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时代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 足产业优势,主动融入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大局,深 入实施“六一战略”,围绕“中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 四大支柱产业,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 “畜头肉尾” “农头 工尾”增值大文章,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 基地,高起点打造绿色食品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2、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推 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为建设现代化美好作出新的贡献。二、发展目标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底蕴,遴选细分赛道,强化 “双招双引”,实现县区错位发展、部门分工协作、产业协同推 进,构建绿色食品大产业体系。到2030年,围绕“1+2+N”绿色 食品产业主攻方向,即打造1个“食药同源”食品头雁产业,推 动建设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态畜禽2个优势产业,统筹促进花 茶、调味品、精品粮油、绿色蔬果等N个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 批头部企业、建成一批特色集群、创制一批领衔单品、打响一批 优质品牌、抢占一线高端市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取得 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绿色食品产
3、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巩固,为基本实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建成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奠定 坚实基础。表1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主要指标指标2023 年2024 年2025 年2030 年2035 年结构合理精深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2.55:12.7:12.85:13.3:1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70728590链条完整优势特色产业链(个)11123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个)13布局优化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个)1314152030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个)11258绿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5760638590规模巨大绿色食品一线品牌(个)11124指标2023 年2024 年2025 年20
4、30 年2035 年年产值超IOO亿元的龙头企业(个)11123全产业链总产值(亿元)11001200140020002800其中:“食药同源”食品100110125200300白酒及滋补养生酒229250280400500生态畜禽220240275400500花茶100110125200300调味品506070100150精品粮油314325340400600绿色蔬果147160185300350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0.811.222.5三、主攻方向依托粮食、畜禽、蔬果、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原料资源禀赋, 重点培育“食药同源食品、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态畜禽、花茶、 调味品、精品粮油、绿
5、色蔬果”七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按照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号)要求,统筹支持七大绿色食品产 业集群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一)发展“食药同源”食品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2万亩、中医药产业规模1852.5亿元, 均居全省第1位,具备养生食品原料生产优势。在全国率先发布 食养药膳预制菜生产通则,已建设食品加工园区4个,绿色 食品全产业链产值60.53亿元。但“食药同源”产品附加值低, 企业规模较小,高端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扩展能力不足。2 .发展目标。深入挖掘“食药同源、养生”历史传
6、承,支持以食药同源类 中药材为原料,以养生药膳、药膳预制菜、休闲保健食品等为代 表食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全国功能性“食药同源”食品产业发 展新高地。到2030年,创响“食药同源”食品品牌2个,“食药 同源”食品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强化道地药材、皖北黄牛、黄淮山羊等特色品 种绿色标准化种养殖,为食品产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撑。在加工方 面,加大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开发养生药膳、药膳预制菜、 休闲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打造“食药同源”食品产业新业态。 在品牌方面,组织“食药同源”食品推介推销、品牌代言、直播带货活动,因地制宜打造精品美食线路,建设食药同源食品交易 市场
7、1)养生药膳。以谯城区、高新区等为重点,深度挖掘中 医药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发挥道地药材“调、补、防、治”四 大功效,指导餐饮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操作流程,制定一批 “食药同源”菜品标准;打造一批“食药同源”爆品;唱响一批 “食药同源”品牌,推动“食药同源”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产品 提质增效。(2)药膳预制菜。以谯城区、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 等为重点,牵头制定药膳预制菜制作标准,研究开发一批适宜不 同人群的餐饮型、家庭型等类型的药膳预制菜产品。支持药膳预 制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精准保鲜与品质调控等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风味衰减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和口味复 原度,推动药膳预
