,有人说留下的是谎言中的真实,也有人说留下了一部灵魂在苦难和自由中的挣扎史。苦难是自由的伙伴,迷途中的人生一旦觉醒,精神上因为自责而陷入一场因为清醒而出现的苦难,最终转换成巴金重新追求精神自由的力量源泉。自由如此重要,晚年的巴金已经不屑于文字辞藻的华美精致,他只“讲真话”。时间一定会洗去随想录的平凡外衣,巴金的一生,在随想录中凝固,更在随想录中升华。当巴老在50年后重返巴黎,他能够深刻的感悟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等人类思想启蒙巨匠的自由灵魂,他更重新拾取年轻时在巴黎创作灭亡的精神状态,50年前后的精神苦难来自不同的思想动因,但是又具有完全

7、一样的人生意义,苦难让人清醒,苦难让人们出发,去寻找灵魂的自由。写作再次成为巴金的灵魂自由的羽翼,而随想录的平凡叙述中,又贯串了多么深沉的激愤和痛苦!随想录并不仅仅是一个真诚的老人在晚年的道德之作,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人最后的艺术辉煌,更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的简单总结,随想录本质上成为描述苦难和灵魂自由的一个死结,成为整个世纪中国的悲剧的最低音。巴金与郭沫若、茅盾、费孝通、梁漱溟等学者达人们一样,在拨乱反正之前的20年,出现一段学术深研和创作思考生命的空白,灵魂遭遇桎梏,自由意识被一个巨大的催眠机器封死在真空,人的尊严、原则、道德成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虚假道具,越是君子越做小人,巴金也不例外的陷入

8、梦幻模糊中的道德扭曲。每思及此,一个苏醒后重温噩梦的老人,苦难和屈辱死死缠绕他的整个晚年生活。要自由,只有直面苦难。沈从文可以说自己一生带着清白无怨无悔地离开,巴金却说着自己过去的丑陋一面,说着回忆自己噩梦的“真话”,随想录回旋着“我不丑陋谁丑陋”“我不忏悔谁才忏悔”的主旋律,巴老在解剖自我的苦行中,得到了解剖全民族灵魂的丰硕回报。文革博物馆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刀,部分的割去民族血液中不光彩的过去,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争取灵魂自由的一扇门。对巴金而言,随想录不仅仅见证他的真诚,也不仅仅见证一个灵魂对自由的追求,更大的意义在于,随想录客观地见证了一段全民族灵魂失主的混沌和噩梦,他只

9、是希望尽量地提醒大家,不要让噩梦重演。晚年的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的愿望。一个敢于直接面对精神的苦难,敢于鲜血淋漓的解剖自我,把丑陋和赤裸身躯展示给读者的老人,他真的没有勇气面对生死、面对人生最后岁月的痛苦吗?对巴老而言,更大的生的痛苦源于精神不得自由,在随想录之后,更多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难题困扰着一颗睿智通达的大脑,也许巴金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呼吸对他的唯一意义,就是获得感受苦难的权利。苦难不是巴金的敌人,但是通过感受苦难,他的灵魂如何解脱?我想,死亡是一个最冰冷的答案,一个最真切的答案。点评:巴金所有的坚持,都是“对于自己人格完善的坚持”。我们纪念巴金,就要好好地继承巴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

10、产,坚持人格的完善,即使遭受肉体的苦难也要追求灵魂的自由。“悦”读心得:_做一个战士巴金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

11、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于死命。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地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

12、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除非他死,其他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

13、中的年轻朋友。1938年7月16日在上海点评:巴金的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是一个老前辈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还有谆谆的教诲,以及无尽的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巴金在他的做一个战士中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巴老的做一个战士,不仅仅贯穿于自己负责编辑刊物的选稿用稿标准里,更体现在自己的文章里,做一个战士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体现在对后辈晚学的谆谆教诲中。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地战斗。

14、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总之,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批判之精神的体现。对于今人而言,巴金留给后人的“战士本色”显得卓尔不群,弥足珍贵。让我们向巴金的“战士本色”人生致敬吧。“悦”读心得:_梁启超的治学“六力”梁启超是一代文化巨星、学术巨人,一生著作等身,因其数量多,且所涉学问门类广,同辈人称梁启超为“无所不通的杂家”,郑振铎则戏称为“广零散”。梁启超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除1898年的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政坛之作为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影响。梁启超具有超乎常人的