8、制菜产业化、标准化生产。(3)休闲保健食品。以谯城区、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 区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滋补糕点、养生膏方、功能糖果等休闲保 健食品。持续开展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开发维生素、有机酸、氨 基酸以及聚乳酸等绿色食品精细包装产品,支持特殊医学用途配 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领域加快发展。(二)发展“白酒及滋补养生酒”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是全国浓香型白酒生产核心区、基酒规模超20万吨、总规模超过229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已建成白酒产业园2个,依托 丰富中药材资源,开辟出健康养生产业细分赛道。但目前滋补养 生酒产品小众化、同质化,缺乏高端化、高占有率品牌产品。2 .发展目标。依托现有酿酒企
9、业,提高高端酒类的品质和品牌力,开发调 味酒、果酒、气泡酒等酒类产品,实现“白酒及滋补养生酒”产 业新突破,助力“华夏酒城”建设。到2030年,以“滋补养生酒” 为新增长极的白酒产业总规模超过4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 在加工方面,加强制曲酿 提取植物中的功能活性物 ,在品牌方面,着力推介在生产方面,加强良种良法配套, 术,连片打造软质酿酒小麦生产基地。 造工艺研究,建设高品质制酒生产线, 质,开发具有多种功效的养生酒产品“华夏酒城”产区形象,做强主打品牌和主推品牌,扶育新锐品 牌。持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等场所宣传产业品 牌。(1)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类。以
10、涡阳县、谯城区、高新区等 为重点,持续做大高端白酒、亳菊酒、灵芝酒、枸杞酒等单品, 积极开发草本威士忌、石斛酒、黄金酒等养生酒产品,实现产品 层次上、价位上的差异性经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2)特色功能性饮品。以谯城区、高新区等为重点,依托 酒类大型企业,立足中药材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延伸开发生产 酵素类保健饮品,创新开发含片胶囊、固体饮料等品类,推动从 白酒单一品类到“大健康” “大食品”多业态多品类蓬勃发展。(三)发展“生态畜禽”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作为优势养殖区,大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 全市生猪饲养量569.5万头、牛饲养量17.1万头、羊饲养量319.4
11、万只、家禽饲养量7203.8万只,肉蛋奶总产56.3万吨,同比增长 7.1%,全产业链产值220亿元。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 尚不完整,区域内龙头不强、品牌不响。2 .发展目标。坚持做强生猪、稳定家禽、发展牛羊,全力做好“畜头肉尾” 增值大文章。到2030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稳定在86%以上,肉 蛋奶总产60万吨,畜禽全产业链产值达400亿元。深入推进“秸 秆变肉”工程,按照“两多一高一种一金” “一市场一平台三屠 宰”产业发展思路,实施“三七百”计划,到2030年,全市肉牛 饲养量达100万头,高品质肉牛产业产值约2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支持生
12、猪养殖企业转 型升级,保障生猪产业发展需求。提升肉牛种源生产能力,加快 构建肉牛良繁体系建设。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新 建标准化高、配套完善、规模适度的肉牛家庭农场。培育壮大肉 羊养殖企业,不断提升良种肉羊供种能力,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 殖和标准化生产。持续稳定和扩大家禽养殖规模。在加工方面, 以“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为发展方向, 优化屠宰加工布局,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年屠宰 能力10万头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肉羊屠宰加 工项目,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鼓励屠宰 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企业产加 销一
13、体化发展。在品牌方面,大力推进以绿色、有机为主导的 “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培育皖北黄牛、黄淮山羊、黑毛和牛等 品牌,培育畜禽优质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一批畜禽公共品牌。(1)牛肉制品。以谯城区、利辛县等为重点,加大肉牛良 种引进、扩繁、推广力度,新建、改造种公牛站,加快建设肉牛 核心育种场,扩大能繁母牛种群数量。以蒙城县、利辛县等为重 点,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以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等 为重点,加快推进肉牛屠宰加工项目落地达产,推广热鲜肉杀菌 防腐技术,牛排热鲜肉、小包装、精细分割等鲜肉产品,实现牛 肉产品分割精细化、产品品质稳定化。(2)猪肉制品。以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涡阳县等为 重
14、点,持续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推行生猪屠宰分级分割 技术,发展精细分割热鲜猪肉产品。通过腌制、卤制、烟熏等肉 制品加工技术,研发熟肉制品、肉松、肉脯、腊肉等猪肉产品。(3)家禽加工制品。以蒙城县、利辛县等为重点,发展规 模饲养、集中屠宰、精深加工,提升家禽屠宰分割生产水平,加 强家禽血液、油脂、皮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羽绒、饲料、 生物制药等制品生产。(4)乳制品。以利辛县、谯城区等为重点,支持奶牛养殖 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扩大规模,稳固奶源品质基础。加强与 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生鲜奶、酸奶、奶酪制品等优 质乳制品。(5)畜禽预制菜。以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等为重点, 发挥生
15、猪、肉牛、肉羊、家禽等产业优势,利用肉类菜肴原位酶 解嫩化技术、人机交互与食品风味组学技术等,大力发展义门熏 牛肉、预调理牛排、阚瞳板鸡等预制菜产品,满足多元化、差异 化、方便化消费需求。(四)发展“花茶”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依托中医药之都资源优势和老子、华佗养生文化影响,形成 全国最大的花茶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花茶产业园区,入驻花茶 企业IlOO多家,注册商标近4000个,品种超500种,产量占全 国的90%,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花茶快递量3.55亿件、增长 67.45%,被省食品行业协会授予“花茶之都”称号。但多为初级 加工或代工企业,产品多为贴牌生产,存在“品牌多,名牌少” 的
16、现象。2 .发展目标。通过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优化花茶产品体 系,培育知名花茶品牌,倾力打造世界级花茶生产中心、交易中 心、文化交流中心和科研中心。到2030年,全市花茶年寄递量5 亿件以上,保健花茶产值超过2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以功能性保健花茶为主,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 系,全面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亳菊、藏红花等花 茶中药材种植,打造全国一流的保健花茶原料种植基地。在加工 方面,大力培育加工企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萃取、提 纯、冻干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花茶向精品包装、花茶萃取等方 向发展。加快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使
17、产品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品牌方面,推动花茶集体商 标注册,打造统一的花茶推广文案和图案标识,建立区域公共品 牌企业库,提升花茶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花茶制品。以谯城区、高新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亳菊、金 银花等花茶资源优势,引进一批花茶精深加工项目,开发一批保 健花茶、茶饮料、五宝茶等有机茶饮产品,完善电子商务、仓储 冷库等基础配套,推动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发展“调味品”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全市拥有专业化交易市场4个,建成香料产业互联网平台, 经营香料80余种,年交易量超10万吨,交易额达50亿元以上, 成功举办2023全国调味品产业大会。但产业链还不健全,缺少“头部”精
18、深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小。2 .发展目标。聚集世界香料产业资源,加强与知名香辛料企业合作,创造 香料品牌,构建全球香料产业集散中心,着力打造调味品产业高 地。到2030年,全市调味品年交易量超15万吨,产业总规模超 过1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依托中药材种植优势,通过发展“粮经套种” 等模式,大力推进辣椒、白芷等中药材香料种植标准化、规范化、 规模化,加快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中药材香料种植基地。 在市场方面,加快打造“一街(香料专营一条街)、一谷(国际 香料谷)、一园区(香料加工产业园区)、一网(国际香料网)” 的产业格局,发展仓储、冷库、物流等综合配套设施。
19、积极拓展 进出口渠道,通过举办国际香辛料会展、香料订货会等活动,提 高调味品美誉度和知名度。(1)香辛料产品。以谯城区、高新区等为重点,积极发展 辣椒、薄荷等香辛料生产基地。加强国际调味品专业交易市场、 皖北辣椒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以香辛料品类为主,进口商品经营 为辅,线下交易与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相结合的国际化交易市 场。(2)复合调味产品。以谯城区、蒙城县、利辛县、高新区 等为重点,依托香辛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养生汤料、复合调味包、火锅底料等复合调味产品。(3)酱类产品。以涡阳县等为重点,依托优质大豆等丰富 原料,加强基地带动,建立万亩大豆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产精 品酱油、黄豆酱、醋、蛇油等大
20、豆深加工酱油类产品。(六)发展“精品粮油”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3.2万亩,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Ioo亿 斤以上,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2位,粮油加工企业52家,小麦、 玉米、大豆年加工能力分别达450万吨、85万吨、12万吨,粮油 全产业链产值314亿元,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附加值不 高。2 .发展目标。以优质专用和绿色生产为主攻方向,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打造品质优良的“皖北粮仓”。到203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 1315万亩、生产能力达113亿斤,建成精品粮油加工专用原料基 地15个,优质专用粮油种植面积达到850万亩,产品1个以上, 创响品质粮油品牌1个以
21、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加快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以大面积 提高单产为重心,推广“订单农业”,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 生产,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确保品种优良、品质 稳定,实现多种粮、种好粮。在加工方面,依托粮油加工企业和 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鼓励运用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制营养健康 型粮食加工新产品,加快专用型面粉、功能性主食产品研发,实 现粮食原料生产“专用化”和产品“功能化”。在品牌方面,大 力发展粮食类“知名品牌”,支持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粮食类区域公共品牌、“皖 美农品”保护和利用。(1)高端
22、小麦制品。以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 等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强筋、中强筋和软质等特色小麦品种, 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绿色生产基地。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积极开发 高端小麦专用粉、小麦胚芽粉、全谷物面条、低GI (血糖生成指 数)面包、速冻主食食品等产品。(2)高蛋白大豆制品。以涡阳县等为重点,推进国家级 (大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广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集成 创新大豆抗逆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种基地。依托 大豆加工企业,优化大豆产品结构,开发风味腐乳、全豆豆浆、 休闲豆制品等产品,大力发展豆干、腐竹等豆制品预制菜品种, 着力打造高蛋白高附加值的豆制品加工聚集区。(3)精品植物油。以涡
23、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等 为重点,稳定发展大豆、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推 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依托植物油加工企业,通过浸出、压榨 等工艺,研发高品质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小麦玉米胚芽油 等产品,促进精品植物油产业快速发展。(七)发展“绿色蔬果”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全市蔬果常年播种面积150万亩,产量420万吨,设施蔬菜 面积64万亩,居全省第1位,产量188.8万吨。食用菌总产2.5 万吨,蔬果全产业链147.41亿元。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 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销往长三角地区蔬果150万吨。但产品同 质化、低端化,品牌影响力不大。2 .发展目标。面向长三角等高