15、治学秉赋,突出表现为“六力”:学力、魄力、精力、毅力、效力和记忆力。学力。梁启超的著作被编为饮冰室合集,仅从目录中就能发现其学力之惊人。这部巨著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集,二是专著。前者包括论文700多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后者包括成书104种。超过700万字。此外尚有未刊原稿残稿多种,总计远超过1 000万字。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法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各个领域。尤其是中国历史,不仅内容庞大广博,且都具有原创性,见解独到,显示出“百科全书”式的气派。魄力。梁启超在著述方面,具有惊人的魄力,郑振铎称之为胆力。例如,1926年,梁启超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按

16、医生诊断,割去一肾(却被庸医误割了好肾),但就在此时,他拟出中国文化史的写作提纲。这不仅表现出一种对病魔的蔑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梁启超治学的魄力、胆识。到第二年,他写下了30余万字的著述。这时,他除了完成在北京图书馆担负的工作外,还在清华和燕京两所大学讲学,正应了他自己“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的名言。纵观梁启超的一生,他一直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其精神令人感佩不已。精力。1917年初,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说:“人之精力,使能集中,则常超过其平时所不能至之限量。古人有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信哉斯言也。”同时代的学者说他:“精力极强可连三四昼夜不眠而精神仍不萎靡,焕发如故。晚年之生活

17、,精神颇感痛苦。然而即在此种痛苦环境中,仍本孜孜不倦之精神,埋头苦求,研究学问。此种坚苦卓绝、自强不息之精神,诚为空前未有之一人。”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每日埋头埋脑著书”“差不多夜夜都做到天亮”。每天写五六千字,多则上万字。长达五六万字的清代学术概论,只用了一周时间写成。戴东原哲学共1.7万字,是他接连34个钟头不睡觉写出来的。不能不惊叹其过人的精力!毅力。梁启超治学的毅力也是惊人的。其中包括严格的自我克制,生活规律化,合理地利用时间等。1928年,梁启超56岁,肾病又复发,而且日益加剧,但他不肯空息时日。在病床上,他“犹著辛稼轩年谱以自遣”。他把著书立说作为一种乐趣,所以他能做常人不能及的事

18、情。这也是他能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他的学生回忆说:“(梁启超)刻苦勤勉,无时或怠,其起居饮食全有一定时刻,生活极有规律。无论冬夏,5点即起,平时每日工作10小时。在工作时间,不接待宾客,偶有来访者,谈话时刻不能逾一小时,逾之即婉言辞却。在清华时,斋门挂有除研究生外,无要事莫入的招牌,非倨傲也,光阴宝贵不得不然也。”效力。梁启超写作效率极高,“草一稿片刻即脱”。一经动笔,便一泻千里,涌汇成篇。仅1920年初到1922年秋约两年半时间里,他就写了100万字的著作。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陈达教授曾回忆说:“我在学校作清华学报总编辑时,思永(梁的次子)在我的班上做学生。有一次我跟思永说,你跟老太爷说,来篇

19、稿子吧。稿子来了,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等等,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记忆力。与此种高效率相得益彰者,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梁启超具有聪敏的禀赋。他“聪明灵悟,脑力最敏,读一书过目成诵”。他4岁入学,6岁即读毕五经,是年开始读史,“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0岁时,梁启超去广州应童子试。与一些父辈人同乘一船,在旅途中大家吃饭时,一位先生指着盘子里的咸鱼让梁启超咏诗,他略加思索,即吟曰:“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于是,“满座动容”,梁启超的神童之名自此开始越传越广。不论是他的儿女,抑或是同行、学生都记得梁启超的惊人记忆力,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说,梁写东西很少翻书查资料,资料全记在脑子里。梁启超能取得如此成就,天分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人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如没有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只会落得个“江郎才尽”。(节选自文史天地,有删改)点评:梁启超是一代文化巨星、学术巨人,被誉为“无所不通的杂家”。其超乎常人的治学禀赋,突出表现为“六力”学力、魄力、精力、毅力、效力和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叹服梁先生那与生俱来的超人天分时,更应该看到他后天的勤奋与努力。“悦”读心得:_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