24、端市场,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产品分 级和品牌培育,打造长三角优质“大菜园”。到2030年,全市设 施蔬菜面积75万亩,产量250万吨,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 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家,销往长三角地区蔬果180万吨,蔬果产 业冷链覆盖率达80%,打造高端绿色蔬果食品4个,创响高端知 名品牌2个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0亿元以上。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引进优良品种及种植技术,统筹发展间作套种 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果,培育推广食用菌种植,打造标准化种 植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加快省级长三角绿 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加工方面,以蔬果精深加工 为引领联动一产和三产
25、引入蔬果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蔬果精深 加工项目建设,以“做精品”为核心,开发具有高附加值蔬果产 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品牌方面,依托蔬果类区域公共品牌优 势,强化品牌和渠道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等高端市场,开展绿 色蔬果进批发市场、进社区、进商超等推介活动,持续打响蔬果 品牌。(1 )精品蔬果产品。以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等为重点, 依托蔬果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全自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立体无 土栽培等模式,建设精品蔬果生产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利用3T (储藏温度、流通时间、耐储性)冷链保鲜、冷杀菌、高温瞬时 杀菌等现代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精细化分等分级加工设备,发展 适销对路的净菜、鲜切果蔬、高端水
26、果,实现蔬果产业规模化、 产业化、精准化发展。(2)休闲营养蔬果产品。以蒙城县、高新区等为重点,发 挥蔬果原料品质优势,采用冻干、膨化、减压干燥、无菌罐装等 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速冻果蔬、果蔬脆片、水 果蔬菜酱等多种类、全营养的休闲营养果蔬新产品,带动集群全 产业链发展。(3)珍稀食用菌鲜品。以利辛县、蒙城县、谯城区等为重 点,采用菌种原生态生产及栽培技术模式,加强优质菌种研发, 大力发展羊肚菌、金耳、巨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利用冷杀菌、高 温瞬时杀菌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展珍稀菌产品分级筛 选、预冷保鲜、精深加工、产品包装,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 展。四、重点任务(一)实施“
27、基地提升”工程。L推动原料基地建设。持续推动优质专用粮食、畜禽、蔬菜、 中药材等原料生产,到2030年,建成高附加值长三角绿色农产品 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个,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专栏1原料基地建设1. “皖北粮仓”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单 种、单收、单储、专用”模式,推广专用品种,发布“优质专 用粮食地图”,建设6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200万亩 玉米、大豆精深加工专用原料基地。2. “江淮牧场”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出栏IO(X)头以上肉牛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以上,示范肉牛养殖高效集约化生产。 实施1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0.5万亩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 造、1
28、00万只家禽标准养殖场等建设项目。3. “绿色蔬果”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现代化设施蔬菜基地4 个以上。推进10万亩供沪蔬菜基地建设。实施100万袋珍稀食 用菌工厂等项目。4. “中华药都”基地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种 植,以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水平为目标,以提高亩均效益为核 心,推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市中药 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以上。2 .发展加工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科技集成、主体集中、产业 集聚,推进主导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全产业链开发,力争打 造省级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按照“一县一园区”布 局,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实现“县县有园区、一园一特 色”,
29、推动食品产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数字化 发展。专栏2加工园区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强化基 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支撑能力建设,吸引各类主体 进园区发展。到2030年,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以上,其 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1个以上。3 .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补 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853.4万亩,改造提升150万亩,确保“农田变良田”。因地制宜 开展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在县区建设一批集分级包装、预冷仓储、 初级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在乡 镇升级改造
30、一批冷链物流网点,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 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式仓储设施。专栏3配套体系建设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 田853.4万亩,改造提升150万亩。2 .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 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依托清洗加工、云上分级、适温预冷等专栏3配套体系建设技术手段,到2030年,建设标准健全、锁鲜能力强、节能环保的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2个。3 .中央厨房建设项目。打造中央厨房食品智能制造与快捷配 送中心,重点开展“食药同源”食品、中式菜肴和主食工业化加 工,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工业化餐饮供应链平台。(二)实施“加工
31、升级”工程。1 .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趁鲜加工,建设区域性预冷 烘干、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针对粮食类农产品,重点发展烘 干、储藏、脱壳、去杂等,实现减损增值;对果蔬、畜禽等鲜活 农产品,重点发展清洗、分拣、分级、分割、预冷等,实现保鲜 增供;对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分拣、鲜切、蒸煮、烘 干等,实现转化增效。专栏4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在农产品优势产区,运用分级分 割、烘干切制等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减损提质、稳定供应和产 业链延伸。至112030年,累计建成智能化粮食烘干中心40个、中 药材趁鲜切制基地3
32、0个。2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立足产业基础,鼓励农业企业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开发多元产品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企业为载体,建成一批粮油、蔬果、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 范基地,推动形成以涡阳县“精品粮油+调味品”、蒙城县“蔬 果+肉牛”、利辛县“菌菇+肉牛”、谯城区“食药同源食品+花 茶”、高新区和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香辛料+食品”等为主的精 深加工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专栏5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1 . “食药同源”食品加工项目。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 用,建立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品结构优、符合消费升级 趋势的“食药同源”食品产业体系。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 200
33、亿元。2 .小麦精深加工项目。在涡阳县、谯城区等地,实施50万吨 小麦专用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小麦专用粉加工线,开发谷物蛋 白粉、淀粉发酵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5万吨弱筋小麦精深加工 项目,开展烘焙休闲食品、风味饼干、中西式糕点等休闲食品制 造。3 .高蛋白大豆深加工项目。在涡阳县实施10万吨高蛋白大豆 制品深加工项目,生产精品酱油、醋、蛇油等大豆深加工酱油类 产品,开展高附加值蛋白和异黄酮等提取,延伸开发冻干豆腐、 调味豆腐、风味腐乳等。4 .蔬果深加工项目。在蒙城县、谯城区、高新区等地,实施 20万吨蔬果深加工项目,生产冻干食品、蔬果萃取、蔬果脆片等 产品;实施10万吨辣椒深加工项目,提取高
34、纯度天然植物辣椒色 素,生产辣椒碱、调味料及火锅底料等产品。5 .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在谯城区实施K)Oo万吨中药提取及 功能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中药饮片向“专精特新”发展,延 伸发展中成药提取、保健品、食药同源产品等。6 .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在蒙城县、利辛县等地,实施10万吨 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发调理肉、低温速冻肉制品等。招引一 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肉牛屠宰加工项目落地投产。7 .滋补养生酒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高端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 产加工,开发草本威士忌、调味酒、果酒、气泡酒等酒制品和酵 素、冰淇淋等特色功能性产品。8 .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研制一
35、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进秸秆、麦款、饼粕、畜 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全值高值利用。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其副产物 综合利用典型,示范带动农产品及其副产物循环利用。专栏6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副产物利用项目。引进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带动作 用,通过对果药茶皮渣、粮食萩皮、豆渣、畜禽粪便等无害化 处理、再加工利用等,促进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到2030 年,实现农产品“副产物全利用、县域全覆盖、利用全循 环。(三)实施“科技创新”工程。1.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支持种 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小麦、玉米、大 豆等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强抗病虫害品种选育。到203
36、0年, 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 个以上。支持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和蒙城县省级小麦区域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畜禽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力度,强化 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到2030年,全市改造提升现代种畜 禽繁育基地4个。专栏7推进“种业振兴”行动1 .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项目。到2030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 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高产、抗逆、优质的小麦品种4 个、大旦品种2个O2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项目。到2025年,全市新扩建现代化种 畜禽繁育基地4个,加大对黄淮山羊、皖北牛、斗鸡等畜禽遗传 资源保护力度。3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立足绿色食品
37、生产需求,深化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到2030年,创建省级以上“院地” “院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 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家以上。4 .推进智能装备升级。严格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 策,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开展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 加快补齐农机研制短板,实现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 字化。引进一批科研水平高的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企 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加 工层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到2030年,研制新型农机装备1
38、5 项。5 .推进产业互联网应用。以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建设为重点, 推进农业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打 造“智慧+”品控、“智慧+”车间、“智慧+”销售等新模式。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示范推广“无人农场”模式,加快推进北斗 导航、智能控制、自动驾驶等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推动 “徽牛云”数智平台运用,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平台应用覆 盖面。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促进绿色食品产 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30年,全市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2个、 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10个。专栏8实施“科技创新”工程1 .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到2030年,创建省级以上“院地” “院企”重点
39、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等科研平台10家以上。2 .高端绿色智造装备研制项目。引进链主企业,研发制造高 端孵化机和智慧农机装备。到2030年,研制新型农机装备15 项。3 . “数字赋农”建设项目。推进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建设。强 化数字赋农,统筹整合人才、技术、平台、资源等,打通农业产 业链,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升级。到2030年,全市建设数字农业 工厂4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10个。(四)实施“市场拓展”工程。L走好内贸外销“双渠道”。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在京津 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开设各类旗舰店、体验 店、形象店,提升市场认知度。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
40、机场、 高铁站等流动人口密集场所,设立绿色食品专区、专柜,拓宽产 品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徽派食品“海外行”行动,推进绿色食品 进入“保税区” “保税仓”等自由贸易平台。2 .发展线上线下“双模式”。强化绿色食品“双推双带”, 加大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 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推介推销、品牌代言、直播带货等活动,打 造“前播后产” “前店后厂”消费新场景。支持发展个性化绿色 食品,鼓励企业发展定制包装食品、营养团餐等,提升中高端市 场供应水平。3 .做好供给需求“双终端”。坚持以规模拓市场、用品牌闯 市场、以品质占市场,依托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中国 名优农产品
41、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上海)、长三角绿色食 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平台,搭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 对接等渠道,强化绿色食品产销对接。专栏9高端市场拓展行动专栏9高端市场拓展行动1 .高端产品“云上购”项目。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行 动,发展直播带货、社群电商等新模式。到2030年,全市农产品 网络销售额达200亿元以上。2 .高端市场“直通车”项目。依托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 示交易服务中心,开展展示展销、推介会等活动,提高绿色农产 品市场综合竞争力、占有率。到2030年,全市绿色食品长三角市 场占有率达2%以上。3 .绿色食品“海外行”项目。支持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 和物流企业等参
42、与绿色食品推介,与国际食品企业或分销商建立 合作关系,拓展海外市场销售渠道。到2030年,力争绿色食品海 外市场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五)实施“品牌建设”工程。1 .建立品牌体系。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企业品牌为主 体、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 产品认证为切入点,培育一批粮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优势 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地方 特色的“土特产”品牌矩阵。加强区域特色品牌管理和产权保护 力度,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入选中华老字号品牌。加大品牌宣传 力度,打造产品专选、价格专享、渠道专供、活动专有的特色农 产品展示展销品牌,讲好特色的农耕
43、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品牌注 入文化内涵。2 .建立标准体系。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 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 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生产标准,推动绿色食品产 业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多元化、专 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配送、代耕代种、统防统治、 烘干收储、畜禽免疫等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 集约化。3 .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行 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 提升”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44、执法,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 经营购销台账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专栏10实施“品牌建设”工程1 .绿色食品品牌培育项目。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提升绿色 食品品牌影响力。到2030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 标志农产品200个以上。2 .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项目。支持行业“链主”企业、龙头 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到2030年,建设国家 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2个,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 “领跑者”。3 .智慧监管平台应用项目。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 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管理和信用管理,促进农产专栏10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品优质优价、品牌打造。4 .
45、农产品质量安全技能提升项目。针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 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能培训。(六)实施“人才培育”工程。1 .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围绕高端绿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持续开展“亳揽英才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老乡,请 您回家”、青年人才行等活动,用足用活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 法,实现人才“流量”变“留量”。2 .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以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为导向, 支持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 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 型绿色食品产业人才。3 .培育一批专业型人才。依托现代肉牛产业学院、“新农人” 协会等平台,加快培养一批符合
46、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人 才和创新团队。围绕集群所需、市场所求、人才所要,分层、分 级、分类开展培训,提升产品策划、包装设计、品牌规划、市场 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等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 “职业经理人”等专业型人才。4 .培育一批企业家人才。积极推荐我市企业负责人参加皖北 绿色食品产业“领头雁”高级研修班,组织开展产业沙龙、圆桌 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育规企业库、临规企业库作用,完善包保机制,加大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信息、品牌帮扶力度,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专栏11实施“人才培育”工程领军人才培训项目。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层次人 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实施百
47、名“多面能人”培养计划,每 年培育10名复合型人才。实施百名“食品匠人”培养计划,每年 培育10名专业型人才。实施百名“产业达人”培养计划,每年培 育10名企业家人才。(七)实施“金融服务”工程。1 .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 “五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放大信贷 规模,构建金融服务生态。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支持食品产 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金融 机构放大贷款规模。推动“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 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2 .建设区域性子基金。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基金支持, 参与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组建,加快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建 设。提高基金管理能力,通过专业化管理,设置财务目标,强化 “募、投、管、退”等环节监督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有机结合。专栏12实施“金融服务”工程专栏12实施“金融服务”工程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项目。积极对接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 金,加快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建设,规模不低于10亿元。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 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市直相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 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形成发展合力。各县区要根据方案要求,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细化本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 目